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打印本页]

作者: 高松朝    时间: 2014-11-16 21:17     标题: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黄鹤楼民俗的前世今生》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不但如此,黄鹤楼作为中国武汉的主要名胜古迹,它也是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民俗故事演化而来.比如”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和“鲁班神功建楼”等等故事传说都是这里的真是写照。研究黄鹤楼的文化,更有利于我们对于我们民俗文化的研究,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我们小组经过研究决定,就来研究黄鹤楼神话传说故事,来展示黄鹤楼的前世今生。具体任务分工如下:
        1.辛氏修楼谢恩:  次仁曲珍   次旺拉姆
        2.吕洞宾骑鹤飞天 :   冯婉婷    谢雯馨
        3.鲁班神功建楼:     高松朝      童巧芸
大家根据自己的分工项目自行先收集资源,和做好初步调查研究哦。有什么进展都及时来这儿汇报啦!!!
作者: 高松朝    时间: 2014-11-16 21:20

来的有点晚,那是因为我们把前期工作基本上都做好了。但是我们一定会迎头赶上的哈。
作者: 高松朝    时间: 2014-11-24 13:28

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辞,就此领受。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遂去,再也没有见他回来。店中吃酒的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此事迅速传开,酒店大旺,连店里的井水也喝干了。当地一名贪官借口要除妖,命人把那面墙壁移到官府,谁想船行到中途,黄鹤抖翅飞走了,贪官追鹤,葬身江中。卖酒老人为怀念仙鹤,在原址建立了黄鹤楼。   

黄鹤楼可不好建哪,鲁班从鲁国到楚国考察,早已了若在胸。他头插草标,在集市上要卖给别人做老子,一个穷汉把鲁班领回了家。鲁班每天上山砍柴,每天从柴里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来,穷汉不解,在做饭时顺手把一根木楔添进灶火中,鲁班叹道:“这是无价宝,将来有用。”到了百日,鲁班留言:“放得千日货,自有变钱时。”然后离去。

三年之后,蛇山上造起了黄鹤楼,但倾斜严重,有险毁之势,楔了这头那头歪,急得工匠团团转。穷汉照着楔子样砍了一个,凑成一百,上集去卖。建筑师见此宝楔,十分中意,花重金买下。那穷汉站在龟山上对着黄鹤楼,将楔子一个个抛了过去,九十九个楔子呼呼作响飞过长江,牢牢楔在黄鹤楼上,只有一个木楔落入江中,那是穷汉削的。黄鹤楼因少了一个楔子,还略微有些倾斜,但也千秋无妨了。
作者: 高松朝    时间: 2014-11-24 13:31

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每天上山砍柴,回来后他从柴里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来,穷汉不解,在做饭时顺手把一根木楔添进灶火中,鲁班叹道:“这是无价宝,将来有用。”到了百日,鲁班留言:“放得千日货,自有变钱时。”然后离去。三年之后,蛇山上造起了黄鹤楼,但倾斜严重,有险毁之势,楔了这头那头歪,急得工匠团团转。穷汉照着楔子样砍了一个,凑成一百,上集去卖。建筑师见此宝楔,十分中意,花重金买下。那穷汉站在龟山上对着黄鹤楼,将楔子一个个抛了过去,九十九个楔子呼呼作响飞过长江,牢牢楔在黄鹤楼上,只有一个木楔落入江中,那是穷汉削的。黄鹤楼因少了一个楔子,还略微有些倾斜,但也千秋无妨了!
作者: 高松朝    时间: 2014-11-24 13:33

鲁班介绍: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和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工匠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包括木工工具、古代兵器、农业机具、仿生机械以及其他各种种类的发明创造,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3 16:23     标题: 《中华神话故事暨民间传说》中的黄鹤楼传说01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燕,四望如一。中部大厅的墙上舍友大片浮雕,表现的是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二三四层外游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最顶层是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至于这座大楼取名为“黄鹤楼”,还得从仙人吕洞宾跨鹤飞天说起。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3 16:29     标题: 《中华神话故事暨民间传说》中的黄鹤楼传说02

相传,仙人吕洞宾游玩了四川的峨眉山以后,一时心血来潮,打算去东海寻仙访友。他身背宝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这一天,来到了武昌城。这里秀丽的景色把他迷住了,他兴冲冲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顶上举目眺望。只见对岸的那座山,却像是一只伏着的大龟,正伸着头吸吮江水;自己脚下的这座山,却像是一条长蛇昂着头注视着大龟的动静。
        吕洞宾心想:要是在这蛇头上再修一座高楼,在上面观着四周远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吗?可这远山又高,坡又陡,谁能在这上面建筑高楼呢?有了,还是请几位仙友来商量商量吧。他把宝剑往天空划了那么一个圈,何仙姑驾着一朵彩云来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说了,何仙姑一听就笑了:“你让我用针描个龙绣个凤还差不多,要说建筑高楼啊,你还是请别人吧!”说罢,一扭头就走了。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3 16:40     标题: 《中华神话故事暨民间传说》中的黄鹤楼传说03

吕洞宾又请来了铁拐李,铁拐李一听哈哈大笑:“你要是头发昏,我这里的神丹妙药,一吃便好;要是建筑高楼啊,你另请高手吧!”
         吕洞宾又请来了张果老,张果老摇着头说:“我只会倒骑着毛驴看唱本。”说罢,也走了。吕洞宾心想,这下可完了,连八仙都不能修建,哪里还有能工巧匠呢?
         正在这时,吕洞宾听到从空中传来一阵奇怪的鸟叫声,他连忙抬头一看,只见鲁班师傅正骑着一只木鸢朝着他呵呵地笑呢。吕洞宾连忙迎上前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鲁班师傅走下木鸢,看了看山的高度,又大量了一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捡来几根树枝,在地上架了拆,拆了又架。想了一会儿,鲁班说:“咱们明天早上再商议吧。”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3 16:41     标题: 《中华神话故事暨民间传说》中的黄鹤楼传说04

第二天早上,鸡刚叫头遍,吕洞宾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经立在山顶上了。他大声呼喊着鲁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层,可是鲁班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只看见鲁班留下了一只木鹤,这木鹤身上长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大又黑的眼睛望着他。
        吕洞宾非常高兴,一会儿摸摸楼上的栏杆,一会儿看看楼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箫,对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吹起了一曲又一曲的曲子。他一边吹曲子,一边又看看木鹤,这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骑在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窗,绕着这座楼飞了一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后来,人们就给这座高楼取了个名字,叫:“黄鹤楼”。引来了源源不断的友人墨客的观赏。
        到了唐代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崔颢游览黄鹤楼时,挥笔写下诗风豪迈的《黄鹤楼》名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3 16:49     标题: 搜集黄鹤楼传说的感想

上面的帖子内容就是我昨天在《中华神话故事暨民间传说》中找到的黄鹤楼传说,在这里面吕洞宾骑鹤飞天的传说跟鲁班建造黄鹤楼的传说融到了同一个故事里面。我觉得我们小组在调查的时候,搜集到的资料也可能像这样,故事之间是有交叉重复的。因此大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可以多留意跟“吕洞宾”、“吕纯阳”、“鲁班”、“辛氏”相关的故事,说不定就会找到自己要搜集的相关资料。
另外,吕洞宾驾鹤而去的故事真的有个美好的结局吗?
我怎么老觉得这是著名仙人吕洞宾不慎乘鹤导致自己千古失联的故事……(⊙o⊙)……额,我只是猜测而已。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4 11:15     标题: 文人诗词中的黄鹤楼传说典故01

尽管古诗词大多都不属于民间文学,但是文人的诗词之中所用典故却有许多是民间传说。关于黄鹤楼的诗词之中,就有许多黄鹤楼的传说,比如仙人(不一定是吕洞宾)乘鹤、吹笛、黄鹤一去不归等等。下面就是我搜集的一些关于黄鹤楼的诗词:

江上吟
[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首诗里边就写到了“仙人乘鹤”的传说,注解中说:“仙人指传说中乘黄鹤的子安之流。这句是说,欲成仙则须等待黄鹤飞来。”

江夏赠韦南陵冰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一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这首诗中最为后人传颂的是“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这是此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
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黄鹤楼的传说中,黄鹤楼的特征都是雄伟高大的,这跟仙人乘鹤而去、鲁班造楼等传说的神奇性是离不开的,这些描述都渲染出了黄鹤楼的瑰丽神秘的传说色彩。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4 16:14     标题: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明代卷》中的黄鹤楼传说——《吕纯阳与黄鹤楼》

明代江盈科《谈丛》一卷五七篇,明江盈科撰。曾收入《雪涛阁四小书》、《亘史钞》刊行。作者自序称:“大都所谈所闻与所戏谑,皆本朝近事。”其中包含了一部分民间传说故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明代卷》收录了《谈丛》中的八则民间故事,其中就有《吕纯阳与黄鹤楼》。

这个民间传说属于风物传说和神仙传说(八仙)。

吕纯阳与黄鹤楼
余闻父老云:唐时仙人吕纯阳尝客兹地,侨寓酒家,日饮酒数壶。累数百壶,不偿值,复索饮,主人供给无倦色。纯阳喜之,适啖西瓜,乃用瓜皮画一鹤壁上。瓜皮青,久之变黄,遂为黄鹤。纯阳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词,自敲板为节。已而纯阳饮,童子唱,鹤辄从壁间飞下,婆娑翔舞,观者日数千人。
乃数阅月,得钱数百万,酒主骤富,以钱酬纯阳。纯阳不受,遂构此楼志感,故名黄鹤。楼下石矶名鹄,其上多桃痕,历年无算,痕犹宛然。士人谓纯阳曾寓兹地卖桃,每问买者曰:“尔买桃食谁?”皆曰:“饲儿子。”纯阳曰:“世遂无一人买桃饲父母者耶?”因掷桃矶上,桃深入石内。久之,桃朽而痕独存。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4 16:39     标题: 《增光分门类林杂说》中的黄鹤楼传说

