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0-17 19:27 标题: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民间文学第四小组选题:“贱三爷”人物传说研究
“贱三爷”是生活在明朝中期汉阳县的民间机智人物,他豁达豪爽、机智幽默、兼有舍己为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德,并具有“越是狠的越不怕”的豪气。他在民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故事与传说。这些故事根植于武汉民间,具有鲜明的汉味文学特色,乡音乡情乡缘特别令人亲近。而其中涉及到的武汉地区许多民间风俗习惯,鲜活的人物,地方特色语言,武汉人耿直火热性格的表现等也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和保护武汉民俗、民间文化的好资料。所以我们小组选择“贱三爷”这个著名的“民间人物”作为选题,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
中国民俗学网的这个论坛将伴随我们小组科研课题的始终,我们所进行的讨论与实施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所以希望我们的组员们,在注册成功之后及时加入这个帖子,我们共同加油。”由于学术发言讲究原创与个性,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的启迪,因此,对小组讨论有三个金苹果建议:一大家的发言与讨论要以自己的思考为主,其他的加以借鉴(原创)。而凡引用,必注明出处,否则就视为抄袭;二是讨论。课题的原创性深入,必须是一个个小问题的发现,一次次争鸣式的对话,而不能各言其语。三是评奖。每周由组长推荐或大家投票选出最优发言人。“
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分工,也都在努力完成自己的调研任务,加油吧~希望大家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是一些好点子分享到平台上~我们一起讨论~
[ 本帖最后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09:42 编辑 ]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0-17 19:31
民间文学第四小组所有组员:
袁昌敏
张燕娇
修婷婷
习棠棠
赵颖星
马文净
黄文君
李婷婷
卞仕傲
张璐娟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5 20:44 标题: 分享链接 这是学校图书馆读秀 可在里面找到很多收集到的贱三爷故事~~
http://qw.duxiu.com/getPage?sw=% ... &is=&iType=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1-6 21:24
“贱三爷”的来源有以下2个说法,第二种的接受度更高一些:
说法一:从前有一个汉阳籍的秀才在省里(今武昌彭刘杨路一带)做大官,此人在家排行老三,人称三爷。由于汉阳和武昌相距不远,三爷老家的乡亲常有事找三爷帮忙,过去和现在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要见大官不是很容易的,所以三爷的乡亲见三爷时每次都会受到看门人的盘问,三爷的乡亲每次都回答:我们是汉阳来的,我们是见三爷的。时间长了以后,三爷的乡亲与看门的都认识了,不用打招呼也可以进去了,如果这时有人问看门的,怎么随便放他们进去?看门的就会回答:汉阳的,见三爷。后来就演变成了:汉阳的贱三爷。
说法二:贱三爷是汉阳人,本名叫健,排行老三,故人称健三。由于他家里很苦,所以从小就在地里爬、泥里滚,反而长得结结实实。他聪明机智、喜管闲事、爱打抱不平。
有一年,正是春播大忙时节,健三家没有牛耕地,他就自己拉着犁来回跑。财主刘善人想雇佣他看家护院,七找八找找到地头上,啧着舌头说:“啧啧!健三,你真是造孽呀!绳子勒进肉里,天上太阳晒,地下水汽蒸,黑汗水流的,晓得几苦哟!干脆到我家里帮我吧,有你吃,有你喝,晓得有几好。看,这是定钱。”
健三撇撇嘴:“就这么一点点呀!”刘善人连忙说:“好办,只要你肯到我家里来,一切都好商量。”“这个商量只怕是打不过来哟。”健三嘿嘿一笑,指着脚说:“我拉一天犁,可以耕这么大一块地,秋天就收这么在一块地的谷,你能用元宝把这么大一块地铺满吗?”
“么唦?”刘善人吓得舌头伸出来一大截,半天缩不回去。
“我说这个商量打不过来吧。还是把你的几个臭元宝拿回去吧,用盐腌起来,莫长了蛆累!”
刘善人气得直跳脚,恨恨地说:“健三哪,健三!你真是生得贱哪!”
健三大笑道:“哈哈!我就是贱三爷嘛!”
