Board logo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社会实践项目(简称“千人计划”)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师大李娜    时间: 2015-6-24 23:23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社会实践项目(简称“千人计划”)

size=5]为了践行高校传承非遗的使命 ,增进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同时也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开展协作研究的综合素质 。华中师范大学发起以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管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主办的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社会实践项目(2015,校级挑战杯培育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对1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传记式调查)。旨在建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据库,推动华中师范大学成为国家级非遗教育传承与研究基地。
    项目方案预期如下:
    分期调查
    1、2015-2016   第一期   探索期
        以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人为对象
    2、2017-2020   第二期   推广期
        以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对象
    3、2018-2025   第三期   深化期
        从知识技艺与集会游艺类传承人为对象

作者: 华师大李娜    时间: 2015-6-24 23:26

调研队伍现已全部确定 ,调研前期培训已开展一期。之后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的调研状况。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5-6-25 08:47

期待后续更新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5-6-25 16:17

赞!
作者: 黄珊珊    时间: 2015-6-25 16:36

加油
作者: 王永强    时间: 2015-6-25 17:27

华师真棒!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5-6-25 19:53

作为社会实践项目,“千人计划”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计划的重要目标,同时,抢救性调查、记录和传播国家非遗传承人的生命情怀与文化智慧、独特技艺,为中国非遗传承人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 15653245589    时间: 2015-6-25 22:14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6-30 13:57


作者: 刘茜    时间: 2015-7-1 10:32

民间文学申请的id还有用 哈哈 进来报个到
作者: 木木子    时间: 2015-7-8 14:53

非遗保护的存档记录真不错
作者: 黄珊珊    时间: 2015-7-11 21:35     标题: 千人计划小分队摄影大赛

duang~duang~duang~千人计划社会实践小分队摄影大赛在孙大圣(萌萌的孙正国老师)的召唤下横空出世!
大赛内容:从出发到抵达-完美行程系列;
          从访谈到记录-特色调查系列;
          从想象到发现-经典收获系列。
大赛要求:1、照片的系列性和完整性;
          2、照片的画质与角度、清晰度;
          3、照片的创意、主题是否深刻,富有启示。
设奖说明:特等奖一名:小分队pos照;
          一等奖3名:三个系列各评一项;
          三等奖3名:自选系列各一项。
奖品丰厚,值得期待!摄影之星,你值得拥有哦~用精美完整的图像记录你们的奇妙旅程吧,小分队们加油吧!
作者: 华中师范李莹    时间: 2015-7-11 22:24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孝感小分队——第一日

2015年7月11日,顶着武汉炙热的日光,我、黄珊珊、邹瞳三个人拿着沉重的行李箱,却也压抑不住那颗满怀期待的心。在武汉开往孝感的路上,看着窗外滚滚长江、疾驰而过的树木,我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管丽芳老师,这个剪出万千花样的剪纸大师,会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
    下了火车,热情的周倩学姐就来接我们了,初见,内心已涌暖意。在交谈中,我们找到了入住的地方,并在周倩学姐的带领下粗略了解孝感这座城市。管老师住的地方是传统的老城区,四处都是热热闹闹,满眼是欢乐。
    净蓝的天空下,这是一座悠闲有充满生机的城市!
    另外,令我更生好感的是,我们在一家卖老式麻辣烫的摊子买了东西,却忘记拿找补的钱,脸蛋红扑扑的阿姨连忙叫住我们:“钱!钱!”顿时感到很不好意思,连番感谢,阿姨咧嘴哈哈一笑,抄着一口孝感方言憨厚地说:“这钱,你不要,我都要叫住你……”
这里有热情的大妈大叔,也缺不了风靡世界的广场舞,但他们脸上洋溢着淳朴和真挚,说实在,在这里,你不会感受到大城市里惯有的快节奏,悠然、自在,是云卷云舒,清风自来的恬淡舒适。
    这样的城,让我们更期待与管老师的交流……
[attach]34125[/attach]
作者: 郝娟霄    时间: 2015-7-12 14:20

第一期武汉二队新手报个到!!!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日渐了解到更多关于剪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技艺传承人看到社会的支持。我们在行动!!!明天正式出发,无限期待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7-12 19:59     标题: 国家千人非遗调查仙桃小分队——第一日

2015年7月12日早,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国家千人非遗”调查仙桃小分队正式出发。迎着第一缕灿烂的曙光,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由赵佳敏、郑爽、陈洁、朱磊磊组成的小分队终于踏上了旅程。尽管历经了一个多小时的动车和颠簸的大巴车,头顶炙热的阳光、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但并没有击败我们的信心。经过无数次的询问,我们终于成功的找到了本次调查活动对象——马又甫老师的工作室。但令人遗憾的是马又甫老师今天并没有来工作室,不过我们还是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她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马又甫老师的情况。马又甫老师住在一个乡镇里,每天骑电动车来往于两地,家中还有不少田地,平日里也会务农,身上还有着一位农民的纯朴和自然。简单交谈,我们获得了工作人员的许可,可以于下午去参观工作社,并答应会帮我们联络马老师。
    一个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又紧张的展开了工作。“沔街工美楼”包括麦秆画、沙湖贝雕、沔阳皮影、雕花剪纸等很多部分,每一种工艺品都巧夺天工,十分逼真,既有着历史的沉淀,又有着时代的气息,工艺楼老板也是一位有着豪心壮志的女士,她本人虽不擅长工艺品制作,但热衷于让更多民间艺术被人认识,被大家了解。马老师的工作室陈放了很多他的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福字图》、《三顾茅庐》、《五子送观音》等,还有曾经获得奖项的长10米的《清明上河图》。在工作室陈放的《清明上河图》是原作的一部分,也是原作的最后一部分,马老师对此十分珍惜和爱护。
   除了参观马老师的工作社,工作人员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周武雄老师的剪纸作品,周武雄老师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剪纸大师,退休前一直在文化局工作,他的作品与马老师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通过取材于民间的作品表达深刻含义外还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品,比如《八音和鸣中国梦》,紧跟时代潮流,两位名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各有千秋。
   经过一下午短暂的相处,我们虽有收获,但也更期待明天与马老师的相处和工艺楼老板的交谈,相信我们可以获得他们的赞许,也相信我们的调查会圆满进行。
   对于明天,我们期待着,也请大家期待着……
[attach]34129[/attach]  [attach]34139[/attach]
[attach]34138[/attach]  [attach]34136[/attach]
[attach]34140[/attach] [attach]34131[/attach]
作者: chat1988    时间: 2015-7-12 21:48     标题: 国家千人计划山东分队——第一日

2015年7月12日,早上十点坐轮渡到达微山岛。从渡口向东沿环岛路四公里可到达中华文化园,中华剪纸博物馆便坐落于此。中华剪纸博物馆属于中华文化园的一期工程,于2015年5月份竣工,其中收录了中国最顶尖的20位剪纸艺人的作品,而且对中国的剪纸传承艺人有着比较系统的记录。
       不知道是因为时间不对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中华剪纸博物馆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只是一期工程,宣传也好,基础设施也好都并没有做到位,所以说呈现出这样的一番景象。今天已经和那边的负责人联系上了,他说还要和剪纸协会汇报,所以我们打算明天入馆进行调研。驻馆传承人的概率微乎其微,可能在微山岛做完博物馆的调查之后就要奔赴其他地方了。
         微山岛,也就是一个乡镇吧,这是给我的第一印象。除了码头的“繁华”,整体还是一个乡镇的格调。岛上只有一个卫生院,医疗条件我估计也就只能够应付一般的普通疾病。派出所只知道一个大体方位,不过在晚上的时候遇到了一辆巡逻警车。这里的民风可能也算是淳朴吧。傍晚的出行,让我想起了早些年在城乡结合部的时光。还有,这里的方言说实话有点难懂。
         中华剪纸博物馆里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也并不太清楚,明天便会知晓了吧。如果要继续拜访传承人的话,可能开的介绍信还需要要回来。我现在唯一能够想到的就只有一点,那就是无论是非遗,还是剪纸的传承保护,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总的来说,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明天便会开始对这个博物馆的调查,剪纸协会那边应该也会有些回应。
         现在只希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她们三人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平平安安从我这里回家就好了。
作者: 黄珊珊    时间: 2015-7-12 23:15     标题: 孝感队第二日

“千人计划”剪纸传承人调查孝感队第二日记录
    (通讯员:黄珊珊)2015年7月12日,是孝感调查小分队抵达目的地的第二日,也是我们展开正式调查的第一天。调查分为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务。
上午8点左右,在已经毕业的本地学姐周倩的带领下,小分队来到了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所,这里便是管丽芳老师的工作单位。研究所位于孝感文化旅游街,附近有较多的孝感特色店铺,如孝感米酒专营店。在门口等了一会儿,管丽芳老师就到了。我们向管老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及采访的目的和性质,并出示了我们的介绍信,随后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研究所。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研究所的各项荣誉称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雕花剪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剪纸、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称号。管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研究所一楼作品展,先是单独陈列在玻璃橱窗里的剪纸作品,老师为我们就其作者、年份等一一作了解释。来到一副组合剪纸作品前,管老师很是激动地对我们说到:“这是我们单位的同事去俄罗斯参加民间艺术交流会时剪的,左边这个是俄罗斯的教堂,右边这个就是武汉的黄鹤楼啊。”两幅作品合二为一,和谐又精美。还有大幅的嵌入式剪纸挂画,整体是一个大“福”字,笔画间又是独立的传统文化故事剪纸画,如洞房花烛、他乡遇故知等。接着我们又翻阅了作品册,管老师的代表作品《百凤图》便收录其中。《百凤图》由100只形态各异的凤凰图组成,分为四个色系,分别有不同的寓意。红色象征“凤凰于飞,夫妻和合”;银色象征“梧桐栖凤,君子风范”;橙色象征“龙凤飞舞,生机勃勃”;蓝色象征“丹凤朝阳,百川归海”;黄色寓意“龙凤呈祥,太平盛世”。 作品包含破工等精细刀法。
     参观完作品后,管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二楼的工作室,工作室布置比较简单,两张办公桌,一台打印机。桌上整齐地放着雕花剪纸的工具,一台老式台灯,一台电脑。雕花剪纸的主要工具是刀和刻板,光是刻刀就有4种类型,所有工具都是老师自己制作,市场上都无法买到。应我们的要求,管老师现场给我们展示了雕花剪纸的刻法,即使是在我们的询问和摄像机的打扰下,老师依然眼不离手,一刀一刀地仔细剪刻。由于时间比较紧迫,老师只展示了半小时左右,上午的采访也算告一段落了。
     上午主要是作品欣赏,下午算是真正的个人访谈了。下午4点左右,小分队来到了位于三元井的管老师家中。敲门时,老师和家人正在看电视。管老师的老伴中风,女儿身体也不好,平时一直由管老师照顾。管老师家不是很大,却很有文艺气氛,大门和房门背面都贴着剪纸年画。客厅的橱柜上陈列着老师老伴的一幅奔马木雕,老师的老伴之前是木工,也很喜欢设计。访谈在管老师的房间进行,房间里简单地布置了一个衣柜,一张床,还有一个较大的书柜,书柜里除了剪纸艺术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古今中外的名著。我们主要聊了一下管老师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包括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拜师学艺等方面。老师谈到自己小时候完全是男孩子性格,直到进了厂才慢慢静下心来。下午的访谈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跟老师说好明天再约,满载着老师的幼年经历,我们便打道回府了。
     晚上回到住处,主要是进行资料整理。今天收获满满,孝感队会持之以恒地努力,做好剪纸传承人的调查工作!
作者: 邹曈    时间: 2015-7-13 21:40     标题: 国家千人非遗调查孝感小分队——第三日

(通讯员:邹曈)2015年7月13日星期一,到达孝感第三天;也是我们告别周茜学姐,开始独立调研的第一天。像被抱离襁褓的幼儿,我们有些许惶恐,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好奇与期盼。
         经过与传承人管丽芳老师的协调,我们决定下午三点左右去管老师家做进一步的调研访谈。上午的时间相对空闲,但为了之后的采访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仍然坚持早起,做进一步的资料整理与准备,不敢浪费一点时间。
        午休的时候躺在床上,突然有了种很奇妙的感觉。我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遇见一群陌生人,和他们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原本素不相识的人,经过三两天的相处,竟然可以亲密自然得好像生来如此。或许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次调研,对我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件事,而是这些人……
        下午去管老师家的路上内心是有些负担的,毕竟与管老师相识也不过一天,我们该怎样和她沟通交流才可以让老师自然轻松地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幸运的是,接下来的访谈进行得格外顺利。管老师是位很和气健谈的老人,在与我们分享她的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质朴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另外,老人认真收集整理起来的一份份关于剪纸的资料也让我们感受到到了她对剪纸甚至各类民艺的真挚热爱之情。
        走出管老师坐落在三元井的家,穿过一条条老街小巷,我看着街头巷尾的一间间商铺以及在夕阳中行走的人群,再一次在这座陌生的小城中产生了一种亲切心安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这一方待我们以善意的人们,也许是因为那位老人对我们特别的亲切与包容。我想起管老师下午问过我们这群来自大江南北的孩子毕业后分别的问题,其实不止是我们,还有和在这里遇到的很多的人,如果离别,应该又是一场不舍。
作者: chat1988    时间: 2015-7-13 21:54     标题: 山东队第二日

原本以为会很顺利,然而并不是这样。
工作日的微山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冷清。然而冷清的不仅仅是这个岛。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对中华剪纸博物馆进行调查,但是很不幸,我们苦等了一个上午,除了对周边环境做了一下调查外,没有任何收获。原因很简单,里面还在施工,今天是最后一天,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今天的田野日志,可能不会有很多的记录,但是有些东西我想说清楚。
虽然说今天的行程受阻,但是我不知为何感到一丝凄凉。也许这里状况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可能是一期工程的缘故,可能是其他,中华文化园坐落在微山岛的深处,周围也十分荒凉,对面有着原住民,也不算荒凉吧。我们似乎成了为数不多的到达那里的外来人员,本地人可能也不曾多次去过吧。整个工程都在建设中,然而除了已经竣工的一期工程,二期的影子我也没有见到。博物馆里有多少工作人员,我不太清楚,不过我无意中看到了他们的值班签到表,估计不超过十个人吧。
民众对此了解多少,我真的很难确定,也许在这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完备后,会有更多的人吧。微山岛是一个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小岛,岛上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如果不是沿着环岛路行驶四公里,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座博物馆的存在。总有种感觉,这个博物馆就像是整个剪纸艺术的命运缩影。
作者: 扑通一声想    时间: 2015-7-13 22:02     标题: 棒棒哒

希望能够及时发布信息。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7-14 00:05     标题: 国家千人非遗计划仙桃分队——第二日