《增光分门类林杂说》十五卷,金代王朋寿编,类书,共分一百门,多辑录前人载籍,其中亦有几则不载出处或原书较少见者,选载以见一斑。

黄鹤楼
江夏郡人幸氏,酤酒为业。一日,有一道人形貌魁伟,衣服蓝褛,掉臂入门就座,殊无礼貌,顾谓幸曰:“能以一杯好酒饮吾否?”幸氏子虽年少,雅亦好道,举常与方外之士为友,闻之欣然许诺,即以上尊一杯奉之。道人一举尽之,亦不相谢,拂袖出门去。
至来日,如期而来。幸不待其求,即以饮之,饮已辄径去。似此者仅半年,道人初无一言,幸氏子亦无倦色。
一日,忽呼幸氏子谓曰:“我多负尔酒资也,属此行无钱奉酬。”遂探所携一药篮中,得橘皮少许,于壁画一仙鹤。画毕,指示幸云:“以此奉答。但有客饮酒,即唱歌拍手以为节,招此鹤,当为君舞,以佐尊。”言讫遂去。
继而有客三数人来,见所画鹤,问其所以,幸以实告。客于是依其言,唱拍以招之,其鹤倏已蹁跹而舞,回翔宛转,良中音节。以其橘皮所画,其毛羽带黄。人莫不惊异。当其舞时,宛然素壁也;舞罢而去,则依然画鹤也。
自是人人争欲来观,幸氏遂限之以酤酒之价,非数千不能得观也。十年之间,家赀危累千万。
一日,其道人惠然而来,谓幸氏子曰:“向时贫道饮公酒,所答薄否?”幸见之拜,且跪谢曰:“赖先生所画鹤,今事产方之昔日,何啻百倍!未尝一日敢忘恩德,但恨不知先生所居。今者承蒙不弃凡俗,复此荣过。若能少留,当举家具厕役之职,供备洒埽。先生有意终惠之乎?”先生笑曰:“吾岂久此者耶!”于药篮中取一短笛,作数弄,须臾有白云自空而下,垂檐楹间,于画鹤飞下。先生跨鹤乘云,冉冉而去。阖郡望之,杳杳然没于霄汉,犹闻笛声。
幸氏于是就其处建一楼,榜之曰“黄鹤楼”。后崔颢题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卷一二《神仙下》)


这个故事又可看见仙人乘鹤与辛氏建楼情节的交叉。但是辛氏在此文(金代)中仍流传 为“幸氏”,我们也可以从故事的流变入手,看出黄鹤楼传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6 23:11     标题: 《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中的黄鹤楼传说01

黄鹤楼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诗经》上的“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江汉指的就是武汉一带。武汉历史古迹甚多,其中以黄鹤楼最出名。早在一千六百年前,雄伟的黄鹤楼就峙立在青翠的黄鹄山(今武昌蛇山)上,千百年来,游客来到武昌,必登黄鹤楼,远眺烟波浩淼的大江,只见白云悠悠,鱼帆点点,唯独不见黄鹤飞翔。黄鹤到哪儿去了呢?于是说书的人一代一代地讲下了黄鹤的故事。①
(①        黄鹤楼的故事传说不一,《报恩录》中云:“黄鹤楼原为辛氏楼,辛氏市酒山头,有道士数诣饮,辛不索资。道士临别,取橘皮画鹤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侑觞。遂致富。十年,道士复至,至所佩铁笛数弄,须臾,白云自空飞来,鹤亦不舞,道士乘鹤去。辛氏即在其他建楼曰辛氏楼。”此处记载的故事与《报恩录》是不同的。)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6 23:11     标题: 《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中的黄鹤楼传说02

这是很远很远的事了,也不知是哪一个朝代,有一个姓张的寡妇,在武昌江边黄鹄山脚开了一个小茶馆。张寡妇本小利微,日子过得也是有上顿缺下顿的。但张寡妇心地善良,有些赶远路的穷苦人来到茶馆,张寡妇不收茶钱,照样冲茶。所以远近的穷苦人都喜欢到她茶馆歇歇脚,喝喝茶。大伙儿亲热地称呼她张太婆。
一天,有个穷老汉,趔趔趄趄走到茶馆门口就晕倒了。张太婆赶忙出店,将老汉扶在椅子上,用凉水给老汉擦脸。老汉醒后,张太婆忙冲茶请老汉喝。老汉摇摇头。张太婆同情地说:
“老爹爹,你家这大把年纪还在外奔波,真造孽,准是中了暑,喝碗茶,喘口气就好了。”
“我,我没得茶钱。”
“哟,老爹爹!俗话说:穷帮穷。你家就放宽心地喝个够。”
老汉很感激地捧起碗,突然眼睛一黑,又差点晕倒。张太婆看看老汉憔悴的面容说:
“老爹爹,你还没有吃饭吧?”
“唉,”老汉叹了一口气,“我有三天没见米了。”
“老爹爹,你怎么不早说?”张太婆说完,忙从怀里掏出几个铜角子,买了两个大烧饼给老汉吃。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6 23:12     标题: 《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中的黄鹤楼传说03

老汉接着饼,二话没说,狼吞虎咽一下就将饼吃了。老汉吃了饼,喝了茶,气色好多了。他站了起来,捋了捋白胡子,爽朗地笑起来,说:“太婆,好心得好报,贫汉送你一件东西。”说完就在茶馆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只短笛,送给张太婆,吩咐她说:“太婆,你家只要吹响笛子,墙上的黄鹤就会下地跳舞。”
张太婆接过笛子,转眼之间,老汉就不见了。张太婆仿佛做梦一般,忙揉揉眼睛,只见墙上栩栩如生的黄鹤和手中的笛子,老汉不知去向。张太婆好奇地吹了一下笛子,只见墙上的黄鹤抖动翅膀,“扑”地一下飞到地上,翩翩起舞。
从此,到茶馆喝茶的穷苦人就边喝茶边看黄鹤跳舞,一天的劳累也烟消云散了。
黄鹤跳舞的信儿传到一个财主的耳里,他眼珠子直打转儿,心里打起了算盘:要是把会跳舞的黄鹤搞到手,跳一次舞就可以赚好多元宝,岂不是一本万利吗?想呵想呵,他眼前一会儿是黄鹤婆娑的舞姿,一会儿是白晃晃的元宝在打着圈儿。想到这,擦了一下口边的涎水,坐上轿子朝小茶馆奔去。
“喂,老太婆,我家里不见了一只黄鹤,听说飞到你这儿来了。”财主被钱迷了心窍,他听也没听清楚黄鹤跳舞是怎么回事,就自作聪明地行起诈来。
“你家的黄鹤是个什么样?”张太婆看见财主如此无理,生气地反问。
“啊……啊……”愚蠢的财主一下被问住了,支吾了一下,胡诌起来,“嗨,黄鹤嘛,不就是长得一身白羽毛的黄鹤吗?”
“哈哈……”周围看热闹的穷人们捧腹大笑起来。
“反正这黄鹤是我的。”财主恼羞成怒,仗着自己有钱,索性耍起赖来。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6 23:12     标题: 《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中的黄鹤楼传说04

“好吧,你有板眼就拿去。”张太婆指着墙上的黄鹤,轻蔑地说。
财主一下傻了眼,这是壁画,哪是什么黄鹤。壁画的黄鹤只能看又不会跳,不会跳就生不了财。于是他夹着尾巴,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悻悻溜走。但是财主并没有死心,他派人暗地打听,终于搞明白了这其中的奥秘。他眼珠儿一转,决定向县老爷gaomi。
“嘻嘻!”县老爷听说黄鹤跳舞的事,乐得嘴巴笑到了耳根。他想,要是将壁画献给皇上,保准升官发财。于是他打起了虎头牌,撑起了大红伞,坐上官轿,朝小茶馆奔去。
“喂,老太婆,你将壁画献给皇上,就会享受荣华富贵。”
“我不稀罕什么荣华富贵,我只要我的黄鹤。”
“老太婆,你敬酒不吃吃罚酒。当今的天下,天是皇上的天,地是皇上的地,你窝藏皇上的珍宝,该当何罪?”县老爷大吼一声:“来人呀,将壁画取回府!”
差役们一拥而上,拆墙的拆墙,掀瓦的掀瓦,将小茶馆画着黄鹤的整块墙搬进了衙门。
县老爷将壁画供在上房,高兴得手舞足蹈,摆上了酒席,请来了地方的官绅名流,让大家也开开眼界。这天县衙门张灯结彩,吹吹打打,官绅名流鱼贯而入。大堂上县老爷穿着簇新的官服,晃着乌纱帽,满面春风地说:
“诸位士绅、同僚,今天请各位光临敝衙,观赏黄鹤跳舞。”
来客们个个摇头晃脑,鼓起了眼睛,盯着壁画,以先睹为快。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6 23:13     标题: 《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中的黄鹤楼传说05

县老爷得意地拿起了一管用湘妃竹做成的笛子,对着壁画吹了一下,黄鹤没有动。县老爷鼓起腮帮又吹了一下,黄鹤依然没有动。县老爷额头上沁出了汗珠,使劲地再吹了一下。
“动了,动了,”一个老掉牙的绅士尖叫起来。大家忙把眼睛瞪得溜圆,可是黄鹤依然立在墙上一动未动,原来是老绅士眼看花了。
“为什么不动个?”县老爷气得一把抓住了财主的大襟领口,质问说,“你不是说黄鹤一听笛声就跳舞吗?”
“大人息怒。黄鹤只听老太婆的短笛才会跳舞。”财主哆哆嗦嗦地说。
“混蛋!你为什么不早说?”
“大人,我刚说到黄鹤跳舞时,大人就急得上轿去了。我还以为大人知道哩。”财主哭笑不得。
“来人呵,快把老太婆给我抓来!”县老爷命令道。
捕快去了一会,回来禀道:“大人,老太婆不知去向。”
满堂的宾客面面相觑,窃窃私议着。
县老爷脸红得象猪肝,令差役用油漆涂掉黄鹤。说来也奇怪,油漆涂了一层,黄鹤就跳了出来,再涂一层,黄鹤又跳了出来。县老爷狂喊:“将墙拆毁!”
此时,天际飞来了悠扬的笛声。黄鹤一听到笛声,眼珠儿一转动,展翅飞了下来,仿佛是嘲笑县老爷似的,翘着尾巴,跳起舞来。县老爷一看到黄鹤飞了起来,高兴得忙上前去抱黄鹤。但黄鹤径直朝衙门外飞去了。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6 23:13     标题: 《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中的黄鹤楼传说06

“抓住它,抓住它有重赏!”县老爷也顾不得尊严,跳出了大门。官绅名流和差役捕快听说有重赏,于是掀桌的掀桌,踢凳的踢凳,哗哗啦啦跟着黄鹤追去。
黄鹤飞到街上。县老爷跳掉了乌纱帽,跟着喊:“抓住它!”
黄鹤飞上了黄鹄山。县老爷跑掉了朝靴,拼命地喊:“抓住它!”
黄鹤飞到小茶馆。只见白胡子老汉吹着笛子,黄鹤飞到老汉身边,老汉跨上黄鹤飞向了大江。县老爷气喘吁吁地赶到江边,声音嘶哑地喊:“抓住它!”
江上波涛滚滚,笛声在江上飘动,老汉骑着黄鹤飞向了远方。天边飘动着朵朵白云,黄鹤消失在白云深处……
张太婆也被仙人接走了。
以后,人们就在小茶馆座落的地方建起了黄鹤楼。
                                                          田海燕 整理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7 00:32

