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漫考
[打印本页]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5-6-1 10:23
标题:
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漫考
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漫考
从明末至清、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京津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的宗教场所,应该就是以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主的妙峰山娘娘庙了。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昌平。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誓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而当年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古香道有多条,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应该是起点位于北安河的这条中北道。在《燕京岁时记》一书中,这样写道:“进香之路日辟日多。---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闇,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假于天下矣”。
1925年著名民俗学者顾颉刚先生以妙峰山及其古香道为基地,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野外调查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民俗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发祥地,因此这条古香道一直为中国民俗学界所关注,并不断有民俗学者考证和研究,留下了许多研究这条古香道的学术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顾颉刚的《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金勋的《妙峰山志》以及近年常华的《妙峰香道考察记》等等,这些都为今人研究妙峰山及其古香道的民俗活动留下了宝贵财富。
本人曾在海淀从事多年文史研究工作,曾经多次对位于海淀西山的妙峰山古香道进行过实地考察,向当地居民进行口碑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碑刻文献,从而对这条妙峰山古香道的变迁情况有所心得,现将古香道之中北道的近年变迁情况,以及前人研究的一些未尽之处加以补考研究,具体考察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概况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山前去往妙峰山进香有多条山道可到达,但最为著名的应该有四条,即位于今天海淀区凤凰岭的老北道、北安河阳台山的中北道、徐各庄大觉寺的中道,以及位于门头沟区担礼的南道。《妙峰山琐记》记载:“四条进香山道,南道山景幽胜,中道、北道亦佳,中北道次之。以道里计,则中道最近,中北道稍远,北道又远,南道最远”。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四条古香道中从门头沟区担礼开始的南道,已大部分修建为公路,可以直接到达妙峰山山顶,原来古香道的景色已风光不在。位于海淀区的三条古香道中,地处大觉寺的中道和凤凰岭的老北道,因为当年中北道设施完备,道路齐整易行,香客多从中北道前往妙峰山而少有人行于此,因此这两条道就冷落下来,日渐荒废。现在所遗留下来的茶棚等古迹遗址,更是与中北道无法相比。在今天经济发达,旅游兴起时,也未能得到重视和开发,远不及中北道假以阳台山风景区之名,得到较为全面的旅游开发而日渐复兴。
从历史资料记载看,中北道自北安河到妙峰山,路途里程全长约为40华里,根据山势环境自然分为4段路,民国时期的金禅雨《妙峰山指南》中,记述中北道山路里程情况如下:“北安河4里——响福观3里——朝阳院1里——金仙庵8里——玉仙台(瓜打石)8里(中间最难走,山势奇陡,俗称三瞪眼)——庙尔洼8里(下行)——三岔涧(俗称涧沟)5里——灵官殿3里——妙峰朝顶。”