仙桃分队顺利展开了第二日的调查,与马又甫老师进行了交谈,并且在孙老师的帮助和沟通下,我们受到了沔街工美楼老板和仙桃市文化局的热情招待,并答应会在我们调查期间给予我们最好的帮助,让我们的采访顺利进行。
  今天马又甫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他在文革期间的一系列回忆和故事,没有像其他人的惊心动魄,他的经历似乎略显平静,但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马又甫老师小学毕业,因为马又甫老师一家实际上是在1950年从离河坝村3、4里远的沔阳县(今仙桃市)马团村搬迁过来的,所以当时河坝村4组只有这一户马姓人家。当时上初中实行的是贫下中农推荐的方式,而村中其他姓氏的家族都很团结,作为独户的马家就被孤立了。因此,村中的人忽略了马又甫老师在学校里优异的成绩和作为班长的种种贡献,使得他失去了上初中的机会。但是马又甫老师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拼命的想要读书。所以,他虽然个子矮小,没有离开过家,但他为了读书,还是徒步100多里和当时小学的学习委员等人徒步100多里去了仙桃的六合镇的一个跟读学校,在那里要种半年地,读半年书,但马又甫老师坦言,这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反正可以读书,种地也没什么。当时在六合镇,有一户从河坝村搬去的李姓人家,是一个员,是之前河坝村土改干部,李某看到这么多年幼的孩子想要上学,心里十分感动,便收留了他们。李家刚搬去六合镇,所以家庭条件也不好,吃饭也成问题。但李某还是让这几个孩子在他家住了下来。看到李家的真实情况,马又甫老师向他的小伙伴们说:“我们是来求学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我们艰苦的时间到了,我们不在爸爸妈妈跟前,所以我们要把他当做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我们在他这里,能吃两碗饭的,只能吃一碗,因为人家也不富裕。”但李某却说:“孩子们,要吃饱,虽然没有菜,我们这里连个赶集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他们当时的一日三餐只是米饭而没有菜。李家当时的房子也很小,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马又甫老师五人,就睡在厨房里一个用土坯做成的柴火池子里,把柴火推开,铺上一层被子就是床。马又甫老师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周,后李某说:“你们不知道这里的东南西北,明天我就带你们去逛一逛,去熟悉那里环境。”但第二天却是倾盆大雨,当时的学校虽然新建的,很漂亮,但教室里却满是积水,马老师他们只好卷起裤腿进了教室。学校里只有一个管教室的老头在,老师、校长都没有。回家后,马老师说:“只要今天这样的它能上课,就算是站在水里上课做作业我也愿意”。第二天,大家发现李某很早就不在家中了。李某回来后,带回来一直大鹅,杀了给马老师他们煮鹅肉吃。又告诉他们他很羡慕马老师们,正在马老师疑惑的时候,李某说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当合毛主席关心你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在你们的家乡也建立了一个跟读学校,赶快回去报名。”马老师和同学们欣喜若狂,连鹅肉也不想吃了。李某又说:“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连小学都没读,但又不能跟着你们去读。”回家后,马老师的妈妈告诉他,这几天一直有一个老师来找他。马老师告诉了妈妈关于村里建跟读学校他们可以去读初中的事情。有了保障之后,马老师就呆在家做一些家务,如捡柴火。因为小学就是班长,而且擅长音乐,体育,珠算,所以他在小学就去带低年级的这些课程。马又甫老师在小学时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欢迎。一天下午4.5点钟,马老师在家后边的河里洗菜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上初一的同学带着马老师的一个同班同学来找他,告诉他,明天跟读学校就要开学了,让他赶快去报名,而且他虽然还没有报名,但已经被选为新班级的班长了。马老师就开始熟悉班各个同学的情况。

同时,马老师被告知,两天后就要作为红卫兵代表进京见毛主席。因为符合初中班班长、贫农、军人家属三个条件,所以马又甫老师成为了沔阳县第一批红卫兵进京的代表。当有同学向马老师抱怨在跟读学习条件时,马老师说:“学文化这件事情,不管在哪个地方,只要能读书,都是一样的。能成才,老师都是正规的老师,都是拿国家工资的老师,还有很多从小学调来的熟悉的老师。而且还有老师陪着我们去北京。”之后,马老师和其他五个班的班长和两个老师踏上了进京之路,在仙桃师范学院集合时,由于马老师个子太小,背包太大,所以专门为马老师安排了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照顾他。让他背小包,让那个老师背大包。大家带着鲜红漂亮的写着“沔阳县赴京代表”的代表牌,心里无比欣慰和激动。第二天,队伍登上汉江上的轮船,一天一夜后到达汉口。这是一次非常盛大的出行,在出发前,仙桃镇区不管大小单位,都要准备旗子,锣鼓,所有职工都要从师范学校夹道欢送直到码头,轮船开动后,许多百姓就跟着船跑,向马老师们招手。当时船上有一个文艺委员,很会唱歌,所以不管走到哪里,文艺委员都会发歌,大家都会一起来唱各种革命歌曲,如毛泽东语录歌曲。抵达汉口时,武汉市的许多单位职工,也是敲锣打鼓,拉着标语在码头欢迎他们,一路夹道欢迎直到武汉宾馆。到了武汉就坐火车去北京,荆州地区的车皮本来只能坐80人,但几乎坐了160人,人都坐在放包裹的地方,但大家依然欢天喜地。火车外边还拉着红色的标语:“湖北省赴京代表团”,十分光荣。一路上都受到了沿路人民的欢迎和爱戴,火车路过的时候,许多农民扔下手中的锄头、锹等农具,纷纷跑到路边和车里的代表们打招呼。还有许多骑着稀罕的自行车的人也是直接丢下车跑过来打招呼。到了北京后,马老师被分到北京天坛公园,这里有24个帐篷,一个帐篷住1500人,有10多个食堂。为了维护秩序,食堂进行的区域划分。8月17号晚上,当大家都吃了饭,准备睡觉的时候,一位地委书记带来了好消息:“告诉大家,明天毛主席第四次接见我们!”大家激动不已,体型小小的马老师被大家高高的抛起来来释放心中的激动心情。代表团于是连夜排练方队,高喊“毛主席万岁”直到12点,还依然兴奋的睡不着觉。第二天,大家排着方阵来到了天安门。当时这一切还被拍入了纪录片,个子小小的马老师被老师抱着,并且因为太过激动而泪流满面。领导们的车队出来了,毛主席和林彪一辆车,刘少奇和邓小平一辆车,朱德和周恩来一辆车,当时场面之盛大难以形容。被毛主席接见后,大家便被分配了任务,进行“革命大串联”,即学习北京进行文化革命的方式,然后回家后在家乡推广。之后马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们开始写大字报,但马老师从小就比较有艺术天赋,所以并不是很想写大字报而是想去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这些地方。马老师在故宫博物馆内观看了《战记》,从太平天国部分一直看到民国部分而忘了按时回到基地天坛公园。带队老师十分着急,就用设在天坛公园的通达全市的高音喇叭寻找马老师让他回家。之后,马老师还去军事博物馆观看了各种历史上的军队武器和许多中国的革命进程记录。因为年龄小,个子小,所以大家都非常照顾马老师,早上大家都起床了,而年纪小的马老师却还在睡,大家也是任他去睡。因为起得晚,人又多,所以吃饭排的队很长很长要几个小时才能吃到饭,但有一个服务员对马老师非常好,每天都为他准备好洗脸水和饭菜。马老师开心的说道:“在我当红卫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的好人对我特别照顾。”吃饭的时候,马老师不喜欢吃肥肉,但发现自己的面里全都是肥肉,于是便把这肉给了带队老师。在北京的日子对马老师而言十分吩咐有趣,他还遇到了一个10岁时被人贩子卖到北京的天门老乡,有一些学生还是出了事故没有办法再回到家乡。回家后,红卫兵代表队也进行了“长征”训练,从武汉走回仙桃,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后来又拿到了上海的船票,准备去上海搞“革命大串联”,就在上船前,队伍接到了周恩来的电话:“停止串联,回家复课闹革命。”于是大家都把船票丢到了长江里,回了家。马老师说,他其实是不支持这种不上课闹革命的生活,许多他喜欢的老师都被安排去劳动而不是好好的上课,比如说他最爱的花花老师。马老师后来在红卫兵队伍了当了会计,坐在办公室里不用外出劳动,不得罪任何人,只是为各类活动收发资金。之外,作为红卫兵大队长的马老师,也负责看管受批斗的老师。而且多才多艺的马老师还为学生写剧本,把革命戏剧改编为花鼓戏,用胡琴、笛子吹曲。就这样,马老师顺利的度过了文化大革命。
[attach]34167[/attach]     [attach]34168[/attach]
[attach]34169[/attach]     [attach]34170[/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7-14 00:07 编辑 ]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14 14:29     标题: 国家千人非遗调查武汉一队——前期

(通讯员:刘娟维)
组员:刘娟维,张敏
       沈松柏:男,1957年出生武汉,是“江城八怪”之一,有“漏洞百出”花样怪、“剪纸沈”之称,武汉雕花剪纸传承人。先后有10多幅作品在全国工艺大赛中获奖,30余幅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并在任教的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剪纸选修课,已有1500多名学生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
      沈松柏老师与华师非遗协会交流很多。在2015的上半年,华师非遗协会剪纸班的学员有幸能与沈老师交流剪纸心得。
     2015年4月23日第一次剪纸学习
[attach]34183[/attach]
     2015年4月30日第二次剪纸学习
[attach]34184[/attach]
     2015年5月28日第三次剪纸学习
[attach]34185[/attach]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7-14 21:32     标题: 国家千人非遗计划仙台分队——第三日

仙桃分队对马又甫老师的调查已经进入第三日,今天,马老师主要向我们讲述的是他的情感生活。在他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路的艰辛也是一代生活贫穷的人的写照,每一次的相亲,马老师都娓娓道来,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不管是自己的情谊被白白糟蹋,还是别人的情谊自己没有接受,马老师都十分详细的告诉我们,最后还像一个爷爷一样给与我们一些关于情感方面的经验,受益匪浅。下午,马老师现场制作了一幅代表作品,并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
     下午三点钟,我们来到马老师工作室时,马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剪纸要用的各种材料。稍作准备后,制作就开始了。马老师首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红纸四次对折,然后用剪刀把整张纸建成了一个圆形。然后,马老师就开始在纸上绘图了。只见他胸有成竹,铅笔流畅的在纸上滑动着,先是在纸的上方画出了许多格子,渐渐能看出是一个双喜字的形状了。接着,马老师继续在纸的下方够了出许多线条。不出10分钟,马老师就完成了整个剪纸的绘图。速度之快着实让我们惊讶,很明显,这一切都是马老师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剪纸的结晶。绘好图,就要正式进行剪纸了。中国南北地区的剪纸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在工具上,称为“北剪南刻”。即北方用剪刀剪,而南方用刻刀刻。所以马老师用的也是刻刀。马老师把绘好的图纸放在自制的蜡盘上,拿起刻刀便开始了剪刻。和绘图的顺序一样,马老师现从双喜字开始。马老师的手非常有力,每下一刀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左一刀右一刀,多余的纸张就轻松地掉落下来了。因为“囍’的形状比较规则,所以马老师刻起来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一会儿就完成了。刻完“囍”,就来到了整幅图的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难刻的部分——团花部分。这一部分线条十分复杂,形状并不规则而且线条比较曲折,有些部分的线条还非常细,一不小心就会断掉。但马老师依然不慌不忙,淡定如初的继续进行剪刻。他变换着刻刀的方向、深浅、角度,小心翼翼但信心满满。他轻蹙着眉头,目光炯炯有神,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在旁边观看的我们,也不禁屏住呼吸,不敢弄出一点杂音,生怕打扰了马老师的剪刻。时间在马老师的刻刀下游走着,白纸一点点掉落,部分花纹已经现出了它们的原形。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为马老师精湛的技术所折服。白纸上留下的部分都是很细碎的,但它们依然完整的连在一起,而没有丝毫破损。
      大约半个小时,马老师就完成了整个剪纸。他轻轻的打开折叠起来的剪纸,把成品放在桌子上。这时,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整体上是一个圆形,最外围是8个呈梯形状的“囍”,中间则是层层叠叠绽放的花朵。整个作品流光溢彩,颜色鲜红,十分漂亮。当问到作品的名字时,马老师脱口而出:“花开富贵,八方来囍”,这一下,我们有不禁为马老师的文采而喝彩。看来,马老师不仅技艺精湛,同时也是腹有诗书。

[attach]34186[/attach]    [attach]3418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7-14 21:34 编辑 ]
作者: 华中师范李莹    时间: 2015-7-14 21:51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孝感小分队——第四日

7月14日下午,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孝感分队已初步完成对国家级雕花剪纸传承人管丽芳老师的采访调研。

队员于7月11日下午顺利抵达孝感市孝南区,并与在当地做研究的校友周茜成功会面,同时在学姐的带领下,队员们对孝感地区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日早8点,在周茜学姐的介绍和带领下,队员们在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所见到了管丽芳老师,管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欣赏她的作品,并上楼观摩了她的工作室。考虑到时间紧急,在征得管老师同意后,下午便在管老师家中进行正式的采访,老师也与队员们分享了她的童年以及家庭情况。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白天队员们对管老师进行采访以及相关作品的拍摄,晚则是上进行对材料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问题不断深入,队员们也对雕花剪纸及其“破功”技巧有了进一步了解。

14日下午在管老师家中,老师亲手给同学们演示了《百凤图》里其中一只凤凰的制作过程,管老师坦言做这个就是要细致、心要静。

至此,孝感队已初步完成对管丽芳老师的采访,在接下来的计划里孝感队打算采访管老师的弟子,希望借此从另一面了解管丽芳老师。
作者: 郝娟霄    时间: 2015-7-14 22:48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武汉小分队二队——第二日

只有真正的用心,才能体会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剪纸作品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体会从最初的学艺到现在的湖北民间手工艺第一人又怎样的艰难和付出。
唯有经历,才能了解,唯有了解,才能感同身受。

   昨天是我们武汉二队调研活动开展的第一天。值得开心的是我们武汉四个小分队的全体成员在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欣苑,而大家激动难耐上传到群里的照片,也收到了赶赴仙桃的孙正国老师的祝贺。
   江欣苑作为唯一一个以社区身份申报非遗项目的社区,同时还是中国农俗之乡。一进小区,我们就被古色的建筑和旧式店铺门牌吸引了。胥老师的引导和介绍下,开始了调研活动。上午,我们对刘泥巴老师从小生活的鹦鹉洲进行了了解,刘老师讲到之处充满着感情和怀念。下午的内容多是老师从事的各项技艺的简单介绍。比如圆木微缩技艺和花灯等。今天上午,我们在9点到达江欣苑的时候刘老师已经开始在工作室工作了。这一天中,我们对老师的生活经历和出国交流的事情做了了解,昨天遗留的问题也得到老师耐心的指导。
    其实感受深刻的还来自刘老师周围的环境。没有架子,对前来参观的人都很和善,他说,“诚信”,“诚心”这是每一个手艺人的要求,也是准则。我们要坐下进行采访的时候,老师亲自为我们板凳子,15日和17日还有其他学校的人前来参观学习。我想,这大概就是已70岁的刘老师能保持年轻的秘诀了吧!
    不忘初心,希望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实现心灵的陶冶。

