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40课堂第二小组(孙修远小组)调查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2012213469
时间:
2015-1-8 09:50
标题:
240课堂第二小组(孙修远小组)调查报告
归元寺罗汉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以归元寺“数罗汉”为载体,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式探究罗汉文化的起源及演变,揭示罗汉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数罗汉”的世俗意义,对于洞悉现代人的信仰观念、精神历程和心态结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归元寺 数罗汉 世俗意义
一、前言
归元寺是湖北汉阳一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寺庙名“ 归元” 二字源出《易经》:“ 元者善之长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而易行乎其间,此万法归一。”另据佛经《楞严经》中也有“归元无二处,方便有多门”之说。所谓归元即归真、归本, 出生灭界, 还归于真寂本无之意。归元寺又因其罗汉堂而素有“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之誉,罗汉堂经过几次火烧与水淹,却依旧完好无损,而“数罗汉”也从原本的佛法传说逐渐演变成为现今佛教世俗化的表现方式和传递香客信仰观念的表达方式,其中凝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追求和心灵信仰,也凸显了佛教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人们的世俗社会生活中。
二、罗汉文化起源
(一)罗汉的由来和演变
进入归元寺,殿堂廊庑之中的那些炫丽奇异的壁画、雕塑,常常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除了如来、弥勒佛、西方三圣、文殊、普贤以外,大家最习见的恐怕就是各式各样、神态相异的罗汉了。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据弘悟法师讲: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学位。这四种果位是:初果:名为预流果(Srotāpanna,音译:须陀洹),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恶趣”(指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名为一来果(Sakrdāgāmin,音译:斯陀含),得到此果,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Anāgāmin,音译:阿那合),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罗汉果,受了此果,他是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作已作,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称为阿罗汉,简称罗汉。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证得罗汉果呢?传说古代印度次大陆的弥兰王曾经特别问过那位在佛经中著名的那先比丘,是不是在家居土也有可能成为阿罗汉,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告诉他,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居士成为阿罗汉那一天,如果不当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险。因此,成阿罗汉果的全是和尚。
在弘悟法师对罗汉的概念以及由来的解释的基础上,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罗汉概念的由来,最早见于汉末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己免忧苦,存亡自在。”《佛祖统记》有关阿难证得阿罗汉果的记载,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蕴:“迦叶入定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息,仰卧就枕,霍然即悟。”这里所指的便是那种断除轮回,诸漏已尽,六通具足的罗汉圣者。这是典型狭义上的“罗汉”,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是罗汉最早的意义。
