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马戎 马雪峰]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3-15 08:29
标题:
[马戎 马雪峰]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
作者:马戎 马雪峰
[摘要]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 在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和许多行业的大量投资吸引了大量来自东部和邻近农村的流动人员。我国西部是少数族群聚居区, 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 也存在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互竞争关系。为了调查和分析近年来西部的人口流动及其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我们在西部六个重要城市开展了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本文以这次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 系统地分析了西部大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状况、收入与消费情况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这些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 将便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族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流动人口; 民族交往
我国政府于1999 年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这是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在21 世纪改革开放、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近二十年来,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 影响了国家区域间的社会整合和经济整合。“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的实施, 可以达到四个方面的积极效果:一是会有效地推动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二是加快西部地区各类资源的开发,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可以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中“拉动内需”,以建筑业为龙头带动各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四是可以推动西部地区以中亚为桥梁的对外开放,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打通“欧亚大陆桥”,改变我国经济多年来只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市场战略,把中亚、俄罗斯和东欧也纳入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视野之内。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滞后,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在许多方面的体制改革起步较晚。中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订了发展规划和鼓励向西部投资建设的各项相关优惠政策。通过这些规划项目和优惠政策,中央政府、沿海地区和境外的数万亿元投资开始逐步进入西部各省区, ①许多规模宏大的发展项目正在设计和进行之中。
随着中央对西部各省区在交通、通讯、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各类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大量投资,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外力推动下必然会不断深化,经济所有制将进一步多元化。在21 世纪里,西部开发的许多项目不可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政府计划体制直接下发给国营企业实施,而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采用“公开招标”机制,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在竞争能力上并没有优势,所以不少项目将由来自东部的企业甚至合资、外资企业来承办。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的企业,人员的雇用将会采用劳动力市场化的机制,这必然会导致本地原有劳动力的重组,部分精简人员将转移到社会上自行择业。
资金和物资的流动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但在规模上会迅速扩大,而且在劳动力内部结构(教育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 方面也面临着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原有劳动力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这就将会使得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相当数量各层面的劳动力从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从经济发展水平稍高于西部但缺乏大规模建设新项目的中部向我国的西部各省区流动。建设项目所拉动的跨省区劳动力流动和西部地区从农村到城镇的劳动力流动都会达到相当的规模,他们的巨大消费需求超出了各地原有服务业的能力,而且带有一定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文化) ,这一消费市场又会进一步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员从东部、中部来到西部从事服务行业。
由于西部各省区是我国几个重要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来自东部和中部以汉族为主的大量流动人口无疑会使西部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来自东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与西部地区当地居民在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外来人口对西部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习俗了解不多,也不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他们与本地人口的交流对当地民族关系可能有重要影响,研究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决不能忽视对流动人口的调查与研究,因此对西部地区主要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是研究“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关系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契机下,各民族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互竞争关系,所以西部地区的族群关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也将出现一个新局面。这些以汉族为主的流动人口,有些会随着建筑工程地点的转移而继续流动,有相当一部分在服务业中经营顺利的流动人员则可能会转变为当地实质上的常住人口,这些人员会“嵌入”到当地各个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部原有劳动力队伍的产业结构、民族结构,并最终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结构。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基本的社会条件。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目前正在出现并持续增长的外来流动人口是特殊人群,是对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为此从教育部申请到了“西部开发中的流动人口与族际交往研究”项目,结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2005 年度的相关研究课题,于2005 年先后在西部六个重要城市(乌鲁木齐、拉萨、兰州、银川、西宁、格尔木) 组织了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比较系统地了解和分析目前西部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这些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族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是这次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综合报告,试图在宏观层面上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六城市被调查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跨城市比较。我国西部各省区在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条件和目前发展速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将在各市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这些地区各自的特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讨论。
……