[ 本帖最后由 郝娟霄 于 2015-7-14 22:49 编辑 ]
作者: 何灵秀    时间: 2015-7-14 23:28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一队——走访第一日

队员: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何灵秀
   
       今早我们队在刘娟维学姐的带领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青山区,来到刘士标老师的个人博物馆。刘老师看上去精神不错,但后来我们得知刘老师因为脑梗最近刚做了手术,直到今天才出院;刘老师也说与我们是早先约好的,要履行诺言。在这里真的感谢刘老师,也祝刘老师的身体能尽快恢复。考虑到老师的身体状况和他的行程安排,我们今天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剩余时间观看了有关刘老师的一些访谈或介绍视频资料,还对博物馆的展品进行了拍摄。
       谈到学习剪纸的最初,刘老师说他们家原本世代学医,但左邻右舍都是扎纸扎的,做戏帽的,剪纸的,在日夜熏陶下,最终他也“着了迷”。从六岁左右开始,他就经常去邻居家看剪纸,自己也私底下学着剪。后来他可以剪出蝴蝶、龙之类的花样来了,邻居便不让他看了。刘老师便想办法做卷烟送给他,送啊送啊,他便让看了。但邻居毕竟也是靠剪纸生活的小匠人,想必不会把技艺倾囊相授,也没有举行什么拜师仪式了。很大程度上说刘老师是自学成材的,长大后有机会他也会参加一些剪纸的培训讲座,买一些名家的书,自己研究学习;他还提到汉派蒋在谱、戴振鹏、胡均启等几位剪纸名家对他的影响很大。至于家里,当初也并没有反对,没有强求刘老师也要学医,只是把剪纸当“好玩”。
       剪纸,在刘老师的家乡被称作“戳花”,在乡间最常见的用处也就是作鞋样、帽花、枕头花样之类,一般是女子要掌握的手艺。而传统的剪纸艺术,大多也只能表现个人的、微观的意境,像窗花,是民间生活的一种点缀。刘老师却将其发展成了“工业剪纸”(又称“武钢剪纸”)和“风光剪纸”,赋予了剪纸新的生命和艺术表现力。
       1956年刘老师来到武钢技校,白天上课、工作,业余的时间依旧坚持着他的剪纸爱好。那时候办黑板报、布置车间等工作都用得着他的剪纸。但时间长了,花草一类的剪纸作品因为与武钢的生产环境氛围相差太大并不被看好了,刘老师便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他将题材拓宽,劳动节剪镰刀斧头,国庆节剪天安门华表;甚至将视角聚焦到工业生产上来,把“窗花”发展成“钢花”,使剪纸作品不仅可以表现花鸟虫鱼,还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工业生产和工人们满怀壮志豪情的精神面貌。应景题材的注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同志们的喜爱,其创作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而在之前,“双百方针”支持美术创作,但认为剪纸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后来索性不重视剪纸。刘老师的“工业剪纸”激起了人们对剪纸艺术的重视,在北京等地的展览也收获了很大的反响。
       谈到获奖作品《炉火正旺》的创作,刘老师说这幅作品实际上是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作品右上角的曲线和星星表现的是火热的钢水,在其左侧的则是钢罐,最左侧的曲线则是喷出的热气,化为了缝纫机、汽车、轮船等,最后变成直上云霄的人造卫星。而站在钢罐面前的工人,手持铁锹,昂首挺胸。铁锹上还系着花和彩带,这就避免了枯燥无味,也表达了工人们自豪、甘于奉献的精神。
刘老师的工业剪纸作品引起了工人们的共鸣。一位工友说,他开了一辈子矿,不知道他采的矿都去哪了,只想少开甚至不开;看了这些作品他才知道他采的矿练成了钢铁成了材,变成了飞机轮船,他就有了动力。
       工业剪纸同样也记录了武钢的成长和发展。而当曾经的手动操作变成了如今的机械化自动化,刘老师感叹道,“年轻人不能忘记老一辈啊”。
       在刘老师退休之后,他又转向了风光剪纸。退休之前(大约在1996年),他参加省里的某次会议,遇到了省旅游局李局长。李局长也对他的剪纸作品大加赞赏,并向他发出请求,说湖北的旅游业正在开发,但是游客来湖北带回去的东西却都是外地产的,希望刘老师能创作一些表现湖北风光的剪纸作品,作为宣传,又可以作为物质象征流传。当时的文联主席周韶华听到了也鼓励刘老师接受这个请求。于是刘老师便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带上家里仅存的一万元,到湖北省各地采风,用照片记录下当地的风景,再用剪纸的语言加以表现。后来,刘老师又利用在三峡接待外宾的机会在三峡采风,之后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长江三峡风光》。2008年,这些作品在德国的中国剪纸博物馆展览时,长江三峡、长江大桥的剪纸让这些项目的设计专家感到激动异常。刘老师还在外国作艺术交流时游览了巴黎圣母院等景点,再辅以其他一些国家景点的照片,创作了《世界风光》。
       刘老师形容剪纸艺术是“千剪不断,万剪不落”,“似像不像,越看越像”,主张将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用其一生的创作来践行。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剪纸工具,如刻刀、牛油盘等,这些大都由艺人自己制作。
       他认为,非遗其实是创作作品时的思考过程,而作品只是非遗成果。
       明天,我们的队伍将会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采访,希望能走进刘老师的家中参观他更多的作品。

作者: 丫头123    时间: 2015-7-14 23:34     标题: 山东队第三日

今天是7月14日,也是我们进行调查的第三日。14日下午四点时,我们小组一行人到达中国剪纸博物馆进行调查,博物馆的负责人仲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且向我们讲述了剪纸博物馆建馆的原因、选址的原因以及博物馆的的大体情况。我们对其的谈话进行了录音。随后仲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剪纸博物馆的各个分馆,参观了大家和地方的剪纸作品,也惊讶于剪纸艺人的坚持和精致的工艺。在剪纸博物馆里收集了丰富的剪纸作品,让人大为惊叹。详细的资料整理将会在明天上午整理出来。下面是今天拍的一些剪纸作品。
[attach]34188[/attach]
[attach]34189[/attach]
[attach]34190[/attach]
[attach]34191[/attach]
[attach]34192[/attach]
[attach]34193[/attach]
[attach]34194[/attach]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15 21:29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汉一队——走访第二日

队员:刘娟维 张敏 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张敏
调研对象:刘士标、毛明月
调研时间:2015年7月15日
调研地点: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畅社区刘士标剪纸艺术博物馆
       今天和四个小伙伴又去了刘士标老师的博物馆处,事实上,我今天是第一次去,他们四个昨天去过,昨天就听娟维说刘老师特别好,今天算是领会了。一个76岁的老人,一大早就从家中骑着自行车来博物馆等候我们,从他弟子口中得知他前天才出院,但是他这两日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很愿意跟我们交谈,他说自己的剪纸作品有上万幅。一开始是自己创办了家庭博物馆,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引来了政府的注意,于是政府出资建造了刘士标剪纸博物馆,也就是今天和小伙伴一起参观的那个地方,博物馆不大,但是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刘老师的心血和热情。
     后来他激动地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弟子们以及自己的家人,他的办公桌上就放着自己孙子4岁半时的作品和其他弟子的作品。当我们问起为何自己会喜欢剪纸,他坦言说是受左邻右舍的影响,他们有的是给逝去的人扎精美的纸制品、有的是收藏有精美的鞋样子-------
      刘士标老师不仅有一双巧手,他还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他曾帮助家境贫困但是擅长剪纸的侯玉美,使她一步一步为同行所认识、认同,现在侯老师在美国发展的很好。他的弟子之一毛明月说师傅最大的优点就是人好,毛明月说他和刘老师的关系更像是父子,怪不得毛老师今天嗔怪我们采访时间太长,老爷子身体受不了。徒弟很关心师傅,凡事都是相互的,可以想见刘老师平时对自己的弟子们也是很好的。
     今天刘老师差不多12点的时候才回家吃饭,临走时他说:明天你们大概几点到?我去接你们。我们当时真的很感动。
      一个快八十的老人,对待艺术,如此认真、如此纯粹;对待他人,这样热情、这样真诚。愿岁月善待这个可爱的老头,祝他长命百岁!

[attach]34201[/attach]    [attach]34202[/attach]
[attach]34203[/attach]    [attach]34204[/attach]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15 21:40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武汉一队之逗逗的自拍照
作者: chat1988    时间: 2015-7-15 21:58     标题: 山东分队第四日

今天对昨天的谈话内容做了详细的整理,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了许多要点。我们认识到了这个任务与其他几个队伍任务的不同,我们所要做的,可能是出使,是联系。从昨天的谈话中,我们看到了剪纸这门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的依靠政府,也不能不屑于与商业所联系,恰恰相反,剪纸需要形成自己的产业,需要形成自己的流水线,需要打开市场,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剪纸,来喜爱剪纸。仲崇超老师昨天的话语给我们了很多启发,让我们看到了剪纸它的当下处境,更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未来。
         同时,我们也感到了一种归属感。不仅仅是我们在行动,还有那些老一辈的艺人,不是单人的行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这个博物馆为剪纸创造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只有拥有了物质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将这门艺术发展下去。
        这个博物馆现在还在不断的装修,很多的地方都还没有开始布置,我们等了三天才有幸进入馆内参观。这个博物馆和中华文化园还要面临几次大修,仲老师也告知我们这个博物馆现在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很多馆藏都还没有进行展出,很多的展厅还没有开始布置,也没有进行大型的正式宣传。
       这应该是我们关于博物馆的调查的尾声。这个博物馆还不够成熟,很多地方都不够完美,有很多还仅仅停留在蓝图阶段,但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如果说,对于传承人的访谈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那么博物馆的调查则是关于未来的传说,而这个传说,正在一步步的成为现实。
[attach]34205[/attach]
作者: 秦芳婷1116    时间: 2015-7-15 23:07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武汉小分队三队——第三天

武汉三队
队   长:刘绵婷
队   员:闵敏  秦芳婷
访谈对象:石九梅(黄梅挑花技艺传承人)
(日志员:秦芳婷)今天是我们武汉三队出征的第三天。早上武汉下起了磅礴大雨,带有小私心的我还轻轻腹诽了一下说:“下大雨出门好辛苦啊~~”不知道老天爷是不是心疼我们连续几天奔波确实累得不轻,所以在我们即将踏上征途的时刻停雨了。走出宿舍时,阳光正好,小阴霾一扫而光,我们又重新欢欣雀跃地出发了。
    要小小插一句嘴,我们是真的很幸运,因为当我们到达石九梅奶奶的黄梅挑花馆内时,屋外顷刻间又再次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刚到时,奶奶正在挑花,正如她所说的,她放不下挑花,每一天都要拿起针线。在屋内我们还遇到了奶奶的小儿子陈晓鸿先生,他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也很愉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交流中印象最深的是陈晓鸿先生对自己母亲的这份技艺的付出。陈晓鸿先生本来是从事医药工作的,对挑花的技艺也并不算太熟知。当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年纪一天天大了,经常叨念着担心这份技艺失传,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遗憾,他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在深圳的房子,多方筹备后建立了黄梅石九梅挑花并免费广招学徒,也是为濒临失传的挑花技艺出一份力。
     因为今日刚好社区组织了不少非遗工作者来进行参观,许多参观者都对奶奶的手艺赞不绝口,奶奶也很高兴大家能如此喜爱她的作品,她一直满脸笑容地向大家介绍她的作品,讲解图案上面的寓意。我们三个小伙伴在一旁默默地记录着,也衷心地觉得高兴。
    在结束前,我们三个和奶奶一起拍了合照,与奶奶交流的时间并不算长,也就短短几天而已。但我们从奶奶身上看到了她勤劳、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她对挑花的热爱是爱到骨血里的,她对挑花的感情就像她身体的一部分那样。就如奶奶常说的那样,只要有心,只要喜欢,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
[attach]34206[/attach]
[attach]34207[/attach]
[attach]34208[/attach]
作者: 秦芳婷1116    时间: 2015-7-15 23:12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武汉小分队三队——第一天(补上。。因为队长不小心发错地方了)

非遗千人合作计划——我们在路上
武汉三队
队   长:刘绵婷
队   员:闵敏  秦芳婷
访谈对象:石九梅(黄梅挑花技艺传承人)
    暑期实践,我们在行动。2015年7月13日,一个半小时的颠簸,华中师大非遗“千人计划”武汉四支队伍在胥志强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达江新苑。我所在的小分队调查的是黄梅挑花第六代传承人石九梅,一位慈祥、和蔼、开朗、健谈的老奶奶。在轻松愉快,闲话家常的氛围里,老人跟我们分享了许多童年的珍贵记忆。那个我们不曾近距离触摸过的时代,她的人生又有着怎样的一番精彩?在四十多年的挑花生涯中,她和老伴如何相识相爱相守到老?两人如何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并将挑花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个识字并不多却心灵手巧的人,将会展现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历程?让我们共同期待。
[attach]34209[/attach]
[attach]34210[/attach]
[attach]34211[/attach]
[attach]34212[/attach]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7-15 23:41     标题: “国家千人”计划 仙桃分队 第四日

今天我们采访了马老师所在的沔街工美楼的老板——李翠红,她对马老师的成名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和她的接触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很庆幸社会中有这样的企业家肯付出去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李翠红本身就是仙桃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会长、仙桃总商会的副会长、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涉及服务业、农业、和工业等很多领域,但她真正做文化产业投资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访谈中李老板向我们讲述了她在这个过程中的故事。一次,李老板和一个领导去买麦杆画,是在一个小小的农家,房屋很破旧,但是屋里摆放的作品特别精美、特别漂亮,当时李老板觉得很可惜,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只能摆放在家里,却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就问邓有谱老师,想不想把这个艺术品做大,通过一些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把它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这当然是邓老师的愿望和心愿了,他也曾想过把自己制作的这些作品引向更宽阔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是因为没有资金,不懂销售,这些都只能是做梦想想罢了。李老板深受感触,想帮助和扶持邓老师把麦杆画宣传出去。在回家的途中,李老板思绪万千,与当时第三小学的校长李校长感慨,觉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实在是太辛苦了,得不到重视,没有足够的关注,生活和创作都太难了。于是她想利用自己身为一个商人的优势和人脉,在企业家的圈子里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传承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李老板就开始着手准备,她跟邓老师详细的了解了有关的情况,并找到当时仙桃市宣传部的周主任,说明了自己想投资文化产业的想法,受到了周主任的支持,同时周主任也提出了一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这些并没有吓到李老板,李老板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有着男人的魄力和勇气。于是他们一起走访了很多的非遗传承人,这其中就包括马又甫老师,还有做贝雕的徐银枝老师、做陶艺的刘长青老师、做木(微)雕的郭老师,看到了这些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工艺和传承的艰辛,这更加坚定了李老板想要在文化产业上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心。

