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非遗传承人介绍 [打印本页]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5-5 18:16     标题: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非遗传承人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遗产传承协会即将开辟非遗传承人介绍板块,让大家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真正的爱上它。请大家敬请期待,这里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5-5 18:34 编辑 ]
作者: 华师大李娟    时间: 2015-5-6 16:0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真棒!相信协会在你们手上会越来越好的!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5-7 12:20     标题: 第一期非遗传承人介绍:龙从发

   浩瀚辽阔的海域、蜿蜒绵长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哺育了亿万中国人,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船文化。
  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船千姿百态,承载民族的卓越智慧与独特美感。
  如何追寻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船运记忆?木雕船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从发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种途径。
    龙从发,武汉木雕船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种家族祖传的木雕船模技艺,至龙从发已是第四代,他享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其作品代表了湖北木雕船模工艺的崭新风貌,令我省木雕船模技艺名扬海外。作品风格清晰细腻、雄壮气派,集观赏性、思想性、收藏性于一体,代表作有《龙凤舫》、《大柏木鼓船》、《端午龙舟》、《五牙战舰》等。
  8岁时给父亲打下手,拉锯下料,12岁正式学艺。60余载风雨历程,龙从发见证木雕船模的兴衰更替。
  1936年,父亲龙云华创立了“龙鸿兴玩船厂”。龙氏船模,从此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品牌。
  1939年,“龙鸿兴”制作的法国兵船“小钢箭号”和炮舰“柏年”、“都大”传至异域,湖北木雕船模享誉海外。
  21岁时,龙从发随父亲从宜昌来到武汉,完成一项政治任务——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摆件。父子合作的《大柏木鼓船》和《端午龙舟》,至今仍珍藏在湖北厅。
  随后,龙从发留在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工作,带徒授艺。
  1984年,武汉与德国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武汉市长就是以他创作的《东海龙舟》作为礼品相赠。
  1988年,龙从发倾心制作的复古战舰《五牙战舰》,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1994年,由于木料价格上涨过快,海外市场逐步萎缩,龙从发所在的武汉市工艺雕刻厂被迫放弃传统木雕船模的生产,转而依靠完成国外小批量的现代游艇船模订单维持生存。苦苦支撑,2010年雕刻厂宣告倒闭。
  在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工作期间,他教授过不少徒弟,其中不乏天资聪颖的,但是改革开放过后纷纷奔走他乡,谋求他职,放弃了这门手艺。
  时光轮回,只有龙家人依然坚守这门传统技艺。
  “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思考。”龙从发介绍,在设计《郑和宝船》时,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当时的制船工艺、船舶设施、文化内涵。“郑和宝船,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制作,九桅十二帆。”
  如果把龙从发的船模同比例放大,是可以下水的真家伙。他制作的船模并非形似,还追求神似,展示了原始的行船方式,如风帆、掌舵等。
  制作一件木雕船模,设计、下料、出样、雕刻船形、制作零部件、组装、上漆……一系列流程下来,少则数月,多则几年。
  “祖上传下来的木雕船模,与国外拼接船模大相径庭。”龙从发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舟,都是一刀一刀精雕细琢。在雕刻技法上讲究“浅浮雕去皮不伤面,深浮雕功深显活不伤底”。还追求镂空精梭,梭花纹是一件精细活儿,眼不能花,手不能抖,“连呼吸的节奏都不能乱,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在继承家族木雕船模的基础上,龙从发还将雕刻工艺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中华巨龙》是龙从发的最新作品,也是迄今最大的作品。他将黄鹤楼、古琴台、行吟阁等湖北美景浓缩,错落有致分布在船身,取名“中华巨龙”寓意湖北中部崛起。
  伴随文化强省的春风,龙从发的木雕船模也日渐复苏。目前,他与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拟将民间木雕船模深度推向市场。
  谈起传承,74岁的龙从发心急如焚,急切盼望收徒授艺,“老祖宗传下的文化瑰宝,必须后继有人。”
[attach]33266[/attach]   [attach]3326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5-7 12:22 编辑 ]
作者: 赵佳敏    时间: 2015-5-12 22:09     标题: 第二期非遗传承人:周淑英