从此,贱三爷的名字就传开了,而且是越叫越响,他的故事也越传越多......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1-6 21:29
刘守华在其论文《试论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将民间流传的机智人物分为三类:
一是宫廷人物型。他们生活在帝王周围,常用自己的机巧和帝王周旋,保全自己,抑强扶弱。如
晏子以及清代乾隆皇帝身边的刘罗锅(刘墉)等。
二是乡村人物型。他们或是长工、佃户,或是巧女,或是乡村知识分子,但故事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主人公以机智手段战胜乡村豪强势力,维护农民尊严与生存权利。湖北的杜老么、徐苟三、张十份、陈细怪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它是我国流
行最为普遍的一类故事。
三是城镇人物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武汉的贱三爷的故事了。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1-7 08:56 标题: 关于贱三爷的说法还有几种
一根据地理形势引申而来,汉阳地处江汉平原,可是蛮怪,到处是山包包,磨山,珞珈山等等,所以有“见山厌”之说,后来就跟贱三爷混为一谈了。
二,还有种说法,贱三爷是“见师爷”的意思,汉阳出了个师爷,汉阳人遇上打官司的事,就说“走罗,见师爷去!”亲帮亲,衙门有自己人好说话。
第三种说法,汉阳人农闲时会到城里打些零工赚钱,多半做些剃头,修脚,擦背的活,自我陶侃为“贱三业”,做这些活的人自然是“贱三爷“。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1-7 09:10 标题: 贱三爷故事中的武汉话
有——没有之意,音冒
蛮——狠,厉害
嚇——害怕
么,么样,么事,么唦——什么,怎么之意
龌龊——脏
巴巴——大便
醒惶——明白,醒悟
铆——使劲
一点嘎,一丁嘎——形容小,少
造孽——可怜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12 22:34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1-6 21:29 发表
刘守华在其论文《试论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将民间流传的机智人物分为三类:
一是宫廷人物型。他们生活在帝王周围,常用自己的机巧和帝王周旋,保全自己,抑强扶弱。如
晏子以及清代乾隆皇帝身边的刘罗锅(刘墉 ...
对 我们之前就讨论过 可以用来一起比较 看异同 找原因 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12 22:36
引用:
原帖由 李婷婷2014 于 2014-11-7 09:10 发表
有——没有之意,音冒
蛮——狠,厉害
嚇——害怕
么,么样,么事,么唦——什么,怎么之意
龌龊——脏
巴巴——大便
醒惶——明白,醒悟
铆——使劲
一点嘎,一丁嘎——形容小,少
造孽——可怜
武汉特色 汉味文化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12 22:39
我们之前讨论确定下来的几个方向我会放到论坛中来,之前有咨询过老师,老师不建议我们只选一个或两个做,因为考虑到调查研究的多元化。所以大家可以看看是否可以分为三大组,然后我们分别行动,之后再汇总。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1-15 19:29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赞同!
这样的话,我们的选题就不会局限,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的来了解。汇总交流也是大家彼此学习的好机会!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1-15 19:41 标题: 贱三爷是“流民阶层理想的化身”
在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日趋激烈, 赋税、摇役加重, 通得许多农民逃离家乡、结队流亡 。流民们没有土地, 没有固定的职业,或在乡下做地主的雇工, 或进城做手工业主的雇工。他们依附于地主、商人, 时常有失业的危险, 一旦失去工作, 他们就会受冻挨饿, 他们面临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但广大流民并不满足于这种状况, 他们要抗争, 他们想让被压抑的愿望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实现, 于是, 他们塑造了贱三爷这个机智人物形象, 他富有劳动者的自豪感与正义感, 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 流民们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通过残三爷在作品中都实现了。
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 “ 未能满足的愿望, 是幻想产生的动力, 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 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 “ 人总是利用他的想象力( 幻想) 来满足那些现实不能满足的愿望。” (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第4 页) 高尔基也说过“ 民间故事惊人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 可见, 残三爷是流民阶层理想的化身, 他集中体现了流民阶层的愿望和理想。他充满智慧, 无论面临何种困境, 他总能迅速地发现矛盾, 出其不意地化解危难, 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身上处处充满了劳动者的自豪感和正义感, 这也正是他敢于抗争的动力和信心的源泉所在。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1-17 19:36 标题: 信息技术对于贱三爷民间故事的加工
科技的发展,对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贱三爷这一民间故事也受其影响被搬上了荧幕,促进者贱三爷故事的传播。1993年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拍摄了专题片《贱三爷新传》。2001年湖北省民协创作了20集电视连续剧本《贱三爷》,后经中国文联艺术中心建议,加工修改成了30集电视剧本《贱三爷》。2003年武汉市江通动画股份拍摄了《小子贱三》的片花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0:54
如果帖子链接打不开可以这样做: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数据库----D---读秀搜索——贱三爷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0:55
引用:
原帖由 习棠棠 于 2014-11-17 19:36 发表
科技的发展,对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贱三爷这一民间故事也受其影响被搬上了荧幕,促进者贱三爷故事的传播。1993年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拍摄了专题片《贱三爷新传》。2001年湖北省民协创作了20集电视连续剧本《贱三爷 ...
