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谢泳: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11-12 11:09
标题:
谢泳: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
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
日期:2014-09-18 作者:谢泳 来源:文汇报
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
□谢泳
中国学界现在普遍流行的论文格式是西式的,以专业学术期刊和大学学报为主要代表,据说此类文章基本没有真实阅读量,而只有升职统计量,当然这个判断可能只代表部分人情绪化的态度。
西式论文的格式是先陈述所谓学术史,再表达创新处,强调处处有注解,句句有来历,得意处是注释比正文长才专业。西式论文格式,对一般社会科学研究可能有较高合理性,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但对中国文史研究,我以为基本不合适。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果它合适,为什么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锺书他们早年不提倡这个东西?我们难道比陈、胡、钱高明?陈、胡、钱一生文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史研究的格式。我近年观察,此类西式论文的流行,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史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害了中国的文史研究,现在很多学中国文史的研究生,不会写文章,写不了像样的文章,可能与这个训练不无关系。
中国传统的文史研究方式,文体多样,掌故、笔记、诗话、札记、批注等,核心都在有新材料和真见识,讲究的是文章作法,不在字数多寡,但要言之有物,要有感而发,所以学术研究中饱含作者个人才情。好的中国文史研究,不张架子,不拿腔作势,凡陈语腐言,一概摈弃。
西式论文成为学界主流,大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在提倡学术规范中引进的,后来大学评价体系完善后,西式论文就成了学术主流,不按这个规则写出的文章即不合法,不成为学术文章,流风所及,今天西式论文已是独步天下,所有学术期刊都统一到了一个格式上。
文体变革直接关乎思想表达和文化承传。陈寅恪当年对佛经中土流传中文体的变化极为敏感,他专门注意过佛经“合本子注”的演变,很早就察觉到了文体在思想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名文《论韩愈》中总结韩愈的贡献,有一项就是文体。陈寅恪说:“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借之一扫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以文为诗,尤为独创。较之华译佛偈,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
陈寅恪自己的文体就是传统中国文史研究格式,融合西方学术研究精神后形成的,比如在学术研究中对何为独创与何为别人已有学术观点和史料,陈寅恪叙事中极为明晰,自己的发明绝不轻易让渡,而对别人的创新研究时时表示敬意,哪怕是偶然意外重复,陈寅恪都要特别加以说明。但陈寅恪的文体是中国的,形式上没有一点洋气,钱锺书更是如此,他的文体一直走中国传统诗话的路子。但陈、钱的文体并无碍他们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
中国文史研究的文体问题相当重要,它本身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在文体和思维方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考证、义理、辞章的完美结合,始终是学术大家的共同特点。而西式论文成为学术体制评价主流后,中国传统文史研究的特点基本就消失了。我们今天很难在正统主流学术期刊上看到考证、义理、辞章统一的好文章,所见多是大而无当,空话连篇,以粘贴史料、转述各方观点为主要叙事模式的高头讲章。
学术的自信源于对学术的忠诚,好的中国文史研究,似乎没有必要削足适履,硬往西式论文格式上靠。我以为理想的中国文史研究应当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一、汉语写作;二、中式文体;三、个人情感。
西式论文主导学界是学术职业化和学术体制化带来的一个恶果,它适应于升职称、拿课题和套经费的量化管理,现在应该是反省的时候了。
2014年6月15日
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
http://whb.news365.com.cn/bh/201409/t20140918_1298551.html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4-11-12 11:55
值得注意的问题。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