又跟大家见面了,今天向大家介绍第二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老师,也是一位民间剪纸的传承人哦,爱好剪纸的同学更要关注哦。
   周淑英出生于河北蔚县剪纸世家,师从其父周永明,是目前蔚县剪纸仅有的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为传承剪纸技艺,周淑英45岁时才结婚,遵从了父亲临终前对她的嘱托—“晚些再结婚”。

  剪纸艺术源起窗花,“过春节,贴窗花”是中国南北方都有的传统习俗。“中国剪纸看蔚州”,蔚县剪纸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蔚县剪纸的历史可追至明代,不是“剪”而是“刻”,其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

  在石家庄“周淑英剪纸艺术博物馆”内,周淑英向记者打开话匣,回忆起她儿时春节前卖剪纸的场景。她说,“每年一进腊月,在蔚县一条南北向的十里大街上挤满了摆摊卖剪纸的,十分壮观。剪纸艺人都会摆个方桌,做块儿窗户样式的展板,在每个窗格里贴上剪纸,供人们挑选。刚摆出的剪纸颜色鲜艳活泼,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惹眼。”

  在周淑英剪纸博物馆内展出的剪纸作品题材、样式丰富多样,其中一件名为《生命之树》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难以想象,一幅剪纸作品由十多种色彩染制而成,包含牡丹、灵芝、阴阳鱼、奇异花朵、吉祥娃娃等50多种中国传统吉祥符号。

  “记得小时候,村子有棵挺拔的松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人时常遭受不公平对待。自己感觉压抑、不服输时,便爬上那棵松树,心里顿时就能开阔起来。”周淑英述说着《生命之树》的创作源头。

  周淑英说,这幅作品中心位置的吉祥娃娃其实是她对自己的一种艺术想象,“《生命之树》创作完成时,我忽然发现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根白发。”

  据周淑英讲,她刚接触剪纸这门技艺是从染色开始,在样式固定的一副剪纸作品中,花是红色就必须按照父亲的要求染成红色。有一次,性格执拗的她在创作中趁父亲不注意便偷换了花色,父亲见后眼前一亮,非但没有生气反倒特别欣喜,还夸她“前世就是画画的”。自此,周淑英慢慢学着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色、染色,直至设计创作。

  如今蔚县剪纸中的牡丹姹紫嫣红,一改早年间牡丹只有粉、黄两色的单调,带来这一变化的就是周淑英。周淑英说,她小时候就琢磨想让牡丹色彩更丰富,以前蔚县剪纸里没有紫色,有一天她突然看到一只蜘蛛从一种颜色爬到另一种颜色上,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爬过宣纸时,留下的印迹特别好看,那颜色就是紫粉紫粉的。

  “突破传统的剪纸创作一开始还担心别人不喜欢,结果一上市卖得特别好。后来有同行打听方子,家里人半开玩笑说加了砒霜,结果有人出书说蔚县剪纸染色要加砒霜,真是个误会。”周淑英笑着说。

  近年蔚县剪纸逐步产业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剪纸技艺正面临机器剪纸、电脑剪纸带来的冲击。对此,周淑英说,“手工剪纸作品细腻柔和,生动活泼,色彩明艳亮丽,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我们必须保护这些手艺,让大家明白这些手艺所蕴涵的文化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这是中国人的一块宝。”

  周淑英也因此开始作为一个文化使者,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着她的价值和作用。她曾作为代表参加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曾到法国、德国、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她骄傲地说:“我做梦都想不到蔚县剪纸能释放出这样的光芒,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农家女能有今天的成就。”

  周淑英说,“为了剪纸,我们兄妹七人的子女都学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她表示,希望能够建立一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校,聘请各类技艺的传承人来做老师,踏踏实实地将中国传统的、优秀的手工技艺传下去。
   [attach]33432[/attach] [attach]33433[/attach] [attach]33437[/attach]
   [attach]33434[/attach]          [attach]33435[/attach]          [attach]33436[/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5-12 22:14 编辑 ]
作者: 金奇    时间: 2015-5-22 16:05     标题: 第三期非遗传承人:罗守成

