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评书界泰斗袁阔成逝世 享年八十六岁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3-2 21:31
标题:
评书界泰斗袁阔成逝世 享年八十六岁
[摘要]袁阔成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
[attach]32643[/attach]
2015年03月02日凌晨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
人物资料
袁阔成,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与刘兰芳、单田芳(微博)、田连元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因其家学渊源,功底深厚,家喻户晓。袁先生的评书也象他的名字一样,妇孺皆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 电影` 戏曲,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29年,袁阔成生于评书世家。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14岁就在北京登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为了生计,袁阔成经常会奔走于京津地区,往来于东北各地,十分辛苦。几十年来,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背起行囊下农村,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几下工矿拜工人为师,吸取创作营养。难怪他在表演工业题材的《三声笛》时,模仿开汽车的形象,逼真得令人吃惊。哪怕一个挂挡的微小动作,都能使人区分出是大型客货车还是小轿车。
“文革”期间,袁阔成成了“重点照顾”的对象。他唯一的儿子得了白喉,病情十分严重,但是当时正赶上两派武斗,医院里的救治非常不及时,结果耽误了病情,最后英年早逝。这对于袁阔成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在5个女儿中,袁阔成并没有苛求她们子承父业,只有三女儿袁田喜爱评书,也算是给袁阔成一些安慰。随着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他的老伴又突然病倒,几十年来一直卧床不起,这也让袁阔成十分难过。
袁阔成初入书坛是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五女七贞》享名。他对中国评书真正的贡献还在于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带头说新书。袁阔成说的第一部新书是《小二黑结婚》,反响很不错。从1949年带头说新书开始,袁阔成之后又陆续表演了《吕梁英雄传》《二五长征》《舌战小炉匠》等新书,受到欢迎。而他真正说新书出名的,却是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他也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推翻了百年来评书的传统。袁阔成从小就练摔跤和武术,他在说武侠书时能够加入很多肢体的动作,且惟妙惟肖。1981年,袁阔成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365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袁氏电台版《三国演义》,成为评书史上评价最高的三国题材评书。袁阔成没真正收过一个徒弟,虽然诸如有汪文华等人挂名门下,也是有名无实。而在袁田之后,袁氏家族中也并无直系子嗣学习评书。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3-2 21:33
标题:
殷建光:袁闊成走了,留下一座評書藝術豐碑
記者從著名相聲演員姜昆處獲悉,今日凌晨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3月2日人民網)
小時候,最愛聽袁闊成先生的評書,尤其愛聽他講的《三國演義》,不客氣的說,對《三國演義》的閱讀,就是因為聽袁闊成的評書激發的興趣,但是,閱讀書的過程始終沒有感覺到聽評書的樂趣。筆者認為,袁闊成講《三國演義》達到了一種巔峰狀態,甚至認為,他就是為講《三國演義》而生的。然后,又聽他的《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等等。聽一部,愛一部,百聽不厭。
今天,袁闊成先生走了,筆者不禁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傷,他帶走了一個評書時代,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座評書藝術的豐碑。
聽先生的評書,感到的是一種綜合的藝術享受,因為他博採眾長,吸收話劇、電影、戲曲、相聲等藝術形式之長,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總是那麼渾厚,那麼博大,那麼讓人深思。聽先生的評書是一種精神的愉悅,是一種生動的享受,因為先生的評書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說表並重,形神兼備,繪聲繪色,聽先生的評書就如同小時候吃物以稀為貴的餅干,先生的評書就是我的精神餅干。聽先生的評書,博古通今,古今融為一體,有傳統文化的根脈,又有現代文明的精彩,雅俗共賞,新鮮生動,先生的評書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他是用民族語言,現代語言詮釋自己評書的藝術真諦。
袁闊成走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座評書藝術豐碑,這座豐碑不僅是評書藝術的豐碑,也是藝術家精神的豐碑。袁闊成倡導說新書,將小舞台的傳統評書術帶到大舞台上,使評書真正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故有人稱贊“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這是一種藝術的創新,這是一種藝術的探索,也隻有具備這樣的藝術追求精神人才能登上藝術的頂峰。
袁闊成先生曾說,評書是一門嚴肅的藝術,“嚴肅”二字告訴了我們袁闊成先生為什麼能夠登上評書藝術的頂峰,因為他對自己的工作嚴肅要求,對觀眾負責,對藝術負責,對人民負責,藝術隻有在“嚴肅”的態度中才能走向藝術的神聖、
袁闊成走了,留下一座評書藝術豐碑,袁闊成先生的評書藝術魅力永遠在回繞在耳畔,袁闊成先生的藝術追究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5/0302/c1003-26622368.html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5-3-3 14:55
袁闊成走了,留下一座評書藝術豐碑,袁闊成先生的評書藝術魅力永遠在回繞在耳畔,袁闊成先生的藝術追究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5-3-3 15:08
袁阔成根据王火同名小说改编的评书《赤胆忠心》
是歌颂唐山开滦矿工,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的文艺作品。
老陶藏品
[attach]32646[/attach]
作者:
xiuli
时间:
2015-3-3 19:31
默哀!