罗汉最初只有16尊者,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据归元寺方丈隆印法师讲: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十六罗汉的说法最早出自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所撰的《法住记》,里面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所住地区。他们是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这部佛典后来由著名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唐三藏,在唐高宗永徽五年译成汉文,十六罗汉说开始流行中土,受到信众尊奉。直至唐朝末年,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不过关于十八罗汉后来补上的两位罗汉,说法不一,不过在民间工艺品中新增的这两位罗汉多为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五百罗汉之说,起源比十六罗汉说要早,在佛经中属于常见,传入中土的时间也更早。在翻阅相关资料后,笔者得知西晋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说的就是迦叶与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佛经。东晋时翻译的《舍利弗问经》中也说到,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佛教。
能利法师告诉笔者,五百罗汉的出身也可谓众说纷纭:佛家有五百罗汉结集之说。说的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年,五百罗汉相聚,由迦叶为上首,将佛在世时口口相传的教法记录、整理下来,这是佛经的第一次结集。有的则认为他们就是迦腻色迦王第四次结集时的五百罗汉。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说他们的前身是南海滨一枯树下的五百只蝙蝠。佛经中也有说到,佛前世为婆罗门因提耆利时,曾在盘头摩跋城教授五百童子,后者为五百罗汉前身。敦煌莫高窟285窟南壁有绘制于西魏大统四年至五年的壁画,画的是五百强盗被胜军王处酷刑,挖眼后扔弃在山林,佛祖亲临,施展法力,恢复其双眼。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中土历史上较有名的关于五百罗汉的传说是在浙江天台山。据说东晋高僧竺昙猷居此山,曾经度过石桥,见到一位神僧,后者告诉他十年以后当复来。后世遂有石桥寺五百罗汉之说。至迟在唐代会昌年间,当地就建有五百罗汉殿。从五代时期开始,五百罗汉信仰逐渐流行,各地寺庙纷纷兴建五百罗汉堂。比如吴越君主钱镠就下旨在杭州净慈寺创建了五百罗汉,唐玄宗时期,“塑圣”杨惠之在河南府广爱寺塑了五百罗汉像,宋太宗也为天台山寿昌寺造了五百罗汉像。
(二)“数罗汉”的兴起
现在大家见到的很多罗汉堂,一般供奉的就是五百罗汉,其场景可谓壮观。数罗汉是人们游罗汉堂的一件趣事,传说人们通过数罗汉,可以知晓未来的祸福和命运,这一活动为人们参观罗汉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据能利法师介绍:“数罗汉”原来是佛教徒的一种习俗。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两个教派:大乘主张“普渡众生”,小乘主张“自我解脱”。罗汉是小乘教徒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因此,有些佛教徒到罗汉堂去指指点点, 然后站到某一罗汉座前。虔诚凝视,希望自己将来也修到这样的果位。佛教徒的这种习俗, 后来逐渐传到民间, 许多“善男信女”也跟着学了起来。
笔者在游览归元寺的罗汉堂时看见各种年龄、各种行业的人对着罗汉指指点点,品评自己数着的罗汉,喜怒哀乐,各自心领,并讲述着各自采集的神话故事,谈到动情处,往往引起一阵欢笑,实乃一乐事。一位家住汉阳的老奶奶告诉笔者:“我记得早些年的时候,每到农历正月初,很多人都到罗汉堂拜佛,烧香的烟雾简直让人睁不开眼睛,眼泪哗啦啦地往外流。但是那些人还是都往罗汉堂里挤,多半是为了数罗汉来的。你先数个罗汉,然后对他拜三拜啊,磕三个头,看看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样子的。今生来了你自己知道,前生自己做些什么事,将来是怎么样的就搞不清楚,对吧?比方说,数到这个罗汉,是这个样子的,你要相信他,肯定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跟你的个性差不多。”由此可见,数罗汉这一习俗已经在汉阳乃至武汉地区流行开来。
三、归元寺“数罗汉”
罗汉堂是归元寺南院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具代表的五百罗汉堂之一,内奉造像511尊,其中进前门正对为弥勒佛像,以及前门两侧的风波、济公二像,其余便是五百罗汉及文殊、普贤等菩萨诸像。五百罗汉依“田”字排列,殿堂里尽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却没有拥挤之感,踏入罗汉堂,既惊叹于罗汉造像之精妙绝伦、栩栩如生也为其庄严肃穆之感所震撼。笔者所见的这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反映了千变万化的生活情态,每一尊雕塑又各自唤起一种生活联想,形形色色、活活生生:或笑逐颜开,洋洋自得,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腾云驾雾,飘飘欲去;或棋逢对手,胜负难分;或掌上托婴;或怀中抱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人情味。关于罗汉造像艺术,据归元寺内弘悟法师说:“罗汉所展现的便是世间百态,每个罗汉的表情是不一样的,但他也是生活的一个象征,证明了人的形形色色。按照佛教角度,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佛,成菩萨,只要他是心善的。