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罗杨]民间文艺永恒价值的诘问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4-10-29 22:59
标题:
[罗杨]民间文艺永恒价值的诘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罗杨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文艺问题的全面阐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的鲜明立场。同时也彰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并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领导人的文化情怀和豪迈气概,读起来既熟悉又新鲜,既亲切又震撼。总书记的讲话既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一脉相承、内涵深邃、融会贯通,又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际,与时俱进、指向精准、立意高远。
人民是艺术的主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些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文艺观点,这些艺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特殊规律,这些文艺工作者最熟悉的语汇,今天再次由总书记说出来,为什么会让我们在倍感亲切的同时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想,也许是源于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忽略和淡忘了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成为了市场的奴隶,使本应高雅的文艺沾上了铜臭气,将纯真的文化GDP化、指标化、奢侈化、去智化、虚无化、娱乐化,大搞文化大跃进、运动式、工程主义、政绩工程和文化产业遍地开花,使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的精神指向变得模糊不清,文化的价值追求被物欲消解,迷失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
反思我们在工作中所倡导的许多做法,与一贯提倡的价值观导向实际是相悖的。毛泽东同志七十二年前就明确的“二为方向”被“让市场检验文艺”所取代,文艺过度的产业化严重扭曲了价值观,导致商品利益替代了文艺规律;过分的市场运作,导致金钱成了衡量艺术的标准;过量的经济效益指标以及把文艺生产作为GDP新的增长点的期待,造成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只有高原没有高峰”,精神上的沙漠化和品位上的零度化;对经济效益的贪婪追求造成文艺创作上真假难辨,高下不分,让观众只认识速成的明星,不知道伟大的经典。马克思曾说,工业化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文学艺术生产相敌对。离开了人的情感和精神,所有的形式和技巧都与艺术无关。文艺的产业化运作和商业性经营,可以产生大量的畅销书籍和明星偶像,但却无法制造出划时代的文艺经典和巨匠。产业所追求的是收入、利润、市场和产品的价格,而社会主义文艺追求的必须是审美、精神、情感和作品的价值。艺术的本质应该是人的观念、情愫、魂魄的文化表达。文艺的目的本来就不应寄希望于带来经济效益,文艺的收益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品德的涵养,在于使人心向善、风俗纯美、社会和谐。文艺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千秋大业。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伟大民族来说,物质和金钱只能是一种需求,而不能成为一种追求。而我们追求的一定是人类精神上最珍贵的真善美。民间文艺“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能是物质不可取代的,也是金钱不能置换的。
谁也不会怀疑,当代中国文艺不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大发展大繁荣应有的标志相比,今天我们缺少力透纸背的精品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精彩华章,缺少思想高度的学术引领,缺少众望所归的艺术大师,看似繁荣的景象往往是良莠不分的乱象。国家大量资金投入不仅没有建成高雅文艺的殿堂,反而修了一些没有高僧的大庙。金钱不能堆出文艺作品的思想高度,数量也不能堆积出文艺作品的艺术质量,产业的发达和市场的喧嚣只能烘托出热气腾腾、热热闹闹的表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数量在文化经典的产生上毫无作用,文化经典的产生经常有赖于那些潜心创作的个别优秀文艺人才。文艺创作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种人格,而这些绝不能与金钱牵上关系。经典闪烁的是永恒的人文精神光芒,而不是金钱的炫人亮光。大跃进式的文化开发,后果就是把美妙的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和“黄金周”;蜂拥而起的文化产业园成了房地产开发圈地;文化遗产的挖掘成了“先造谣再造庙”的附会;民俗的传承成了迷信巫术的借尸还魂;旅游开发成了争抢名人和大造假文物假古董等等,不一而足,造成了文艺生产的庸俗化和思想品味的零度化,这不仅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亵渎了大好的文化资源,导致源自人民群众大美和大智慧的民间文艺越来越被边缘化。
当代中国的文艺不缺少创新的激情,而是缺少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往往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还没保护好却生出一些不伦不类的“转基因”;不缺少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的勇气,而是缺少自信的骨气和底气,往往是西方的先进文化没学到反而引进了一些垃圾;不缺少对产业和制作的投资,而是缺少对经典和民间文艺的支持。这就是政府对一些文艺种类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而精品力作却越来越少的原因。民间文化上的危机虽不像亡国之险那样触目惊心,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潜伏着亡种之危。可以预见,如果没有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百年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灿烂迷人的文化遗产,还有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两个一百年”的美好梦想。
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当代文艺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开出了治病的良方。民间文艺工作者应按总书记要求,置身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融入火热的时代生活,扎根民间文艺的沃土,向人民学习,向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遗产学习,永远不忘人民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涵养民族文化元气,重铸时代文化信心,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潮流中始终保有自己的判断与主见,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一个民间文艺工作者都要成为优秀民间文化的阐释者、宣传者和传播者,立志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光复旧物,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足扬起民间文艺的风帆,驶向“两个一百年”。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