这途中当然艰难重重,李老板的心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在最初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有来自传承人自身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在政府、宣传部的帮助下,李老板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真诚,打消了传承人们关于她是借此赚钱的想法。她到处奔波、到处调研,去调查其他地方的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不少的心得和经验。在与商界的好友和一些很有收藏眼光的高端人士交谈后,也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舞,大家一致认为有责任和有义务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来帮助这些非遗传承人。为了使这个计划能顺利进行,李老板还和省文化厅的厅长进行了交流,获得了更大的支持,这使李老板更加有信心了。在谈到创建这个平台的时候最大的难处是什么时,李老板告诉我们是如何把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心胸打开,让他们信任这个平台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传承人们担心商人利用他们赚钱,干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事情,还有专利的保护,必须都要考虑到。老板还提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也是一个难题。有些产品可以批量化生产,例如剪纸。虽然是手工的,但是却可以一次刻十几层,但是像贝雕、麦杆画之类的作品却只能一次制作一个,耗时很久,比较困难。
在调查马又甫老师时,李老板了解到,当时马老师靠剪纸作品大概一年可以卖1万多元钱,平时种田一年可挣8千元,要负担全家的开销,生活确实很辛苦。李老板说要想过一种艺术家的生活,一心一意搞创作,就必须改变心态,她劝马老师放弃种田,专心创作,不给自己留后路,她会做他经济上的支柱。但是长期以往的农事劳动使马老师对土地农田充满了深深的感情,他做不到放弃,只能是有所割舍,于是他把一周六天的时间都放在工作室中,剩下的一天去陪着老伴照顾农田。李老板深知非遗的传承迫在眉睫,而最有效的是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对非遗文化感兴趣,树立非遗保护的知识。所以她为马老师联系了第三小学,一周在小学里上两节课。为了让非遗产品有更大的市场,仙桃市市政府还将小米手机的总裁——雷军请回仙桃担任总商会的会长,与全国各地的商会联系,由李老板做纽带,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应直接联系在一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一个产品的开发需要的条件有很多,有资金、产品包装、宣传和销售手段等,有些产品的开发是成功的,当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但是李老板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来,从2013年建立这个平台开始,李老板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心血,她创立工艺楼之初就投入了800万资金,还定时带领民间艺人走出仙桃、开阔眼界,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的变化。从一开始,李老板就知道这只能看作是一个公益事业,挣钱是万万不能指望的,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沔街工美楼成立的这两年多以来,李老板非但没有挣钱,相反她在用自己其他的产业支撑着这个工美楼的运转。但是她还是觉得很欣慰,通过自己的圈子和人脉,非遗产品的销量有所提升、而且也让内地、港台、甚至国外的人了解到了仙桃的这些非遗传承人、非遗产品,同时李翠红老板的行动也在企业家圈子里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为这个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李老板在我们的调查中还谈到了她的计划,采用双管齐下的办法,既通过企业家们和上市公司扩大影响力,也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例如电子商务的平台,她激动的告诉我们,目前已在全国设置了20多个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非遗传承,李老板也表示出了担忧,现在接触非遗的人太少了,因此,在工美楼里除了工艺品的展示、销售还有现场教学,就是希望更过的人能来接触、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并把它们传承下去。

在访谈中,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坐拥千万家产的女强人,而是一个一心一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力量的简单的女人,她没有商人的狡猾,她可以不计算金钱,不求回报,真诚的付出。据工作人员透露,到目前为止,工美楼还没有盈利,还处于很大的亏损,但是李老板似乎一点都不后悔在这个地方投入这么多的经历,她在以简单的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以她身为商人独到的眼光,为传承人着想的心渐渐地打开了马老师、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心扉,他们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默契和融洽,没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剥削和矛盾,有的是一方的真诚付出,另一方的感激信任,他们共同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着、付出着。
[attach]34213[/attach]      [attach]34214[/attach]
作者: 华中师范李莹    时间: 2015-7-15 23:59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孝感小分队——第五日

今天是7月15日,来到孝感调查的第五天,各项工作已渐渐进入尾声,但还是有一些细节要进行处理和确认。于是今早八点多我们又来到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所,采访管老师的徒弟钟鸣老师。
昨晚打电话和老师确认时间时,便感觉是一个美丽大方的女性,今早见面也的确如我所想。我们一到,钟老师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在简单的介绍我们这个活动的内容和公益性后,访谈也正式开始。一开始我们先是谈起钟老师如何与剪纸结下不解之缘,她笑了笑,说道:“我是13年下半年才开始正式跟管老师一起学习的,起初也只是因为别人劝说自己在这里工作,有管老师和池老师这么好的大师,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要浪费,恰好自己也是比较感兴趣就跟着管老师学起来。”讲到与管老师学习的过程,钟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一些她的趣事,在她刚开始学习剪纸时,因为学习过毛笔书法,所以习惯斜着往下刻,结果刻出来的作品总是有毛刺边,后来管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就跟她说拿刻刀要直着拿,直着往下刻才能刻好,她才恍然大悟。之后花了一个多月,她才把手势纠正过来,老师笑道:“毕竟我也不年轻了,不过管老师也确实夸过我是少有的几个悟性比较高的。”
在结束了上午的访谈后,我们又加紧赶到管老师的家中,向她了解那些作品背后的含义。管老师向我们提到在她的作品集里有很多是70年代的作品,这让我们不由得惊叹老师对作品的呵护。聊天过程中,我们也提到对于孝感剪纸发展的看法,管老师沉默了一下,和我们说她也不能多说什么,她目前能做的就是传承,不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她手里断了。
今天过后,或许我们就要离开这个温暖的城市,临别时,老师和我们一个个的拥抱,期望我们下一年仍能与她再见面。
[attach]34215[/attach]
作者: 郝娟霄    时间: 2015-7-16 00:26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武汉分队二队——第三天

今天上午我们又去了刘泥巴老师的工作室,老师的朋友刚从外地给他带回了独角仙昆虫的标本,我们看了老师对标本进行清洁和定型。后来,老师为了让我们体验剪纸的乐趣,向我们介绍了撕纸(撕也是剪纸的重要的分类)的要领和步骤,并拿出了纸教我们”撕“。从上到下,从外向内。并且将自己的作品送给非遗协会做纪念。下午,我们对老师制作螳螂立体剪纸后期的制作过程进行了拍摄。(立体剪纸也是剪纸的重要分类)然后就刘老师的剪纸进行了分类的采访询问。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刘老师的邻居和孙女,对老师的性格等方面有了更清晰了了解,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一代大家,不仅是有着高超的技艺,同时还拥有着善良的心和宽广的思维。
作者: 张敏敏    时间: 2015-7-16 21:22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汉一队

队员:刘娟维 张敏 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张敏
        很遗憾,今天没有去刘老师家,那就发一些其他人对刘老师的评价吧,请大家围观欣赏,我们还有“五朵金花”的搞笑合照呢,稍后奉上哈
        关于刘士标老师,同在武钢学习过的黄春华曾这样谈论刘老师的剪纸,以下是摘录的一些话:
我细品了他的作品集,最深的印象是,他在剪生活。
        扎根武钢,武钢沸腾的生活成了他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有了《炉火正红》、《开矿》等一系列刻画工人生活的特写镜头。但他对生活的挖掘不仅于此,除了细节性的作品,他又精心剪出了一系列宏大之作-------武钢风采系列------《厂前》、《炼铁》、《轧钢》等等,无不让人经受大工业时代的洗礼。
        立足武钢的同时,他的创作视野在逐渐拓宽,手里的剪刀已经伸到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在一番精心构思之后,他剪出了《美丽的武汉》等极具城市特色之作。他的剪刀不甘于此,之后,刀锋一转,直指湖北这个属于他的省会,纳湖北于胸中,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湖北风光”系列:武汉关、黄鹤楼、荆州古城-------一一跃然纸上。这还没完,接下来,他又对湖北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剪出了《辛亥革命纪念地》系列、《长江三峡风光》系列等作品,出神入化地展示了湖北风情。
        剪完湖北,他的剪刀继续扩张,延伸到整个华夏大地,于是,有了“锦绣中华”系列-------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敦煌石窟------展现眼前,或气势磅礴,或赏心悦目,可足不出户,饱览中国风光。
[attach]34234[/attach]
[attach]34235[/attach]
[attach]34236[/attach]
[attach]34237[/attach]
[attach]34238[/attach]
作者: 华中师范李莹    时间: 2015-7-16 23:21     标题: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孝感小分队——第六日

7月16日,我们要离开孝感了。
早晨先是去拜访管老师,想问问她关于授权的事情,另外实在是有点舍不得管老师。我们一起聊了这么久,真的是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回忆,总感觉老师就是我们的一个亲人一般。
        假如再到孝感,一定要先去看看管老师。
        中午的时候,我们需要到剪纸研究所去盖章,便直接跑过去了。谁曾想徐惠斌所长正好也在那边!这真让人激动!之前因为徐所长实在太忙,一直没能采访采访他。没想到自己那么幸运。在和徐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和管老师已经学习挺多年了,他也感叹能和管老师学习剪纸也是一种机缘巧合。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徐老师竟然还会弹贝斯,毕竟徐老师看起来是一个很儒雅的人。徐老师讲到剪纸充实了他的生活,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和管老师等大师学习,虽然她们在课上很严厉,但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之后徐老师也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剪纸艺术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方面是传承和保护,对老艺人一定要尊重和保护,把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是把剪纸应用到更多的地方,如台灯、鼠标等现代化的东西。
       这一次的孝感之旅真的让我们学到很多!尤其是有机会能和管丽芳老师一起交谈,从这些传承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默默无悔的坚持……
[attach]34239[/attach]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7-17 00:20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仙桃分队第五日

7月16号的早晨,天朗气清,我们文学院国家非遗传承千人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仙桃小分队第五日来到了了位于仙桃市河坝村的马又甫老师家,汽车行驶着,沔街两旁一个个古香古色的街景建筑,不断在眼中飞驰。不一会,车窗外道路两边的风景变化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翠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着,田间间或着或粉或白的成片怒放的荷花。欣赏着田间怡人的景色,体味着乡村清新的气息,约莫半个小时不到,我们愉快顺利地抵达了马老师家所在的长淌口镇河坝村。
我们在村口下了车,一同步行到了马老师家。马老师家前后都铺好了水泥路,房子的前边还有几方池塘,满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刚走进马老师家里,就看到客厅的三面墙贴满了马老师的剪纸作品,精致美丽、惟妙惟肖、满目玲琅,画面内容有他喜爱的毛主席、传统的梅兰竹菊等等。紧靠这面墙的长形旧木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奖状奖杯。
当时恰巧赶上马老师正在后厨做饭。听闻我们在门口的呼喊,他便从后面厨房走了出来,刚看到我们,乐呵呵地说到“来到啦,快坐,快坐,坐下吃饭,不吃饭不给开工。” 经过前几天的接触相处,我们早已深深了解到了马老师的热情好客、亲切友善。于是,我们跟马老师和马奶奶一起品尝到了一顿久违的的满是家的味道的饭菜。期间马老师的儿女也回来了,一家子人非常热闹幸福。
午饭过后,我们就开始在马老师家门口拍摄他收藏在家里的剪纸作品。从他最早创作的《洪湖赤卫队》到最近的《福娃》、《十二画扇》,每打开一幅尘封的剪纸作品,就好比翻开了一本丰厚的历史的书本。一边拍摄一边听马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每幅作品的技法、寓意,让我们了解、学习到了很多人民公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除了剪纸作品马老师,还带我们观看了他家中的白鹤图,马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擅长剪纸,国画也画得非常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拍完马老师的作品之后,我们还一起采访了马奶奶和她的儿子。对于马老师的剪纸事业,马奶奶并不是很支持,因为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剪纸创作是一件“很费时间很费心神”的事情。马老师在忙活剪纸创作,家庭生活的重担就全托付在了马奶奶一个人的肩上。马奶奶扛着家庭的重担几十年,真的是很艰难很辛苦。马老师的儿子支持马老师的剪纸事业,但因为自小比较活泼好动,静不下心,所以他并没有想学习传承马老师的剪纸艺术。
在马老师和他的家人的热气帮助配合下我们顺利愉快地完成了今天的调查访谈任务。伴随着今天调查的结束我们的社会实践也慢慢接近尾声了,感谢马老师和仙桃市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帮助支持。
[attach]34240[/attach]   [attach]34241[/attach]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7-17 21:45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仙桃分队——第五日

仙桃小分队今天迎来了调查的最后一日,上午小分队全体队员对调查工作进行了扫尾,来到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长埫口镇文化站对马老师的作品进行了拍摄。离开仙桃还有一些微微的不舍,很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每一个人,马老师、工美楼工作人员、群艺馆领导、还有路人……在这里短短的几天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感染,说不清是因为什么,但很少有一个城市带给我这样的感觉,甚至觉得留在这里也很好。这个城市所蕴含的文明、文化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它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感动,一种心灵的释放。
[attach]34242[/attach]

[attach]34243[/attach]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17 22:49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感觉你们这一组好幸运好成功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17 22:57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汉一队

队员:刘娟维 张敏 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刘娟维
   因为刘士标老师出院没几天,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们小组暂时中断了对刘士标老师的采访调研。当然我们小组中午一起在食堂吃放,在寝室一起听录音,讨论写作方案,这样分工协作的日子也很好。刘老师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刘泥巴老师评价他“为人谦和”,毛明月老师作为他的徒弟更是对他赞赏有加,说他们俩的关系就像是父子,刘老师这个人说话直来直去,喜欢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拐弯抹角。刘老师还提到,他与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守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的何红一教授已经相识多年了。他对刘守华、何红一赞赏有加,对他帮助比较大的人有现年80多岁的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张朗,张朗先生为湖北民俗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回忆起当年帮助过的剪纸艺人侯玉梅。侯玉梅,女,1952年9月生,吉林通化人。1952年,侯玉梅出生在辽宁省新宾县一个普通的满族家庭。位于长白山余脉中的新宾是满族崛起的地方,满族儿女扭腰铃、敲单鼓、载歌载舞的情景,给幼年时的侯玉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多年前,她是通化县的一个农村妇女,生活贫穷,可她执著地学习剪纸,继承了家传,又向老一代满族剪纸艺术家学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屡屡在全国剪纸大展中夺冠。当时侯玉梅是一个农村妇女,丈夫坐了牢,刘士标老先生应文化部之邀去北京的时候,周韶华先生和文化部的领导就希望刘老先生和他所在的武钢公司能帮助这位有才的剪纸艺人。因为周韶华先生去过长白山,对这个神秘的大地有着怀念,而侯玉梅的剪纸则恰恰反映了独特的manz**文化。1989年,在武汉,由中国剪纸协会和武汉钢铁公司联合举办了“侯玉梅剪纸专展”。国内艺术界的很多名人参观“专展”。从此,侯玉梅的名气越来越大,省内许多大中院校纷纷请她去讲课。
   记得当时剪纸艺人的作品不太出售,一般是领导或好友看着喜欢就拿走了,也不用给钱,那时也有一种说法,卖剪纸赚钱就是走资本主义路线,这是文革对文化的打压。后来他们看侯玉梅实在太困难了,就告诉大家要资助点钱,于是剪一张收一块钱,而侯女士每张能收一毛钱,他们还组织单位送衣服送排骨汤。侯玉梅后参加美国中央地铁工程中国城地铁站的艺术地标竞争成名,2008年“美中友好”纪念封剪纸图案,是由号称“神剪”的著名剪纸大师侯玉梅女士之手,她在中国吉林省长白山长大,从农村妇女至国际闻名的满族剪纸艺术家,作品在美术界引起不少强烈的反响。现定居美国。何红一老师去美国的时候,当提到刘士标老师时,侯老师还不胜感激。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17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汉一队

