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走进范家堰,“探秘”古建筑 [打印本页]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5-4-21 12:48     标题: 走进范家堰,“探秘”古建筑

在第32届“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之时,为发挥古迹遗址的文化映射力,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组织开展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的实地考察与专题讲座,让学生研究员通过实地调研和聆听讲座,感悟地域文化氛围,提高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兴趣和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的热情。
    4月18日,20余名学生研究员和数位老师共赴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进行田野考察学习,本次考察由李双雄老师带队并在行程中作田野调查知识培训。
[attach]32978[/attach]

重庆日报讯 (见习记者杨晨)“哇,原来宋军守城是用这样的方式储备水源啊!”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李晓玲在范家堰遗址现场感叹。4月18日是国际古遗迹日,当天,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合川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联合举办高校学生走进考古现场活动。
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大遗址组组长蔡亚林等专家的带领下,50余名高校学生来到位于合川钓鱼城景区的范家堰遗址,“探秘”公元1259年南宋与蒙古交战的历史遗迹。“猜猜它是做什么用的?”蔡亚林指着脚下黄褐色的长方形“巨坑”向同学们卖起了关子。“这里背靠薄刀岭,这个坑就是宋军的蓄水池。”蔡亚林解释道,每逢山洪爆发,宋军便借助山体的走向,将水源储备于此,这个蓄水池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这也是钓鱼城易守难攻的’秘诀’之一。”
据介绍,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去年10月开始对范家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目前达2100平方米。现已发现两座宋代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均为条石垒砌,内部以红黏土夹杂石块夯筑,其中还出土了陶瓷器、铁器、铜钱等1000余件。
[attach]32979[/attach]

附2:学生感悟
一座改变历史的城——钓鱼城
青石踏路,远古遗迹,化成不朽的碑;绿茵绕城,壮志成魂,守卫千年的国。一花一天堂,一城一世界,钓鱼城清浊于世,在冷兵器的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系统,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非遗中心研究员及老师们带着崇高敬畏的心走进这座拥有厚重历史使命的千年遗迹。
一走进钓鱼城,最初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磅礴之气浑然与天地,一块块青砖绿瓦隐藏着一个个古老神秘的故事,一处处古迹向同学们述说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无论是古风古情的风景、青砖绿瓦的建筑,还是壮阔宏伟的城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在参观钓鱼城范家堰遗址的过程中,同学们一边听范家堰遗址发掘负责人蔡亚林老师对该遗址进行详细解说,一边认真记录所听所感,致力于最好的发掘这座城的历史,用最真挚的心去感悟一座城如何改变着历史,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对钓鱼城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在参观范家堰遗址时,同学们都围在蔡老师周围,提问题,求解答,有时还争论着。蔡老师告诉同学们,钓鱼城范家堰遗址的发掘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突破,宋代高台基址及拱顶建筑均为钓鱼城首次考古发现,在丰富文化遗产内涵的同时,也为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利用对象。范家堰遗址的性质可能与《宋史》所载“淳祐三年,徙州治于钓鱼山”有关,在军事和水利发挥重要作用,该遗址对钓鱼城的城市规划、功能分区、路网结构以及排水系统等具有重要价值。
参观结束后,非遗的一位研究员说:“之前,我对钓鱼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通过今天对钓鱼城范家堰遗址的学习参观,我感受到了这座城的厚重和辉煌。”当站在钓鱼城的城墙上时,仿佛自己在和历史对话,看千军万马奔腾,听刀剑激烈碰撞。这座城安静的诉说着,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学生陈晓翠/文)

走进钓鱼城范家堰遗址
   我们踏着石板路,沿着大天池走着,道路两旁都盛开着不知名的小黄花,环绕着山,脚底是容易滑倒的青苔,空气还不错,环境也比较清幽。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到了考古现场。据我们了解,钓鱼城从2004年挖掘,有8年的时间,已经挖掘出古地道,北一字城墙和南一字城墙,钓鱼台,九口锅遗址等当然还有我们此行的范家堰遗址,不可否认,这几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李老师带着我们此行的目的当然是要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希望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能做出更多的研究与进步,弘扬和保护遗留下来的遗产。