在去往妙峰山的众多香道中,位于北安河的中北道从自然景色到旅途形成都不是最佳选择,为何这条古道反而成为最为著名、最为繁盛,以至今天依然最有影响力的一条进香古道,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沿途古迹历史悠久:从现存的古迹情况看,这条古香道上的古迹,最早的应该在辽金时期就已经存在,金仙寺(金仙庵)、朝阳院等有着浓厚的辽金时期建筑布局的特点,现存的古银杏树应为千年左右辽金时期的遗物。寺院有明确的碑刻记载是在明代,但是为此时的重修碑,其初建年代则应更加久远。这已充分证明最迟在明代以前,这里宗教活动就已存在。据当地老乡讲,这条古道不仅是妙峰山地区居民进出的要道,也是京西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通道之一,在明代时就已经存在,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2.设施完备活动丰富:《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调查》称此道“山道颇不坏,两旁都有路灯。自此处(北安河)至金顶圣母殿的香路共分六段,每段都有茶棚,相隔八里”。特别是在每年的香会期间,自山下村落到古香道沿途,不仅各段茶棚都有舍粥、饮食供应,还有轿夫、山货供应服务,以及各种民间花会表演等文化活动,为香客的进香活动提供了方便和兴致。
3.道路修建齐整畅达:现存的中北道古香道全长约40华里(20公里),大部分道路还保留着当年选用当地的青石,择平面作为下脚处,逐次铺砌成的石阶。实地考察可以看出,自北安河到金山寺茶棚,工程做得很齐整,表现出当时较高的水平,因此有“金阶”之美誉。路程的设计也是依山而进,有的路段,如平三里,表现出劈山开路的痕迹。而且一路上大部分路程都较为和缓,因此行走起来较为顺畅,是所有妙峰山古香道中行走最易的。
4.慈禧太后从此进香更有影响力:妙峰山,供奉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首,包括子孙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等五位娘娘,已形成集道、佛、儒,民间俗神为一体的综合庙宇群。当时是吸引近如京城、天津,远到浙江、川贵、湖广以至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前来朝山进香的宗教圣地,有着悠远的影响力。晚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特别是到了清末,慈禧太后曾经由此道到妙峰山进香,影响更为深远,至今在妙峰山娘娘庙还有慈禧太后题写的“慈光普照”匾额。妙峰山成为上至皇家、达官,下至普通民众都信奉的宗教场所。
二、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近年变迁情况
妙峰山古香道自明末至清、民国时期,兴盛数百年,但随着时代变迁,也不可避免的盛极而衰,日渐荒废。时至今日,另外几条古香道已是建筑尽毁,道路断续,旧迹无多。唯有中北道在近年开发基础上,原有景观得到部分恢复,但大部分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自阳台山风景区入口处至海淀区西山最高峰阳台山的这段古香道,基本上还原状得以保留,自北安河村至阳台山风景区入口处的这段,大部分已面目全非了。
中北道的起点是在山下最大的村落北安河。北安河是大西山沿线最大的村子之一,历史悠久。据大觉寺现存的辽碑记载,此时该村就已存在,名为北安窠,后来名为北安河。在村南还曾发现有汉代的窖藏,可以印证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明清时期,这里已成为北京西部一处交通重镇,在村落中各种文化融会,民俗文化尤为浓厚,最多时村中寺庙达十余座,现在村中留有痕迹的还有五六座,其中很多都与古香道进香活动有关。近年位于村中主要广场前的关帝庙,已重新修缮,而这座寺庙就是当年妙峰山进香时中北道的第一站。这座建筑的保留恢复,为我们研究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的行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
沿着其北侧有一条长街,一直向西可以延伸到村的西口,街的两侧建筑形态基本保持着原貌,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年进香古道穿行村中的痕迹。在今后村落的发展中,应及时对这条街道进行规划,尽最大可能的保留下进香古道的形态,使古香道从形式上可以得以保留。
穿过村子向西北,是一条山水冲击而自然形成的河沟,古香道从此沿沟的北侧继续向上,原来从这里就已砌有石板道,但随着村子的扩容,这里已盖满了房屋。
实际上这段古香道还有一部分得到很好的保留,这就是自四十七中学环谷园石桥前古松林为起点,沿环谷园南墙外山沟向上,进入到阳台山老年公寓范围内,到铁路的东侧这段。这段古香道经过修整,还基本呈现出古香道的原状,将古香道断续的加以体现。
据相关记载,自北安河村至第一道茶棚响墙茶棚距离约8华里,保存完好的为铁道以西约2华里部分,铁道以东部分在修铁道时,拦腰切断,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现在已很难看出还残存的部分,而且即使见到这段古道遗址,也很难将这段已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地方与饱经沧桑的古香道联系在一起。
从现存的古香道现状环境看,造成这段古香道缺失的原因,应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1.该地段古香道距村落较近,古香道原来的痕迹就不很明显。在妙峰山香火渐息,进香古道日衰之后,村落扩展时未予以重视,无意中毁掉了这些历史遗存。
2.为了交通的方便,在对道路扩展时,未考虑原有道路保留对一个地区发展历史延续的参照意义,而是采取异地建设的方式,扰乱了今人的视线。现在城市建设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对城市地理研究影响很大。