队员:刘娟维 张敏 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刘娟维
录音转写,刘士标徒弟之毛明月
采访时间:2015年7月15日下午2点至4点
采访地点:“阳光家园”毛明月工作室


娟:您从刘老师的剪纸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毛:我和他的风格本来就不一样,只是说志同道合。
娟:那您觉得他是什么样的创作风格
毛:他主要是武钢的剪纸
众:对,武钢
毛:就是说他在创作上给我一些指导,毕竟他经验丰富,看的多。只能这样说
娟:刘老师也主持举办过很多展览,那您的一些作品有没有参加过这些展览?命名的
毛:2011年我的作品《龙凤呈祥》参加过
娟:这是哪次展览呢?
毛:就是湖北省的龙凤剪纸展,我代表青山区参加的
娟:还参加过其它的展览吗?
毛:那多啊,总在参加
娟:老师您讲一下您的衍纸吧,还有心得
毛:衍纸从国外传来的艺术,残联为了我们就业组织了一个培训班,在培训班学会后我们对这个东西进行了再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就加入了中国元素,因为我觉得我对中国元素掌握的还可以,比较感兴趣。加入了书法啦、剪纸啦这些东西,创造了应该算是我们“阳光家园”这个工作室独特的产品。比如脸谱啊
娟:对,看到这里有好多喜剧人物的脸谱
毛:就是运用中国的元素,加入人家的技法
娟:那就是从国外传来,您加入了中国元素,是以脸谱为主吗?
毛:是的,以脸谱为主,加入中国民间的东西
娟:您觉得衍纸创作和剪纸创作有什么区别,或者这两者有什么共通的东西吗?
毛:衍纸是立体艺术,而剪纸是平面的
娟:但您这两样都能做,很不错啊
胡:老师,我想问一下您当初为什么要拜刘老师为师呢?
毛:这啥问题,见了好老师你不学习?
娟:那您以前应该也接触过其它剪纸艺人吧
毛:就是没有刘老师有名
娟:而且刘老师人也很好,当时您们的拜师仪式是什么样的呢?
毛:就是去年8月博物馆开张那一天
娟:那天应该还来了好多剪纸艺人吧?
毛:他当时接了五个徒弟。
娟:你们都是那一天一起被收为徒的
毛:刘老师徒弟很多,我们五个只是有仪式的
娟:这个仪式是什样的?
毛:主持人说刘老师要收徒弟了,我们每个现场给刘老师送了小礼品,刘老师送我们每人一把尖刀。不是像赵本山那样收徒还要磕头的(笑)
娟:我们以为是那种比较传统的
毛:没有,他这个是政府组织的
娟:这个活动应该当时上了新闻吧?
毛:长江日报、武汉台的记者都来了
娟:您和刘老师接触也蛮久了,除了剪纸交流,您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比较正直
毛:那当然是好人了。在创作中,他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人呢?没有什么虚的,对人很真诚很好。脾气来也就来了,发完了也就没啥了,但他有时候又脾气
胡:比如什么时候他会发脾气?
毛:我们有时做事没和他商量他会生气,回过来和他解释清楚他就好了,就当没事了,就是很直,说话不藏着掖着。
娟:刘老师也帮助了不少剪纸艺人
毛:是啊,他这人很好
娟:您记得你们之间发生过比较记忆深刻、感动的事。比较感慨的事
毛:就是他对剪纸太热爱了,比如今天,他完全可以在家里,但是只要有人来,他都很认真的准备,他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个东西介绍给大家。他每回都这样,只要有人来参观,他觉得这个艺术一定要宣传出去。
娟:对啊,大学里面也提倡非遗传承,我们希望对刘老做一个口述史,所以希望您讲出来一些很细节性的东西。你们在过节的时候会相互拜访吗?会送一些剪纸方面的礼品吗?
毛:不会
娟:您作为刘老师的徒弟,送过他剪纸吗?
毛:刘老师还要我的剪纸干啥?
娟:不做纪念吗?
毛:他要我的剪纸干啥?他要也直接跟我说这个东西给他(笑)他又不会讲客气,他觉得我的好,就直接拿走了,不会这么客套。我喜欢他的东西也会要,这很随便的,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客套。
娟:看来我们想象中的太传统了。
何:您觉得您和刘老师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毛:可以说像父子,我父亲和他年纪差不多大,我有时喊他“老爷子”,可以说他是我父亲。再说师徒和父子差不多。我有时急了说他两句,他还不是笑笑就完了。他有时做错了,我也会说他,他还不是笑一笑就完了,很亲的。我们很随便的,不是想象中古代那种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23     标题: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汉一队

队员:刘娟维 张敏 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刘娟维
录音转写,刘士标
采访时间:2015年7月15日上午9点至12点
采访地点:刘士标剪纸艺术博物馆


刘:我这次去民大讲课是非遗处的处长亲自请我去的,何红一请我去的,请我去讲限时(不清楚)剪纸。因为我搞很多活动,我们当地搞的,上面不一定知道。因为我现在是全国(剪纸学会)的副会长,全国的,我当了好多年了,一二十年了。那个《中华剪纸》就是我们出的(不太清楚)。
娟:诶,我记得上次来的时候还有另外两本。
刘:哦,那是我出的书,一本是《湖北省剪纸集》——我们出《湖北省剪纸集》也蛮造业(可怜),是我们自己作者掏的钱,你要根据省群艺馆非遗的观点啊,是不对头,什么死的(作者其作品)不要了。出这个书的话,是他们准备帮我们出四万块钱噻,来出这本书,看到我们编好了,他非抢着要编,他非要,后来他又限制我们,死了的(作者创作的作品)不要,什么没有好的地方***(不清楚)。诶我说死了的为什么我们不继承历史,湖北的剪纸历史****(较激动,语速较快,不清楚),像蒋在谱这些人的,他们都不出!
娟:蒋在谱老师现在已经…
刘:死了好多年。
娟:不在了…
刘:还有戴振鹏啊,胡均启啊,这都是我们非常(有名的剪纸大师)…那个是最了解的,你们有时间可以去走访一下,湖北美院的教授——张朗教授。
娟:对,张朗教授,他现在…
刘:他现在八十七,八十八了,他在家里。他的东西啊,他收集的民间东西啊,都捐献给湖北美院了。他都没有修个博物馆,所以张朗教授哦,周韶华哦,很多湖北著名的一些老艺术家,都还羡慕我!你不管怎么样,国家还帮你修了这么个地方给你——我这有300多个平方,楼上还有200多个平方。所以他们都很羡慕我,我去省里开会呀,出版会呀,专家出版会呀,我都不谈这些,你们呢,年纪大,因为他们都是八十几,快九十岁了,我还是…今年才七十六,我有七十六啦。所以我就想我这一生,把我所经历的这些事情,都写出来。凡是我搜集的东西,我搜集的这些作品啊,我看省里的都没有我的多,没有我的多。你们可以去看我自己住的家,我还有个家庭博物馆,那全部都是的;拿到这里来的东西,这里的东西都不多,这里大概是…过去拿了一千张来了,到了后来嘞,我这柜子里还没有位置展;还可以把我楼上这200个平方布置起来——没有精力搞。现在这个(三楼的展厅)能够开放就可以了,这个是去年八月份开放的。剪彩开放的时候,他们都来了。国家的一些报纸哦杂志哦,都登了;我们湖北的有《长江日报》哦,《湖北日报》哦,都登了、介绍了。我可以这样说,我觉得那些官方的啊,他们太贪图了;所以我出这些书我没有报他们的名字,都是我们湖北省剪纸学会、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我们自己出的。你们来研究——那次有个理工大学,来写东西,他们下了很大功夫,他们院长,还有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博士生,他们都跑过来研究、写东西;主要是针对什么…他们不是针对非遗来写,他是针对大师,国家大师啊,针对这个角度来写的。因为我们上回在武汉那个会展馆,在那里举办了全国的大师展览,他们都…那个时候…对湖北省的大师***(不清楚)。他下了很大的工夫。何红一那边呢,她是主要研究非遗这一方面,她搞得比较多。实际上嘞,原来搞非遗的是那个张朗教授,现在不能搞了,太老了。何红一搜集的东西也不少嘞。
娟:您和何红一老师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刘:哦,我们认识得很早,差不多…二十多年三十年吧。
娟:那么久。
刘:她是,原来我们学会的副会长。后来也有好多事情,她看不惯那些事情,看不惯这些事情以后嘞,她自己后来专门从民间艺术、文学啊这方面去研究,再去搜集一些东西啊,再就是民大的一个博物馆里面,(当?)那个馆长啊。我们当时到上海,那是八六年吧,就在上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就在上海展出。何红一啊我们都一起去的,何红一当时在我们学会啊经常一起去这里那里出差啊、看展啊、采风啊,我们经常一起去。何红一啊蛮在意民间文学、非遗这一块。她上回到这个…挪威吧,有好几年了,好像是我们那个五月初五端午节申请非遗她到挪威去了——是挪威吧?
(刘老师接了个电话,之后为我们展示材料。)
刘:真的啊,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我原来一直都没有吭声,博物馆里面又没有讲解词,我跟他们(应该指之前理工、美院来访的学生)说了一下,本来想让他们介绍一下这些东西(材料)。很多外宾啊、华人啊,看到我的剪纸之后写的很生动的…我也爱…因为有的他不是出生在我们国家,都是华侨。他写的很多有些…报纸上也登了蛮多…那些报纸资料啊没有拿到这里来,原来拿到这里来没有地方放我又搬回去了。从我来说嘞,是大事;对剪纸、对非遗嘞,我也认为是大事。因为这些记载啊,还是很有一些…(意义)
(刘老师为我们整理证明材料让我们拍照。)
刘:这一个(一份蒋在谱老师女儿写的证明)呢,是我们湖北的大师,蒋在谱,这是他的姑娘(给我写的)…
娟:老师,您跟蒋在谱老师以前是见过的?
刘:啊,那我们见得好多,我们交流过好多,我也学了他很多东西,交流了很多。
娟:那您的师傅除了小的时候的…
刘:也没有什么师傅,那个师傅,当时都是农民,开了一些纸扎铺,扎一些死了人用的房子哦,他是搞这些东西的。因为他需要剪那些龙啊、凤啊,剪那个花啊,往上面贴。我那个时候就学他剪这些东西。再还有个师傅嘞——这个是姓龚。还有一个我的邻居,左邻右舍,一个是左边的,我的后边就是那个姓彭的,他是那个专门做戏剧的,戏剧衣服、帽子啊,服装。他姓彭,我们叫他彭爹(方言读dia),那个年纪蛮大。我的家里是开的,中医。——这个(回到蒋老师女儿开的证明)是蒋师傅他的家里写的。
娟:和蒋老师您是…
刘:他是…九…呃不,八几年我们就认识了。我经常到他家里去,因为当时啊,他的女儿在我们武钢工作,是属于我们下面厂房的一个职工。
娟:然后就经常交流?
刘:经常交流,我经常把她从基层单位接上来,参加我们公司的美展啊、剪纸展览啊。所以那个时候…她开始还没有找她的爸爸学,只看她爸爸搞些东西。当时剪纸艺人呐,我可以这样说,不受人看重。一说起来都是,卖鞋样的啊、搞枕头花的啊,都是搞这些东西。
娟:就是剪纸刚开始好像都是…做鞋样这些的,就是民间的东西嘛。
刘:诶——都是民间的东西。那个时候民间的东西不被人尊重,可以这样说是,“下里巴人”吧。这是现在国家这样重视,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啦;非遗啦,国家像这样重视啦。实际上就是那些老教授啊,研究民间艺人的那些老教授啊,他们是知道的,这些东西的贵重啊——就是民间剪纸啊、民间艺术是我们国家的宝啊。那个时候只有那些教授,他们才知道!对一般的人(来说)啊,就包括那些领导干部啊都是不知道的。我们湖北对这些 最重视的是张朗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娟:对。张朗。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24     标题: 回复 43# 的帖子