黄鹤的故事与黄鹤楼
鹤类确定随音乐起舞,这并非神话,而是其本能使然。鹤的这一特性早为人们发现。先秦《韩非子》载:“师旷援琴一奏,有玄鹤二八来集,再奏而列,三奏延颈而鸣,舒翼而舞。”而汉代马融作《长笛赋》,更直接说道长笛一吹,能“仰驷马而舞玄鹤”。至于跨鹤成仙则带有几分道家情调和神话色彩。
乘鹤而去的仙人是谁,在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中往往所指不同。《列仙全传》卷9记载了一个与《报恩录》相同的故事,但点明仙人是费祎。《南齐书•州郡志》亦云“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太平寰宇记》卷112也说:“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者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其实,费祎为三国蜀将,并无关于他成仙的传说。倒是东汉的费长房有骑竹缩地之术,颇有点仙家味道,不知是否古人张冠李戴了。南朝梁代的任坊作《述异记》不同意前说法,他认为“驾鹤之宾,乃荀叔伟而非费文伟。”明清以来易费而吕,乘鹤而去的仙人又变成了时代稍后的吕洞宾。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7 00:38

其实这都是一种传说,一种附会。世上绝没有画鹤起舞,乘鹤登仙的事。这些故事,无非是教育人们知思而图报,聚财适可而止。最早的黄鹤楼似与黄鹤无涉,《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223年)城江夏山以安屯成,其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矾为楼,故为黄鹤楼。”盖最初当为守军了望楼,因建在黄鹄矶上,原名似应为“黄鹤楼”,后来转为黄鹤楼。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0 22:11

来给大家猜一个关于黄鹤楼的谜语啦


黄鹤楼鲁班造,灵芝草被人偷;骑龙跨海由他去,八仙过海各自休。(打一字)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0 22:17

其实从这个谜面就可以看出来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啦~~~~
鲁班神功造楼和吕洞宾骑鹤飞天都在这个谜面上有所体现。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被放到谜语对联等文化中一直传承下去,这样民间文学的内容才得以更加丰富。
这个谜面自然体现了鲁班神功造楼和吕洞宾骑鹤飞天这两个故事的深入人心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01

通过对身边的武汉籍同学的采访,很多武汉当地人根本就没有去过黄鹤楼。虽然从小在武汉长大,但是黄鹤楼从来都只是听说或者远远地看过,为何作为AAAAA景区的黄鹤楼对武汉人却如此没有吸引力呢?很多武汉本地人认为,黄鹤楼只是一座楼而已,高昂的门票其实并不值得一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自然风光,都在被最大限度的开发,作为各个阶层吸金的工具。其实,像黄鹤楼这一类的名胜古迹,它们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来看,黄鹤楼都是这些文化的载体,我们需要看的不仅仅是这座楼的外表,还需要去体会这座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01

通过对身边的武汉籍同学的采访,很多武汉当地人根本就没有去过黄鹤楼。虽然从小在武汉长大,但是黄鹤楼从来都只是听说或者远远地看过,为何作为AAAAA景区的黄鹤楼对武汉人却如此没有吸引力呢?很多武汉本地人认为,黄鹤楼只是一座楼而已,高昂的门票其实并不值得一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自然风光,都在被最大限度的开发,作为各个阶层吸金的工具。其实,像黄鹤楼这一类的名胜古迹,它们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来看,黄鹤楼都是这些文化的载体,我们需要看的不仅仅是这座楼的外表,还需要去体会这座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08     标题: 黄鹤楼介绍的补充说明1

黄鹤楼,即“天下江山第一楼”。地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09     标题: 黄鹤楼介绍的补充说明2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黄鹤楼
黄鹤楼
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12     标题: 黄鹤楼介绍的补充说明3

黄鹤楼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远远望去整座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黄鹤楼
黄鹤楼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13     标题: 黄鹤楼介绍的补充说明4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作者: 童巧芸    时间: 2014-12-11 00:14     标题: 黄鹤楼的文化底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黄鹤楼
黄鹤楼
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陈运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实为奥略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则为亚洲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19     标题: 黄鹤楼文化底蕴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 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
台, 枕山临江, 轩昂宏伟, 辉煌瑰丽, 峥嵘缥缈, 几疑
“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 费祎
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黄鹤楼不仅因其诱人的美景而名扬宇内, 更有
历代文人的题诗、题词使其名声大振。崔颢、李白、孟
浩然、岳飞、贾岛、陆游等皆慕其名来游并留下了自
己的诗作。1927年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
到武昌, 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
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
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可见人们对黄鹤楼是
钟爱有加。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19     标题: 李白与黄鹤楼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黄鹤楼更是情有独钟,
看看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歌便知分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为迁客去江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
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高楼已槌碎, 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
玉帝, 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 新图粉壁
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 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
下谁家子, 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 白云
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 与君烂漫寻春晖。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西楼月, 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 空忆武
昌城。送尔难为别, 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 山逐泛
舟行。诺谓楚人重, 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 寄语棹
歌声。
———《送储邕之武昌》
不仅如此, 李白还因对黄鹤楼的偏爱与魂牵梦
萦, 写下了震今烁古的名篇《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具有清新飘逸风格的李白, 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 艺
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审美, 所以写
得最多的是拟古之作和歌行, 如大家所熟悉的《将进
酒》、《行路难》、《蜀道难》 等, 很少写格律严谨的律
诗, 但这首登临怀古之作却是脍炙人口的律诗, 且是
七律中的精品。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0     标题: 李白与黄鹤楼2

传说李白作成此千古佳作与崔颢的《黄鹤楼》有
一定的渊源关系。当大诗人李白当初来到黄鹤楼, 诗
兴沛然, 正欲援笔题诗之时, 蓦然见到崔颢新题的
《黄鹤楼》诗, 读后非常佩服, 觉得自己再题诗恐怕无
益, 于是便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来抒发当时的感慨:
一拳击碎黄鹤楼, 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
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因此暂时止笔而去。李白服善,
但不服输, 他一心想和崔颢比个高低, 离开黄鹤楼不
久写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
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
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
月向谁明?”吟哦多遍, 总觉得缺少新意, 很不满意, 他
经常为此事感到遗憾。可谓好事多磨, 天宝年间, 李
白受奸臣排挤, 被迫离开长安, 后漫游金陵, 得见凤
凰台, 触景生情, 感慨时事和个体生命的变迁, 欣然
命笔。
此诗开篇以凤凰的传说起笔, 表达对时空变幻、
人生无常的慨叹。凤凰是吉祥物, 据《江南通志》载:
“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 犹有陂陀, 尚可登
览。宋元嘉十六年, 有三鸟翔集山间, 文彩五色, 状如
孔雀, 音声谐和, 众鸟群附, 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
山, 谓之凤凰山, 里曰凤凰里”。当年凤凰来游, 象征
着王朝的兴盛, 可如今已是凤去台空, 六朝的繁华也
一去不复返了, 只有滔滔长江水依然独自不停地向
东流去, 真是“惟见长江天际流”啊。孔夫子曾在川上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可见只有大自然才是永
恒的。
“凤去台空”后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诗人不禁
想起“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 风流倜傥的六朝
人物, 以及众多的统治者, 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
成为历史的陈迹; 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
芜破败, 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
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人生短暂, 山河依旧。作者
在此吊古伤今, 经安史之乱后, 鼎盛一时的唐王朝已
走向颓败, 这似乎是定数, 也是天意, 其中有一条看
不见的绳索在牵系着历史的轨迹。
此时此刻, 我能有何作为呢, 一心想为朝廷效
力, 却报国无门, 因为长安已经被浮云所遮蔽。陆贾
《新语篇》:“邪臣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也”。这让我
想起《世说新语》那个著名的典故, 据说晋明帝小时
候坐在晋元帝膝上, 元帝问他, 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 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 没
听说有人从太阳来, 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 第二天便
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 没想到明帝却
答说, 太阳近, 长安远, 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 却
见不到长安。晋代原都长安, 永嘉大乱之后南渡, 晋
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
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 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
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 茺废朝政,
而导致安史之乱, 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
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 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
谗言所害而被贬谪, 登上凤凰台, 望不见长安, 内心
的痛苦溢于言表。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1     标题: 崔颢与黄鹤楼01

说到此处, 再来看看崔颢。崔颢, (公元704年———
754年),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生活在经济繁荣、文
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 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
列为文学知名者。他的传世诗作只有四十多首, 题材
较为广泛, 有写妇女的, 也有写边塞的, 但写山水的
诗更多, 最有名的还是他三十多岁漫游荆鄂间写的
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
楼, 登高眺远, 泛览眼前景物, 浮想联翩, 即景而生
情, 诗兴大作, 脱口而出, 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 又
饶有风骨。诗篇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引出内心感受, 景
寓情中, 意中有象。仙人乘鹤, 杳然已去, 永不复返。
仙去楼空, 惟留天际之悠悠白云, 此处既含有岁月不
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又隐隐见出黄鹤楼的莽苍气象
和挺拔英姿。诗虽不协律, 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
是信手而就, 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李白作的几首有关黄鹤楼的诗在成就与声名上
似乎不如崔诗, 然而世人却往往喜欢将李白的《登金
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1     标题: 崔颢与黄鹤楼02

宋元评论家认为, 李诗学崔诗。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
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
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 《唐才子传》 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
楼, 因见崔颢此诗, 即“无作而去, 为哲匠敛手云”。吴
昌祺在其《删订唐诗解》一书中批评《登金陵凤凰台》
说:“起句失利, 岂能比肩《黄鹤楼》”刘克庄在其《后
村诗话》中说“:今观两诗, 真敌手棋也”。
其实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 崔诗都
不如李诗。崔颢用“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
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来开
篇, 写黄鹤飞仙的典故, 可谓头重脚轻。李白只用“凤
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两句诗就概括出凤
凰台的传说并及眼前景物。李诗字少而容量大, 崔诗
字多却容量小, 从艺术手法上看, 李诗较崔诗简洁。
同时, 因为崔诗用了一半的篇幅仅仅写了黄鹤楼的
传说, 接下来的过渡就显得非常局促, 诗人只好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来引出尾联的
感叹。但是“汉阳树”“、芳草”与“乡关”的联系显得嗳
昧, 没有给予明确的交代, 给读者一种断裂的感觉。
而李诗用“三山一水”来承上启下, 再由云遮山想到
云蔽日, 由此引出看不见长安的愁绪, 结构紧凑, 符
合逻辑。崔颢在诗中是为自己个人的归宿而“愁”, 其
登楼眺的情怀是消极的。李白的“愁”是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 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1

