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海宁皮影戏展现古代水墨动画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4-10-27 22:54 标题: 海宁皮影戏展现古代水墨动画
海宁皮影戏向上海观众展示了中国最古老的水墨动画。摄影:高剑平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舞台上咿咿呀呀皮影舞动,舞台下观众都看得出神。在上海市民剧场非遗单元的最后一场演出,有着800年历史的海宁皮影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水墨动画”。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分支甚广,仅从地域来看,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西达青海都有过皮影戏班子的踪迹。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山西有纸窗影。和多数传统戏剧一样,皮影戏也有不同的流派,河北的皮影戏就有东、西两派,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西派为北京影,又称蒲团影。
而在南宋绍兴年间,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就从当时的国都杭州传到了海宁,当地人称之为“纸人”,或“百纸头阿三“。
作为中国南派皮影最重要的代表,海宁皮影戏保持着古老的南宋遗风,剧本情节、人物特性、声腔音乐和舞台幕景等,都与北方皮影戏有明显的差异。
因为地处东吴,海宁皮影几乎从来不演三国故事,舞台上过去演绎的多是隋唐演义。加上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海宁地处鱼米之乡的杭嘉湖平原,在海宁农村,为了祈求蚕茧丰收,每年开始养蚕前,村里各家个户都要请皮影戏班子到蚕房来演上一场,以表示“暖房”。戏演完后,主人家要将用作银幕的绵纸揭下来,贴在蚕匾上面,期盼今年“蚕花二十四分”,大有希望了。在发展过程中,皮影戏的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正是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才使得这一古老的历史遗音得以保存下来,被称誉为江南戏曲的“活化石。
现在,留存已近900年的海宁皮影是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唯一的皮影艺术团这次几乎把最有代表的作品都带来了上海。《水漫金山》《花果山大闹龙宫》都是最传统的江南皮影,唱腔还保留了很多戏曲味道,演出好比一场动画版越剧演出,但更有趣味。《小花猫钓鱼》《鸡斗》都是有过改良的演出,水墨动画的效果和活灵活现的皮影现象,几乎让小观众目木转睛。而至于重修创作的《龟与鹤》,几乎再现了小时候看到的同名动画片,看得时候就在想,有传统皮影在,何必还要做水墨动画片呢?
皮影戏的灵魂除了老艺人们心中的戏本和手上操控的绝活,最重要的东西无疑就是那一个一个用牛皮做成的皮影了。传统的皮影戏人物道具制作要经过选皮、制皮、描样、剪刻雕镂、发汗熨平、上油敷彩、缀结、完成等几道工序。皮影戏人物的制作是分别完成的,最后必须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用细线缝接,在背部装上翎管,套进竹棒子。一般的人物用两根竹棒即可,如果动作要求复杂,则需要4、5根。资深的皮影戏艺人,连人物的脸皮都可以让他活动起来。
在这次演出的最后,小朋友得以走上后台参观,并亲手玩一玩古老的皮影,但愿他们长大后,皮影艺术还一直留在心中,因为这是最中国最古老的动画电影。
来自澎湃新闻thepaper.cn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