刘:再就是…刘守华。刘守华是我们当时的民协主席嘛(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娟:您跟刘守华老师应该也有很多年的交情吧。
刘:很多年!我…也是八几年…
娟:也是八几年?
刘:八几年,因为我们都是仙桃(那个时候监利、仙桃都属沔阳专区)的嘛,仙桃剪纸学会的成立呀,我们都把刘守华都接去了,都一起去了仙桃,还有张朗教授啊。再有好些地方剪纸学会成立,我们有一二十个剪纸学会的分会,像仙桃啊、潜江啊,鄂州啊、孝感啊、黄州啊,这都是我们湖北省剪纸学会的分会。
娟:您跟刘老师当时搞这些剪纸的时候可能…
刘:他不搞剪纸,他只是搞研究。
娟:就是搞研究嘛。你们有什么方面的合作啊,除了…
刘:因为他当时是我们的民协主席嘛,湖北省民协主席。他一直当到九几年,一直到后来…他当了蛮多年。
娟:昨天听您讲就感觉您对刘老师也是赞赏有加。
刘:诶——刘老师他对湖北省联系非遗、民间艺术非常支持,非常重视,他写了很多文章来介绍湖北的这些情况。——我接触的,接触得最早的是张朗教授。
娟:如果我们有时间、有条件的话想采访一下张朗教授,再对您作一个更深的了解。
刘:可以。刘守华也可以啊。
娟:刘老师也可以。因为…比较熟。
刘:何红一嘞,何红一跟我们一起工作了(很久),知道我性格、做事啊,比较认真,是一就是一,是真正的传承人,不管是国家传承人也好,湖北省传承人也好,要凭他的精力、技术,来尽点力(不清楚)。所以我对这些东西…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对这些东西我不管她。(这段话不知是否是在评价何红一老师,有些奇怪)
娟:和您交流得比较多的还有哪些剪纸的传承人?
刘:蒋在谱呐,戴振鹏呐——戴振鹏,也是湖北有名的——诶,我那个上面(玻璃柜里对大师的介绍材料)有。
何:还有胡均启老师…
刘:胡均启,对。胡均启给我写信,就是希望我能把湖北的这一帮人带好,把这个搞起来。胡均启他们当时…那些老人啊,那是当时没得办法了,包括蒋在谱,戴振鹏,他只能说是做,可以问他要他去哪里讲一讲课啊,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啊…到各地去讲,那可以。那讲得最多的还是张朗教授,他从理论从实际他也搞剪纸。
娟:他也做剪纸?
刘:他有剪纸啊。他的剪纸都捐献到那里去了,捐献到…湖北美院,一个陈列馆。
娟:还有…老师,您应该还有很多徒弟吧。
刘:徒弟…
娟:很多?
刘:(笑)不计其数,搞不清楚。不过最近嘞,就是我这个博物馆成立的时候嘞,就是由政府定的,我的(徒弟)…也就是五个,这是任命了的。
娟;国家任命的。哪五个?
刘:毛明月啦。再一个就是,蔡晓龙,现在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是大师!再还有一个王娟。再还有一个葛海。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指着桌上或书上作品的署名)王林伟。再我自己家里人呢,就是我那个外孙姑娘。
娟:她现在做剪纸吗?
刘:她不,她现在在日本。她是华工艺术系,艺术系毕业以后——因为她考取了中央美院和华工,我要她到华工——华工毕业以后,现在在日本读研究生。她是日本九州大学看中了她在华工设计的一本、一本书(犹豫了一下,大概是作品),把她特招过去的。她现在,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吧;毕业之后,看她打不打算读博士。她原来在家里搞了很多剪纸,她还喜欢搞动漫。她是武钢三小没有毕业,汉口的英语学校就把她招过去读了六年,英语学校读了六年之后,就到华工去了。
娟:您现在…您有儿子、女儿…
刘:孙子,这是(桌上的一幅作品)孙子,他还在读高中。这是(桌上另一幅作品)外孙(女),就是这两个嘛,一个外孙,一个——哦,儿子,儿子他们都在武钢工作…
娟:他们也不搞剪纸吗?
刘:也搞,原来也搞。这个里面有的搞过一些,有的没有把它展出来。
这(桌上)是上回有次我的外孙和孙子来看博物馆的时候,说,爷爷我给你提个意见,怎么我们这些作品你怎么给我粘着(在桌上)都没帮我们展嘞。(众人笑)这个我自己都没权利拿出来展,这还要通过艺委会;我的作品都是通过艺委会选的,根据我个人的要求选啊,我还不同意选这些。你们可以到我家里看,我家里还有一些。这(博物馆)是他们选的,这都是后来找我要的。这(桌上)是后来他们找我要的是孙子四岁半的时候,这也是几岁的时候。他们都在学校办过个人的展览——这个书上(?)有。
娟:他们以前在学校也给自己办展览啊?
刘:诶诶,学校里帮他办。
娟:那就是您的剪纸剪得好,他们也学了很多。
刘:他学,还有他的老师学。
娟:就是影响了一批人吧。
刘:诶,那影响了蛮多人。
娟:那他们现在除了当做爱好,有没有当做专职的,像您一样一直在剪的?
刘:现在他嘞,我没有让他剪了。他现在不能剪,他现在在高中,高中哪里有精力去剪嘞?老在上学,回来都没有时间。在武钢三中。这是我的外孙姑娘,她现在在日本,也是搞设计啊,其中把剪纸也扩大了。有时候设计一些东西啊,也搞剪纸做元素,在剪纸的基础上再搞一些动漫啊这些东西,她可能还有点成就。不知道我孙子将来怎么样。儿子也还可以。姑娘…我那个大姑娘搞得好。
敏:也是做这个剪纸的吗?
刘:诶,也是做剪纸,现在当老师那就没有搞了,又搞财务。她是在学校里当老师。看她,退休了看她怎么样(笑,众人笑)
胡:退休了肯定也和您一样!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25     标题: 回复 44# 的帖子

刘:她有蛮多作品在我这里。我感到怪得很——她那个时候就有很多反映日本的作品,她的樱花哟,很有特色哟,所以现在看起来…我还有好多作品在楼上,都没有展出,都在楼上。我的作品都在日本获了大奖,都没有展,现在就是看着这个现实没有展出来。
娟:就是这是您对家人的一些影响,刚刚您讲了您的徒弟嘛,国家任命的有五个人,但其实应该还有很多人。
刘:还有好多人,那就应该在其他地方。这是在我的博物馆开幕式的时候,都来了。还有王娟她是副教授,她还出了本书。她那本书还蛮好,是我给她写的前言(应是序)。
娟:是关于您的?
刘:剪纸的。这个民间剪纸的精神啊,这个民间剪纸应该怎么样反映啊,用什么样的手法啊。 因为她跟我们几个不一样的,她是湖北美院毕业的,毕业以后她就专门当美术老师。好好像是轻工大学吧,那本书上有。
娟:那您徒弟算下来大概有多少个人呢?
刘:我带的班是不计其数,现在还带着一个老年班。这个老年班带了13年,一直到现在,我的好多作品啊,都是我带的这个老年班啊,帮我刻啊;有什么事帮忙、布置展览啊,都是他们。再他们出作品,参加全国展览了,作品蛮多。
娟:那个老年班大概有多少人啊?
刘:16个人。
娟:他们年龄都挺大了?
刘:有从…五十几岁的不多,一直到八十五,可是剪得非常好。他们的作品呐,本来博物馆里我选了一些作品来,结果嘞,没有位置。这张(《美丽青山》)是个典型。这是六个人搞的。(带我们参观《美丽青山》)这也是我平时带班的学生剪的。这(玻璃柜里)就是我的几个徒弟,这是蔡晓龙,现在是大师了;这个是葛海;小毛的作品,毛明月,在那个走廊上。这是我的那个学生王娟,这是她出的这本书。这本书啊,何红一他们都没拍到。它是(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她是湖北美院毕业的,现在是(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师),现在是副教授。蛮好的一本书,这个前言(应是序)是我帮她写的。(下面一段听不清楚)这里面写了她怎么学剪纸的经历和***,她很搞了些…她学剪纸就是这点好,这个剪纸为什么要这样,用了什么民间艺术(大意是说研究剪纸有哪些花样、技法,很细致)湖南人。她搜集的这些,她的文章写得也蛮好。她的文章啊,她把这些剪纸啊,为什么这样剪啊,经历(或有误)啊,还有她搜集的全国一些名家的剪纸——这就是一些名家的剪纸,这都是典型的全国一些有名的剪纸,都搜集了。
娟:做得太好了。
刘:嗯,这都是她搜集的,都(有)讲解。她这个,(是)她作为教学用的。
蒲:那这本书在市场上应该有得卖吧?
刘:可能市场上有。
娟:老师您刚刚那几本书应该买不到。
刘:那个买不到。这个(王娟的书上)是《炉火正旺》,这个是…
娟:这是蒋在谱老师的。
刘:对,蒋在谱的湖北的几个,(还有)江先孝,江先孝是我们原来湖北剪纸协会的副会长。
娟:您跟江先孝老师交流的应该也蛮多?
刘:我们交流得多!我们两个人…几十年咯,他也是武钢的噻。
娟:哦,他也是武钢的。
刘:也是武钢的。——这张,我学生的这张作品,在全国获了金奖。
敏:这是——热干面?
刘:热干面,对!这我五个徒弟,这里有三个徒弟,再走廊那个毛明月的作品。(关玻璃柜)
(回到座位上)这些都是我的徒弟,我的徒弟也是蛮多,我一共带了…原来一天…一个礼拜最多的时候是带六个班,还有几个学校,我现在建的有两个基地。
众人:哪两个基地?
刘:一个是武汉市青少年图书馆,那个基地的牌子在那里挂着在;再还有一个…钢城四小,就是青山区钢城四小,那里也挂着牌子,有的时候我去那里指导上课,或者叫我的学生去上课。
娟:您在那里上课,这几年应该没上吧…
刘:上!
娟:这几年还在上?!
刘:我这回去住院就是上课的时候嘴巴麻了、舌头麻了。
娟:就是上课的时候发现身体…
刘:诶——那个嘴巴、舌头麻了,后来他们学校搞个车子把我送到医院去的。
我们那个青少年图书馆里面还有一个展览,每年的展览(人)很少去(或有误)。每年我还要到那边去讲课,我不去讲下面给哪个讲?
娟:您在那边讲课是一周去几次啊?
刘:不,是放假的时候他们喊我去。
娟:哦,放假,寒暑假?
刘:嗯,寒暑假。我不去呢,我就派人去,叫我们的会员啊,叫我的学生啊。
娟:那里就是学生——那个四小是小学生吧?
刘:小学生。那个图书馆就不一定了,都是学生,是少儿;那里有好多(不同)年纪的学生,那不一定。那里搞了好多年了。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27     标题: 回复 45# 的帖子

娟:那光青少年图书馆加四小的学生加起来应该也蛮多。
刘:也蛮多。我原来在我们这里教过的学生啊,我们武钢的,一小、二小、三小、九小…那好多学校。
所以我原来家里…那回政府要帮我修博物馆,就是因为我自己退休以后,我家里那方面的资料太多了;把它摞在那里也浪费了,了不起就是我们的会员去看下子,后来我就干脆搞了一个家庭博物馆,也是叫刘士标剪纸艺术馆,那是家庭博物馆。这是青山区政府从报纸上面、从很多地方看到了之后,就是说看到我受不了;我那时候…青山区区委书记、区长,全部领导都到我家里去了,包括市的文化局长。我说我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呢,这个家庭博物馆我一个人搞不起来,去参观的人呐,学校排队的太多了,一个学校去一个班的话,得讲两次;后来我人受不了,我又要做清洁卫生,我还要讲解,人受不了。后来青山区政府就发现了,接待的人太多,参观的人也多。后来区委书记就到我家去,把我叫——那个报纸上都登了的,楚天都市报上面啊都登了的——区委书记找我谈话,说老刘啊我们感谢您,我们政府准备今年搞一个博物馆。后来他要我选地方我就选了这里。因为这里是红房子,以后不拆了,它是历史文物了;这个房子(博物馆)还是新的,他不会拆了。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三层,实际上是三层半,它不能超过三层。这(一片)整个红房子都是当时苏联帮我们修的,就为了建武钢修的,反正这个房子不能破坏,这里一修再修(或有误)。将来这个位置,马上这外边都要拆掉了,这个位置就改成一个青山区文化园,它是剪纸文化园,所以我就选在这个地方了。他说一切都不要你管,你就好生的搞好身体,把你的东西整理一下。青山区政府花了一年多时间——诶,我那个名片后面有。
娟:那个您这个家庭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的,自己把作品都整理好了?
刘:11年(建的),12年对外开放的。
娟:就是因为参观的人太多,政府就注意到了。
刘:对,注意到了,报纸上都登了介绍了,登了以后区委书记就带着整个青山区——我就是非常感谢青山区政府,他带着区长副区长,还有人大、政协的领导,都到我家来看,都蛮感动的。
娟:后来这个地方就是您自己选的址。
刘:对,我自己选的址,我把我的家人都带来了一起选的。这里原来开始还没有居委会,那个时候,有个居委会还是好些。这个博物馆起来以后政府的负担还是蛮重,我自己也有感受,这几个人的工资,再有水电费、管理费。我这个现在呢,国家来审查了,这个博物馆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消防渠道。
众人:消防渠道…
刘:消防渠道就是说嘞,一个人上来了之后嘞,有什么问题,另外一边可以跑。
娟:哦,就是说设计的时候…
刘:诶,原来对博物馆没有那样的要求,但是现在…怕出事故。假如说有人进来了,(入口)那边失了火,就没有地方跑了。现在准备再加一个通道…
娟:现在已经要加啦?
刘:要加,不过政府还在筹集资金。要是原来我在武钢还好说,我跟武钢打个招呼,现在武钢也蛮不好过。武钢自己有个博物馆噻,有个博物馆在那边,也没什么名堂。
娟:武钢博物馆里应该也有您的作品吧?
刘:那个没有,它以钢铁为主,它博物馆的缺点就是这个,文化上的东西没有。凡是艺术上的东西,都没有搞,完全都是搞生产。再就是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搞现代的领导,把现代的领导往上吹,原来老的领导都没搞,这是忘却了历史。这就不叫博物馆。我还帮他们讲了,我说我到德国,德国邀请我去,我们那个中国博物馆旁边就有一个德国的矿山博物馆。矿山博物馆建得多好呀,一点都不豪华,不铺张浪费,进去外边就是很不起眼的一个老房子;进去以后也不是特别好,进去以后马上就下矿了,就到地底下去了。矿山博物馆就是讲怎么开矿的,它都是几百年前的,都是一些原始的,工人怎么样在操作、怎么样劳动、怎么样开矿、怎么样生产。我们这个就是太繁荣太现代了,太有钱了,(笑)可以这样说,好多亿诶,我们这个博物馆花了。这个人民一看就回忆到了当时历史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这个就都是现代的,轧钢是怎么样轧,这里那里都是怎么样轧,只不过把它缩小了。你到省博物馆去,要是没有原始的东西、历史上的东西,怎么称为省博物馆。我们(剪纸)东西搞过去了,都没有展出来,都保存在这里了,给了我们收藏证啊,给了什么东西啊,都有。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28     标题: 回复 46# 的帖子

敏:老师啊,刚开始剪纸的时候可能剪得不太好,您觉得您是什么时候慢慢上手了,就是剪得很好?
刘:这个还是要看分什么东西。我原来剪花鸟、小动物之类的,那就根本不画,拿在手里剪就可以了,因为它不复杂。
敏:简单?
刘:也不简单。就是以前我们那个鞋花整个画一套,并不是哪一个(人单独创作的),查作者也找不到作者,没有作者了,它都是历史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鞋样子啊,枕头样子啊什么的,不像我们现在的剪纸,现在的剪纸除了要用历史的东西以外,历史的东西只能做陪衬,还要反映我们主题的东西。比方炼钢,就要有炼钢炉,工人是怎么操作的,所以你们昨天问我《炉火正红》,旁边的铁锹上还有彩带哟,还有花哟,那就是非要用这些东西配合起来,把我们现实的劳动的场面、工人劳动的动作再(把它反映出来)。要不是这样当时工人的形象要枯燥无味啊,这可以说不是叫剪纸了,这是叫绘画剪纸。绘画剪纸不是我国的剪纸,不能以绘画的形式来搞剪纸,剪纸有剪纸的特点。
敏:那你们剪之前就不用画。
刘:不过呢,反映现代的东西还是要画,(要是)不画呢现在有个办法就是照相,照下来之后再根据剪纸的特点把这个画改成剪纸。如果说画是什么样子就把它剪成样子那就不叫剪纸,那就叫绘画剪纸。剪纸有剪纸的规律的,你看像什么“似像非像,越看越像”啊,要有剪纸的语言呀,锯齿纹呀、月亮纹呀、水波纹呀,还有很多,没有剪纸的语言就不称为剪纸。还有“千剪不断,万剪不落”啊,提起来是个整体,这个剪纸都是一张,拿起来是一整张的,不是东拼西凑起来的——你看(举起一个“福”字),这就是剪纸,它是整张的,它也有反映的问题。这是我一个学生剪的呀,也是个残疾人。
娟:这是您哪个学生?
刘:这个姓赵。剪纸都是这样,提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现在他们有的把剪纸变质了,东拼西凑。现在这个还在争论,因为我去参加全国几次讨论会,这个到底属不属于剪纸,剪纸应不应该这样改,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老祖宗。有个malishi(人名)他画油画画得那么好,他最后…都是很简单的剪纸…(不太清楚)他没有办法画,还是剪纸更高明,后来他自己也搞剪纸。Malishi是这样的,那我们国家也是一样的(前面那个可能是个外国人,玛立仕)。我们国家现在很多文人剪纸啊,文人剪纸就是就是把这些剪纸变成,有绘画的剪纸,把民间的东西集中(或有误)上去,这就是文人剪纸。文人剪纸行不行,成不成立,现在也正在争论。
娟:我当时也看了关于文人剪纸,好像也是网上在争论到底存不存在这个东西。
刘:那些农民、老民间艺人是不会承认的,他说这是个啥子玩意。
娟:因为他好像是跟艺术接触得比较多,我看有那种做书的封皮的,配一点诗啊什么的。
刘:现在北京就有几个大学里,包括中央美院啊…(博物馆的电跳闸)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29     标题: 回复 47# 的帖子