黄鹤楼历来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与湖南岳
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南京凤凰台
如今也是旅游名胜。此二宝地, 鄙人目前只是与之神
游, 待有一日, 登黄鹤楼而把酒临风, 临凤凰台而览
江, 感受李白当年“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
洲”的意境, 今生无憾矣!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7

武昌黄鹤楼素以江南胜景著称于世,她那独特
的风采虽历经千百年而仍然令人神往.但是长期以
来,在关于黄鹤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的
说法.本文试就有关的资料做一点整理,以冀引起
必要的注意和重视。
一、黄鹤横的始建与终毁
古黄鹤楼究竟始建于何年,其确切时间已无可
考,但多年来却流行着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的
说法.其实这一说法是不确实的。
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黄武)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
山.”据`太平寰宇记》卷112引《武昌记》云:
`大帝筑城于江夏山,为江夏城,即今郡.’那么
《三国志》中所说的筑于江夏山之城应即是江夏
城.《太平寰字记》该卷又引《江夏记》说:“(江
夏)一名夏口’,按《后汉书•刘表传》载`刘备
奔夏口,,唐代李贤注即称:`夏口,城,今之鄂
州也二而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T2又指出:
口那州……州城本夏口城,昊黄武二年城江夏山以
安电戍地也’.可见史科上记载的孙吴黄武二年在
江夏山所筑之城就是夏口城,也就是唐代的鄂州
撼,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此外《水经注》
卷35所说的`黄鸽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
权所筑也.,应该指的也是此城此事.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7

但据《三国
志•吴书•吴主传》载:.(魏黄初二年)八月,城
武昌.,此武昌实为今日之湖北省鄂州市,与夏口
城并非一地,所以《水经注》记载的筑建夏口城的
年代应误,当以《三国志》为正,不过其中所记孙
权筑夏口城之事则与其他诸书相合。如果把对《水
经注》的此项修正考虑在内,那么有关的史地典籍
中毫无例外地都只有孙吴之时(黄武二年)筑建夏
口城、江夏城的记载,而无片言只语述及筑造黄鹤楼
之事.有的文章曾明确指称《元和郡县图志》中有
黄鹤楼始建于黄武二年的记载①,其实从前面引述
该书的一段文字就可以看出,这里显然是把.吴黄
武二年城江夏山”之事误植为筑黄鹤楼之举,而这
一点也正是历来讹传黄鹤楼始建之年的症结所在.
人们不仅往往讹传黄鹤楼始建之年,而且也常
常误述黄鹤楼终毁之时。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8

古黄鹤楼自最初修建以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
焚毁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这以后一直到
1981年10月,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才有重建
黄鹤楼的盛举.所以从清光绪十年以后直至新的黄
鹤楼建成这段时间内,武昌应绝无黄鹤楼之迹,但
在有些著作和文章中却偏偏记述了这段时间内的黄
鹤楼实体.这有几种情况:
1.误称焚楼时间.如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
析》于崔颇《黄鹤楼》诗题注称:“民国初已毁于
火.,显然不确.2.讹传黄鹤楼于修建长江大桥
时折除.此说流传很广,如湖北日报19TS年10月9
日郭柏年《黄鹤楼》文、袁坷《(中国神话传说辞
典)摘抄》②即均从此说.又19了8年11月出版的
《辞海》修订稿《厉史地理分册》`黄鹤楼”条本
未采用此说,但在《辞海》(1979年版)该条中却
又缀上了`解放后兴建长江大桥时已拆除’的字句,
可谓误甚.3.记述他人登临黄鹤楼。如武汉市政
协文史办公室整理的《孙中山先生花临武汉五日
记》⑧中说,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下午“中山先生
循黄鸽矶由汉阳门进城,至黄鹤楼.……夕阳返照,
黄鹤楼披上了一袭金色的晚霞.中山先生登楼,极
目远望.下楼后至抱膝亭、吕祖阁,••一”.这个记
述当然也是不准确的.4.记述本人亲见黄鹤楼.
如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其回忆录《我和我的世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中记述他1921年到武
汉投考武昌高师的经历时就写道“武昌的胜迹,
我只到过黄鹤楼,登楼凭栏,对着浩浩江流,不禁
大哭了一场.”书中还说:“等到一九三八年夏
初,我重到武昌,已经面目一新,徐了黄鹤楼旧
迹,其他什么都不认识了.”其实1921年并无黄鹤楼
可供登临凭栏,1938年也没有黄鹤楼旧迹可以认
识,这些记述都不准确。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29

上面所列的第2、3、4项情况,究其原因很
可能是把当时黄鹊矶上的其他建筑物如纯阳楼和奥
略楼当成了黄鹤楼。我们看《孙中山先生花临武汉
五日记》记载的孙先生的演说中称“今天我来到武
昌城头,奥略楼下”,恰可说明孙先生当时“登“
“下”之楼正是奥略楼而非黄鹤楼.
当然,“黄鹤楼”一词在武汉群众的口语中长
期以来也曾作为一个通用的地名而使用,它所指的
是古黄鹤楼所在之地黄鹊矶而不是黄鹤楼的实体.
有的著作如郭沫若《洪波曲》、徐铸成《报海旧
闻》就都曾提到了三十年代的“黄鹤楼,,但由于
这些记述都是以此来指称黄鸽矶的,因此皆不为有
误.对于毛泽东同志《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
国)一词的题目`黄鹤楼”,我们也应作如是观。
此题目毛泽东同志曾手书为“登黄鹤楼”.其实两
个题目中的“黄鹤楼’都是循武汉群众的习惯而用
的.毛泽东同志此词写于192了年,其时黄鹤楼已毁而
不存,我们只要把握住了“黄鹤楼”一词所表示的楼
名与地名的区别,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豁然贯通了。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0

二、黄鹤楼有关史料辨
历史上有很多史籍、地理著作以及神仙志怪小
说都记述有黄鹤楼的踪迹,这对子探寻黄鹤楼发展
演变的沿革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但是人们对这些
资料的引述往往比较混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一种情况是误称资料出处,结果将无作有,
张冠李戴,造成混乱.如:
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黄鹤楼”条称
“邮氏注之《水经》”载有黄鹤楼之迹.其实《水
经注》虽于卷35《江水三》记述了夏口城、黄鸽
山、黄鸽矶、黄鸽岸、黄鸽湾之名,但全书并无一
处提到黄鹤楼。此说实误.
2.更有不少著作指称《南齐书》或直称《南
齐书•州郡志》记载了黄鹤楼之事,如《中国古今
地名大辞典》、黎少岑《黄鹤的故事与黄鹤楼(二)》
和熙乾、三百《吟诗入画觅古楼》等①。这一说法
最早可能出自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十六中
的这一段文字:`黄鹤楼在子城西南隅黄鹊矶山
上,_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鸽、鹤古通用字,
《南齐志》以为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南
齐志》当即《南齐书•州郡志》.但《南齐书•州
郡志》原文为“夏口城据黄鸽矶,世传仙人子安乘
黄鸽过此上也”,书中的“此”分明指的是黄鸽矶
而绝非黄鹤楼,可见《舆地纪胜》的引述本来就是
错误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的说法当然亦
不足为据。至于高步浪《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
出版社,19了8年新1版)注李白《江上吟》诗中
“仙人有待乘黄鹤”句论及黄鹤楼时径引《舆地纪
胜》之说,瞿锐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年)又转引高步滚此注,显然都
是失于查考,以至因讹传讹,造成了混乱.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0

人们引述黄鹤楼有关资料的第二种混乱现象是
不注意黄鹤楼资料的时间先后,结果把黄鹤楼及有
关传说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弄得颠倒错杂。
1.人们经常提到费伟驾鹤返憩于黄鹤楼的传
说,但所称引的资料却往往不准确。如`中国古今
地名大辞典》称《太平寰宇记》载有费伟驾鹤之
事,虽不误,但唐代阎伯里②《黄鹤楼记》早已记
载:“(鄂州)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
云,费伟登仙,尝驾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可
见费伟驾鹤返憩黄鹤楼之事最早当见于《图经》.
2.有的又称黄鹤楼之名始见于阎伯里《黄鹤
楼记》,如李泽民《读(黄鹤楼)札记》、石见
《黄鹤楼与黄鹤楼的诗》@。其实从前面的引文已
可看出,《黄鹤楼记》的记载已比《图经》要晚.
至于其他早于《黄鹤楼记》的记载更比比皆是。按
《黄鹤楼记》作于唐代永泰元年(公元T65年),
而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李白、崔顺等的诗篇中己
屡屡可以见到黄鹤楼之名,他们的生活年代均在永
泰以前.又《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列传》
载:安成康王萧秀“(天监)十三年复出为一“邓
州刺史.……先是夏口常为兵冲,露骸积骨于黄鹤
楼下,秀祭而埋之,•……,梁天监十三年当公元
514年,《梁书》成书于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
年),均早于永泰元年.所以说黄鹤楼之名首见于
《黄鹤楼记》的说法是不确实的.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0

3一也有人说,`据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最
早提到黄鹤楼的是《南齐书》”①.但前已述及,
《南齐书》中根本就没有黄鹤楼的记载,当然也就
谈不上什么“最早提到黄鹤楼”了。
4.还有一种说法称《齐谐记》(《齐谐志》)
中有黄鹤楼的记载.如元代吴师道《礼部诗话》
说:`《图经》载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齐谐
志》载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这是吴师道论崔顺
《黄鹤楼》诗时所说,“此”当指黄鹤楼.今人如
吴熊和、蔡义江、陆坚《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1年)注崔颖《黄鹤楼)}诗时也称: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
按《齐谐志》即《齐谐记》,旧题刘宋东阳无疑
撰.若吴师道之说不诬,那就意味着黄鹤之名可以
追溯到南朝刘宋时期了.但此说尚有多处值得推
敲.首先,炙唐诗三百首》崔颖《黄鹤楼分诗清人
陈婉俊补注称:“《齐谐记》:黄鹤山者,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明确指称“此”为黄鹤山而非黄
鹤楼,与《礼部诗话》迥然有别.其次,《齐谐记》
其书已佚,现有清人马国翰和鲁迅先生辑本,但此
二本中均无“子安乘黄鹤过此”的记载。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1