3.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过程中,如铁道线、森林防火道的修建等,强烈冲击了原有的历史原貌的存在,人为的割断了古香道的完整联系,切断后又未认识到其内在的连续性,将原有环境保留好,为今后研究这里的历史演变,提供相关的历史信息。典型的还有元大都土城遗址等,也同样是因道路修建而割裂为数段。
虽然中北道在很多路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位于村落及其附近的地段,几乎已难辨识,但总的路段及相关的古迹遗址,还基本上保存下来,是去往妙峰山的数条古香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最为能够全面反映妙峰山进香民俗文化的历史遗迹。
三、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景观杂考
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在其发展繁荣时期,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使这条古香道形成了自己的特性和魅力。但因为多种原因,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古籍史料的记载缺失,古迹遗址的地理环境已经混乱,有些古迹的的历史沿革、变迁情况等,尚存疑问。在多年来本人对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的考察中,经过实地勘察,查阅史料,以及借鉴相关的口碑资料,对几处存疑,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1.关于金仙寺与金仙庵、金仙庵茶棚旧址的存疑
在中北道中,最著名的景观应该是金仙寺(金仙庵)了。在阳台山古香道前山中,有一处最大的山谷平台,平台之上现在还遗存有三处古迹遗址。这三处古迹遗址何为金仙寺、何为金仙庵、何为金仙庵茶棚,曾有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观点认为位于平台之上,古香道北侧的那座坐北朝南四合式建筑院落,即金仙庵茶棚所在地为金仙庵旧址。而位于平台南端的那座,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并列着的三座五进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为金仙寺。金仙寺与金仙庵一庵一寺,为不同位置上的两处古迹。现根据碑刻史料记载及实地勘察,认为金仙寺、庵应为同一处古迹,只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
在明正德年间《修营金仙寺记》碑记载:“妙峰山陟而上之。旸台山也。山之巅则金仙寺也。”此时已称其为金仙寺。清光绪年间的《金仙庵悟璋和尚碑记》可知此时已名为金仙庵,但此后又更名为金山寺。碑中记载:“(清道光年间悟璋和尚)重修开山添建殿庭改名金仙寺”从此中可知此处改称为寺的时间、年代,只是只知曾名为庵,现无资料可知何时名为庵。
而位于北侧的建筑遗迹则是后来古香道繁盛时期,在此增建的为香客服务的茶棚,因此地名为金仙庵,而称为金仙庵茶棚。在清同治九年《妙峰山茶棚碑》中,有这样记载:“同治庚午春,有钟粹宫范平喜处心发愿,鸠工葺补,数月之间一律修整,踰崖越蹬如履平地,人称便焉,顾道路既平而往返无憩息,爰于金仙庵下坎建立茶棚”。因此可知金仙庵在上,茶棚在下。
平台中间的遗址,则是民国年间修建的金山泉汽水厂的旧址。与金山寺、金仙庵无关,而今人附会此处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的金水院,未见任何史料记载,实难确认。
2.朝阳院茶棚与朝阳院之分
自骆驼石继续向上,平台上的建筑就是朝阳院茶棚。
茶棚为一座三合式院落,房屋有坐西朝东正房三间,南北各有配房三间。据记载此地为古香道第二座茶棚--朝阳院茶棚的位置,建于清道光年间,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97年重建。这座茶棚有名是因为在这里原来供奉的神像不同一般,是一位传为宜子之神、半人半神、称之为“傻哥哥”的喜神神像。这里曾经有民国十年(1921年)李树谷撰并书的《傻佛爷出世记碑》,对此有记述。朝阳院茶棚是妙峰山中北道上一处独具特色的茶棚,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里就是朝阳院。其实,朝阳院茶棚与朝阳院是两处不同的古迹,朝阳院位于茶棚西北侧约100米之处的山坳中。
朝阳院是古香道路上一处规模较大、很有特色的景点,只是由于其主要建筑主体位于古香道较远的地方,而且毁坏的较早,很多人都知道朝阳院,但对于其具体情况却少有人考察过,而在有关妙峰山古香道的考察史料、资料中,仅有寥寥数语,难以窥其全貌。在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旅行家李慎言在其所著的《燕都名山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朝阳院“内古松夭矫侧出,状如游龙。殿前有流觞曲水,作圆寿字式。院后有塔,高约十数丈,明万历时建。”
