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4-10-27 13:38     标题: 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

原题: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认真演出清白做人,在大帅府拒不陪酒

 

澎湃新闻记者 许荻晔 发自北京 2014-07-28 15:26 来自 文化课

 
        “千里刀光影……”,看过1985年版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人,或许都记得那曲《重整山河待后生》。为纪念这位京韵大鼓泰斗诞辰100周年,人艺编剧宋凤仪所写的以骆玉笙生平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还原了骆玉笙的一生传奇,也勾画出一幅民国艺坛众生相。
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


        以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7月27日在首都剧院举办的首发式由濮存昕主持,作者宋凤仪及朱旭、蓝天野、吕中等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共同追忆了骆老往事。

勾画一幅民国艺坛众生相
        看过1985年版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人,或许都记得那曲《重整山河待后生》,演唱者骆玉笙(1914-2002)当时已年过古稀,但唱得仍字正腔圆、韵味醇厚。骆玉笙从艺70多年,创立了骆派京韵,但与民国以来的许多民间艺术家相似,骆玉笙身世坎坷,作为一名被拐卖多次的孤女,她从小就随着养父奔波各地,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汉口大舞台……都留下过她杂耍、唱戏的身影。
        为纪念这位京韵大鼓泰斗诞辰100周年,由人艺编剧宋凤仪以骆玉笙生平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不仅还原了骆玉笙的一生传奇,也糅合了同时代艺人台上台下的悲欢离合、命运起落,勾画出一幅民国艺坛众生相。
        小说以骆玉笙的生平展开,美蔷(注:骆玉笙即是小说的主人公美蔷的原型)是一名孤女,逃难途中被人贩子买卖多次,阴差阳错地被“三弦圣手”严承祥收养。在养父的培养下,美蔷凭借天赋与努力,成为了名冠一时的京韵大鼓名角。但在乱世之中,小人物身若飘萍,师傅因为得罪军阀横死街头,养父因为不屈于侵略被日寇杀害,美蔷与富家子弟相知相恋,终因门第悬殊分手。面对动荡的岁月,美蔷体现出一个女性的坚忍,她退出艺坛,不为日寇与汉奸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美蔷在继承前辈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创立了“严派”唱腔。花甲之年,她重登舞台,被海内外华人誉为“国宝”,将京韵大鼓这一曲艺艺术推向了顶峰。
 

骆玉笙(中)和朱旭、宋凤仪夫妇在一起。


以剧本改小说求不失信

        因为父亲对鼓书的爱好,宋凤仪(现年86岁)从小就是骆玉笙的粉丝。而上世纪80年代宋凤仪曾有机会在天津曲艺团体验生活,这一个月使她与“偶像”交上朋友。
        宋凤仪回忆,当时每天都跟在骆玉笙身边,有时随她一早到团里指导年轻演员,有时看她练功,陪她到剧场演出。工作之余,则听骆玉笙闲话生平。原先吸引她的只是骆玉笙的艺术水准,而那时,她发现艺术家身上的人格魅力:“她是有品格的,认认真真在台上演出,清清白白在台下做人。民国时期曲艺演员是很艰难的,要陪吃陪喝陪酒,但她在大帅府仍然拒不陪酒。这在旧社会是很难得的。”
        骆玉笙之外,曲艺团的其他几位鼓曲老艺术家也与宋凤仪成为朋友:“他们带着百分之百的信任向我坦露自己曾经历过的坎坷生活,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成为我创作的动力。我愿意尽所能地让世人了解他们过去的艰辛和他们对祖国、对民族朴素的热爱。”
        这些回忆为宋凤仪提供了剧本的原始素材,她最初创作的是30集电视连续剧的剧本。1990年代初,这一计划已经开始启动,但由于制片人挪用了片款,最终因为资金缺乏,直到骆玉笙去世也没有拍成。也有人建议改成电影,但因为电视剧剧本容量较大,宋凤仪不想删减损失过多,这部剧本只能束之高阁。
        业内往往小说改剧本,而宋凤仪却反其道行之,以剧本改小说,这有她的无奈:“后来我在中央台曲艺频道,每个礼拜都能看到骆老太太出现。这又勾起我的一些想法:老太太一直想看这部电视剧没看上,我应该用什么来实现我的诺言呢?想来想去只好改成小说吧,这不是投资小吗。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我出版这本小说,既是对她的纪念,也算是完成了我对故友的一个承诺,如今我不再是个失信的人。”
 

 
1979年,《茶馆》赴天津演出,骆玉笙参加天津艺术界组织的联谊会。(左起:骆玉笙、郑榕、蓝天野)