八、总结: 流动人口与民族关系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实施, 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 流动人口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 西部地区在建筑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已经出现并将不断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中部人多地少状况下的农村过剩劳力无疑具有吸引力。可以预想, 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进一步推进,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部和东部流向西部。与此同时, 西部本地农村和小城镇的人口也会流向城市寻求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有可能在未来转为常住居民, 为西部的经济结构、民族交往注入一股新的有生力量。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然产物, 是在新世纪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潮流之一, 也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新内容, 需要学者与政府部门给予充分的关注。
我国的西部是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聚居区, 其中许多民族在语言、宗教、生活习俗、传统经济活动等方面与汉族不同, 在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西部少数民族也将必然被卷入到这一时代潮流之中。西部农村和小城镇的少数民族会有一部分流向当地的大城市(如拉萨、乌鲁木齐、西宁等市) , 另一部分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各市) 。而由中部和东部流向西部的人口则主要是汉族, 也有一定数量来自宁夏、甘肃的回族。因此在一段时期内, 西部各城市将会成为各民族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民族关系的调适过程中, 流动人口也必然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在这一课题的设计中, 是把流动人口与族际交往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
这次对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 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调查西部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来理解流动人口在当地的基本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本地居民的关系, 在这些分析中特别关注各城市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次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 我们对各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 在人口特征方面, 各城市的流动人口以中青年男性居多; 多数为已婚者, 未婚者约占三分之一, 在已婚者中其配偶有四分之三来自家乡, 与本地人通婚者较少; 多数属于跨省流动, 60 %是近五年来到该地的。
(2) 在民族构成方面, 流动人口主要是来自中东部各人口大省的汉族, 也包括一部分来自西部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族中有宗教信仰者较少, 而少数民族中大部分有宗教信仰。
(3) 在文化程度方面, 西部大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大多数都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 多为小学、初中毕业生以及少量高中毕业生, 他们与本地人相比文盲比例较小, 但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者也较少, 汉族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多数流动人员对自己的文化程度安于现状, 打算进一步深造的不到三成。
(4) 在居住方式反面, 这些流动人口近半数与他人租房合住, 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购置房产。只有半数的住所有厕所, 只有48 %的住所有厨房。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明显不如常住居民, 存在传染病蔓延的隐患。
(5) 在就业方面, 37 %的人靠自己找到工作, 他们当中的四分之三在服务业、个体零售业、非技术体力劳动领域就业。82 %的人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有50 %的人明确表示不考虑换工作,显示出他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 在收入与消费方面, 被调查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为1100 元, 月均支出为500 元。流动人口内部的收入差距极为悬殊, 有的年收入不足500 元, 有的高达20 万元, 体现了因教育背景、经济资源、从事职业等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四个民族群体中, 汉族与回族的收入相对较高, 而藏族的收入偏低。
(7) 在社会交往和民族关系方面, 汉族流动人口中有52 %的人表示有其他民族的朋友, 少数民族中有70 %的人表示有其他民族的朋友。54 %的人表示与本地人的关系是好的。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近六成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是好的, 明显高于汉族对民族关系的评价。这里出现的反差值得进一步调查与分析。
(8) 对于政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评价, 21 %的人肯定了政府的管理工作, 另有20 %的人明确表示不满。有14 %的人与政府机构保持联系, 其余人很少与政府打交道。这表明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大力改进。
我国西部乃至全国范围内对流动人口的积极引导和促进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都需要各级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挥其引导和调适的功能。但是为了真正了解各地区人口流动和族际交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从现象的分析中找到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发现问题的症结, 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 还需要各级政府的调研部门大力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探讨引导族群关系健康发展的现实措施, 不断加强民族团结, 把建设和谐社会真正落到实处。
基于2005 年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数据分析和实地感受, 我们对于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和加强民族关系有几个具体建议:
(1) 在城市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的基础上, 对各城市的就业前景和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做出必要的预测, 并对相应的商品供应、自然资源、住房、公共服务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做出必要的整体发展规划, 发挥好市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 避免在重要领域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过大的缺口, 影响居民的生活和情绪, 导致集体性突发事件, 影响社会稳定。
(2) 政府需要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随时调查流入人员在就业、居住、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及时掌握动态。对流动人员反映强烈的某些方面的现存问题, 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及时处理, 切实落实“三个代表”精神, 逐步建立起流动人员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
(3) 要在全国民众特别是流动人口中普及民族知识, 加强有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印制并在流动人口人员中免费散发有关的宣传材料, 使广大汉族流动人员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能够有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解, 克服文化偏见, 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睦交往。
(4) 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组建和加强劳动就业中介机构, 定期组织外来流动人员就业所需的技能培训, 公布就业信息, 协助流动人员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 帮助流动人员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当地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5) 加强以外来流动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机构, 必要时通过司法程序, 保护流动人员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民政部门要制定措施、落实经费, 对需要救助的外来人员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
(6) 在加强对流动人员各项服务和取得信任的基础上, 争取流动人员的积极配合, 系统和全面加强政府对流动人员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对极少数混在流动人员队伍中的犯罪分子给予坚决的打击, 维护社会治安, 全面建设西部地区多民族和谐社会。
这次课题组在西部六个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只是我们计划的系列调查活动的开始, 今后几年内, 课题组还将针对一些具体研究专题开展更加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我们相信, 这次调查的系列报告和积累的数据与信息将会给我们今后在西部地区的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基础。
文章来源: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9/02/1793.html
全文看附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