罗汉讲的是内心的自在、心静,虽然有时内在和外在不尽统一,但是都代表了一种境界和状态,不能单从外表推测罗汉的内心。”五百罗汉中既有帝王将相以佛教尊者名义纳入五百罗汉序列,显著增强了五百罗汉塑像的民间感召力,让其以倍加世俗、崇高的入世姿态介入民众意识形态领域与日常生活方面,使得“数罗汉”在广大市民阶层中获得至上的公信度和说服力。同时五百罗汉中也不乏平凡甚至穷苦之人的缩影,如代表底层劳动人民的俚俗形象疯僧、济癫分别以地藏菩萨和降龙罗汉应世出现在五百罗汉像中,便是当时下层读书人和坊间酒肉之徒的俗形象真实写照,使佛门之外的大量民间市井阶层感受到来自清净圣地的诚挚亲和力,极大发挥了佛教造像的教化与亲民等功能。由此便可解释罗汉所展现的形态各异、喜怒哀乐之不同,也恰恰说明了佛法普度众生之能,即《佛说无量寿经》中所说“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数罗汉”是归元禅寺香客的主要活动之一。它不再仅仅停留于佛家传说层面,也不再是一种神秘的宗教活动,而演变成为武汉民间一种被广泛接纳的有趣的习俗。根据笔者调查,无论祈愿还是游玩的香客,都表示自己会去罗汉堂数罗汉。数毕之后,香客们会兑买数到的罗汉卡片,去抽签、释签,以预测自己的福祸、财运。传说人们从任意一尊罗汉开始,依次数数,一直数到自己现在的年龄数,这对应的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罗汉者的命运。这一活动,让到此参拜观赏的人们既保持对佛教信仰的神秘感又充满通俗化乐趣。据笔者所见,一位来自武昌理工学院的刘同学从任意一尊罗汉像起按照自己的年龄数到第48尊罗汉,其对应的卡片上即有如下字样:“第四十八 伏陀蜜多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安然而坐,双手笼于袖中,头部略向前倾,蓄须,头顶隆起,凝思庄严貌。附诗云:“学海无边勤为岸,正途无涯稳为先。粗浮浅薄难为器,功成名就仰周全”,据寺内详解之人称得此偈语应坚信天道酬勤,人行正道,沉稳大度,自有贵人相助。至于对这首诗究竟如何去理解,还要因人而异,各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家庭、事业、经历都不尽相同,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需自己去领悟。而归元寺“数罗汉”之规则有别于其他寺庙。根据笔者对归元寺隆印法师的访谈调查及对众多香客的观察,可将其数法归为定、应二式。所谓定式,即按性别定,以男左女右为原则定数向,男性向左、女性向右。所谓应试,即按感应定,不分男女,跨门槛时,一是以先迈之足为原则定数向,先迈左脚向左数起,先迈右脚向右数起;一是以心为所欲为原则定数向,想左便向左,想右便向右。无论定式还是应试,当心灵感应确定起始那尊罗汉后,或按定式,男左女右,或按应试,心欲所向,边走边看,一尊一岁,数到自己的周岁止。继而瞻仰这尊罗汉,细细领悟,从其形象里获得个人的感受。
四、“数罗汉”的世俗意义
(一)香客精神信仰
香客是指到寺庙磕头、进香、许愿或还愿的人,作为佛教中数量最多的信仰群体,他们对寺院生存与宗教信仰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归元禅寺安全保卫工作指挥部提供的数据,2008年春节期间,共有50万游客到归元禅寺敬香祈福;2009年正月初四晚至初五下午5时,60余万市民到汉阳归元禅寺拜财神祈福敬香;至2010年,敬香人数达到70万,创近30年之最。从精神层面上讲,他们是佛教信仰的虔诚追随者;从物质层面上讲,他们对菩萨供奉,对寺院布施,是寺庙得以维持的重要基础。
笔者在归元寺遇到武汉大学的两位同学,因为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所以到归元寺数罗汉卜测吉凶祸福。李同学说:“我们是专门过来拜的,马上要研究生考试了。信就有用撒,心诚则灵嘛。倒不是说这样做考试就一定都能过,主要还是求个心安。”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从27岁的“白领”程思源处了解到:“我刚进入国企,工作节奏很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我身心疲惫,双休日我总会到归元寺进香,数罗汉,让我紧绷的神经在佛教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得以放松。”弘悟法师告诉笔者:“每个人的内在不一样,数到的罗汉就不同。从社会广义的角度上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游戏。但最终取决于你的信仰程度。有的人数了之后,觉得适合自己,与自己生活相似;有的人随随便便地数,当做游戏,就白数了。数罗汉更多地是要汲取其中的罗汉精神。”国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长王哲一将罗汉精神归纳为三类:“一曰六根清净,烦恼断除;二曰了脱生死,证入涅槃;三曰人天供养,随缘教化”。看似深奥玄妙的罗汉精神在世俗人群中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注重个人的精神觉悟,讲究信仰的境界及其世间万事的超越,这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精神困惑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钢筋水泥充塞的世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增大,难免会有困惑或压抑的时候,到寺庙寻求一些心灵安慰,罗汉精神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寻求精神安慰和满足,缓解压力和放松精神的选择。