娟:您看您讲了这么多文人剪纸啊,还有昨天提到的由花鸟剪纸到工业剪纸。您觉得您主要是一个什么样的特色和风格呢?
刘:我就是这样子,一个呢,有一个原则,一定要继承民间的,在民间的基础上创作现代人能够接受的东西、喜欢的东西,不能说…因为我们有一个生存的过程,如果说我老搞民间剪纸,我原来又在武钢工作,不能反映人民的生活、不能反映生产劳动,得不到领导的支持,你就没办法再往下前进,就不能生存。现在才好一点,因为国家有那个政策了,对非遗有资金啊这样的支持。原来没有啊!原来你要是不反映这个——就说我反映你不给我支持我也应该反映,作为这个历史上我应该这样子,不能固定老的思想来约束自己。我记得我们原来那个民间的东西,它不是用刀刻嘞,它是用戳子戳的嘞。后来因为戳子不便于创作更多的东西啊,后来就改成这个刀子啦,这就是从蒋在谱他们这一辈开始的。大概也只百把年的历史,一百多年的历史。原来都是戳花,用戳子戳,后来才用这样的刀子,这样的刀子也不先进啊,这之前都是用洋伞的箍子,箍子坏了以后把它改成刀子;再一个就是发条,以前的钟上有发条,把发条拿过去一烧,烧得涨红了以后再磨成刀子。原来蒋在谱他们的刀子都是这样的。你们要看戳子的话可以去农村里,去仙桃,那里应该有。这个找啊,去那边以后还是要找那些淳朴的,那个农民,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搞这个的,要是去找机关的人,他不见得知道,有些东西他都搞不清楚。
娟:就是您的剪纸的风格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民间的东西,反映生活。
刘:诶,就是这样子,非要这样子不可,不这样子就无法生存,特别是从我个人的例子来说的话,我要是不搞反映工业生产的东西,我的剪纸就站不住脚,那单位不会给钱给我拍电视片喏,那以前拍一部电视片要不少钱呢,还要给电视台。那个《大钢都小剪纸》电视片,是武汉电视台刚成立的时候拍的,拍得蛮好。后来还有一个《武钢剪纸》,《武钢剪纸》是中央电视台来拍的。最后我的那一部…是中央7台来拍的,原来他们都是拍农民啊、农村啊,那回他们走向工厂啊,*****(不清楚)。因为我不反映武钢的东西啊,我就走不下去,就不会给我一个名额负责搞这样的工作。
娟:反映武钢生产的这些剪纸就统称工业剪纸。然后我看的那些图就是线条…
刘:(用)线条的多
娟:比如说那种楼的就是直直的线条…
刘:不过呢…我有典型的东西啊…(走到展览柜那边拿出包裹,展示、介绍)
这就属于雕刻了…你看它这个…
这里面有的是别人的剪纸。
这就是反映工业,有民间味,用民间的手法剪的。
这是电气、电缆。
这是扳手…
这个我印象比较深刻,这是何红一带着几个外国学生来武钢参观工厂,来看我的剪纸的时候我在现场剪的,拿剪刀的,也不画。这就是炼铁厂,高炉。
实际上我的这些剪纸比较好,这里的设计人员外行了。
这是两个炼铁工,这都是现场剪的,我觉得我的这些剪纸比较好,比较可爱。
这是矿山底下,拖矿石的电机车。
实际上我这些剪纸是比较好的——你看这些就有点转型了,(娟:牛郎织女相会)这是在我们武钢的天上相会,(何:还坐着火箭)这就是刻的,86年的…
这(墙上的一组)是九一三指示啊,毛主席来视察武钢的时候。
我这个博物馆啊,要我们武钢的老职工、懂钢铁的人来看了以后啊,就非常激动。(敏: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这是鞋样…
这是结婚的时候用的,这是金纸剪的…
所以我现在没办法,准备把楼上两百个平方搞出来以后…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30     标题: 回复 48# 的帖子

娟:那您这些应该也要展出来的吧?
刘:现在没有位置噻…
娟:那您的作品有多少?几千?
刘:上万。
众人:上万!!
刘:这是剪的我自己。这是85年剪的。这是自己在做剪纸的时候。
娟:这里面有传统的莲花
刘:对,它这个里面非要有民间的东西。
这是炼铁工人。
实际上这些剪纸是比较精华的。
这是炼钢工人把这个钢水弄出来,跳舞,很愉快。这也是91年的。
娟:您这些作品保存得都很好。
刘:要不保存不行啊,这必须保存好,这都是自己这一辈子的东西。
其实我的藏书票有几百张,武汉大学的学生、教授来参观啊,让我卖掉,一百块钱一张。这在当时很要卖点钱啊。我也没卖,因为我自己的东西自己舍不得。
娟:您这个展台上大概有多少张啊?
刘:这里大概有五六十张吧。
胡:老师你的这些作品你卖过吗?
刘:卖。我现在不卖我自己的…
娟:以前卖过吗?
刘:卖过,我要是不卖我怎么样生存啊。我有的有重复的噻。我有很多书——不知道网上有谁造谣说我要卖掉。我有好几千本嘞,都是研究这个民间艺术、剪纸的。
蒲:老师可以拍一下您几张代表作吗?就是刚才展示的那几幅…就是炼钢的那些…
刘:这个你拍就拍吧,这个有的没有发表。
蒲:这是一系列的吗?
刘:诶,这都是一个系列的。
我的这一套,被别人刻在石碑上的,这是楚国的(人形),这是丝绸(剪纸作品上的元素)炼钢舞。
娟:感觉您这些作品都好有创意,很有自己的思想。
刘:嗯,这就是藏书票。(笑)
这个是周韶华的题字。
这个是天津美院、我们全国的会长题的。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33     标题: 回复 49# 的帖子

娟:老师您不是有上万张作品吗?您自己保存的大概有多少张?
刘:我说的上万张我基本上都还保存着。我除了博物馆以外,家庭博物馆,再还有我现在住的地方。
娟:这上万张作品当中您有没有送给国家或者送给外宾的?
刘:那有很多啊。我这都有题字、都有回信。激动!他们激动的东西,写的诗啊,那作品多了,我的作品为武钢争了很多光啊。当时我有一个例子,这个武钢职工大学老师来讲课,最后讲完了课,,要借展览*****(不清楚)他后来要我们国家的外汇,我们当时国家的外汇极为困难的,后来他们出了个点子,我那个时候在单位上班,我们有一个陈列室,陈列了我的作品,后来把他们领到我的陈列室去看,他们都看中了我的东西,是送还是买?后来*****(不清楚)
娟:那最后阿姨是把作品给买走了?
刘:买了好些走了,哈哈,后来一算,把那个教学的钱全部都买在我的作品上了。所以说*****(不清楚)看中的都要买,所以就要买。那个时候钱我们个人不能要,那要的话就成资本主义了。
娟:那钱都归哪儿了?
刘:都归我们单位,武钢工会,财务那个就批了我们工会领导,就是我批的,刘士标可以提成百分之十五,就是卖一百块钱,我可以得到十五块。
娟:那也少啊。
刘:那累积起来也不少啊,后来多的那个钱,都归我保存下来,国家也不要,后来就发展我们的剪纸,那也不少钱呢,好多万呢,好多万钱,我们就搞全国的大展,再个就是接济那个困难的剪纸的艺人,我不是跟你讲过侯玉梅,她就是这样的。
娟:侯玉梅,她当时情况应该不怎么好吧。
刘:很穷,很不好,她的丈夫坐牢。
娟:丈夫坐牢?
刘:哎,那个不提那个,那个提起来不好。
娟:对对。就是她情况很不好,您当时就帮助了她。
刘:文化部啊,我在北京,他们都知道我在全国举办大的展览,就是政府的领导很看重我。我们武钢也是很相信我*****(不清楚)介绍一下她,她的作品确实很好,但是文化部啊有人给我谈她的情况,后来就把她从吉林省通化市接来了,我们就出面,叫中国民协帮他们吉林省通化市讲一下,我们帮她借到了展览,不要你们的钱,你们政府要陪她来。所以后来他们通化市的宣传部长和文化馆长就都陪她来了。
娟:所以说您对侯玉梅帮助还是挺大的。
刘:哎,后来她就很有名了,从那个农村一下子调到了县文化馆,有工作了,因为她的剪纸都是连锁的,什么长白山的故事啊,我的家啊。她当时帮我留了不少剪纸。
娟:她长白山,她是吉林的?那里离那么远?你是怎么跟她接触的?
刘:她是通化县的,是文化部撒,文化部的人推荐我到北京去,他们就说:你能不能帮一下侯玉美,她剪纸非常好,她可以向你学习,由民间提到现实生活中来,你们可以交流一下。后来我就把她借来,他们都来了。周韶华当时是文联主席,他对长白山有很深的感情,后来开幕式就由他来剪彩。后来大家都想要侯玉梅的剪纸。参观的人非常多,然后我就跟他们讲,因为侯玉梅的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好,我希望参观的观众能给一点钱,那个时候还不讲钱。78年吧,还不讲钱,但是你要她的作品还是给一点钱吧。
娟:他们当时是不给钱吗?
刘:开始不给钱。那个时候不兴讲钱,你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呵呵。后来就是剪一张给一毛钱。后来有的人就给她衣服啊,排骨汤啊,侯玉美非常能干,能剪东西。她只要看到就可以剪出来,你要是背影是一家人,她就可以剪出一家人。她现在在美国,去了好多年了。在美国设计地铁的剪纸啊,再个就是我们奥运会的那个*****(不清楚)也是她设计的。那个照片上有她的事迹。
娟:确实对她帮助挺大。何老师对她?
刘:她不认识何红一当时,何红一到她家去了以后,她马上就打了电话,侯玉梅当时感到遇到了故人,何红一说自己是武汉的,后来一说到我,我跟刘老师都是湖北省民协的。然后她就讲自己是怎么到美国来的。现在她的家里富得很,她的两个儿子姑娘都在美国开公司。
,,,,中场休息,,,,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35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娟:老师,就是我们问了您那么多关于您和您的徒弟啊,和您交情比较好的这些艺术家之类。还想问一下您小的时候的一些事情,您家的街道啊什么的,有没有什么好玩的?
刘:哈哈哈,我这个人从小就爱玩,昨天就跟你们讲了吧,我是读小学的时候是少年工厂的厂长。那个时候是搞剪纸、做枪、做轮船。那个轮船是能够的跑的。
娟:轮船?
刘:哎,我当时就是喜欢手工艺、民间艺术。
娟:做厂长应该还带*****(不清楚)
刘:带来一帮人,我的同学啊,就是带的哪些人。
娟:挺好的。
刘:从小就是那个样子,后来读技校,我当时班长又是文体委员,除了打球啊,搞那个东西去了,搞民间工艺去了,搞剪纸啊。所以现在那个刘泥巴,汉阳的刘泥巴。他也是我的学生,他原来是技校的学生。沈松柏呢,他就晚一些。
娟:沈老师也是技校的吗?
刘:恩,电力技校,那个时候叫电力技校。
娟:那个技校是不是武汉电力职业学校?
刘:那是前身。它跟原来的电力技校那是前身。那个后来都改成电力学院了,好像那个武钢技校*****(不清楚)
娟:您在的这个技校?
刘:就叫武钢,武钢技校。沈松柏当时是学了一下装潢。后来呢,他开始搞剪纸的时候就是搞那个百鸟百凤。他现在还是搞这个,创造力差一些,当然我不应该背后说人家了。他当时拿着作品到我工作的地方也就是武钢工会来找我。后来,那个美术室就改为武钢画院。还有那个黄宏。
娟:黄宏是哪个?
刘:算啦,不提他了,他以前经常拿着剪纸问我:刘老师你看我剪得对不对?
娟:他也算您的学生吧。
刘:算啦,我不介绍他。
娟:奥好。
刘:他的年纪比我小几岁,他跟沈松柏经常在一起,湖北大学的。沈松柏*****(不清楚)
娟:恩,反正他现在我们觉得搞那些学校之间的交流比较多,做一些学校里的讲座啊比较多。刘泥巴老师?
刘:他比较早,五几年的,我是58年当老师,开始是学生,我是56年来的。
娟:您进那个技校是啥时候?
刘:56年。
娟:56年进武钢技校,然后什么时候当老师的?
刘:58年,毕业以后就留校当老师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师资力量,都是在底下找。我当了两年老师。
娟:您教的啥?
刘:电气,业余时间搞剪纸。搞剪纸展览啦,像刘泥巴他们都参加剪纸展览了。他其实不是以剪纸为主,是以修理钟表为主。
娟:前两天我们去江欣苑了。
蒲:怪不得看见许多钟表。
刘:哎,他是钟表,收藏钟表、修理钟表。因为他在技校学的是机械。
娟:反正都是跟机械有关的。
刘:哎,后来我们技校那个时候搞展览的时候,我就通知他们展览,我就教他们剪纸。他现在见了我*****(不清楚)我经常到他们家里去。
娟:你们关系都蛮好。
刘:恩,基本上都蛮好。沈松柏走上搞剪纸,销售剪纸,都是我帮他找的。他不会玩这个。他们都比我小,我是他们的老师嘛。好处是我那时是工农兵学员。
娟:工农兵学员?
刘:哎,大学。
娟:他们也是吗
刘:他们不是
娟:您一个人是?
刘:我们是学员,就是现在的科技大,现在是武汉科技大学,我在那里读了三年。59年开始读的,59年去的,57年我就提前当老师了。那个时候叫钢院,我当时也是学电气化。
娟:相当于大学了吧
刘:不是,是专科
娟:当时您在学校还在搞剪纸?
刘:对,从来没有间断过。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都挺穷。很困难的。他们都煮那个白杨树的叶子吃。
蒲:59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
娟:奥三年大饥荒。那时候应该对你们影响都很大吧。三年饥荒。
刘:三年饥荒很大,我还好。为莫斯呢,因为我有工资,我是工农兵学员,带工资学习。
娟:除了工资还有其他的待遇吗?
刘:没有啦,还是跟他们一样的学习。
娟:那时候工资多少啊?
刘:我的工资四十多块钱。四十多块钱就很不错了,四十五。那个45相当于现在4500都不止,我还要养一家人呢。那个是很早的,那个时候吃粮、吃肉都是由国家发票的。我们,,,,我那个时候要古巴不要美国佬,那个时候美国和古巴的关系非常紧张,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口号是支持古巴撒,就是当时那个口号就是要古巴不要美国佬,我就剪了一个那样的剪纸,那个剪纸我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娟:现在还在吗?
刘:有,我估计还在,再个还是要巴拿马不要美国佬,美国蛮坏啊,所以当时我就剪了这些。后来毛主席“三忠于”、什么八个样板戏啊
娟:样板戏?
刘:对,八个样板戏
娟:也在家里放着?
刘:恩,要找一下,我觉得在家里。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35     标题: 回复 51# 的帖子