罗守全有一个梦想:让这山沟里再次响起石灰遇水时的沸腾声、碾子滚动与地面发出的摩擦声和手艺人们的欢笑声。
  对于罗家而言,这项手艺是他们的“饭碗”。罗守全家有着全村最大的“造纸工厂”,从他爷爷那辈开始就习得了“古法造纸”的技艺,尔后口耳相传,子承父业,到罗守全这代已是第三代。
  30年来,罗守全每天要在“沟里”呆上十来个小时,一天做的纸堆起来有一个8岁小孩那么高。“那时候,5家人共用一个煮缸,每个作坊之间只相隔几米远。每家每年产2万斤,能赚3万元左右。”想起当时的情景,罗守全嘴边泛起一丝笑意。
  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全部完成要耗费1个多月的时间。许多道工序都直接关系到纸的好坏,比如碾压时间的长短、桦叶水的稀稠程度、晾晒时间的长短等。
  “‘抄纸’的要求最高,要把控好力度和次数,才能做出厚薄、颜色都不错的纸张。”老罗随手抄起帘子,探进大水缸里,再将帘子平平地端起来,再轻轻地筛几下。在他心中,每一个步骤都如刀刻般清晰深刻。
  造纸的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可总是在重复。在山里,造纸人会与一些前来订纸的生意人打交道,但算来算去也就那几个。对于年轻人而言,生活单调,不能认识新朋友足以成为他们呆不下去的理由。对于罗守全而言,守得住寂寞,才造得出好纸。
  别让技艺成为记忆
  罗守全意识到这项曾经令中国人为之自豪了几千年的技艺有可能“说没就没了”,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失传。
  “让技艺不失传办法总会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罗守全做梦都想把大伙集中起来,变记忆为现实。他试图向当地旅游局反映当前的情况,并告知自己的设想,希望争取到一个属于传统技艺的空间,形成一个传承的氛围,讨论怎样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他还打算出一本册子,记录造纸的工序,以及60年来他与这一工艺结下的情缘。他在想办法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在尽力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attach]33541[/attach][attach]33542[/attach]
作者: 金奇    时间: 2015-5-30 19:45     标题: 第四期非遗传承人 刺绣 张菊花

手指间的流转,针尖上的倾诉,幻化出一个个光与影结合、精巧无比、色彩斑斓的锦绣世界。

  5月的一个上午,记者邂逅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传承人、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菊花,初阳映照下,只见她手中飞舞的彩线,色泽倍加耀了眼,飞针、走线,娴熟而丝丝入扣,轻巧的技法,犹如优雅的舞蹈,女红之巧,十指春风。

  她身边的绣兜里,摆放着她的众多绣品,香包、鞋垫 、围腰、桌布、壁挂…… 一件件流淌着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惟妙惟肖,既有花鸟的多姿、虫鱼的灵动,又有人物的俊俏、山川的壮丽,让人目醉神迷。

  麻柳刺绣:传承人文历史、民族血脉的文化图腾

  在麻柳乡当地,人们把刺绣称作“架花”(十字绣)。“架花”是麻柳刺绣中最基础、最传统的一种针法,另还有挑花(里外花)、扎花(绣花)、串花、游花、补花、滚边等绣法,所绣成套各式花围腰、花鞋垫、花鞋、花袜子、袜溜跟,式样精美,做工精细,色彩运用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麻柳刺绣就地取材,所用材料仅用简单的针、线、布,通过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配置以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所绣制品,针线详密、色彩鲜艳、组合巧妙,令人赏心悦目。

  麻柳刺绣所绣图案,或耕种收割、或婚嫁礼仪、或人物鸟兽,花色多样,简洁明快。比如在绣狮子老虎的时候,绣女们将现实中的狮虎等猛兽化为惩恶扬善的可爱形象,这些抽象简化而成的刺绣图案,浓眉大眼、威风凛凛。艺术的夸张和变形,既不失去生活的真实,又使刺绣作品极富装饰意味和艺术美感。[attach]33656[/attach][attach]33657[/attach][attach]33658[/attach][attach]33659[/attach]
作者: 金奇    时间: 2015-6-5 19:18     标题: 第五期非遗传承人 张多糖

广灵剪纸不断获得殊荣。9月10日,在山东枣庄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广灵剪纸同时获得参展项目奖和非遗传承人奖。