可是我们在网上找不到相关的视频。。。这可咋办呐。。。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0:56
引用:
原帖由 赵颖星 于 2014-11-15 19:41 发表
在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日趋激烈, 赋税、摇役加重, 通得许多农民逃离家乡、结队流亡 。流民们没有土地, 没有固定的职业,或在乡下做地主的雇工, 或进城做手工业主的雇工。他们依附于地主、商人, 时常有失业的危险, ...
这些都有具体的故事吗?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0:59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1-12 22:36 发表
武汉特色 汉味文化
我觉得我们如果加上贱三爷具体的例子和故事,找到具体的表现,然后做一个分类对比可能会更好哦~~~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1:00
有谁在网上搜到有关“贱三爷”的故事视频吗?我们找不到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1:01
我们明天要出去调研~~然后想了一些题目~大家看看可以不呀?给我们一些建议吧~期待期待~~~~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1-28 21:02 标题: 我们周末出去访谈的问题 给点建议吧~
您知道贱三爷吗?
“贱三爷”一般是指什么意思呀?
“贱三爷”是骂人的吗?为什么呀?
您可以和我们讲一下您最熟悉或是觉得最好玩的“贱三爷”故事吗?
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说到“贱三爷”吗?一般是在什么场合情况下会提到呢?
有没有听过或看过动画片?
是不是看动画片才了解有贱三爷的故事?
如果看过觉得有什么区别?比如里面是否有您熟悉的故事?是否原滋原味?
您觉得动画片是不是很符合原版的“贱三爷”呢?比如在体现“贱三爷”这个人物上?
我听别人说“贱三爷”是汉口人调侃(讽刺)汉阳人的意思,是这样的吗?
您知道“贱三爷”已经被列为国家非遗了吗?就像是大熊猫一样
前不久我们同学也有做过同样的调查,可是发现好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几乎不知道这个有名的人物了,您对此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您怎样看呢?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2-1 21:38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1-28 21:02 发表
您知道贱三爷吗?
“贱三爷”一般是指什么意思呀?
“贱三爷”是骂人的吗?为什么呀?
您可以和我们讲一下您最熟悉或是觉得最好玩的“贱三爷”故事吗?
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说到“贱三爷”吗?一般是在什么场合情 ...