娟:您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然后又去干嘛?
刘:又回技校当老师了,回武钢去了。
娟:奥,当时是?
刘:那是61年,又回技校当老师了?
娟:那时候您当老师就没有职称啊什么的?
刘:那个时候就回去从政治了,就领导我们电工学科,我是电工学科的队长兼政治指导员。
郑:那个时候的政治指导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娟:主任?
刘:科级干部。
娟:团委?
刘:不是团委,我们是分科的,机械学科、电气学科、轧钢学科,都是根据学科来的*****(不清楚)
娟:那个时候您还是做剪纸?
刘:还是业余做剪纸,只要我这个布置教室啊,搞黑板报啊,或者是办个什么展览啊,我们发动一下搞一个展览啦,那时候刘泥巴也参加我们的展览,那时候我们不教培训,只要我知道我就告诉你,聪明的人一学就会。根本不提什么报酬,一直到69年,我就从武钢技校调到公司了,到我们武钢工会,一直到退休,97年退休。
娟:在这个期间?
刘:在这个期间我就负责武钢的美术摄影书法剪纸,我这个剪纸就非常突出了,我这个剪纸就把他们都压下来了。
娟:你来了之后就是剪纸剪得最好的了。
刘:再一个就是组织能力强。
娟:感觉,原来是当厂长嘛,后来就是文艺委员啊,然后又是队长之类的,就是一直组织能力很强。
刘:文艺委员,不是文体,我还演戏哦
娟:演戏?话剧吗?
刘:演话剧啊,那个时候-----
娟:在武钢技校演的吗?
刘:对,演的《韩梅梅》
娟:《韩梅梅》?
刘:那个话剧撒,《韩梅梅》,河南的蛮有名的,那早了
敏:韩梅梅是男的女的?
刘:女的。
娟:您演女的啊?
刘:我不演女的,女的是别个演的。
娟:奥,您是演那个戏里的男主吗?
刘:恩。
娟:男主叫啥啊?
刘:不记得了,那个戏有名啊,是河南的。
秀:河南梆子戏吗?
敏:河南的?我就是河南的
刘:河南的韩梅梅就是有名的,常香玉演过的*****(不清楚)
敏:奥奥,下乡的那个是吧,《朝阳沟》
刘:对,《朝阳沟》啊,再一个还有演楚戏。
娟:楚戏?老师您演过话剧还会唱楚戏,您现在会唱吗?
刘:不会唱,有时会唱一点,我去公园去玩啊,有人的时候,我就听一下。
娟:您在哪个公园啊?
刘:南钢区,青山最大的公园。
娟:那边有人唱楚戏啊?
刘:有啊,那时候我还唱*****(不清楚)那是武汉最有名的楚戏。我原来在家乡就唱啊,所以我小时候就爱玩。那个书里没有这个东西。
娟:所以就想把您的这些挖掘出来。就是很有意思啊。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37     标题: 回复 52# 的帖子

娟:这些必须要加进去,那时候你在武钢工会负责美术啊、摄影啊、剪纸啊-----
刘:那个时候是美术组的组长,后来美术室就改为画院,就是武钢画院,我当院长,我是89年开始一直到院长,一直到退休,97年退年。当了八年。我搞的几个展览非常有名。
娟:您做了哪几次展览呢?
刘:第一个是90年的一次展览,实际上,沈松柏是从90年开始的。
娟:当时沈松柏参加您这个展览没有?
刘:他好像参加了,他后来回去啊,他还搞那个,在我这里看到一幅立体剪纸之后,他回去也做了一幅立体剪纸。后来我经常出差啊,开全国的会议啊,我把沈松柏都带着。沈松柏就是这样子,刘泥巴就是呆在学校里,当时后来还有好多人,这几个就是搞得有名的。
娟:当时这个展览有报纸刊登吗?
刘:这个是全国应用剪纸展览,就是把这个剪纸变成实物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全国最好的一次剪纸展览,规模最大。
娟:这个历史,不知道网上有没有?
刘:应该有吧,90年的。
娟:奥,我们在资料上查的是您在1990年举办了中国现代应用剪纸。
刘:你们在哪里------
娟:我们当时也做了一个功课,你看。
刘:哎,真的,我讲几个展览看你这个上面有没有啊。
娟:这是我们从网上搜的一些资料。
刘:我还有好多展览,我自己都记不住了。还有纪念毛主席一百周年。哎,那里有刘教授的相片,你看。
娟:哪里有?
众人:照片墙。
刘:你看,他跟我一起到仙桃去。
娟:刘老师当时好年轻啊。
刘:刘守华,我还真有他不少照片呢,这个是周韶华,非常有名的。
蒲:下面那个字就是他题的。
刘:对,张朗教授题的。
娟:甲午年,张朗。
刘:他是美院研究生老师。87,现在89了,你看我这里,,,,,你看那个是陈志龙。那个是上海画院,,,,中央美院的,,,,那个时候就是美国的,,,,,武汉市委书记,,,,,那个是我们文化局的,,,,,
蒲:这个是什么?
刘:德国博物馆开幕
娟:奥,海外首家以中国剪纸命名的博物馆在德国华尔堡*****(不清楚)2008年的。
刘:我还不将他们,我们是被他们请过去的,费用报销,不像那些个自己跑去参加会议(不清楚)
娟:纯粹的艺术啊。老师那现在我们过去再听你讲一讲。
刘:这十本是我出的书,都是实物。
娟:这些都是?
刘:都是我搞的,这些剪纸都是我做的。
娟:那我们现在过去。
刘:那个是周韶华提名的,那个是******(不清楚)政协主席,副主席*****(不清楚)他的字写得好。实际上还有好多人。这个是我们公司的党委书记对我的评价,题的字。写得一首诗。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39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刘士标:为剪纸奔波一生


——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武汉四队的实践成果记录




华大非遗协会



(通讯员:何灵秀 )7月14日上午,由我校非遗协会主办的校级社会实践项目非遗“千人计划”武汉地区第四队正式出发,抵达青山区剪纸传承人刘士标的个人博物馆,对刘士标老人进行了为时两天的采访与四天的深入了解,基本可以总结出他为剪纸艺术奔波的一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学习创新 永不停息
1940年,刘士标出生在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两户邻居都是与剪纸打交道的民间手工艺人。刘士标在耳濡目染中逐渐迷上了剪纸,常常趴在窗户根上看,再捡纸盒子自己学着剪。凭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非凡的耐性,刘士标在幼年就打下了美术和剪纸基础。长大后他还经常与湖北剪纸大师蒋在谱、戴振鹏交流剪纸技艺。
1956年他被招到武钢学习电气技术,白天上课、工作,晚上继续搞剪纸。当看到美术展览上为数不多的剪纸作品还总被摆在角落里,他决心要发展剪纸艺术。
那时布置车间或办黑板报常常用他的剪纸作点缀;然而传统的花鸟剪纸不符合工业大生产的背景,不久就遇冷了。刘士标从中认识到剪纸应该反映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开始尝试用剪纸语言来剪纸工业题材。之后他经常在高温的车间里花很长时间来观察工人们的动作和神态。
技艺上,传统的汉派剪纸虽名为“剪纸”,实质上是用刀刻,而他引入了北派剪纸的剪刀技法;还汲取了版画、国画、宣传画、漫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兼有柔细和粗犷的风格。。在艺术处理上,用直线、粗线表现高炉,使其更为宏伟壮观,用曲线、细线表现烟雾,使其更为生动自然,用斜线来表现奔腾的钢水,使其更为欢快、流畅。
终于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工业剪纸”(也称“武钢剪纸”),代表作有《炉火正旺》、《金光灿烂》、《工厂小景》、《武钢四景》等。武钢剪纸曾多次参加国内的大小展览,还在英国、日本、加拿大、民主德国等国展出;也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1997年从武钢退休后,他开始创作风光剪纸。他接受当时湖北省旅游局李局长和湖北文联主席周韶华的邀请,用剪纸来展现湖北风光;在湖北各地采风,用照片记录景色,再转化为剪纸语言。先后创作出了《湖北风光》、《长江三峡风光》、《江城大武汉》、《世界风光》等作品。

同舟共济扬帆起:帮扶同侪 培育团队
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在群众文艺活动比较活跃的武钢耐火材料厂办起了七个人参加的剪纸培训班,把自己20多年的剪纸经验倾囊相授。后来在武钢二级厂矿中分别组建了13个分会,会员达到500多人。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湖北天门的江先孝。当时江先孝正面临着刘士标之前的瓶颈,转而研究素插、速写等艺术。刘士标鼓励他用剪纸来表现钢铁工业题材,使他重新燃起热情。当刘士标发现江先孝以前曾经创作过一幅《夺钢》的作品送往某单位却没有回音时,便跟踪查找到了这幅作品。首先充分肯定,又指出美中不足之处;接着约江先孝一起到夺钢现场观察,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修改。之后江先孝成为武钢剪纸的骨干之一。刘士标还多次拜访老剪纸作家牛志忠,邀请他参与到武钢剪纸中来。
此外,刘士标还帮助过manz**剪纸大师侯玉梅;与湖北美院张朗教授、华师刘守华教授、何红一教授都多有交流,互相支持民间艺术事业;也对汉阳刘泥巴等剪纸名人有过指导。

为伊消得人憔悴:伤痛犹在 热情不减
1979年,刘士标在给援建武钢新三轧工程的外国专家联系赠送工艺品的途中,于湖南省邵阳地区发生严重车祸,生命垂危,经过四个小时的手术后抢救成功。但他的面部神经被切断多根,几近失明。
三年后,他终于从病床下来,视力也恢复了。他心里惦记武钢的剪纸,不顾医生的再三劝阻,执意出院;出院后又马上投入高强度的观察与创作。
1984年,即出院后的第二年,武钢剪纸收到全国总工会赴京展出的邀请。刘士标马上组织武钢剪纸学会筹备展览。他自己曾在剪纸房里连续待了15小时,以致面部神经发颤,双眼冒金花,剪刀划破了左手食指,鲜血染红了正在上色的《沸腾的武钢》。然而在三个月后作品已准备好之时,单位某领导却只愿意提供旅差费,为资金着急的刘士标在回家之时又踩空楼梯栽到楼道上。庆幸的是展览最后成功举办。
直至现在,虽然以他的高龄并不能常动刻刀剪刀了,但他还在致力做剪纸艺术的宣传、传承。每次他的个人博物馆有团队来参观,他都会尽力认真准备、亲自接待,向参观者介绍。他还常去武钢四小、武汉青少年图书馆等地讲课。
这次采访,我们得知刘士标老人正是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时嘴巴、舌头发麻,被送到医院接受脑梗手术;也是由于我们实践队之前与他约好,他特地在那天出院履行约定。

考虑到刘士标老人的身体状况,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带队的孙正国老师表示将在他身体好转的时候作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43     标题: 回复 54# 的帖子

非遗协会之图片
[attach]34282[/attach]
[attach]34283[/attach]
[attach]34284[/attach]
[attach]34285[/attach]
[attach]34286[/attach]
[attach]34287[/attach]
[attach]34288[/attach]
[attach]34289[/attach]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48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非遗协会之图片
[attach]34290[/attach]
[attach]34291[/attach]
[attach]34292[/attach]
[attach]34293[/attach]
[attach]34294[/attach]
[attach]34295[/attach]
[attach]34296[/attach]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3 15:53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非遗协会之图片
[attach]34297[/attach]
[attach]34298[/attach]
[attach]34299[/attach]
[attach]34300[/attach]
[attach]34301[/attach]
[attach]34302[/attach]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6 09:42     标题: 回复 57# 的帖子

孝感日报_2015-07-22_时政要闻_华师来孝开展非遗传承调查
http://szb.xgrb.cn:9999/epaper/xgrb/html/2015/07/22/02/02_57.htm
本报讯 通讯员黄珊珊 周倩 易成
    7月12日,在市雕花剪纸艺术所里,华中师范大学调查队队员对我市雕花剪纸国家级传承人管丽芳进行访谈。
    调查队员通过深入传承人生活、工作环境,采取访谈口述、技艺表演、作品展示等方式,调查我市雕花剪纸特有的“破功”技艺,记录传承人管丽芳的创作心路,梳理孝感雕花剪纸传承脉络,整理形成了管丽芳个人生活、技艺传承史和代表作品集等第一手资料。
    据悉,华中师范大学发起的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社会实践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对1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传记式调查,建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据库。目前开展的第一期调查主要以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人为对象,已组成武汉、孝感、山东等30余个小分队分散调查。
作者: 刘娟维    时间: 2015-7-26 09:43     标题: 回复 58# 的帖子

1、指尖跃动的奇迹_华大青年传媒 http://www.ccnuyouth.com/a/news/2015/0717/85422.html
2、李翠红:女强人变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_华大青年传媒 http://www.ccnuyouth.com/a/news/wenxue/2015/0719/85479.html
3、一纸一刀一世界,古稀悠悠鹦鹉洲:记剪纸艺人刘泥巴老师_华大青年传媒 http://www.ccnuyouth.com/a/news/wenxue/2015/0720/85499.html
4、刘士标:为剪纸奔波一生_华大青年传媒 http://www.ccnuyouth.com/a/news/wenxue/2015/0722/85538.html
5、文学院孙正国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_华大青年传媒 http://www.ccnuyouth.com/a/news/wenxue/2015/0725/85557.html
6、家族文化熏陶下的剪纸大师:林化强_华大桂声 http://news.guisheng.net//renwu/4638.html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