据归元禅寺的僧侣与居士介绍,香客来寺祈福请愿,一般每个殿堂的佛与菩萨都会跪拜,另外,根据个人的信仰与心愿会对特定的神灵进行专门的礼拜。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长期的信仰活动中,神灵按照民众的世俗要求,被赋予了相应的功能,他们各司其职,掌管民间生老病死、升官发财、婚丧嫁娶等各种事物。据一名寺僧介绍,有一名日本友人,认为在归元禅寺数罗汉特别灵,每年都要来一次,借以祈福新的明年幸福安康。数罗汉本为一种艺术欣赏,或是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而香客数罗汉的主要意图则多半是为了祈求愿望,在罗汉和香客之间构成一种“相对交换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的香客绝不是走进山里去反省他们在日常社会结构中的生活,他们经过长途跋涉走进神灵栖居的山中,是为了从高高在上的神灵那里得到赐福与善报。”通过对一些居士类的固定信众的了解,“一般都是身体不好,家里不顺就开始信佛的”,而香客数罗汉则更是如此,“求财、求官、求人生、求男女,各种目的不同”。在调研中笔者目睹了形形色色的香客前来祈愿:老年人数罗汉或为健康长寿,或为儿孙幸福;青年人数罗汉或为锦绣前程,或为美满婚姻;别离人数罗汉为的是早日重逢;病患者数罗汉为的是早脱陈病;生意人数罗汉为的是财源茂盛……香客信仰的意图虽各不一样,但功利性的趋向占据了大多数香客的心理。难以满足的欲望、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实际利益成为香客前往归元寺数罗汉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香客更多的是一种对财富或者平安的祈求,并没有上升到真正的信仰层面。
63岁的退休老人王芝年向笔者讲述:“我家就离归元寺比较近,每个月初十上午有时间我就来参加皈依法会,没时间我就在家菩萨像或者佛龛前进行礼拜。”香客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寺庙礼佛,在时间安排上比较随意,以个人的生活方便为准,大部分人都是有时间才去寺里。人们的佛教信仰方式表现出相当随意的个人特征,注重自己的信仰需要,而不愿意承受传统习俗、宗教教规的约束。这种“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方式,成为当前民众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归元禅寺每年香客数以百万计,但是真正皈依佛门的人不会超过千人,这一比例也能够说明民众“信仰但不归属”,信仰表达方式的个人化和私人化特点。笔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看见别人数罗汉,自己也想去数一数,或者看见哪个地方拜的人多就去拜一拜,表现出一种宗教活动的盲目性。
通过大量采访调查、史料分析、和对数罗汉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在现代都市佛教中,香客来归元寺进香、数罗汉包含传统的祈福还愿、超度亡灵,当下的宗教旅游热、寻求心灵安慰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向。其信仰观表现出浓厚的功利性、世俗性,自发性与随众性等特点,同时也带有盲目的狂热倾向,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困惑与对物质欲望的奢求。
(二)社会存在价值
1、社会娱乐功能
据法师和住在附近的居民说,每年正月里举办的归元寺庙会上,携家带口一起数罗汉的场面最热闹有趣。平时香烟浩袅的归元寺也会迎来年龄行业各不相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心愿前来数罗汉,许多香客在这里对着静默无言的庄严罗汉合掌祈福。罗汉堂也常会有一些不信神的人出于好奇在这里指点游乐,数起罗汉来表情比较揶揄,不管数到的那尊罗汉表情如何,总会引起愉快的大笑,形成游览归元寺的高潮。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数罗汉实际上只是为了图个新鲜,并不会完全相信。这些现象都折射出世俗化把佛教活动的神圣与庄严的神性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泛世俗化的宗教娱乐活动。就这样作为一种世俗化的佛教习俗,“数罗汉”增添了祈福娱乐的大众化成分,人人皆可参与也大大削减了它的严肃性,这样的社会娱乐功能缩短了人们与宗教的距离,也丰富了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
2、心理调适功能
笔者在调查时仔细观察了三十分钟之内前来数罗汉的六个人,数罗汉之前他们脸上往往是好奇、平静、沉郁的表情,而数到自己的那尊罗汉之后,读着禅诗都会变得沉思起来,最后经过法师的讲解,有的眉开眼笑,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惴惴不安离开之后还频频回头。虽然数到的罗汉不一样,法师讲解的含义也各有千秋,但是万变不离佛宗的禅诗肯定对人们的内心有了较强的调适作用。归元寺的明心法师有这样的解读,他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欲望膨胀的同时精神追求却萎缩了。”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文化、科技、教育为代表的软实力的飞跃始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疑问无法用科学全部解答,而“数罗汉”这样的行为可以用禅机点化内心,就满足了世人的某些精神需求。在今天这个人性高度张扬的社会里,人们在“数罗汉”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佛学的感化,被引导秉持着一种平和淡泊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当下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一支清凉剂,让精神和心理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归元寺罗汉堂所呈列的罗汉都对应着佛家精神,“数罗汉”背后的佛教寓意往往是追求超越迷惘、烦恼、痛苦的解脱之道,这样就对人们起到了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