不满将唱歌带入曲艺

        作为一门说唱艺术,鼓曲讲求吐字发音,这与话剧表演有相通之处。朝鲜战争时期,人艺派周正、张瞳、吴世良等到朝鲜支援前线,当时骆玉笙与他们同团演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此后到“文革”之前,她也常来剧院指导演员发声。
        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介绍,骆玉笙是他非常敬佩的曲艺家,她把曲艺提高到文化的层次。“她到北京来演出时,我因为怕到后台打扰她(就没有进),她还会问天野来了吗,为什么不到后台。她还曾建议我跟她学京韵,我说我真想学但真学不了,我这人一张嘴就跑调。”
        宋凤仪丈夫、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朱旭介绍,自己也是小时候就喜欢骆玉笙的演出,“那个时候曲艺不抹胭脂不抹粉,真的只是艺术。”朱旭透露,骆玉笙小时候有个外号叫“小怪物”,因为她小时候没有童音,唱出来是大人的声音,大世界演出海报上就常写“今日小怪物登台演出”。
        但在生活中,骆玉笙是个幽默的老太太,朱旭回忆,骆玉笙曾向他讲述录《四世同堂》主题曲的情景:“用她的话讲,当她进录音室时,乐队的同志都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她:因为给电影电视剧录歌的都是歌星,很漂亮的,今天怎么来了个白毛老太太?个还不高,这人能行吗?结果她一遍录下来,全体满意,很多同志站起来为她鼓掌。”
        但在电视剧播出时,老太太自己听不下去:“千里刀光影,我怎么唱成‘营’了?”朱旭表示,这是因为骆玉笙不满意于把唱歌带入曲艺,认为这会影响发音,“我们话剧有时候也犯这方面的错误,现在好像听习惯了,有些字就那么倒着唱(曲调的高低升降与字调的阴阳上去这四声走向基本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形成“倒字”)。我觉得人艺首先应该抓这个问题。”
        但现在曲艺式微,而流行歌曲成为流行文化主流,宋凤仪认为,这还是需要培养观众的兴趣,“不是年轻人都不喜欢,也有喜欢的,有的大学生还是能够跑到天津的天桥去听曲艺,关键看怎么引导、怎么培养起兴趣。”对于近日的《雷雨》学生场成了爆笑场的情况,宋凤仪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过去的事情,只是听说,缺乏理解:“听说的跟亲身经历的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方面我们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解释,比如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年轻人追求的梦想是什么,这样年轻人就有可能理解。”
 
 
7月27日《沧桑岁月稠》在首都剧院举办的首发式,由濮存昕主持,作者宋凤仪及朱旭、蓝天野、吕中等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共同追忆了骆老往事。

        
 