再次,
吴、陈所述的文字都与《南齐书•州郡志》中“仙
人子安乘黄鸽过此上也”这一句极为相近.因此,
我们认为吴、陈之说很可熊都是出于误记,而且很
可能都是把《南齐志》(即《南齐书•州郡志》)
误记成了《齐谐志》或.《齐谐记》。只不过《南齐
书》中的尹此”本指黄鸽矶,吴师道却把它误植于
黄鹤楼,其误与《舆地纪胜》相同,而陈婉俊之
说则与《南齐书》愿意并不相悖.但今日我们既无
从得窥《齐谐记》的全貌,那么该书究竟有没有黄
鹤楼的记载,从逻辑上看恐怕还须存疑.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记载黄鹤楼之名的当
是《述异记》中的这一则传说:“荀魏字叔玮,事
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
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
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
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吵然烟灭”.
按《述异记》一题南朝梁代任防撰,其书二卷今尚
行世,但一般均认为是后人伪托.另有一种题祖冲
之撰的《述异记》,其书已佚,但唐宋类书往往征
引,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89则,当系祖冲之原
著.上引荀嫂的传说于初唐类书《艺文类聚》卷63
和卷90已两次征引,又盛唐类书《初学记》卷24亦
载:`《述异记》云:江下(按“下,似应为
.夏”)有黄鹤楼”,可能指的也是荀玻之事,这
`些皆可证荀魏的传说实出祖冲之原书,而非伪托任
笠防之作,故鲁迅已将其辑入祖冲之《述.异记》.
{祖冲之系南朝时人,一生历经宋、齐二朝•从
〕瞥迅所辑《述异记》看,书中所记多为刘宋和刘宋
黯立代之事,又书中标有年号的各则中所列年号最晚
,者为刘宋“元徽三年”②,系刘宋覆亡之前四年.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1

那么此书所述荀玻之事似亦应为刘宋或刘宋以前的
片说.据此我们当可推定黄鹤楼之名最早应见于刘
末之时,而黄鹤楼之建当在更早.
此夕卜,还有一条线索可资追溯黄鹤楼最早之
迹。阎伯里《黄鹤楼记》在引述《图经》所载费伟
之事后,紧接着就指出:“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
异之志.”所谓“神仙之传”当系东晋葛洪《神仙
传》,“述异之志”应即祖冲之《述异志》,亦即
《述异记》.从前面的引述中可以看出,黄鹤楼
“迹存述异之志”实有所本,当指荀魏憩江夏黄鹤
楼的传说。那么“事列神仙之传”应亦有据,其意
当是指《神仙传》中本有费伟驾鹤返憩黄鹤楼的传
说.但现今传世的《广汉魏丛书分本《神仙传》中
并无此则传说.不过余嘉锡先生说过:“疑葛洪之原
书已亡,今本皆出于后人所掇拾”③。据此则阎氏
所见大约是《神仙传》原本,其中即有费伟驾鹤返憩
黄鹤楼之事,那么我们自可把黄鹤楼之迹追溯到东
晋之时了.间题在于《神仙传》原本既已不存,此
说也就只能以意度之了.此外,《四库全书》“子
部”尚收有明代毛晋刊本《神仙传》,与《广汉魏
丛书》本不尽相同,但此本未见,不知其中究有竟
无费伟返憩黄鹤楼的传说,尚需查考.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2

三、黄鹤楼附会仙人辨
千百年来,围绕着黄鹤楼曾经产生出种种神话
传说,现仅就人们称述较多的几个仙人传说略加分
辨。1.关于仙人子安。历来有很多著作都把仙人
子安的传说与黄鹤楼联系在一起,如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注崔颖《黄鹤楼》诗即称:“旧说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又季镇淮等先生选注的
《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年)注崔
诗和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时也持此说.
按此说似源出《舆地纪胜》或《礼部诗话》.但前
范勤年丫千年黄鹤话沦桑》。
鲁迅辑嵘述异记》中有“南齐马道酞”一则,径
标“南齐”之称,颇属不类,显系后人所加。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2

己论及,二本皆不足为据.又上引《唐诗选》的注
释中提到黄鹤楼因子安之事而得名,这一点在史料
,户找不到任}可文字记载,即使《舆地纪胜》和《礼
部诗话》也未倡此说,不知(()蓄诗选》注释的依据
何在。兰蔚等《长江浪逐黄鹤楼》倒是提出了一个
依据:“为什么叫黄鹤楼?这是人们最乐于知道
的。《南齐书》上说,仙人子安乘鹤过此,刁`取了此
名.……”我们而面己多次提到《南齐书》,其中何
尝有一字着及黄鹤楼?从现存的资料看,我们只能
说仙人子安的传说与黄鹊矶有关,而不能把这一传
说与黄鹤楼直接联系在一起,因为矶毕竟不是楼。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2

2.有的著作不称仙人子安,却称“土子安”,
坟早的如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称:“黄鹤山在
武昌府城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鹊山。昔仙人王
子安骑鹤憩此。”这里是把工子安置入黄鹤山的片
说`{名。今人则多把王于女置入黄鹤楼的传说之中,
如《中国名胜词典》“黄鹤楼”条即取此说。
但是,仙人王子女之名是大可置疑的。首先,
人们所称述的史料米源就未必可靠.如熙乾、三百
《吟诗入画觅古楼》曾直接指称“《南齐书》中载
的则是仙人王子安时常骑鹤米此”,此说很可能源
自高步派《庸宋诗举要》注李白《之L上吟》诗的这
一称述:“《舆地纪胜》(卷六十六)引《南齐
志》以为世传仙人王于女每乘黄鹤过此”。`叮是查
湖北省图朽馆藏岑摊等校刊的文选楼影宋本《奥地
纪胜》,这一段文字却是“黄鹤楼4••…《南齐志》
以为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其中并无“王`
字。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3

而且即令高氏所据《舆地纪胜》的其他版本中
本有“王”`多,但《南齐书•州郡志》原文则分明
只有子安之名,前面片未冠以“土”字。可见土子
安之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来源,纯系后人讹传误记
而造成.其次,在宋代以前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以及
汉魏六朝小说中本来就没有仙人王子安之名.这-
名字很可能是由于把仙人于安同仙人王子乔的姓名
揉合误记而造成的.王子乔之事可见题为刘向撰的
《列仙传》,其中亦有山头乘鹤的情节,这大概就
是后人把王子乔与子安之名揉合在一起的契机.但
王子乔所乘为白鹤,所驻山头为缎氏山(在今河南
省),与子安乘黄鸽过黄鸽矶之事毫无关涉.而且
《列仙传》中同时另有仙人子安之名,显而易见子
安与王子乔不是同一个仙人。据《列仙传》所载传
说称,子安死葬陵阳山下,“有黄鹤来栖其家边树
上,鸣呼子安、子安.`这同《南齐书》中所载的
仙人子安乘黄鸽的传说颇为一致,二者都是把子安
同黄鹤〔鸽)联系在一起.《列仙传》题西汉刘向撰
虽系伪托,但人们一般都认为此书是东汉时人所
作,其成书年代较《南齐书》要早。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3

据此我们当可
推定,《南齐书》中所载子女的传说盖起源于《列
仙传》中所载黄鹤栖鸣子安军树之事,与《列仙
传》中同时记载的上子乔的传说无关.
3.仙人费伟的原型当为蜀汉费伟。据《三国
志•蜀书•费伟传》称:“费伟字文伟,江夏郧人
也”,曾“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明
无方,诸葛洛、羊衙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伟辞
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以奉使称旨,
频烦至吴”,后宫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成乡
侯,延熙十六年为魏降人所杀。看来正是费伟的这
一出身、性格、经历,使后来的江夏人感到骄傲而
又神秘,终于附会出他登仙驾鹤返憩黄鹤楼的传
说.不过《图经》仅称“费伟登仙,尝驾鹤返憩于
此”,并未指明费伟在河处登仙,至一于“驾鹤”之说
则分明指的是他成仙之后的事。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3

而陆游《入蜀记》
则称“旧传费伟飞异于此,后忽乘鹤米归”,把费伟
登仙之处指为黄鹤楼,虽亦可为一说.但毕竟与
《图经》不合,从资料的时代先后看,我们以为不
宜引以为据.近年来一些著作如中囚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占代文学研究室《唐诗选注》(化京出版
社,1978年)、林庚、冯沉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
选》(19了9年)、季镇淮等先生《历代诗歌选》注崔
顺黄鹤楼诗时均称费伟`在此(楼)乘鹤登仙”,
其`卜又增添r“乘鹤”登仙的情节,则与《图经》、
《入蜀记》之说皆不符.又以上各家注文及《中国
占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名胜词典》又都将费柿
记为“费文伟”,其中“伟”当为“伟”。
4.关于荀碗.鲁迅《占小说钩沉》辑《述异
记》称荀玻“宇叔玮”,《艺文类聚》(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2年新1版)卷幻引《述异传》则称
“字叔伟”,《黄鹤楼记》说“仙踪可揖,嘉叔伟
之芳尘”,亦作“叔伟”。诸书所称虽有“玮”、
“伟”之别,但“叔”字皆无异同。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3

可是有的文章
却说“《述异记》里讲的是荀文伟••一”①,“文
显系“叔”字之误.按费伟字文伟,“荀文伟”之
误当系误植费伟之字而来.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
典》“黄鹤楼”条述有关传说时称“梁任防记异仙
事,乃荀玻字叔玮”,名不误而事误.因《述异
记》原文只记荀玻“憩江夏黄鹤楼上”,并未言及
异仙之事,至于“驾鹤之宾”本即仙人,亦不当以
“异仙”言之。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39

今存脉望馆抄本《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非朱凯所作,
朱凯所作乃同名杂剧。《碧莲会》非明代杂剧,很可能即是朱凯所撰
《黄鹤楼》剧。朱凯此剧虽无传本,但被明无名氏迻入传奇《草庐记》
中,并被多种明代戏曲散出选本收录,其大致面目仍可由以得知。《草
庐记》一些情节上的疏漏和错失可由移植现有杂剧入剧而得到解释。
此一故事过于民间化,故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舍之不用,小说
和戏曲在审美品格上有着差异。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0

《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剧,叙周瑜邀请刘备赴宴黄鹤楼,欲于席间
乘机加害之,被诸葛亮识破计谋,派人送以令箭,相救刘备脱难。此故
事未被罗贯中写入《三国演义》小说,但在民间却流传颇广。关于此
剧,前辈学者虽多有探考,但仍留有一些疏漏,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所发
现之问题论述如下,就教于时贤方家。
一、今存剧非朱凯所作
《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今仅存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题
元无名氏撰。此剧多种戏曲书簿见载,题法不一。曹本《录鬼簿》载简
名《黄鹤楼》,题朱凯撰。天一阁本《录鬼簿》载有朱士凯小传。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0