     广灵剪纸,及至山西剪纸今日夺目于世之际,记者常常记着当年那个背着祖传艺术剪纸去撞击文化市场的人,是他把广灵剪纸推上大雅之堂照亮一隅,引领剪纸成为一个兴民产业,富了剪纸的百姓。

     他叫张多堂,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代表传承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主任、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馆长。

    2008年,他荣获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广灵剪纸和他分别被山西省文化厅评定为“山西十大文化品牌”和“山西十大文化创新人物”;2011年12月27日,在山西省文化强县建设大会上,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十大先进文化产业园区”……

     一个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张多堂为广灵剪纸的抢救、传承、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创新、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和不懈的奋斗,他是广灵挖掘民间文化艺术“金矿”的第一人。

独辟“公司十农户”的蹊径

    1999年张多堂建起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独辟蹊径,推行了“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公司带动农户,把过去零散的剪纸艺人“串”起来,这样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公司作为市场运营的主体,从市场开发、接收订单、新产品开发、设计样稿到技术工艺要求,都有公司负责,然后分发给每个艺人,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再由公司统一验收把关,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公司像一个经纪人,为每个艺人创造平台,艺人只负责制作,这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唱的是大合唱,打的是组合拳,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良性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公司和艺人能够充分地各尽所长,不仅集中了优势兵力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融合多种文化,拓宽产品广度。他始终坚持“多形式、多品种、多题材”的“三多”原则,这样以来,公司的剪纸产品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展到5000多种,内容题材由传统扩展为全国著名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人物造型、四大名著、《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传世名画、中国书法等各个领域,其产品扩展为时尚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剪纸挂历、剪纸台历、剪纸贺年卡、剪纸邮票、剪纸画册、剪纸画轴、剪纸镜框、剪纸巨幅珍藏卷等国家级馈赠礼品和外事礼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4年开始连续多年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设计制作了单色、彩色广灵剪纸邀请函,首次实现了由观赏性、装饰性到实用性的突破,给世界摄影家留下极其珍贵的、也是唯一的广灵剪纸邀请函。广灵剪纸像一枝迎风摇曳的报春花,在民间艺术的天空中散发着芳香。

省内贷款搞文化产业第一人

    2006年4月,张多堂硬是凭着一种坚强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广灵剪纸推上了上海招商引资会,并作为山西省委、省政府专用礼品,赠送给与会的国际友人和国内的商界领导。上海招商引资会结束后,他顾不上连续几天参展销售的疲惫,一回到县里就跑去找当年刚上任六天的刘振国县长,汇报了此次展销情况,并连夜向广灵县委、县政府提写了十多条关于发展广灵剪纸文化产业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接着由县长亲自带队,副县长、宣传部长参加,组织宣传部、文化局、县文联等单位的领导和个别广灵剪纸专业户组成了十四人的观展团,于2006年8月16日至18日参加了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举行的第二届  (中国·和林格尔)国际剪纸艺术展,使广灵剪纸人和广灵剪纸赢得了第一次向国际几十个国家和国内广大专家、学者和同仁广泛交流的机会。使隐居在民间深闺的靓女登上了文化艺术的大雅之堂。

     此后张多堂亲自动手,起草拟定了创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等整体方案,通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最终争取确立了建设项目。在资金不足,建设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他顶着一切压力,硬是在2007年3月26日破土动工,组织了全县四个工程队一齐上阵,到8月24日,经过五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一期工程——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任务以及配套工程,建起了占地面积60亩,全国第一家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综合楼建筑面积600㎡。8月24日,新落成的全国首家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庆典,成功地接待了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览盛会的美国、德国、波兰、日本、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中外艺术界名流和五万名参观者,并展出来自各地名家获得金、银、铜、优秀奖作品和广灵剪纸作品共计600多幅,受到了广大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在广灵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举办了圆满、安全、热烈的国际性大型剪纸艺术展,为进一步发展广灵剪纸文化产业树起了一座里程碑,打造出广灵剪纸走向世界的航空母舰。