在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范家堰遗址现场,没过多久,一些报社的记者也来了。负责范家堰遗址开发工作的蔡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范家堰遗址目前的状况,先说范家堰的名字由来,顾名思义,根据当地的名字而来,也曾有范家堰水库。再说它的地理位置,在整个钓鱼城的山顶环城的西北部,背靠薄刀岭,下临水洞门道城墙,占地面积有2100平方米,从去年10月份开掘到现在,曾因某种原因而中断过,挖掘中出土过陶瓷器,铜钱,铁器及板瓦,柱础等建筑构件,有50 多件之多。范家堰遗址有四大特色,第一,有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蓄水池,长55米左右,目前已挖掘出西边的坝子,东边的仍在挖掘中,相信不久就能挖出东边的坝子,再来说说这蓄水池,从宋代开始,明清还有沿用,想必宋军之所以能抗击蒙军36年之久,它有很大的功劳。第二,两边的高台建筑之间有类似城门洞的建筑,它建于宋代,明清有对它加以利用,所以,这个“城门洞”在洪水爆发时起到了很好的排洪作用。第三,地面上有8个柱土,可以看出以它们为基底建筑的房子都是大规模的。第四,两边的高台建筑基址均条石垒砌,逐层收分,内部以红黏土夹杂石块夯筑,保存状况较好,残高近6米,周边就是排水暗沟,同前面所讲到的蓄水池是连通的,从而达到排洪的效果。总的来讲,范家堰是个水利工程,也是个军事工程,想起700余年前的合川钓鱼城之战,宋军能与蒙军周旋36年的原因也是有迹可寻的,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考查完范家堰的遗址,我们又坐校车来到钓鱼城考古工作点,蔡老师又给我们讲解了重庆从2004 年到如今的遗址挖掘成果,有大足石刻,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南川龙崖城,万州天生城等。直到临近中午,我们的工作才结束,李双雄老师又带着我们在钓鱼城逛了逛,我们合影留念,最后离开钓鱼城。
这半天的时间让我体会到了不同于在学校坐在教室里的生活与感受,我们走出学校,如此接近文化遗产,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近考古现场,有点小兴奋,第一次近距离地看见记者采访提问,虽然只是听,但也了解到不少东西。今天很奇怪,我记得上次来钓鱼城的时候人不多,有的地方本来路就窄,再加上走的人少,路都快没法走了,勉强走过还会沾上蜘蛛网,而且很多人甚至是重庆人如果不是从别人口中得知都不知道还有钓鱼城这个地方。今天却看见有好几个导游在为游客讲解,有点诧异,我想,以前人们对钓鱼城的宣传力度不够,如今趁着遗址日多宣传宣传吧。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址,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努力:挖掘开发,保护宣传。不仅是在合川钓鱼城,在其他遗址面前,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只有更好地去保护和宣传它们,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与弘扬。在当今,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为此,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多关注,多传承,不再让中国的文化得不到延续。(学生陈茜/w文)

走进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报告
2014年4月18日是第32届国际古迹遗址日,我们在李双雄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进一步了解钓鱼城的历史文化。幽静的古道、古朴的建筑、满眼的绿色让我真切感受到这儿就是钓鱼城了。越往前走,越接近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我就越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与激动。
到达钓鱼城范家堰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土地上表面有凹凸不齐但有规律的洞,右面是正在发掘的有些类似“池塘”。走进发现中间有一条壕沟且有一个拱门,并有细水缓缓流出。看到这里心里有数的疑问,这些有规律的洞是什么,那真的是池塘吗,那里为什么会有拱门,这范家堰遗址的发现对钓鱼城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大遗址组组长蔡亚林专家的讲解下,我们对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有了更深的了解。范家堰遗址位于合川区钓鱼城西部,背靠薄刀岭,下临水洞门段城墙。去年10月开始对范家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目前达2100平方米。现已发现两座宋代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均为条石垒砌,内部以红黏土夹杂石块夯筑,其中还出土了陶瓷器、铁器、铜钱等1000余件。 在高台周边发现有一座长达55米的蓄水池,以及排水暗沟等附属设施,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水利工程。在两座高台建筑基址之间发现了疑似“城门”的石砌拱券顶建筑一处,前后有八字挡墙,上部有连接两座高台的建筑基础。当时宋朝的城门大多是“平顶”建筑,而这种“拱券顶”建筑十分罕见。考古工作人员还对周边区域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调查,在发掘区东北部台地上发现了大量依山就势分布的建筑基址。结合文献记载该区域曾发现的“银子田”、“牢房”情况,推测该区域很可能与《宋史》所载“淳祐三年,徙州治于钓鱼山”有关。根据这些有规律的柱础可以猜测这里曾经有大规模的建筑,但这建筑的性质还有待考察。