【书摘】      
文/宋凤仪        
        北京城里坐落在繁华街道的一个旧时代的坤书馆内,台口左右各置一长条大板凳,唱开场的女演员分坐在两边。台下有拿扇子递活的,只要观众指名哪位演员唱哪个段子,就要单给这位演员钱。台口边上另给小蔷放了一把椅子,每晚她都跪在椅子上,两支胳膊放在椅背上,用小手垫着下巴颏,睁大眼睛凝神聆听翠芳的演唱。
        她现在已经正式改名叫严美蔷。前台的鼓弦声时时传到后台来,在一片听众的喧闹声和掌声中,翠芳打扮得雍容华贵,从台上缓步走下来,后台的白三爷上前向翠芳道辛苦,随即伸出手臂,翠芳抬起胳膊把手搭在他的手腕上,酷似慈禧太后由李莲英扶着走下金銮殿。白三爷小心翼翼地把她送到椅子前请她坐下休息,忙让管事的倒杯热茶送过来。翠芳轻轻打了一个哈欠,显得有点疲倦,白三爷看在眼里,嘴里不停地说着:“您歇会儿,您歇会儿。”
        翠芳点点头,扶着额头靠在桌边休息。
        一位中年妇女慌张地跑进后台,急着找惠芬的爹。惠芬的爹是耍大叉的,妇女看见他,一把拽住他,拉到墙角处,小声地和他说:惠芬让小五拿砖头把脑袋给开瓢了,血流不止,医院叫住院抢救,家里把买米的钱凑上都不够交住院费的。惠芬爹急掏出刚开的份钱,妇女抢过来数了数仍不够,急得她直掉眼泪。
        翠芳见状问明情况,二话没说,请白三爷把她今晚上开的大份全数交给叉子哥,救命要紧。惠芬妈感激涕零,急忙跪谢。翠芳扶起她,催促俩人赶快去医院,别耽误了孩子的抢救。承祥不言不语,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票子,连数也没数就塞在叉子哥的手里,摆摆手让他快走,两人千谢万谢走出后台门。翠芳见他们走后,就四处张望寻找后台打杂的老四,可是怎么也不见他的人影,连喊了两声老四,仍没有人答应,不知道这时候老四忙什么去了。她忍不住地打哈欠,白三爷知道她的烟瘾上来了,赶紧从长袍口袋里掏出一盒红锡包牌香烟,从中抽出一支递给翠芳,替翠芳点着烟。他很抱歉地说他没有兰炮台也没有白金龙牌的烟,请翠芳委屈点儿先凑合着抽,等老四来了再打发他去买好烟。他知道这一支不够翠芳吸的,就悄悄地把整盒香烟放在她眼前。果然,翠芳贪婪地一口口猛吸着,瞬间一支烟就剩下烟头了,她伸手从烟盒里抻出一支接上火又吸。
        舞台散场,等观众走净,美蔷和勤杂人员一起清扫着舞台,承祥掀开台帘看了一眼,见美蔷正和大人一样忙碌,他笑了笑没有叫她,仍旧回来收拾他的三弦。翠芳向他道了一声“辛苦”,发现美蔷没在后台,知道她是去帮助净场了。她十分喜欢美蔷,不止一次向承祥夸奖孩子,承祥看她这么喜欢美蔷,心里也特别高兴,不由得就和翠芳谈起了美蔷。
        一晃他把孩子带回来半年了,根据他的观察,孩子很乖巧,也很懂事理,挺招人疼爱。这些日子跟他熟了,特别亲近,看来爷俩有缘分。美蔷每晚都跟承祥到书馆里来听翠芳演唱,她的耳音多少也听熟了一些,偶尔亮一嗓子,还真像翠芳,有韵有味的;她还偷偷地学着翠芳的派头,也真像,颇具小名角的架势。承祥和翠芳都认定,只要有好师父带,她能吃这碗饭,是个好苗子。有了翠芳的肯定,承祥更坚定了信心,决定要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把美蔷打磨成一块美玉,要让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已经都盘算好,美蔷首先把基本功的根基打好,光是他一个人苦心教练不行,各行有各行的行规,不管你唱得有多精彩,没有正式拜过师,内行人就不承认,更别打算唱红了,行内有句话:不能当“清腿”,必须叩过山门,才能有买卖上。承祥想了好多日子,最后决定,请翠芳谢绝舞台之前为美蔷开回山门,收个徒弟,往后翠芳这派唱法也有个继承人。翠芳明白承祥的这番心意,只要是承祥的事情,她都不会推辞的,可是她又考虑到,每天除了上园子之外,从早到晚应酬不断,都是捧她的主儿,哪个也不敢得罪,得罪了谁都兴许来园子喊倒好砸台,吃这碗饭的苦处只有自己知道,她真抽不出时间教孩子,这可让她为难了。承祥从未求过她事情,她再为难也不能驳他的面子,她更明白这关系到今后美蔷和承祥能不能生活下去的大事,想到这儿她决定不管多么为难也要答应下来。
        承祥也不愿意翠芳为他们爷俩,在临离开舞台之前把人缘丢了,那就毁了她的名声。他冥思苦想,还真的想出一个办法,美蔷可以拜在翠芳名下,可是真正教还是由承祥自己教,这就不必占用翠芳很多时间,她什么时候有空儿,什么时候过来帮他给规整规整就行,前提是不耽误她的应酬。翠芳经过再三考虑后,也认为这样的安排比较妥善。她欣然接受美蔷为徒。承祥跟她合计好,挑个大好的日子,近期就正式举行拜师典礼。
        这一切事情的操办都由承祥和大桃承担,不用翠芳操半点心。还没等师兄妹议论完此事,美蔷净完台跑来拉着承祥的袖子要回家,翠芳见她和承祥亲昵的样子,心里很感安慰,她高兴地逗美蔷玩,说她天天都不买票就来听唱,以后再不买票就扣承祥的份钱。美蔷一听皱起小眉头,她怕爸没有份钱就该没有饭吃了,急的央求翠芳千万别扣爸的份钱,明天她不来了。翠芳见她认真的样子,忍不住地笑起来,她不忍心再让美蔷着急,赶快安慰她不要着急害怕,刚才逗她玩的。她鼓励美蔷好好跟承祥学段子,将来一定会比自己好。这并不是哄孩子随便一说而已,是她由衷的希望。她看了承祥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凭我的眼力,这孩子能成腕儿。”她安慰承祥不必为将来的日子发愁,承祥明白翠芳指的是她进帅府以后。他让美蔷谢谢姑姑的夸奖,美蔷听话的向美蔷鞠了一个大躬,翠芳看着她那听话的乖样,喜爱地笑了,摸了她小脸蛋一下。
        外面的汽车声传进后台,接连不断按喇叭,说明车内的主人等的不耐烦了。白三爷撩着长袍的下襟匆匆走进来,他催促翠芳快走,张大帅在车里等不及了,是特意接她去吃宵夜的。翠芳皱皱眉头轻声叹了口气,她多想和这爷俩再说会儿话,就是不说什么,一块坐会儿,也有种知心的幸福感。

(图片及文摘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来自澎湃新闻thepaper.cn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