广灵剪纸打造出四大基地

     张多堂把做大做强广灵剪纸文化产业,看做是张氏剪纸创始家族后继传承人的一项责任和义务,不须扬鞭自奋蹄,摸石过河当先锋。1998年和1999年他先后创建起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专题博物馆——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创办起全国第一所剪纸学校——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精心打造出四位一体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2010年全县剪纸产业增值达4000多万元,占全县GDP的3.3%,户均收入6000多元,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灵剪纸被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四部委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张多堂也成为驾驭广灵剪纸航母的掌舵人。而广灵剪纸之所以独成一派,恰恰是既有粗放健劲之风,又不乏纤细柔润之美,而令人叫绝,身怀这令人叫绝的剪纸技艺代表传承人张多堂,一举把她推上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殿堂,被誉为“中华民间一绝”,堪称中国剪纸第一家。2011年实现产值2640万元,出口创汇1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他还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了 “广灵剪纸”“张栋剪纸”地理保护商标和个人商标,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15个礼品外观专利证书和122个著作权专利,为广灵剪纸健康走市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来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观展考察,而张多堂毫不保留地传“经”送“宝”,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确确实实地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attach]33761[/attach][attach]33762[/attach][attach]33763[/attach]
作者: 金奇    时间: 2015-6-22 10:37     标题: 第六期非遗传承人 汪寅仙

汪寅仙,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汪寅仙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汪寅仙大师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
汪寅仙1956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宜兴紫砂工艺厂技术辅导,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厂副总工艺师,宜兴陶瓷学会理事。14岁就开始学习紫砂陶艺,一直从事紫砂陶创作设计制作工艺,擅长“花货”制作,具有颇高的艺术造诣和姻熟的制作技艺。为紫砂传统工艺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作品气韵生动、整体协调,并酷似自然生态,维妙维肖,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香港宋县文物馆,南京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均有收藏,作品在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展出,成为壶艺爱好者的竞购收藏作品,国内曾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并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有《紫砂塑器——花货》、《花货的造型艺术工艺技法》、《曲壶设计制作的几点体会》等。她甘为人梯,为传统的紫砂工艺培养接班人倾注了心血,经她传授的青工,均已成为企业技术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曾获无锡市“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993的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7年出版了“汪寅仙紫砂作品集”。
汪寅仙14岁便开始学习紫砂陶艺,好学精进,17岁已成为紫砂工艺厂的辅导老师。数十年的创作经验,使其拥有精湛的制壶功夫和对紫砂泥性透彻的了解,至今作品已逾百件,常获选为国家礼品,出国参展并受国家博物院收藏。
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转师朱可心门下习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1959年随师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等东欧国家展出。1979年作品《葡萄杯》选中为出访外国的礼品。1980年创作的《高寿梅桩茶具》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86年作品《回方壶》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1986年与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合作创作的抽象线条形茶具《曲壶》曾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1990年分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并被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其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并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的提炼。使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划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运色上汪寅仙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其光素器则讲究整体结构慎密及线条流畅,以简练的形式表达紫砂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近年来越见成熟自信的创作中,散发着韵味无穷的艺术质感。汪寅仙并与中央美院张守智教授等艺文界人士何作,尝试不同风格的砂壶制作,成绩斐然,大大拓展其艺术创作空间。

[attach]33935[/attach][attach]33936[/attach][attach]33937[/attach]
作者: 金奇    时间: 2015-6-22 10:49     标题: 第七期非遗传承人 李义仓