听到对范家堰细致的讲解后,解决了心里的疑惑,也明白了范家堰遗址对钓鱼城的重要意义。钓鱼城保卫战长大36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此受伤去世,蒙古汗国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钓鱼城之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典范,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但钓鱼城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南宋军民如何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坚持如此之久。钓鱼城地形险峻,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易守难攻外,后勤保障也至关重要。打仗时,水和粮食都是稀缺资源,这个水利工程的发现,证明了当时城中军民在敌军围困的情形下,有办法解决自己的农田灌溉、水和粮食供应等情况。每逢山洪爆发,宋军便借助山体的走向,将水源储备于此。为军民的水源供应提供了保障,这个蓄水池还起到消防、排洪泄水的作用。在蒙军攻打之前,军民把粮食囤积在此。在战争时,军民便有了充足的水粮,这点在打战时至关重要。范家堰遗址不仅对研究钓鱼城城市规划、功能分区、路网结构及排水系统等具有重要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我们不仅走进了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还参观了钓鱼城其他遗址。钓鱼城分为政治中心、军事区、居民生活区。古军营、兵工厂、古地道、水军码头、护国门、上天梯、炮台、栈道军事设备齐全,有着浓郁的军事色彩。站在古城墙上,山下江面情况一览无遗,蒙军进攻可以马上发现,而且城墙建在悬崖峭壁之上,蒙军很难攻打上来。而钓鱼城内水源粮食充足,后勤保障制度完善。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忠心爱国。钓鱼台、护国寺、悬空卧佛、三圣岩、千佛石窟、蒋中正等人题刻、石照县衙、忠义祠等无不显示钓鱼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艺术气息。
这次走进钓鱼城范家堰遗址之行,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钓鱼城,感受到了钓鱼城的独特的魅力。这次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和对钓鱼城范家堰遗址的实地考察,让我们对钓鱼城历史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李丹娉/文)

走进钓鱼城 感悟钓鱼城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创造力同时也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是百折不挠,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的民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明。有些是堪称世界奇迹,中国在古代是领先于世界的,是一颗灿烂的东方明珠,更是出现了唐宋的高度繁荣。但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统治者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不断激化,所以战争也是不断的爆发。特别是在宋朝,那个时候的中国政治格局是多个封建王朝并存,以宋为中心,北有西夏、蒙古(元)、辽、金,南有大理。又因为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了外强中干,经济高度发达,但是军事相对落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不断向外积极扩张,后不断向南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合川钓鱼城因为战争的兴起而兴建。合川钓鱼城距今已经好几百年了,随着国家对钓鱼城古遗址的发现挖掘、保护及翻修,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相对完整的钓鱼城古遗址。
重庆合川钓鱼城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钓鱼山,相传,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山由此得名。钓鱼城是南宋钓鱼城抗蒙之战的遗址,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完整的宋城。整座城,傲据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交汇口,三面据江,威严拔地,俨然兵家雄关。集“战、古、奇、险、雄、秀、幽”为一体,是创造古代战争史奇迹、改写世界中古历史的英雄名城。在1982年,钓鱼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因为蒙古大汗蒙哥于1259年战死于钓鱼城,缓解了欧洲的压力,所以被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由此可见,钓鱼城的地位有多高。
以2014第32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为契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承办的“走进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活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带领学生研究员参与了这个活动,有幸的是,我也在其中。走到钓鱼山山脚,看到山上树木茂盛,但是却掩盖不了古代战争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让人有想飞快到山上去看看的心情。看看这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之城。
钓鱼城范家堰遗址位于合川钓鱼城西部的二级阶地之上,背靠薄刀岭,下临水洞门段城墙,因为考虑到范家堰遗址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所以报请了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成功。2013年10月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进行了主动挖掘发现。