最喜欢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想起儿时一家人从收音机里听他娓娓道来的温馨时刻。当时,对他的声音印象很深,总是慢条斯理、一派儒雅之风。
对三国的熟知,就从这部评书开始。如今再给小儿讲起“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猛张飞喝断长坂桥”“刘关张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大摆空城计”,也有来自他的影响……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5-3-6 06:20
唐山老人回忆袁阔成在唐献艺经历
2015-03-05 燕赵都市网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李雪杰
2015年3月2日凌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评书艺术泰斗在从艺早期与唐山有这样一段缘分。1952年,青年时期的袁阔成曾在唐山小山的合义书馆献艺,书馆对面的理发店成为袁阔成候场时的休息场所,理发店的店员王德才就在那时候与袁阔成相识,四年相处中,两人成为朋友。后随着袁阔成离开唐山,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2015年3月2日,得知袁阔成去世,远在唐山的84岁老人王德才也倍感唏嘘。回忆60多年前的往事,王德才向记者讲述了袁阔成在唐山献艺时的经历,一代评书大家与唐山这座城市也在那时结下不解之缘。
60年前的小山曾吸引众多艺人献艺
在王德才老人的记忆里,上个世纪50年代的唐山可以说是一个曲艺码头,他所居住的小山更是聚集着众多书馆、茶舍、江湖卖艺人的热闹场所。王德才告诉记者:“那时候我父亲在小山开了一家理发店,我家小店对面有一家合义书馆,袁阔成就在那家书馆说书。”那时候的书馆就是一个大棚子,里面能容200多人,每到袁阔成表演,场场爆满。“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每天都有早场、下午场和晚场三场表演。早场是一对夫妇表演西河大鼓,夫妻俩一弹一唱,下午场就轮到袁阔成说评书,到了晚上就是天津霸县的父子俩表演。”在王德才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山,人们的夜生活比现在还要丰富,一直到晚上十点多,街上还十分热闹。“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电视,连收音机都很少见,去书馆听一段评书,是大家伙最热衷的娱乐方式了。”
王德才回忆,1952年的夏天,他第一次见到袁阔成,就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那时袁阔成只有24、5岁,他的眉毛很重,两个大眼睛特别有神。台上台下都穿着一身白的发黄的中式绸缎衣服,特别有精气神,走起路来两袖生风。年纪轻轻,他就已经很有艺术家的风范。”除了这家合义书馆,王德才家的小店附近还有4、5家书馆,山南海北的艺人都来这里说书。他们在附近租个住处,晚上睡在那里,白天就到书馆候场,袁阔成和他的夫人、妻弟也是这样。
书馆对面的理发店成为袁阔成候场表演的后台
王德才说:“中午十二点多,袁阔成一准儿到我这理发店来。下午场的表演两点钟才开始,我这理发店就成了他候场休息的后台。我们两人年龄相仿,都是年轻人,慢慢就熟悉起来了。”王德才和袁阔成的这段缘分,就是从这里开始。
“他坐在理发店的长椅上,我一边给客人理发,一边跟他聊天。看他累了我就让他躺在长椅上睡一会儿,下午连着4个小时的表演,也挺累的。”为了保证在舞台上的好形象,袁阔成每隔十几天就要理一次头发。“每次我都给他理一个小平头,显得精神。剃完头后,他就对着镜子摆几个上台表演的姿势,自己看看,然后满意地笑笑。”
那时候的小山,是唐山最繁华的地段。大世界里有许多租书的小店,王德才爱看武侠小说,经常租一些放在理发店里。“袁阔成来店里的时候,我俩就经常研究小说里的武打情节,还有一些被袁阔成用到了评书表演里。他这个人,很能创新,记忆力也特别好,书里的内容看一遍就记住了。”王德才最佩服袁阔成学以致用的本事,中午才学的武打段子,下午说书时他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表演中。
为看袁阔成说书宁愿不吃饭