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尧头镇出产粗瓷。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现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
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
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制瓷业的规模和生产流程。民国15年统计时由"旧有四十余家"减少至二十余家,可知当时烧瓷业仅达到清代规模的半数。
   尧头陶瓷以其造型稚朴、古拙,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而著称。器皿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布局疏简不拘。器物装饰常采用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刻画花等。其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皿上堆饰的花卉、动物形态,这与当地民间的剪纸、面花造型如出一辙。其中,乌黑的黑釉瓷最为人们喜爱。代表作有黑釉老鼠罐,罐盖上爬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老鼠,以罐盖喻天,以罐底喻地,喻老鼠为繁衍之神,寓意子孙世代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因此,有人赞美尧头黑瓷:硕大的器型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一身黑袍、落落大方的釉色,让彩瓷相形见绌;洒脱自如,无拘无束的艺术手法,包容了古瓷所有的文化内涵。
烧制技艺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釉色与造型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瓷虎枕玲珑光润、虎视眈眈却又稚拙可爱,既是枕头又是摆设,并含有驱邪壮胆之意;小孩坐的"懒老婆",带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黑色的老鼠罐、狮子罐形象奇特,盖上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作扭手,妙趣横生。
装饰特点
澄城尧头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澄地尧头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底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丰实的文化内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
尧头陶瓷品种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晚清、民国时期,窑场曾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与南方青花瓷笔法纤细,装饰图案程式化而大不相同,尧头青花瓷在吸收民间剪纸、木板年画的基础上,用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人物动物纹样则多选择童子、马、狮、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图案。工匠们用稚拙的笔法绘制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种自由随意之中,而不失图案平衡对的法则,运笔挥洒写意,勾画粗犷厚重,充分展现出北方民族的淳朴之美。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品喜爱的“返璞归真”,这些手绘的“土青花”瓷逐渐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日渐成为一个专门的收藏类别。
中国的书法、民谣是尧头陶瓷的重要装饰内容之一,常用“福”、“寿”、“花”、“香”等字书写在产品上,字型多为风格豪放、游龙走凤的行书、草书,潇洒自如,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如眼前。
铁锈花、青花瓷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它们均以线勾勒为主,所绘纹饰淋漓畅达,充分发挥了毛笔的性能,以奔放的气势融进中国水墨画的精致潇洒,笔墨疏简而自由洒脱。
尧头粗瓷以黑釉白花的剔划器和刻花器最具特色,制瓷匠师用刻花,剔划工艺,以线刻剔花为主,线条流畅刚劲,图案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莲花、石榴、寿桃、团鹤、八卦、暗八仙等组成,刀法流畅,情饱意满,洗炼活泼,自由多姿,千变万化,生机勃勃,给人有百花齐放、翩翩起舞的感觉,在刻画技艺方面,笔触灵活,线条挺拔,并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文风尚的雄健朴素与敦厚。
[attach]33938[/attach][attach]33939[/attach]
作者: 金奇    时间: 2015-6-22 10:55     标题: 第八期非遗传承人 火情顺

霍庆顺,天津市人,男,1952年出生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坊世家,杨柳青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之一,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霍庆顺(霍玉棠之子)出生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坊世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集刻板、绘画、装裱于一身,锤炼成民间古老艺术的传承人。
  霍庆顺5岁就开始学彩绘、12岁开始学印刷,直至近日,他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木版来印刷年画,并亲自进行彩绘。他介绍木版彩绘年画对艺术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勾描、刻版,还是套印、彩绘、裱画,每道工序以前都能出现民间艺术大家。年画是手工艺品,做为传承世家他必须把民间传统保留下去。
1994年,霍庆顺师傅随“中国知识摇篮展团”第一次到达欧洲,展团包括展品十一大类:其中“天津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受到了热烈欢迎。
  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在大年初一推出了霍庆顺和他的“玉成号画庄”专题。现在千年古镇杨柳青已成为天津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参观访问的国际友人多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日本中华学会会长陈福波高度赞扬画庄:“华夏独具杨柳青,中华文化博大精,玉成号画传天下,东方独秀霍家声”。
  2002年至2003年霍庆顺师傅曾两次随“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团”赴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市探索馆和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大湖博物馆现场表演年画制作。于2002年获美国:“探索馆”表演“荣誉证书”。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随“中国古展团”赴泰国现场表演年画制作。泰国高级将领到场进行了参观,观看了年画制作表演。我国驻泰国大使张久恒业参观了年画的现场表演并给与了高度赞赏。
  为继承和弘扬天津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艺术,霍庆顺师傅一直在刻苦钻研技艺,在继承传统年画的基础上还自行创作了新年画“福禄寿喜”等。并总结了自己多年做画的经验和老艺人们传授的经验,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杨柳青年画工艺流程》、《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传说》、《彩绘工艺色彩用色及制作》等多篇著作,为广大年画爱好真更深一步的了解木版彩绘年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天津杨柳青年画也在2006年被中国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名美术类第一,而霍庆顺师傅也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attach]33940[/attach][attach]33941[/attach][attach]33942[/attach]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