我们来到的第一站就是钓鱼城范家堰考古现场,来到现场,就看到了两座大型高台建筑基址,都是用条石垒砌的,逐层向内收紧,残高近6米,保存的比较好。专家讲解员介绍到:“这两做高台是宋代修建的,高台上是7开的房屋建筑,现在柱子的位置基本已经确定,但还在挖掘当中。并且在高台周边还发现了排水暗沟等设施,在这里还兴建了大型的蓄水池,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我们还注意到了在两座高台建筑基址之间还还有一处疑似“城门”的石砌拱劵顶建筑,前后有八字挡墙(部分利用高台墙基),上部有链接两座高台的建筑基础,专家讲解员为我们讲解说:该拱劵顶建筑不是城门,而是作为排水用的,在它废弃后,明清时期又作为排水沟的一部分加以利用,与高台建筑南部水池连通。讲解员还说到,在高台建筑废弃堆积及内部夯土中,还出土了一批陶瓷器、铁器、铜钱和板瓦、柱础等建筑构件。这些东西的挖掘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宋朝的文化历史和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参观了范家堰遗址之后,我们还参观了钓鱼城的其他已经挖掘发现的遗址。我们顺势来到范家堰遗址下面的一段城墙,站在城墙上,顿时感觉到自己回到了过去,宋军与蒙古军厮杀的场面浮现在眼前一般。战争的场面一定是非常壮观的,城墙是环山而建,环江而建,所以城墙下是几十米甚至是几百米的悬崖或陡坡,所以蒙军攻城的代价是非常大的,蒙军除了从城门而入,其他地方是不可能攻破的,所以宋军是有着地利的优势,这也是能坚守36年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守城将士的英勇,所以钓鱼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没有被蒙古军攻破的城池,因此,钓鱼城守卫战也成为了中外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古校场、护国门、护国寺、忠义祠等,站在护国门上,不难想象到 36年攻守之间,既有楚大夫屈原《国殇》中描写的那种短兵相接的悲壮,也有唐人李华《吊古战场文》所描述的“主客相搏,山川震眩”、“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那种惨烈。钓鱼城就是一部腥风血雨的战争史,那么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对钓鱼城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钓鱼城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不一样。其实我们可以从钓鱼山的摩崖石刻看出三种处世态度。同时这也是钓鱼城更加吸引人的地方。第一种:入世的“现实主义”。蒋介石的题词“艰苦卓越”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合川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所以借此表达抗战的不容易,同时又借用历史上钓鱼城的守将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却能抵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军队,以此来表明抗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同时却没有认输的道理。郭沫若也在1942年题词《钓鱼城访古》:“魂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萦。冉家兄弟承璘玠,蜀郡山河壮甲兵。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这个时候正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候,所以应该说郭沫若通过题词意在借古喻今,表达了他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对叛国者的唾弃。也表达了他对抗战的信心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第二种:出世,这个地方本是渝州名胜,早在唐代,合州名僧石头和尚就在钓鱼山创建了护国寺和悬空卧佛、千佛石窟等摩崖造像,从而留下众多僧侣的行迹和文人骚客的墨宝。其中栩栩如生的悬空卧佛上方,有南宋著名学者王休题写的“一卧千古”颇得看破红尘、无视人间成功与得失的禅韵。他们把钓鱼山看成了出世的理想之地,并且是逃离人间世俗的去处。第三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是隐士的心态。曾经有人做打油诗批评“一卧千古”的佛爷说,“都学你睡大觉,江山谁来保?”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了在离卧佛不到10米的地方,就有明代嘉靖年间合州人李尚德的摩崖诗《将北上登钓鱼城》,写到“四十无闻尚远游,天门从此一乘秋。风霜独重黄花笑,今古谁轻白发愁。山属大明蠲宋愤,水仍巴字叹川流。登途已拟归来赋,青管何能为国谋。”这样的人对“易姓改号”的政治变迁是不太在意的。管他谁当家,自己活得精彩就行。这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清代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太下之说,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在这里,我们不去考虑顾炎武的本意,不同的时代,会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所以这对于我们今天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我们今天关注民生问题,我想也是对亡国与亡天下做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解读。当然解读钓鱼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钓鱼城,一座改变世界历史的名城,参观了之后,感觉自己变得深沉起来,总会不自觉的去思考有些问题。钓鱼城,不仅仅是一座古代战场遗址,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我们是出生在、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对于钓鱼城,也许只是把它作为旅游观赏的风景区,其中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去感悟。不论是民族问题还是和平与战争问题都与钓鱼城是相融的,把钓鱼城的美景与意义结合起来,才是钓鱼城最为动人的地方。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学生刘红波/文)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