但失载撰剧目。按:朱凯即朱士凯,天一阁本《录鬼簿》录有朱凯所撰后
序一篇,署:“朱凯朱士凯”①;曹本《录鬼簿》小传亦云“朱凯,字士凯”。
《太和正音谱》于“古今无名氏杂剧”下录《醉走黄鹤楼》。《也是园书
目》著录正名《刘玄德醉走黄鹤楼》,题“元无名氏”。《今乐考证》则将
此二同名剧并存,既在朱凯名下著录简名;又于无名氏名下著录正名,
且注云“疑即朱凯剧”。王国维《曲录》径题为朱凯作。近人、今人编选
元曲时,多将此《黄鹤楼》归于朱凯名下,如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王
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
前辈学者严敦易、郑骞先生均曾对此作出考辨,认为今存该剧应非
朱凯所作。严氏的看法有二:一、元明时期各种戏曲书簿对此剧著录不
一,将此剧属之朱凯,证据尚不足;二、此剧应有两种不同的本子。其依
据有二:1.《北词广正谱》②收有[南吕•一枝花]“趁着这满江烟水澄”
曲一支,题为:朱士凯撰《醉走黄鹤楼》。此曲并不见于脉望馆本《黄鹤
楼》,在唱词、人物、韵脚、联套等方面均与今存本有歧异。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1

(即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所藏曲中,有钞本《黄鹤楼》,残存二折,此二
折内容似与《北词广正谱》所录同出一源。因此,这两本《黄鹤楼》当非
一本。③郑氏则更进一步提出:“此曲全套见于明止云居士所编《万壑清
音》,用尤侯韵,其情节略同今剧第三折,但今剧第三折则为双调新水
令套,用支思韵,文字亦不相袭。今剧第四折虽为[南吕•一支花]套,
而情节、文字、韵部全异《万壑清音》所引。据此推定,此剧实有二本,
今剧不知何人所作,但决非朱凯耳。”④
笔者在研读中进一步发现,这一套曲子又可见之于明无名氏传奇
《草庐记》之第四十四折,并可见之于多种明代戏曲散出选集中:《乐府
红珊》⑤卷十一“宴会类”收《刘先主(玄德)赴碧莲会》,题《草庐记》;
《万壑清音》⑥卷二收《姜维救驾》,亦题《草庐记》(即郑骞先生所提之
本);《大明天下春》⑦卷六下层收《赴碧联会》,题为《三国志》。诸剧题
名不一,情节曲词宫调则基本相同,与现存元人杂剧《醉走黄鹤楼》差
异颇大。因此,严、郑二位先生的考辨乃为可信,今存该剧非朱凯所撰,
朱凯所撰应为别本,疑《草庐记》此折或据朱凯《黄鹤楼》剧迻入者。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1

二、《草庐记》传奇移植杂剧《黄鹤楼》探考
很显然,今存脉望馆抄本《醉走黄鹤楼》剧与《草庐记》此折情节、
曲词差异甚大,传奇所迻入者决非此剧。
脉望馆抄本之《黄鹤楼》剧,内容略嫌散杂,且不合逻辑。第一折,
正末扮赵云主唱。周瑜趁诸葛亮不在邀约刘备,刘备慨然应允,刘封亦
于一旁怂恿之,实有幸灾乐祸之心。赵云则极言不可轻举妄动,剧情在
刘封和赵云的辩驳中展开。第二折,诸葛亮获悉此事,安排关平去送令
箭。由正末扮演村童主唱,赞田园山庄之美,农家生活之乐,与全剧关
联不大。安排这个正末的惟一功能就是给关平指路。第三折,关平将
令箭送到。复又由正末扮演姜维来献鱼,为的是提醒刘备“彼骄必褒,
彼醉必逃”。尤其是第二折与第三折,送令箭和提醒的功能本来完全
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第四折,由正末扮演张飞。孔明、关、张追赶曹
操回来,不见刘备,问罪于刘封,恰刘备顺利脱逃而回,乃释之。到《草
庐记》中,情节结构则较为紧凑,去除了刘封怂恿刘备过江之描写,送
令箭助刘备脱逃的任务也全由一人担任。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2

虽然如此,两剧亦不是全无关系。杂剧中周瑜和刘备以论当今英
雄为题为行酒令之内容,可见于《草庐记》中,惟文字略有差异。还有,
杂剧中,看守黄鹤楼的卒子名叫俊俏眼,《草庐记》仍沿袭了此名。值
得注意的是,脉本第一折有言:“今曹操败走华容路,贫道领关、张二
将,追赶曹操。说与赵云众将,紧守赤壁连城:休要有失。则今日追曹
操走一遭去。”正是由于诸葛亮的暂离,周瑜才趁此良机设宴陷害刘
备。在《草庐记》第四十四出中,鲁肃前去说亲,刘备准备过江招亲,周
瑜拟于黄鹤楼设宴加害。诸葛亮预知其谋,安排简雍扮演渔翁,并授锦
囊于赵云前去保护。但到了第四十五出中,周瑜上场的说白则成了:
“今闻孔明关张前往华容追赶曹操,昨日着甘宁去请玄德赴壁联会,就
筵间杀之。”这二者不相衔接。联系前述种种,可以将之看作是作者将
杂剧迻入传奇时的疏漏。这样,我们可以假设,《草庐记》作者在创作
时,手边有一杂剧《黄鹤楼》本子,其情节大体与脉望馆抄本《黄鹤楼》
相似,惟关目安排、曲词不同。我们尚可进一步假定,此即为朱凯所撰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2

朱凯此作或即在脉望馆抄本基础上改动而成。《草庐记》此
出,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⑧辑录之,当亦认为此出本之于元杂剧。
如这一假定能够成立,对于《草庐记》中的一些疏漏,就易于解释
了。此剧中,扮演渔翁前往救驾的是孙乾。但到了[四块玉]曲中,孙
乾来到黄鹤楼前叩楼门时,这段文字是:“(丑)是那个?(乾)我是江下
渔翁献新。(丑)… …(简)… … ”从第一句注“乾”后,在此之后的所有
对话和行动都注“(简)”。刘备见到渔翁后,有白云:“你这简雍,我军
师怎么说?”在成功脱险后,又有白:“简雍好胆也。”赵景深先生于辑录
此曲时深表疑问:“上三曲皆云孙乾,此[四块玉]对话中却改为简,却
不可解。”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2

对此疑惑,如联系到在《草庐记》第四十四出中,诸葛亮是安排简
雍来完成此任务的,则约略可以作出解释。剧作者忙中出错,把自己安
排的角色记混了。剧中,也只是需要有一个完成此任务的人,姓名并不
重要。在脉望馆抄《黄鹤楼》剧中,完成此任务的是姜维。《万壑清音》
本虽题此曲出《草庐记》,但救驾者却是姜维,剧名亦为《姜维救驾》。
姜维救驾这一传说在民间应该很是盛行,《万壑清音》所选为当时舞台
演出剧本,在作为单出演出时,由谁去扮演这一角色并不重要。或有可
能,朱凯所撰《黄鹤楼》剧中,救驾者也是姜维。《草庐记》乃为整本之
戏,作者在移植此剧时,不得不考虑事件的连贯性和历史真实性,此时,
姜维尚未归降刘备,自然不能用其名。《乐府红珊》和《大明天下春》本
中,扮渔翁的也是孙乾,但却没有这样的失误。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2

三、《碧莲会》剧及其他
又有《碧莲会》一剧,论者多目之为明杂剧。《鸣野山房书目》卷三
子部乐府家杂剧类中著录“《名剧汇》共七十二本”,内载《碧莲会》,惜
未载作者名氏。⑨《远山堂剧品》未载此目,但《远山堂曲品》曾谓《草庐
记》:“内《黄鹤楼》二折,本之《碧莲会》剧”,又谓《试剑记》:“内一折,
全抄《碧莲会》剧。”⑩傅惜华先生在《明代杂剧全目》中云:“其题目正
名,均已不详。今日亦无流传之本。” 11
笔者则颇疑此《碧莲会》杂剧即为朱凯所撰《黄鹤楼》杂剧之别称。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3

如此看来,此残抄本第一折内容及所用宫调基本同于脉望馆钞本
《黄鹤楼》第一折;而第二折内容及所用宫调曲牌却又全同于《草庐记》
所演,包含有脉望馆本第二、三两折的内容,去除了关平送令箭的情节。
这两折在内容上是连贯的。而据剧中诸葛亮安排张飞伏兵芦花荡来
看,其下折当演周瑜追赶刘备,被张飞在芦花荡杀得大败。这一折内容
是梨园常演的昆曲散出之一,《缀白裘》收有《芦花荡》,王季烈《集成曲
谱》收有《花荡》,曲词关目基本相同。陈墨香疑此情节为朱凯剧作之
一折,是颇有见地的。因为《草庐记》第四十五折正是演此情节,张飞
所唱则为[北混江龙]套,也可证此曲是由北杂剧移植而来。在明人传
奇创作中,移植北杂剧入南曲是常见的现象,即在三国戏中,也可举出
诸多例子,此点嗣后将撰文详论之。由于北杂剧多为四折,陈墨香曾为
朱士凯的《黄鹤楼》四分中仅寻到三分而遗憾,参照《剧品》“北三折”
的著录,或许此作径为三折也未可知,其全貌已大略可见。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3

综上所述,三国戏目中有明杂剧《碧莲会》、《黄鹤楼》,清传奇《黄
鹤楼》的说法当不成立,此三种剧作实为一种,即朱凯所撰《黄鹤楼》。
我们更可进一步作出如下假设,朱凯在脉望馆抄本基础上,去除其情节
中冗赘、不合逻辑的部分,加写结尾,改写成三折《黄鹤楼》剧,《草庐
记》复又移植其剧。在后世的戏曲舞台上,折子戏占居了首要地位,其
第一折也渐失演,常演的是第二折黄鹤楼宴与第三折芦花荡气周瑜。
四、剧本与《三国志平话》及《三国演义》之关系
此剧所叙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有些许影子,但《平话》所叙极
简,与杂剧情节关系不是很大。《平话》叙曹操赤壁兵败后,诸葛亮与
关羽往华容道追赶曹操。周瑜请刘备过江赴黄鹤楼宴。刘备的过江,
赵云向诸葛说是张飞之过,“军师有意斩张飞,众官告军师免死”。诸
葛差糜竺过江送信,云“得饱且饱,得醉即离”。刘备趁周瑜酒醉之际
轻松逃离。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3