问题设置的很好啊,没问题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4 21:52
我看到土豆上有一个视频叫“贱三爷的故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cbiTeBRBdI/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1-28 21:00 发表
有谁在网上搜到有关“贱三爷”的故事视频吗?我们找不到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4 21:53
“武汉版阿凡提”入围“省级非遗”
“贱三爷”脾气是越狠越不怕
“汉阳来的贱三爷。”是老武汉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头语。但很少有人详细了解“贱三爷”的生平。“其实“贱三爷”就是武汉版的阿凡提。”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告诉记者,传说在明代中期,汉阳县(今蔡甸区)有一位民间智慧人物,小名健健,排行老三,人称贱三。因好打抱不平,扶危济贫,被人尊称为“贱三爷”。“贱三爷”那种“越是狠的越不怕”的豪气则是武汉人某种性格的写照。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4 21:55
卡通形象曾轰动戛纳
来自蔡甸区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沈远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致力于“贱三爷”传说的搜集整理,并于1993年出版了《贱三爷》一书。
后来,武汉江通动画找到他,以“贱三爷”为原型拍了一部名为《小子贱三》的动画片,讲述了“贱三爷”小时候的故事。这部影片的片花于2004年亮相戛纳时引起了轰动,德国、意大利迪士尼公司以及法国五台等多家境外影视公司都有意购买《小子贱三》的海外播放权。“但是老外要求修改故事,他们认为贱三仇富仇官的内容一定要改。”沈远义没有答应。双方相持不下,购买海外播放权的事也只好不了了之。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4 21:5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贱三爷》这本书和相对应的动画片啊,求共享啊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4 21:59
可以推荐一个蔡甸区文化馆,这里面对贱三爷的描述可能会多一点呀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1-28 21:01 发表
我们明天要出去调研~~然后想了一些题目~大家看看可以不呀?给我们一些建议吧~期待期待~~~~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4 22:09
唐武德四年开始,在汉阳筹划修建汉阳城,其城的选址为东临长江,北倚凤凰山。古汉水由城西再向东,半边围着汉阳城旁流过后再与长江交会。昔时还没有鹦鹉洲,汉阳鹦鹉洲的定名则是清朝的故事。 昔时的凤凰山(古为凤栖山)是一个山清风景秀的地方,汉阳城北倚凤凰山,而三面有水,就军事而言,易守难攻(那是冷兵器时代),就风水而言,确实块风水宝地。所以唐朝初年,最高统帅将沔阳洲洲治设在这个地方,并开始建城。 世事多秋,唐政府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甲申年(684年)唐中宗李显当了最高统帅,年号祠嗣聖元年。同年唐睿纵李旦接任,年号为文明元年。李显的无能,李旦不听指挥,故同年武则天上任,改年号为光宅元年。李旦的下台没有罪名,武则天封李旦为汉阳王,据汉阳老三“考证”,这汉阳王李旦的王府应设在凤凰山上。
汉阳王李旦在凤凰山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当中,汉阳的洲治,县治都在城内。新官上任,大年小节,这些官员是要去见见昔日的皇帝的。汉阳王李旦在王子之中排行老三。到时不敢说,背后还是敢讲的,那就是我已去拜见三爷。这三爷不喜财,不好色,有那些吃屁而未得到笑脸的政府官员,酒后直言,这三爷真不是东西,有点犯贱,时间一长,这“贱三爷”的名头传到汉阳王李旦的耳朵里,李旦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自得意。就是因为汉阳王李旦的性格不寻常,二十五年后,他这“贱三爷”的名头跟随他一起又做了唐朝最高统帅,这是庚戌年(711年)的汉阳城内的故事,其年号为景云六年。
王府内的故事,历年来流入民间,那民间也为其所用。如今的蔡甸区,昔时与现今汉阳区共为汉阳县。从唐朝以来汉阳地区,包括武汉的民间人士,绝大部分都知晓“贱三爷”。说实在汉阳“贱三爷”有时还成为善意的骂人话,这也是武汉的一俗语。那就是“你真像你妈的汉阳“贱三爷””。外地人听起来像是骂人,但这一句不是骂人的话,有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类。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2-5 21:41
贱三爷版本:贱三爷的故事现在有记载的据说有两百多个,我翻阅手中资料,只收集到以下这些:
《贱三爷的来历》对贱三爷的来历有六种说法:认为实有其人的:
一健三摆渡金牛不收钱,健三拳术师的贱脾气,健三农民拒绝给财主当护院
认为虚构的:
贱三爷是“见山厌”和“见师爷”的谐音误读,或是从事贱三业的人的自我陶侃。
以下是贱三爷机智故事
《赵钱孙李》 《 贱三爷练武打擂台》
《吟诗》《 画像》《求雪 》《 对联》《告状》
《养老》 《打擂》 《秃驴》 《帮工》 《读书》
《老规矩不能改》 《 抬轿子》
《要命还是要钱》,《斗恶魔》,《金殿比武》,《比箭》
《贱三爷赶考》,《公鸡打鸣》 《称骨头》,《那是我的心》《 晒肚皮》《 萝卜鳝鱼猪》《 打豆腐 》《题壁字》
《借礼救灾》《 酒店三句半 》《 把水挤出去》 《银子和马》
《练武》,《智平械斗》,《你是贱三爷吗》,《贼被偷了》,《剃头修脚擦背 》 ,《一斗米和一把米》,《水晶盒》,《去掉点酸味》,《酒店对联》,《讨学钱》,《金玉良言》,《推车赶脚》,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2-5 21:42
个性特点:有着敬酒不吃吃罚酒,文武双全,不畏权势,敢于斗争,善于教育,治病救人,不为名利,一心为群众,语言诙谐成趣,犀利如刀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2-5 21:53
广为流传的原因:据《湖北民俗志》载,除了汉阳的贱三爷,明清广泛流传于湖北的民间智慧人物还有很多,如五峰红渔坪,白溢坪一带的杜老幺等,故事内容也大致相同,都是反映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和少数了解民间疾苦的知识分子如何以幽默,诙谐,冷嘲作弄等为武器,以非暴力的手段,与剥削,欺压劳动人民的地主贪官等进行巧妙斗争,扶强济贫,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进行抗争的强烈愿望,是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贱三爷是劳动人民智慧,勇武的化身,是劳动人民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毫无疑义,最先创造贱三爷的,是从事贱三业的劳动者,他们最被人瞧不起,也最具有反抗性。他们需要一个能为他们说话,能表达他们意志和愿望的人来主持正义。贱三爷的产生,正是劳动人民智慧,愿望和理想的化身,所谓贱,是劳动人民中机智人物的自嘲和对统治者的蔑视。
贱三爷能成为民间机智人物中流传最广的人自有其独特之处。第一,贱三爷的故事主要在城镇流传。从某种意义上说,旧城镇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甚至比农民更厉害,复杂。如城镇官多,财主恶霸多,地痞流氓多。人们深受其害,希望有人替他们说话,为他们伸张正义。贱三爷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干过百行白业,这些职业大多流动频繁,活动面积大,跟城镇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关他的故事更容易流传;城镇人员集中,成分复杂,行业多,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姑子牙婆无所不包,他们极易接受贱三爷的故事,又成为贱三爷故事的传承人,于是,更赋予了贱三爷故事更广阔的天地;城镇的各种活动场所比比皆是,如茶楼,酒馆,客栈,戏院,集市等,经常聚集南来北往的各种人,贱三爷的故事自然成为他们言谈的话题,他们不仅传播着贱三爷的故事,同时也丰富着贱三爷的故事,并给贱三爷的故事进行义务加工。加上汉阳还是小码头,货物人员流通之地,更增加了故事的流传面。
第二:贱三爷有高超的武功。这是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城镇中的手工艺匠人受着流氓,地痞,恶魔的欺压和剥削。为了对付这些无赖,很多手工艺匠人练武防身。有这些原因,劳动人民就让贱三爷挥动拳头去惩治这些恶人,替人民出出胸中的怨气。
总结一下就是:贱三爷是人们理想的化身,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同时因为贱三爷不同于一般机智人物的特点,是唯一主要在城镇流传的机智人物,城市人口的密集,生活的压迫等让贱三爷故事广为流传,另外贱三爷有高超的武功,与人们的表达诉求相符合。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2-5 21:55
久传不衰的原因:贱三爷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是由众多的短小故事群来构成的。一方面人们喜欢这个人物,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短小易记。这是民间口头文学之所以久传不衰的原因之一,人们在口头传说中,不断丰富,补充,象滚雪球一样,使其形象更加鲜明,高大,丰满。
作者: 李婷婷2014 时间: 2014-12-5 22:11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2-4 22:09 发表
唐武德四年开始,在汉阳筹划修建汉阳城,其城的选址为东临长江,北倚凤凰山。古汉水由城西再向东,半边围着汉阳城旁流过后再与长江交会。昔时还没有鹦鹉洲,汉阳鹦鹉洲的定名则是清朝的故事。 昔时的凤凰山(古为凤栖 ...