3、社会整合功能
正如同李向平在其《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一文》中指出: “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特征表面上类似世俗化,因而常常遭遇所谓世俗化的批评。其实,这并不能用西方宗教学理论中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关系来加以审视,中国佛教的当代发展并不是所谓的世俗化倾向,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的‘社会化’内在要求。”笔者对此深以为然,社会发展需要把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整合到一起,只有一体化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这时“数罗汉”这一佛教习俗的作用就十分显著:五百尊罗汉尊者背后的禅诗是佛教禅理和佛教秩序的外在体现,信奉佛教的人会受到佛理规定的行为准则的约束。一方面可以通过佛教的条律戒规约束,促进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据明心法师解释,中国佛教一直注重“入世”之说和现实人生,像“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这样的佛教戒规标准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契合的,容易让人们自觉用佛教标准来规范言行。笔者在归元寺的罗汉堂调查时,就看到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性香客向讲解的法师道谢,上前交谈得知这位姜姓香客曾在10月初来归元寺数罗汉,当时他数到了第二百三十五尊罗汉——舍遮独尊者,拿到的四言禅诗上有“广施恩德众生善,愿君耀祖又光宗”这样一句话,当时法师要他“多施善心,不妄语不贪心,工作时热情助人会对事业有很大帮助”,后来他因为顾客嘉赏肯定被自己所在的艳阳天大酒店提拔成为大堂经理,今日是特来道谢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佛教的道德舆论规范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健康、美好的关系。再加上佛教在人们心中往往显然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圣性”,像罗汉堂内就有众多禁忌,如不可拍照亵渎、不可手指戳点等规矩,这种“神圣性”对人们尤其是信众的影响深刻,随之也就会对人们产生强大的自律作用,于是“数罗汉”的行为就可以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观整合,从而塑造人们的基本信仰和情感,又可通过把社会规范神圣化以敦促信众自觉遵守,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作用。这样一来不管是通过佛教的条律戒规约束还是用佛家舆论价值导向引导,都可以在“数罗汉”的过程中促进人们生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从而达到一种社会整合的效果来保证和谐社会。
4、社会约束功能
可是社会中毕竟成员众多,一部分社会成员和社会无利害冲突,或者心性较为柔顺,只要引导社会倡导的行为规范就会认真照办;而另外存在着一些社会成员,他们与社会有一定的利益冲突,未必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处于较剧烈的心理矛盾之中。这时候若有一种约束力来影响内心便可祛邪扶正,否则极易受实际利益的诱惑而危害社会。用费尔巴哈的结论来看,“数罗汉”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献祭”完毕,会受到佛教的无形关照,生活中会克制自己出现越轨或偏离的行为。这样“数罗汉”带来的心理暗示就约束了个人行为,从而协调个人与社会、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和谐发展。当然,对于少数越轨人物,“数罗汉”未尝不可以是一种宗教式的“赎罪行为”,凭借数一尊罗汉的做法引导使他们从心灵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社会,这样对社会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矛盾、化解冲突的作用,“数罗汉”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约束意义就此凸显,对社会共荣有很大益处。
5、社会经济功能