因此可知,这里至少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建设了,应早于古香道及朝阳院茶棚的建设。而从其名称及周边环境推断,在西山辽金时期的寺庙建筑多以院命名,如:黄普院、清水院、香水院等等,特别是在金章宗时期最喜游历的西山,在西山留下了著名的“西山八院”。至今大觉寺清水院、妙高峰香水院皆有明确记载,其余尚在考证中,而朝阳院与著名的金山泉相近,其院后为曾经泉水丰沛的冰壶沟,朝阳院或许就是西山中以水著名的辽金西山八院之一,也是极有可能的。只是因史料掌握有限,仅为推测。
朝阳院的主院院落的围墙仍存,可以看出院落原来的范围,只是里面的建筑已经尽毁了,近时当地村民组织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一些建筑的基础痕迹。院落坐西朝东,依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现在一层除了几间原来施工时的临时房,以及一些遗址清理出石构件、残碑碎片和渣土外,就是平地了。如有可能在对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勘察基础上加以恢复,那将成为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景点。
3.玉仙台-三瞪眼-瓜打石的情况
在中北道金仙庵上行约8华里(4公里)处,连续有三处著名景点,但在以往史料记载中,对这三处古迹的记录或是很简单,或是前后颠倒不很清晰。在奉宽《妙峰山琐记》中这样记载:“以上路盖陡。再上,大石突兀,塞路如壁,自下视之,若无路通。至尽头处,柳暗花明,乃得曲径南转。如是者三处,名三瞪眼。山舆经此,前既转头,后者难于掉尾,故舁夫视为畏途。再上,为后膊子,北瞰深涧,摇人魂魄”,。《北京妙峰山记略》载:“再进有巨石塞路,边道又险峻,俯视则行人蠕蠕,如蛇巡山腰,是奇观,亦险境也。每山轿经此,转头掉尾尤感不便。名曰三瞪眼者,谓须注视,且谓如此者有三处也。再进名为后膊子,平三里。”
而在实际中这三处景点布局,与前之记载却是略有不同,应该是这个样子:自“瞻云妙”刻石上行至高起的山脊处,古道正中有一处建筑遗址,这里即为玉仙台茶棚遗址。因这处茶棚之上,有巨石名为“瓜打石”,而多将此处称为“瓜打石玉仙台茶棚”。不熟悉这里地理环境的人,多认为茶棚处即为瓜打石是错误的。自此再上,为一段崎岖艰险的山路,为此行中北道中最为艰险之处,即为当地人所称的“三瞪眼”(“三瞪眼”土名,为当地轿夫抬香客至此要转过三道险弯,因其奇险而使轿上香客三次紧张瞪眼而得名。)转过“三瞪眼”,上至又一座山巅,一方巨石横于道中,古人辟石为道,一侧为是巨石高悬道侧,一侧为万丈绝壁深壑,此石方为著名的“瓜打石”。
玉仙台茶棚、“三瞪眼”、“瓜打石”这三处景观遗迹关系之所以以前考察记述时未能准确,应是因这三处相距较近,“瓜打石”、“三瞪眼”虽然著名,但均为当地约定俗成,没有当地人具体指正很难准确确定。
4.中北道上的奇石景观
在常华《妙峰香道考察记》中,多次提到在中北道上有“骆驼石”、“瞻云妙”、“瓜打石”三奇石。这三处独具特色的岩石,为古香道增色许多。其实在中北道上,三奇石外还有“过道石”“壮儿石”、“饭台子”等几处颇具特色的巨石。
在经“瓜打石”过“平三里”后,路中横有一方无法绕行的巨石,只有从石中间辟出通道,古香道穿石而过,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过道石”。也许是因为那方更具特色的“瓜打石”,很多人对“瓜打石”一名不好解释,而认为是“过道石”的谐音而来,所以将其称之为“过道石”了。其实这方石称为“过道石”才是更为形象的。
在这条道上还有一方在奉宽《妙峰山琐记》中已提到的巨石“状元石”,书中记载:“再上,曰状元石,奇石粘空,玲珑欲坠。”。在常华《妙峰古道考察记》中,何处为状元石无考。在“平三里”之后,将要上至十八盘的路侧,巍然耸立着一方巨石,这就是“状元石”。其实“状元石”是书中文雅的叫法,当地人则俗称之为“壮儿石”、“壮士石”。
“饭台子”相比之下就很一般了,这是在从“状元石”上至“妙儿洼”茶棚路上,最艰难的十八盘途中,一处较为适于休息的岩石,约有5平方米左右,很平整。在人们艰难跋涉至此时可以休息、饮食,也可以在石上集体合影留念。称之为“饭台子”,就是因为可以将之作为吃饭的台子而得名。
中北道路上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只有亲身行此并有当地人讲述,才会有深刻的体会。
四、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自然风物散记
妙峰山古香道因其所处的西山地势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物景致。在这些不同的自然风物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野山茶(黄芪)、六道木、山杏、山里红等。
野山茶(黄芪):这种野山茶实际上是一种叫黄芪的中药材。在医药书中介绍黄芪为味甘性平,有补气生阳、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祛痰之功效,可改善身体虚弱症状。对中枢神经、心血管有利,有降压、利尿,抗病毒,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在西山古香道的路途中,上至海拔800-1000米左右高度,在山坡上自然生长着这种植物,当地人将其割下,切碎自然风干之后,作为一种茶叶沏水喝,因其野生在高山上,俗称之为山茶。这种山茶既经济,又可以消夏解暑,医治多种疾病,是一种天然的饮品。现在因为采摘的人多了,存在的已不是很多。在北京、河北山区的一些已经开发起来的旅游区,已有将其作为当地的土特产品进行开发。在这里如能将野山茶和茶棚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应是独具特色的。