《平话》不合史实处已甚多,戏曲则发挥更多,竟至于将后出名将
姜维,于此时生扯为刘备部下,与史实背离甚远。其关目安排亦可谓幼
稚朴拙,缺乏真实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戏曲体现的也是一种民间的
所谓“碧莲会”者,即指周瑜所设黄鹤楼之会。在脉望馆抄本中,周瑜
有“乘此机会,某设一计:俺这江东有一楼,名曰是黄鹤楼;设一会,乃
是碧莲会”之语;而《草庐记》中,周瑜有“昨日着甘宁去请玄德赴壁联
会”语;《大明天下春》则题作“碧联”。或许,“黄鹤楼”是该剧之正名,
“碧莲会”则是该剧之题目。黄鹤楼是赴宴之地点,碧莲会为宴会之名
称。这由《乐府红珊》和《大明天下春》所录题为《赴碧莲会》可证(《大
明天下春》中“莲”作“联”)。至于,为什么叫作“碧莲会”则比较费解。
《草庐记》中有“壁联”之说法,愚意以为“壁联”或为正字,乃因宴请客
人时暗设埋伏于壁中而得名,“碧莲”乃为同音。然无确证,尚待查考。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4

《远山堂剧品》虽未著录《碧莲会》,却著录有“《黄鹤楼》(北三
折)”,未题著者名氏,云:“浅近亦是词家所许,但韵致不遒上耳。北词
有一定之式,后二折删去数套,当不得为全调。” 12又,周贻白《中国戏曲
剧目初探》于清传奇类著录《黄鹤楼》,云存二折,北平程氏藏,演刘备、
周瑜事。 13陈翔华先生在《三国故事剧考略》中采此说,认为《黄鹤楼》
剧尚有同题材明杂剧、清传奇各一种 14,后之治三国戏之学者多采此
说。经仔细考辨,颇疑程氏所藏《黄鹤楼》即为祁氏所著录三折北杂剧
之传抄本。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4

程氏所藏抄本未注明抄写年月,杜颖陶认为此乃元人笔墨,并疑其
为朱凯所作,陈墨香赞同此论并激赏杜氏之眼力。 15
据陈墨香介绍,此残存之两折内容为:一折是周瑜上,说白中说出
要在黄鹤楼谋害刘备,差甘宁下书。刘备得书后,刘封力劝刘备过江赴
周瑜所设碧莲会。刘备走后,赵云埋怨刘封冒失,唱[混江龙]套。又
一折是,诸葛亮上,白云:因同关张到华容道追赶曹操,回来方知主公被
周瑜诳去。差姜维带了当年借东风的周瑜令箭,过江救驾。又派张飞
伏兵芦花荡,阻挡追兵,并云只许生擒,不许诛戮。周瑜、刘备于黄鹤楼
饮酒,比了许多古人,都是说白。姜维扮做渔人来到,周瑜要他做刺客,
姜维允诺。周瑜酒醉,姜维拿出令箭一支,救走刘备。周瑜带兵追赶。
这一折是一套[一枝花],为姜维所唱。并且,陈墨香曾录有其中《梁州
第七》一曲,曲牌及曲词全同于《草庐记》本。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4

朴素审美思想。在戏曲中,周瑜完全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丑角式人物;
刘备也失去了其枭雄本色。如周瑜和刘备以论英雄来行酒令,周瑜几
次三番,只是想要刘备说出英雄是自己;而刘备明知周瑜此心,却宁愿
说自己是英雄也不说周瑜,直到最后,才被迫说英雄乃是周瑜。
在民间戏曲中,对周瑜设宴欲加害刘备而未能得逞这一题材颇为
感兴趣。除《黄鹤楼》之外,尚有《河梁会》,此剧未见于任何戏曲书簿
之记载,但在舞台上一直传演不衰。该剧的主要内容为:赤壁之战中,
诸葛亮羁留于东吴,周瑜欲收得关张为辅佐,故设计欲加害于刘备。关
羽的面貌特征过于突出,因此他抹白红脸,藏起美须,遮盖住卧蚕眉,改
扮成马头军,护卫刘备前去。周瑜欲于席间行加害之事时,关羽脱掉伪
装,震慑住周瑜。较之《黄鹤楼》,《河梁会》的诙谐喜剧色彩更浓。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1 10:44

罗贯中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虽采纳了很多民间野史传说的
内容,但多是与正史相羼杂的情节。而像《黄鹤楼》这种情节既朴拙简
单、又与史实完全无涉,人物又完全背离历史真实,且无法安排入其历
史叙事进程中的故事,则通通舍弃不用。即如《草庐记》,在吸收此剧
内容的同时,为照顾其剧作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也不得不将救驾者改为
孙乾。与《黄鹤楼》属同一性质,因而未被《演义》所取的故事尚有《寿
亭侯怒斩关平》、《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
德单战吕布》等剧。这大致也可说明,《演义》小说与民间戏曲在审美
品格上是有一定距离的。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4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
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
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
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
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
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
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
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
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
美好的故事。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4

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
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
时蜀国的费伟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
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
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
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
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4

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
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
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
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来许多酒
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
店主人赚钱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
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
座楼,以示感谢。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4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
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
咏题画。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颗写的(黄
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姜姜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5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
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
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
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
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
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崔颧的这
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5

崔颢生活在盛唐时期,留
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
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这首诗运
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
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
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
一。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
颗的诗赞叹不已。传说他脱口读出“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颜题诗在上头”的诗
句,遂搁笔不题。大约黄鹤楼边的“搁
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6

李白(701一762年)是一位浪漫
主义的大诗人。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
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
走遍了祖国大地。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
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t描绘祖
国锦绣河山的诗篇。他的这些诗,豪迈
奔放,感情真挚,想像丰富,手法夸张,
语言生动轻快。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
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
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
黄鹤楼。象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准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6

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
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
诗。像孟浩然的《鹦鹉洲送王九之江
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
鹦鹅洲景色的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
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
歌。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
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
写黄鹤楼的好诗。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6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
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
作。
江边黄鹤古时楼,
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森茫云水冷,
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戏头陀寺,
红叶林笼鹤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
醉来堪赏醒堪愁。
白居易(772一846年)是一位
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唐
朝已经逐步衰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
目睹着腐败动乱的现实,他提倡用诗来
描述民生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真实情
况。这就使唐诗有了新的发展。他一生
写了许多使权贵为之变色的讽谕诗,像
著名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等,
就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他也写过
不少刻画景物的诗,前面引的这首写黄
鹤楼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这诗虽是
答谢主人的应酬之作,但没有一般应酬
诗的俗气。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7

唐朝大诗人中没有写到黄鹤楼
的,似乎只有一个杜甫。杜甫(712-
770年)生活的时代,比白居易早一
些,比李白晚一些,正是唐朝由繁盛
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也是一位现实
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充满着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丰
富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
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7

他的诗艺术性也很强。他
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
人死不休”。他写的咏怀古迹的诗,
相当出色。像《明妃村》一首,开
头一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其
中的一个’`赴”字,就写出山势婉
蜒随水而流的景象。可以想见,杜
甫若留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一定会
同崔颗的那首交相辉映。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7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
杜牧,写过涉及黄鹤楼的诗。杜牧
为什么被人称为“小杜”呢,杜牧
(803一852年)生活在晚唐的多事
之秋,统治愈加腐败,人民生活更
加困苦。诗人关心民生的疾苦,对
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他像杜甫一
样,用自己的诗,反映了那个没落
时代的历史。同时,他的诗艺术性
也相当高,又有自己独创的风格。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7

所有这些,大约就是他被称为“小杜”
的原因吧。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抒情
的七律和七绝。他通过写景的画面,
表达自己豪爽的情思。像著名的《山
行》、(泊秦淮》、(江南春》等
等,就是这类作品,读之使人感到
余味无穷。他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
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
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
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
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
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
友。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4 16:37

唐诗里写到黄鹤楼的真是不少,
而且,还不只唐朝,宋朝以至今天,
都有不少诗人写到黄鹤楼。读者有兴
致,可以去武昌登临重建的黄鹤楼,
那时就可以鉴赏出描写黄鹤楼的诗
中,哪一首最好了。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25

黄鹤楼之所以能闻名中外,与其丰富而灵动的黄鹤楼文化密不可分。黄鹤楼是黄鹤楼文化的载体,而黄鹤楼传说则是黄鹤楼文化的精髓。黄鹤楼传说在江城世代
流传,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黄鹤楼传说虽由闻名天下的黄鹤楼生发而出,但作为民间文学经典作品,黄鹤楼传说的丰富内涵与多重
价值,却未得到应有的研究和推广。相较于其他传说而言,黄鹤楼传说不论在研究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没有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本文以黄鹤楼传说为研究对
象,尝试全面搜集黄鹤楼传说的异文,挖掘黄鹤楼传说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体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试图为保护黄鹤楼传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26

另一方面,黄鹤楼传说是黄鹤楼的灵魂和精神所在,没有黄鹤楼传说,也就没

有如今闻名中外的黄鹤楼。黄鹤楼传说无论是在艺术特色还是思想内涵上都是丰富

而有意义的,在以黄鹤楼传说为中心的黄鹤楼文化的映衬下,黄鹤楼已成为武汉市

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黄鹤楼公园也被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世界各地

慕名而来的游客。此外,黄鹤楼传说蕴含的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对武汉的历史文化

名城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高涨和注

重城市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深入研究黄鹤楼传说,这无论是对丰富中华

传说文化还是对打造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黄鹤楼品牌文化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39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在《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内部资料)

比较系统地收录了黄鹤楼传说11篇,但由于此书属内部资料,并未对外出版发行,

限制了黄鹤楼传说的更广泛传播。冯天瑜主编的《黄鹤楼志》第九章“秩闻传说”,

收录了 27篇黄鹤楼传说,并按照楼名起源、修造重建、名人登临和相关景点等内

1

领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容来展开。其中,收录了黄鹤楼楼名起源传说3篇,如《黄鹤、么妹镇龟蛇》、《黄

鹤仙子伏毒龙》和《辛氏酒店与黄鹤楼》;黄鹤楼建楼传说2篇,有《吕洞宾跨鹤

飞升》和《杉木屑鱼和刨皮鱼》;名人传说10篇,如《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维

鹤楼赠诗画》、《李时珍悬壶古楼下》等;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2

景观传说5篇,如《石照洞的传说》、《仙桃亭的传说》、《白龙池的传说》等;还有7篇关于黄鹤楼的轶闻杂谈,如《黄鹤楼飘金》、《黄鹤楼上西瓜会》、《半截插在云里头》等。《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和.《黄鹤楼志》是较早且较丰富全面收录黄鹤楼传说的一本书,但它没有将黄鹤楼传说的历史文献中的文本收录进去。在王生铁主编的《荆楚百处名胜》、万艳华主编
的《荆楚名楼揽胜》以及旅游书籍《旅游胜地的民俗与传说(江之南)》中都收录了黄鹤楼传说。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3