此外,在实地调查之前,还曾听闻很多寺庙为了迎合民众的特殊心理需求,将佛教教仪式活动过分商业化和功利化。笔者在未踏进寺门时也注意到寺庙附近五花八门的香烟火烛商铺、鲜花店和素菜馆,大小商场也夹杂其间,走进归元寺发现寺庙还提供“罗汉斋”给前来数罗汉的人们享用。这和笔者心中远离人世的佛寺想象不免大相径庭,后来经第四十九任方丈——隆印法师说明才恍然大悟。原来武汉市已经把以归元寺为核心的地区定位为具备最深厚的文化传承、最活力的文化创新、最宜居的生态环境区域,寺院正在把“数罗汉”这一习俗作为潜力优势,通过弘扬和创新转化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从而达到佛教文化和城市功能的融合的目标,归元寺外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就是初步融合的成果。看来“数罗汉”还可以作为寺院经济的发展重点,为汉阳地区做出不可小觑的经济贡献。
五、结语
可见作为社会存在的产物,佛教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调和,佛教的世俗化呈现出诸多形式,在社会层面上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结合寇克思、贝格尔、席勒尔、马克思·韦伯等宗教社会学家对佛教世俗化的定义:“传统的佛教为适应社会变迁而在经典教义、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活动、心理、信仰方面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以解脱为宗教目的的信仰方式从社会心理转变为个人心理,世俗的社会管理方式也渗透到佛教日常管理之中,佛教本身适应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占据私人精神生活领域为着眼点,努力与世俗社会管理相适应。”可见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中佛教的社会承担,应给予准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不但要承认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还要认识到这种价值的挖掘和发挥只有与整个时代的发展进步相契合才有意义。
归元寺“数罗汉”就是佛教在现代化社会中日益世俗化的鲜明体现,而“数罗汉”的长期盛行正是因为这种世俗化的佛教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香客参与其中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其社会功能的过程。尽管在神性、信仰、道德规范等方面可能会有所弱化其本有的宗教影响,不过从社会整体的层面上看,佛教的世俗化使佛教和受众方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多益处。此外,我们也不应该局限于将世俗化与宗教进行单线连接的思考进路,而应该以一种开放与多元的态度来对待世俗化概念,在宏观视野上把世俗化看作是宗教在社会、制度和个体的三个维度上的演变过程,这将有利于我们将这一分析视角作为洞悉现代人的精神历程和心态结构的密钥。
参考文献:
1、李向平, 《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2、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修订版
3、陆永峰,《罗汉的那些传说》,《社科广角》,2011年6月刊
4、王哲一,《呼唤罗汉精神》,《中国宗教》,2009年5月刊
5、赖永海,《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佛学研究》,2006年
6、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中西伦理思想史研究》,2004年1月刊
7、郑维维、郭莹,《现代香客的信仰观研究——以武汉归元禅寺为例》,《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
8、程宪,《宗教文化与社会稳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9、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10、陈麟书,《宗教伦理学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1、任荣,《罗汉造像源流初探》,《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1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3、俞理明,《太平经》,巴蜀书社, 2001年
14、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刘汉华,《归元寺密织安全保卫网40万香客平安敬香》,《长江日报》,2007年2月25日
16、归元禅寺志编纂委员会,《归元禅寺志》上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李向平,《“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以浙闽地区佛教的宗教生活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作者:
李纯泽
时间:
2015-1-11 13:13
挺棒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