六道木:六道木又称为降龙木。属硬杂木,其特点是坚硬,顺直,很适合于用其制成辅助登山的拐杖。一般有拇指粗细,表面有六道凸起的树棱,因此称为六道木。传说它还有辟邪的作用,山西五台山有很多降龙木做的佛珠和其他饰品。
此物生长环境特殊,一定要在海拔600米以上,还基本上生长在山的阴坡。有很多爬山的人把持有一根好的六道木做的拐棍,当作一种炫耀和自豪。在五台山,北京的潭柘寺,灵山等地都有卖的。这种木在西山古香道附近海拔高度600-700米的山坡上也有生长,当地人也有将其用作拐杖的,这也应该是古香道进香路上的一个特色民俗产品。
山杏:西山之中最有名的果树就是杏了,在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的途中,自然生长着成片的杏树林,每至早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灿烂的杏花,在民国时期到西山古香道附近的大觉寺至管家岭一带赏杏花,成为当时很时尚的事,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吟咏杏花的诗篇。顾颉刚记到:“自妙儿洼西路下山,一路杏花满山,比苏州邓尉山的梅花更要茂盛。杏花丛中又间以白杨,风来时萧萧作响”。杏的果实也是名闻京城,最著名的品牌叫“玉巴达杏”曾是“贡杏”,分为大玉巴达和小玉巴达,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史,栽培历史悠久,自然形成了众多名特优品种,如:玉巴达杏、铁巴达杏、大白杏等,至今西山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杏树,可见北京西山一带历史上曾经是杏树的原产地和栽培区。
杏肉不仅味美色艳、香气宜人,还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非常好的水果,只是由于其果实成熟期太短,不易保存,果期很快就过去,因此现在这种果树正在日渐消亡。而在深山中生长的野山杏就不相同,果期较长,5、6月上山行走在中北道十八盘时,还可以见到。因为这种山杏口感不太好,采摘的人少,因此掉落了在道上很多,其实,野山杏的杏仁营养价值很高,很多地方都已将其作为当地的土特产开发了,可惜这还没有重视起来。而且现在因为多种原因,树种也在不断的减少。
山里红:又名山楂,是北方山中盛产的经济野果之一。据植物辞典介绍:山里红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花期5-6个月,果期7-10月。生于海拔400-1000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山里红果实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亦可入药,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
在西山之上,古香道沿线野生着许多这样的植物,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很丰富,那时生活在妙峰山的村民下山时,总是带着这些山里红,让山下的人很羡慕。上山进香的人也总是采买一些,作为礼物带回。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山里红的种植、品种很普遍,也就不稀罕了,但还是很怀念那些野生的果实,因为现在的产品,没有那时天然的果实味道纯正。现在古香道上的山里红确实不多见了。
中北道上还生长着玫瑰花、山樱桃、野酸枣等植物,也是有着盛名的。中北道上的这些自然风物,除玫瑰花已被门头沟涧沟地区恢复种植以外,其它的正在渐渐消失,也许不久也会如古香道上的茶棚、轿夫、花会等民俗活动一样,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一种记忆。
后记:妙峰山古香道的中北道,作为当年到妙峰山进香古道中,使用时间最为长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古道,因妙峰山香会的衰落等原因,也曾一度毁弃。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妙峰山香会的恢复,古香道也正在逐渐的恢复、开发、利用,更多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正在被发掘出来成为阳台山风景区的主要景区,古香道已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民俗、登山、远足、休闲的场所。
资料来源:《海淀史志》2010年第1期
微信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U1MjUxOA==&mid=205796511&idx=2&sn=b28430d6d6f507006df36821cf0b86b7#rd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5-10-8 17:08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