回忆起当年听书的场景,王德才。“200多人挤在书馆里,6、7个人坐一条长板凳,人挨着人。快开场的时候,连犄角旮旯里都站满了人。袁阔成往台上一站,不慌不忙地铺开白手绢,手拿惊堂木一拍,整个书馆顿时鸦雀无声。先说一句‘书接前文’,表演就正式开始了。”王德才向记者描述着当年听书的场景。
到了袁阔成表演的时候,王德才常常从理发店里偷溜出来,扒着书馆两边的窗户听书,为此他常常被父亲责骂。“那时候我父亲常常骂我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理发,看说书的能当饭吃?’说实话,看那一场说书,不吃饭都值得。他的表演太生动了,简直把故事里的人都演活了。就感觉我看到的不是说书的人,而是书里的人物,活灵活现的。观众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书馆里没人抽烟,也没人吃东西、说闲话,大家都被他带到故事里去了,他的眼眉一挑,大家的心都跟着揪起来。大热的天,200多人的书馆里尽是人肉味,但大家伙就像闻不着似的,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每天捧场。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了,但却再也找不到当年挤在一起听书的那种味道了。”说到当年在书馆看袁阔成表演的往事,王德才哈哈笑起来。
从艺早期袁阔成已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王德才记得,在合义书馆那几年,袁阔成经常讲的就是《吕四娘三刺雍正》,“他说书的内容,没有才子佳人,多是武侠一类,听书的观众多数都是2、30岁的年轻人。在同行的几家书馆中,袁阔成的表演上座率是最高的。其他书馆上座率只有七八成,袁阔成表演时连角落里都站满人。”那个年代的书馆,进去听书是不打票的,看表演钱都是观众看着给。王德才说:“袁阔成在台上表演,每隔十分钟,他的妻弟就拿着一个小笸箩,串着板凳缝隙走到观众中间,吆喝着‘费心费心’。捧场的观众就把钱扔到笸箩里,袁阔成的场,没人不给钱,有的人还会多给些,大家对他的表演特别喜欢。”
时隔多年,王德才对袁阔成的那把一尺多长的扇子仍然记忆犹新。“他那把扇子比其他说书人的都要大,有一尺多长,扇面纸是棕色的,唰一下打开扇子,声音特别响。在舞台上,他那把扇子往后背一插,就当成一把刀,往腰上一别,就变成了一把剑。讲到精彩的地方,他拿着扇子在那个狭小的舞台上连转几圈,像小旋风一样,一招一式特别有范儿。我还曾经跟他打趣,问他是不是真是练家子,要跟他习武呢。”走下舞台,生活中的袁阔成在举手投足间,也有评书表演的影子。王德才说:“评书已经融到他骨子里了,平时跟人打招呼、行礼,甚至说话,都透着评书的味道。”
袁阔成是老人最敬重的评书大家
1956年,王德才参加工作,离开了理发店,就很少再去看袁阔成的表演。直到袁阔成离开唐山,两人再没见过面。王德才告诉记者:“总想再见见面,却一直没能实现这个心愿。我在报纸上看见他在滦南参加过一次演出,但始终没有再回小山,可能又到别的城市表演了。再后来,就是在广播里听到他讲评书,才知道他已经成为了评书表演的大艺术家。”虽然再没见过袁阔成,但王德才常在广播里听他说评书。“在众多评书艺术家里,我始终觉得袁阔成是最有艺术造诣的,他的《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诸葛亮入木三分,学啥像啥。在表演风格上,幽默风趣,而且听着痛快。”
多年来,王德才也曾试图和袁阔成联系,但始终没能联系上。“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我的心里特别难过,自己一个人在书房里坐了一个小时。虽然和他相处的缘分只有四年,但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不论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袁阔成都是一个了不得的艺术家。”
编辑:张辉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5-3-10 07:37
袁阔成告别仪式举行 刘兰芳田连元姜昆等出席
2015-03-09 来源: 新京报
【遗愿】
