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讲座】田兆元:春联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忆谦 时间: 2014-12-18 15:03 标题: 【讲座】田兆元:春联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承
田兆元谈“春联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承”
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 游红霞
2014年12月17日下午13时,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书香年华”系列讲座之一,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春联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学术报告。
春联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承春联是世界上独特的汉语文化遗产,是汉语言音乐形式之美与年节民俗交融的艺术结晶。联语源远流长,它与同样源远流长的年俗并行数千年,两位时光老人相遇握手,遂焕发青春,走过千秋岁月。上个世纪,忽然白发苍颜,谁将它抛弃?当它来到樱桃河畔,猛然发现:这里,它将涅槃重生。
田教授首先阐发了汉语言具有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单词、合成词与成语均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对仗具有形式之美感,而书法形式则讲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汉语的韵律讲究平仄、节奏鲜明、顿挫抑扬。联语对句是汉语言的美学传统,例如《楚辞》中的对句联语,是促进汉语言双句体式的重要源头。双句式不仅增加美感,也拓展了意义空间,促进了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和谐。梵呗和骈文促进了中国律诗的形成,这为对联的音乐美提供了基础,骈文则是语言美的极致。到了隋唐时期,汉语中的对句联语达到高峰,精品跌出,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等。
田教授讲解了对联与年俗的关系,认为对联是年俗的重要元素。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正月为岁首,延续至今,是中国年俗的直接源头。而门神习俗的流行,为春联进行铺垫,形成关于门户的信仰。在后来,门神与对联成为标配。根据《楹联丛话》,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视为最早的楹联。经过王安石、朱熹等文豪的推动,楹联的修辞手法、创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妙不可言的形式美及意境美。元代赵孟頫与帝王元世祖的春联故事是楹联史上的一段佳话,到明代时期,楹联的意蕴得到进一步扩展,有情趣盎然之佳境,出现了徐渭这样的楹联大家,其主要作品有“花香满座客对酒;灯影隔帘人读书”、“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等等。清代时期,宫廷的春联一度成为国家文化一统的主调和民众对国泰民安的期盼。上个世纪中后叶,对联文化开始衰弱,近年来的城镇化趋势、文化教育的弱化是根本原因,建筑文化格调低下,双门变单门等因素加速了对联文化的式微。
最后,田教授讲道,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传统对联文化迎来了第二次生命,如福建永定土楼楹联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反观我们自身,作为师大人,更有责任弘扬对联文化,广大莘莘学子应学会对联的基本知识,练习书写对联。田兆元教授向在场师生发出如是倡议:
师大没有楹联,不是师大的品格,否则不是师大;
师大要有楹联,才是优雅校园,师大一定可以优雅;
师大要有诗歌,诗歌离开师大已久;
让师大楹联成为师大一景,饭厅,教室,图书馆,办公楼,宿舍
让师大的楹联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图书馆举办楹联展示,从馆藏挖掘,从师大书法家、大学者群体中挖掘,成为中国楹联的保护基地,建立传承谱系;
让楹联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让对联成为师大礼品,赠送四方友人,让对联成为文化商品,服务四海华人……
讲座结束后,田兆元教授与在场学生进行了亲切交流与互动,对现场提问一一予以解答,并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鼓励广大莘莘学子认真学习对联文化,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 本帖最后由 忆谦 于 2014-12-18 15:05 编辑 ]
作者: 忆谦 时间: 2014-12-18 15:06
[attach]32173[/attach]
作者: 忆谦 时间: 2014-12-18 15:06
[attach]32174[/attach]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