机智,喜剧性的人物故事出现,最早可上溯到秦汉以前,司马迁《史记》中《滑稽列传》便是例子。但机智,喜剧性人物故事的大量出现则是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时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生灵涂炭,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人们理想中的“真龙天子”不能出现,就将反抗的希望寄托在一些理想人物的身上。这些人出身微贱,地位低下,但他们不畏强暴,智勇双全,为老百姓鸣不平,抨击邪恶,针砭时政。贱三爷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的一言一行,都显示出劳动者并不因为贫困而心甘情愿受剥削压迫,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反抗斗争。
——浅谈汉阳“贱三爷”的“贱”&陈佩璋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7 22:44
从先秦至明清,在中国广大区域和众多民族口头叙事文学园地活动着的机智人物,主要有三大类型:
一是宫廷人物型。他们生活在帝王周围,常用自己的机巧和帝王周旋,保全自己,抑强扶弱。如晏子以及清代乾隆皇帝身边的刘罗锅(刘墉)等。
二是乡村人物型。他们或是长工、佃户,或是巧女,或是乡村知识分子,但故事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主人公以机智手段战胜乡村豪强势力,维护农民尊严与生存权利。湖北的杜老么、徐苟三、张十份、陈细怪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它是我国流行最为普遍的一类故事.
三是城镇人物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武汉的贱三爷的故事了。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7 22:48 标题: 回复 33# 的帖子
在宫廷人物类型中,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刘罗锅这个人物,因为小时候就有一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大家对晏子也比较熟悉,因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晏子使楚》。相比较而言,乡村人物和城镇人物我们不熟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教育和影视艺术对民间故事传承的影响作用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7 22:49
贱三爷和其他机智人物故事
贱三爷
“莫说江湖多风波,莫说人生多坎坷,皇帝的脑壳我敢摸,娘娘的金莲我敢削,达官贵人的后背由我说,阎王爷见了我打哆嗦,汉阳来的贱三爷就是我,贱三爷贱得真快活!”
杜老幺的故事——“半文钱”
“半文钱”的故事情节是:乾隆年 间,枝江县的县老爷闻长乐杜老幺的名气,找上门来,要和杜 老幺赌点狠气,硬拉杜老幺去打一场官司,赌着杜老幺把他的乌纱帽打掉,否则就要任他发落。这个县老爷是个服硬不服 软的家伙,见杜老幺不爱走,越是要抖这个狠。杜老幺被纠缠不休,就说:“打官司要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有,怎么敢上路?县官听说只要半文钱,就把通宝剁了一半给杜老幺。两人直往荆州府,杜老幺当即告了这个县官一状,一下果然摘掉 了县“老爷”的乌纱帽。杜老幺的状词是这样写的:“身为百姓父母官,目无王法好大胆,乾隆通宝剁两半,不斩也得先撤官。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7 22:49
江二伢的故事——父寿之日戏财主
有一年,江二伢的父亲做寿,左邻右舍的乡亲都来祝寿。二伢帮工的那个财主是个非常吝啬的老鬼,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暗自算计,我何不趁机到二伢家美食一顿呢,于是就拿出一文铜钱,用一小块红纸包着,带在身上,也假腥腥地前去祝寿。光用纸包着一文铜钱不算,他还在纸上写道:“一文铜钱贺寿,嫌少莫收,收则爱财。”财主到了二伢的家中将纸包递给二伢的父亲。二伢的父亲连声道谢地接过纸包。当打开纸包看时发现内面有一张纸条,展开看了上面的字倒觉得有些辣手。心想,我收吧,他言我爱财,不收又会说我嫌少,这哪里是来贺喜贺寿,分明是来刁难于我呀!二伢的父亲正有些焦虑不安,这时二伢回来了,见父亲满面的愁容,就问父亲。他父亲把全部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二伢听后二话未说从心里就知道了财主的鬼心思,于是就从父亲手里要过纸包,笑了笑,在纸上续上一句,曰:“一间茅屋待客,厌穷别来,来则好吃。”乡亲们听了都言“绝妙!”那吝啬鬼财主一下子给气傻了,乘人没注意,恢溜溜地走了。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0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访谈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了“贱三爷”故事的传承危机,也是民间故事传承的危机。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1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2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2
4.申遗中“贱三爷”的故事是想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所收获,但现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人民,这样的申遗项目的最后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只要申遗就完成了对民间文学的保护,还需不需要更进一步的工作,来传承下去。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2
5.关于“贱三爷”的剧本和动画片都筹划过,但都没有和大众见面,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有什么影响,筹划而没有推出又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利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推广?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5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0 发表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 ...
