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腊八火 [打印本页]

作者: 沙漠之舟    时间: 2015-1-26 20:45     标题: 腊八火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民间对腊八比较重视,所以在腊八时要吃“糊涂饭”。“腊月一词起源很早,据《礼·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应劭《风俗通》引《礼传》与云大蜡,汉改为腊。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古代农业社会,一切的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关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较忙,只有在冬藏之季是比较闲的。所以,人们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风雨田农的神灵以及天地诸神以求来年丰收,避灾迎祥。因为要祭神祀祖,便得去猎取野兽。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每逢腊月初八,便在各个三岔路口或庙亭边燃起腊八火。腊月初八是民间非重视的节日,据传也是佛得道的日子。如果某一年倒霉运,为了禳解,各家各户出一块到几块煤,然后带上扁豆饭、扁豆子、香、纸等,选择一个三岔路口或庙亭边的空地,用土块垒成一个炉子,再用柴火点燃炉子,加上煤块,待炉火烧得通红后,在炉火前献上扁豆饭,再把带来的扁豆放入炉火内燃烧,据说这样就会烧掉“霉气”。然后焚香叩头,祭拜神灵,祈求来年健康平安、吉祥如意、全家安康、农业丰收,祭拜结束后,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尽情欢乐,一直到煤火燃尽为止,这种习俗在大景叫“烧埽”。
腊八饭被称作“糊涂饭”。据说,腊八以后,阎王爷便可以将人的灵魂提走,吃了这顿饭,人便稀里糊涂跟着阎王爷走,一直到正月初七,按年龄大小送回来,所以初七又叫人日,这天不能动刀、剪、等用具,否则会扎破灵魂,来年就会倒运,因而在民间有“七不出八不进”以及“腊八饭姓张,越热越香”的说法。宋代吴自牧《梁梦录》云:“自冬至后戍日,数至第三戍,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传言吃了腊八饭就可以迷()住心,不再考虑任何事情,而一门心思地办年过年了。
定西有“吃了腊八饭,汉子跟上婆姨转”的说法——过了腊八,全家开始准备过年。定西有些地方,还有“半(方言,作动词用,在地面上击打、磕打、拍打、摔打等)担”的习俗。大年三十早晨,拿一根扁担在院落前后击打地面,口念祝词:“头一扁担,人安家全;第二扁担,牛羊满圈;第三扁担,粮食万石;第四扁担,四季平安。”岷县则有凿冰的习俗,腊八之日,家家到河边凿冰人,凿出人的形状眉目,迎至自家蓄农家肥的粪场,祈祷来年之丰收。天水地区有“掐娃娃”的习俗。天水谚语说:“腊月八,啪沓沓。有米饭的吃米饭,没米饭的掐娃娃。”在过去,人们生活困难,吃不上腊八粥,就“掐娃娃”,此俗今已无存。这种习俗也可能是秦汉时期大蜡大傩驱鬼的孑遗。《玄中记》记载:“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亦云:“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小儿。”大傩是一种很盛大的节日驱邪活动,应是公众性活动,在家庭中,可能就是“掐娃娃”。除此之外,还有打腊疙瘩的习俗。天水乡下,在腊月八这一天清晨,人们早早起床,奔向山泉处挖冰块,俗称挖腊疙瘩。相传在挖来的腊疙瘩上可以预测来年庄稼的丰歉。如果冰块上冻结成的图像像小麦、预示来年小麦丰收,像玉米,预示玉米丰收,像哪种作物,就预示哪种作物来年必然大丰收。哪一种农作物的预示性强一些,人们安排新春的农事时,便多播种此种作物。腊疙瘩的一部分还被放置在正堂供桌的下面,一部分被埋在厕所的干灰里。这一习俗极为古老,源于冬季祭水神和汲新水淋浴祓禊的仪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