此外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里也收录了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辛氏酒楼”。与此前提到的其他传说不同的是,该篇故事增加了道士 “变井水为酒”,但“辛婆婆人心不足”,嫌“喂的猪有得糟吃”的情节。增加的情节体现了黄鹤楼传说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更加趋向平民化、生活化。《集成》在该篇附记中还提到了黄鹤楼因传说有仙人乘黄鹤过此,遂以名楼。并提到乘鹤的仙人原有费祎、子安、苟诸说,后来才附会成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集成》里所记载的道人以梧皮画黄鹤赠与酒店主人的情节,早在金代王朋寿撰写的《增广类林杂说》卷12中有完整记载,只是酒店主人姓名为“江夏郡人幸氏”,后来礙转相传,才演变成不同说法。该附记简要地从历时的角度对黄鹤楼起源传说做出了梳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以上是关于黄鹤楼传说的书籍记载。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3

一些学者也对黄鹤楼传说进行了整理。文尚光在《"黄鹤”从何来——黄鹤楼名称考》一文中记述了 5篇黄鹤楼的神仙故事。施势存在《黄鹤楼与凤凰台》一文中论及黄鹤楼的起源时,梳理了《述异记》、《齐谐记》、唐代的《鄂州图经》中关于黄鹤楼传说的记载。华元在文章《黄鹤三问——黄鹤楼传说与相关景物的几处探讨》里也涉及到了与周瑜设宴、李白搁笔和吕公洞三个景点相关的传说的整理。上述这些黄鹤楼传说的整理,共记录了 40篇黄鹤楼传说,涉及到了黄鹤楼传说的主要内容,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4

专门对黄鹤楼传说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不多,但也有几位研究者的文章对其展开论述,其中刘守华的文章《黄鹤楼传说的“神仙情结”》对黄鹤楼传说做出了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文章梳理了黄鹤楼传说的历史纵向发展脉络,记录了黄鹤楼传说从最古老文本《述异记》到《增广类林杂说》,最后到现今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集成》里收录的第三代异文。文章围绕“神仙情结”,对这三篇黄鹤楼传说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对比分析,认为黄鹤楼传说以其自身艺术构造的美妙、文化内涵的幽深以及形态演变的多姿多彩而深具文化魅力。另外,涂腊梅和华元的论文《千古名胜,千古佳话——浅议“黄鹤楼传说”的特征和价值》,指出黄鹤楼传说具有崇尚仙道的道教特征、知恩报恩的道德特征、惩恶扬善和颂扬机智聪慧的特征,这四个特征亦可作为黄鹤楼传说的文化内涵来解读。这些文化内涵使得黄鹤楼的品味在传说中提高,其形象在传说中升华,其底蕴在传说中积淀,其名声在传说中远扬。这两篇文章对探讨黄鹤楼传说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和借鉴意义。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5

姚伟钧在《黄鹤楼的传说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一文中,从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角度,讨论黄鹤楼传说四个方面的价值:繁荣学术价值、精神享受价值、文化

产业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通过“认识了解黄鹤楼文化传说,尊重黄鹤楼文化,就

有助于旅游开发中避免偏离黄鹤楼文化传统与发展轨迹的做法。挖掘黄鹤楼文化内

涵,能在更深层次上保护和利用黄鹤楼文化资源” 。文章指出,黄鹤楼传说是黄

鹤楼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黄鹤楼传说是了解黄鹤楼文化的必经之路。

“黄鹤楼是黄鹤楼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黄鹤非物质文化是黄鹤楼的灵魂所在”

因此,努力发掘黄鹤楼传说对发展旅游和传承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5



腊梅和华元在《千古名胜,千古佳话——浅议"黄鹤楼传说”的特征和价值》一文

中认为,黄鹤楼传说不仅具有民间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

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推动城市发展的社会价值。黄鹤楼传说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诗词文

赋体现了它的借鉴价值;它成就了一座千古名楼体现了它的审美价值;黄鹤楼传说

成就了一座历史名城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6

传说,就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习俗的口头传奇叙

事?。民间传说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对此进

行了分析,他认为传说的中心必然存在纪念物,它总是和特定的事物相关。黄鹤楼

传说显然属于传说概念中的“风物传说”。钟敬文指出,“风物传说”主要是指那些

与当地自然物(如山川、岩洞和各种特殊的动植物等等)和人工物(如庙宇、楼台、

街道、坟墓、碑碣等等)有关的传说。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关于人事的,如某种风

俗习惯的起源等等。风物传说是对传说纪念物的想象性叙事,是对现实风物的艺术

阐释。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赋予了传说对象丰富的意义或者富有情趣的生动

说明,表现人们热爱乡土的情感和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6

根据历史记载,黄鹤楼最初仅仅是一座军事哨楼,却如何发展成一座“游必于

是,宴必于是”的旅游胜地?黄鹤楼在历史上经历了如此多的摧毁,但为何每次毁

坏后又得以重建呢?黄鹤楼巍峨 立于长江南岸的蛇山西端,背倚繁华的武昌城,

面临測涌浩荡的长江,黄鹤楼固然有他高古雄浑、古朴威严的自然美,但是,黄鹤

楼之所以能成为一座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名楼,与那些世代相传的神秘缀缴、生动离

奇的民间传说是分不开的。这些黄鹤楼传说作为黄鹤楼文化的精髓,它们既是古老

的,又是鲜活的,它们被记载在古老的典籍中,同时也活在世代民众心里,口口相

传,流芳百世。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7

黄鹤楼与传说的难分难解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黄鹤

楼传说与黄鹤楼同时诞生,但根据《述异记》、《南齐书》等文献记载,最迟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黄鹤楼传说就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此以后,这些轶闻传说伴随

黄鹤楼一同走过了千年的风雨历程。传说与诗词歌赋相比,带有很强的民间和大众

色彩,并且从传播的形式上看,传说是口头的,具有变异性。它是活的语言艺术,

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不断进行自我修补,以日益完美的面

目呈现于世。历代史志诗文、戏曲话本所载录黄鹤楼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奇闻

轶事层出不穷,足见黄鹤楼传说的影响之深远。这些传说记述的人物或者事件也许

与历史真实不尽吻合,但这些代代相传、充满浪漫情趣的传说,恰好映衬出民众心

中的黄鹤楼,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说使黄鹤楼

成为了一座灵动的、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历史名楼,它们成为黄鹤楼文化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7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笔者在黄鹤楼周边所做的田野调查来看,黄鹤楼传说以传说核为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黄鹤楼楼名起源传说、黄鹤楼建楼传说、黄鹤楼名人传说、黄鹤楼景观传说以及轶事杂谈这五类。
黄鹤楼楼名起源传说指的是那些解释黄鹤楼从何而来、为何称为黄鹤楼的传说。黄鹤楼名称从何而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黄鹤楼的得名,综观各种说法,主要以“因山说”和“因仙说”构成两大相互攻驳的阵营。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8

“因山说”的重要依据就是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里关于黄鹤楼的记载,说其因肌得名。黄鹤楼位于黄鹤肌上,而鹤转音为鹤,故又名为黄鹤山,因此山上的楼便称为黄鹤楼。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记载,考证黄鹤楼所在的位置的名称,通过对“鹤”、“鹤”相通的音韵考证,认为黄鹤肌也称为黄鹤肌,从而得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结论。不少文人在诗词中也“鹤” “鹤”相通。唐代诗人顾况在其《黄鹤楼歌送独孤助》一诗中就将黄鹤楼写作黄鹤楼:“故人西去黄鹤楼,西江之水天上流。黄鹤杳杳江悠悠。”明代高启《题武昌魏孝廉集所藏画》写道:“欲吹短笛相寻去,黄鹤肌头好待予。”?在近人所著的《武昌要览》中也有相关论述:“黄鹤山,起城东而达于西隅,黄鹤楼枕焉。山旧名紫竹岭,以有黄鹤腾紫竹间,故名黄鹤。鹤转音为鹤,故又名黄鹤山……黄鹤楼在汉阳门内黄鹤山头,因山得名,号为天下绝景”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49

与“因山说”相比,“因仙说”稍占优势。“因仙说”的依据是典籍中各种黄鹤楼的仙人跨鹤升天的传说。黄鹤楼与神仙的关系很早就出现在其建成后的历代典籍中。有关黄鹤楼的神仙故事主要有以下异文:《南齐书?州郡志下》(卷15)记载:“夏口城据黄鹤肌,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職临河汉”。又据后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两水“出陵阳山下,……子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50

南北朝时期梁任防所撰的《述异记》载:“荀 字叔伟,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至霄汉,俄顷已至,乃黄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秒然而灭”。唐阎伯里《黄鹤楼记》载:“《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宋《太平寰宇记》载:“黄鹤楼在县西南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明代《报恩录》载:“辛氏市酒黄鸹山头,有道士数诣饮,辛不所赀。道士临别,取洁皮画鹤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侑输。'(辛如道士嘱,)遂致富。十年,道士复至,取所佩铁笛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中飞来,鹤亦不舞,道士乘鹤去,辛氏即其地建楼曰`辛氏楼'”。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50

《湖北通志》引《老学丛谈》载:“武昌滨江有吕公肌,上有黄鹤楼。一日有题《汉宫春》于其上云:`横吹声沉倚危楼,……'不知何人作,或言洞宾也。后三年已未,大元渡江”。以现实的眼光来看,这些神仙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但其天真浪漫的童话风格却给这座雄奇的历史名楼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给人以永恒的魅力。神奇荒诞的神仙传说能流传至今并世代影响着人们,因为它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蕴含着民众丰富的情感,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心理需求。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对神仙的信仰和得道成仙的渴求。这种民间信仰与道教结合,使得民间传说蒙上了浓郁的神仙色彩。
作者: 谢雯馨    时间: 2014-12-15 10:51

黄鹤楼这些因仙得名的传说,充溢着人们的主观想象。但即便是主观的或心理的,从它被人们创造出来并广泛接受来看,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真实的。而且这种心理的真实由于深深烙印在广大民众的脑海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因此在社会文化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除了神化的民间传说,大量关于黄鹤楼的诗文也留下了仙人的身影,神仙黄鹤的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些优秀的诗词文赋的立意的需要。由此看来,“因仙说”虽然荒诞,但从这些神仙传说的流传与传承和民众对传说传承的心理倾向和与黄鹤楼有关的众多诗文的影响来看,黄鹤楼因仙得名似乎更让人信服。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