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袁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父亲生前为曲艺的前途有点担忧,现在各种艺术形式比较多样,曲艺的呈现样式比较单一,不像歌舞那么火爆,要耐得住寂寞。他希望更多的年轻演员能够从事评书这门艺术,这也是他生前最大的遗憾。
新京报讯(记者陈然)3月2日凌晨3点30分,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在北京海军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他的《三国演义》《水泊梁山》《林海雪原》等评书作品曾陪伴许多家庭度过温馨的时光。昨天上午9点,袁阔成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姜昆、李金斗、刘兰芳、田连元等曲艺界人士与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评书爱好者一道,送“袁五爷”最后一程。前天晚上刚刚结束了北京演出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也特意赶来为袁先生送行。
八宝山袁阔成先生的灵堂装点得十分质朴,遗像选用的是袁先生穿着西装微笑的照片,上方写着“沉痛悼念袁阔成同志”。一面红旗覆盖在袁先生的遗体上,旁边放着一瓶茅台。
【纪念】
即将出版评书传记
据姜昆介绍,袁阔成先生去世之后,其家人透露袁先生曾写了一本关于自己评书艺术的传记,但他自己没好意思跟曲艺家协会说出书的事,姜昆表示他将负责这本书的出版工作。此外,中国曲艺家杂志社也会在近期推出袁先生的专刊,介绍其艺术成就。
刘兰芳
最后见他那次叫我名字嘎嘣脆
我跟袁先生认识五十多年,我们都是辽宁的。(过年前)他住在海军总医院,我跟先生俩给他拜年,我们每年都会去看他,给他拿了点茅台酒,送点礼金过节,因为他不富裕,孩子们的工作都一般。当时他还挺清醒的,坐在病房里靠在椅子上,我说你瘦了,我们都是小辈,我就闹他,我说你认识我吗?他说,刘兰芳我能不认识吗!说得嘎嘣脆,我就哈哈哈乐。再说,带茅台酒你能喝吗?他爱喝酒,他说,能,好了我就喝!大夫说叫我喝。原来不让喝酒,说要葡萄酒(才能喝),现在说能喝。他精神头一直很清醒,想不到他走了,太可惜,就是他的东西没有传承下来。他的学生倒是不少,今天来了营口的,还有铁路文工团的几个,也都岁数大了,比我还要大,但他们没有活跃在舞台上,下边就是小孩儿了,但是评书没有十年二十年是拿不出来的。这个行业,说书的人太少了,几乎没有几个。
姜昆
每次说搞纪念活动他都拒绝了
今天是我们曲艺界非常悲痛的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长辈,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许多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听袁老师的《三国演义》,我小时候听《烈火金刚》《江姐上船》《肖飞买药》,他把新书说得跟传统书一样有声有色,给我们评书界带来了曙光,带来了明亮,所以我们评书界一片阳光。今天,袁老师走了,他一辈子为评书事业奋斗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他做人特别低调,近两年来我跟袁老师一直在接触,我希望他来总结自己,告诉年轻人,应该怎么样说好书、说新书,把评书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把他自己多少年来的经验总结出来,搞艺术创作的纪念活动,将一辈子的成就做一些介绍,但每每都被他拒绝了。他或者是今天答应,明天又给我打来电话说,小昆啊我觉得还早啊。我觉得他心中大概有个目标,还希望把评书事业更加发展。
【小插曲】
刘诗诗爷爷与袁阔成是把兄弟
一张刘诗诗和吴奇隆敬献的花圈的照片昨日被媒体发上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挽联上写着:孙女刘诗诗,孙婿吴奇隆敬挽,五爷安息。记者从刘诗诗的经纪公司了解到,刘诗诗的爷爷是袁阔成先生的把兄弟、西河大鼓书大家刘田利,两家也是世交,因而刘诗诗夫妇也向袁先生献上了花圈。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5-3-10 11:34
天堂里也有评书,还有袁老的观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