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神話傳說及其彙編》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2-21 16:34     标题: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神話傳說及其彙編》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神話傳說及其彙編》(作者汉语名为余德明)
[attach]32615[/attach]
新北市 : 原住民族委員會,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2-21 17:43 编辑 ]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2-21 16:35

文/廖偉辰
        《布農族神話傳說及其彙編》分別由導讀性質的序論、布農族神話傳說的彙編,以及索引三大部分所組成。
        除開附錄性質的索引外,導讀性質的序論共分成四章:第一章是對布農族的分佈與歷史作簡要的介紹;第二章則是討論在布農族心目中,歷史是什麼,以及如何透過這些神話傳說幫助我們理解布農族社會的過去與現在,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一個章節;第三章介紹涉及布農族神話傳說的文獻資料;第四章則針對第二部分收錄的各種神話傳說加以分類,並對其中的內容給與簡要的介紹。
        除開第三章與第四章的文獻回顧與簡介外。第一章主要是對於布農族的分佈作簡要的介紹。根據日本時代以來的調查,認為在十七世紀時,除了最早離開祖居地的蘭群(Tapukl)外,布農族主要聚居在日月潭東方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丹大溪、郡大溪中間的地帶,十七世紀以後,分出了向東與向南遷移的巒群(Takbanuaz)、丹群(Takivatan)、郡群(Isbukun),以及留在祖居地的卡群(Takibakha)、卓群(Takitudu)等五大部族;之後由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強制遷移政策,而形成布農族目前分散在花蓮、台東、南投以及高雄市等四縣市等四十一個行政村裏的現況。
        第二章則是討論在布農族心目中,歷史是什麼,以及如何透過這些神話傳說幫助我們理解布農族社會的過去與現在,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一個章節。布農族相信,自己在過去曾經有文字(Patasan),但後來遭遇洪水氾濫,族人逃往玉山避難時,慌忙之中丟失了文字,也丟失了不少「歷史」。因此,雖然在傳統布農族語彙中,並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但這並不代表在布農族心中沒有「歷史」的存在。因為,在布農族辭彙中,最接近「歷史」這個辭彙,是由「述說過去」(Palihabasan)以及「走過的路」(Linahaiban)兩者所組成,前者約略等於陳述或研討歷史,而後者等於前者所述說的具體故事。
        而這些「走過的路」內容也包含原住民族對於歷史、宗教、文化種種的認識,也是維繫民族文化的重要財產。如同作者所言,透過布農族的神話傳說,我們可以更充分地認識、理解、想像布農族過去的歷史,傳統的社會規範、及各項生活文化,並有助於我們理解布農族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也是作者撰述此書的目的,將這些口傳的故事──「走過的路」,以文字的方式加以書寫下來,以達成將布農族文化一代傳遞一代下去的目的。
本書中作者盡力搜集各式各樣文獻資料,並加以分門別類,在第三章對文獻資料和第四章對口傳故事內容大體給與介紹之外,形成了構成本書最大的部分──「布農族神話傳說的彙編」。
我們可以看到,在〈創生記〉這篇故事一開始就說,「太古時候,『拉莫岡』(Lamungan)平地有七個女子……」,而在〈郡蕃〉這篇故事一開始也說,「從前『拉莫岡』這個地方有兩個兄弟……」都述說布農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拉莫岡」這個地方,因為種種原因而遷移到目前所居的地方,而這和布農族相信如果在家中安然死亡的人,其靈魂會回到「拉莫岡」這個地方和祖靈相聚的觀念不謀而合。
        在〈太陽與布農族〉故事中,詳細解釋了月亮的由來,以及族人如何從月亮那裏學會祭祀的方法,最後生活慢慢改善,並為何要將祭儀一代傳遞一代的由來。從故事當中,可以看到族人對於現有一切得來不易的珍惜,並透過神話告誡子孫要謹記神靈的教導,才能保有幸福的生活。
        而在〈火的起源〉這篇故事中,講述「卡伊匹斯」鳥在大洪水逃難時,為失去火種的族人,千辛萬苦取回火種的故事,也解釋為什麼族人不獵殺「卡伊匹斯」鳥的緣由,從故事當中,除了看到布農族人感念這些動物的幫助外,更希望後代子孫要懂得知恩圖報,不可以獵殺這些幫助過我們的動物。
        此外在〈樹木對布農族人的詛咒〉這篇故事中,由於先人對樹木的不尊重,使得原本隨處可得的木材,要到遙遠的深山去辛苦搬運。而在〈住在地底下的人〉這篇故事當中,由於對外族的不尊重,使得本來可以任意取得食物的神秘地方,就此消失不見,族人必須辛勞一年,才能獲得溫飽。在這兩篇故事當中,除了看到族人除了感歎美好時代的一去不復返外,也告誡族人要知福惜福的想法。
        於是,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從中瞭解布農族的歷史、禁忌、傳說,以及布農族先人想要傳達給後世子孫訊息,並可從中增加對於布農族文化的瞭解。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故事編排上十分用心,除了呈現引用文獻的原始文字外,並且尊重原著,不加入個人主觀看法。因此,是帶領有心研究布農族口傳故事與傳說一個很好的入門彙編。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2-21 16:39 编辑 ]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2-21 16:41     标题: 布農族(高山族布农人)

布農族,全族人口約56,096人。就遷移而言,布農人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民族。依據布農族口傳歷史,該族最早居住地可能是在現今彰化縣鹿港鎮、雲林縣斗六市與南投縣竹山鎮、南投市等地[2],後來才漸漸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

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的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那瑪夏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由於民族大遷移的結果,該族的分佈範圍也因此擴展遍佈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鄒族同化的蘭社群(Takipulan)。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卓社群 (Takituduh):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
卡社群 (Takibakha):信義鄉潭南、地利、雙龍三村。
丹社群 (Taki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巒社群 (Takbanuaz):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郡社群 (Is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