1、民间故事传承的危机一直以来普遍长期存在。城市的传承危机比农村的严重,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危机比老年群体严重,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下的传承危机比以前严重。比如我在之前就很少知道洛阳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学习民间文学,才对本地民间故事加深了解。那么申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挽救处于危机中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民间文学艺术。除了申遗,民间应该提升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需要有关文化宣传部门的帮助,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46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1 发表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2、民间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对“贱三爷”的评价是各不相同的,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就像现在微博热点新闻中不管是好事坏事,都有褒贬的声音。因此,贱三爷的故事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判断,有人认为是机智人物,有人认为只是耍小聪明。
“贱三爷”传承的变异也可能是有些人望文生义,对该人物了解不够,只是了解了某些方面,或者仅仅根据名字就断定这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这样拿来使用,必定会产生变异。
沈远义老师在收集整理贱三爷的资料时,是否有资料收集不完全或主观感情影响都可能产生民间与作为申遗项目时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8:52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3、我想到了一方面,就是宣传力度不够。就像最近一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来那二十四个字并不是很好记忆,但是宣传的多了,大家都记住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宣传推广,申遗只是保护的开端,以后的路还很长。宣传不到位,申遗就只是一个表面的工程,没有人民群众参与了解,这些申请上的项目虽然短期得到了保护,但是经过若干年,最终还是会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19:00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4.申遗中“贱三爷”的故事是想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所收获,但现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人民,这样的申遗项目的最后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只要申遗就完成了对民间 ...
4、申遗的目的和价值在于:
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申遗完成还远远做不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人民群众参与了解,这些申请上的项目虽然短期得到了保护,但是经过若干年,最终还是会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进一步的工作就是需要加深群众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增强对非遗项目中体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这样非遗项目才能长久得到保护。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0 20:08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一.
我认为这反映的是民间故事传承的断代和濒危现象,这个现象在很多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传承人的缺失
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大都为年长者,这些年长者年龄较大,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该类故事不感兴趣,因此老一辈的人将这些东西传承给年轻人时出现了困难。
2.受众的结构变化和规模减缩
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断代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故事受众的大规模缩减是分不开的。在以往,乡村民众对故事的热情普遍很高。但是,现代都市化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大众传媒对农村的渗透,改变了乡村传统的文化生活模式和娱乐方式。即使是回乡期间的中青年以及留守农村的妇女和儿童,也更倾向于以电视、游戏机、互联网等填充他们的业余时间。人们以群坐在一起讲故事为主的消遣方式,变成了各自在家上网聊天等。
3.宣传力量不够
阿凡提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贱三爷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我认为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宣传方面。阿凡提有自己的动画的完整的动画片,而贱三爷的动画片却只有零零星星的几集,加上宣传不够,看这几集动画片的人更是少之有又少。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0 20:08 标题: 回复 38# 的帖子
这个体现了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在其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改变。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贱三爷的例子中则表现出了因为误读和遗忘使故事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使“贱三爷”变成污秽之语。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0 20:12
引用:
原帖由 李婷婷2014 于 2014-12-5 21:42 发表
个性特点:有着敬酒不吃吃罚酒,文武双全,不畏权势,敢于斗争,善于教育,治病救人,不为名利,一心为群众,语言诙谐成趣,犀利如刀
“莫说江湖多风波,莫说人生多坎坷,皇帝的脑壳我敢摸,娘娘的金莲我敢削,达官贵人的后背由我说,阎王爷见了我打哆嗦,汉阳来的贱三爷就是我,贱三爷贱得真快活!”和这句话很像啊,很搞笑的展现出了贱三爷的性格特点。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0 20:13
申遗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伟大成果,总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它是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心灵表现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凝聚起来的草根阶层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申遗是为了铭记和弘扬,加大对民间民间文学的保护,使之永久的流传。
对民间文学的其他保护措施:
1.像“贱三爷”这类的民间故事,相关政府和部门应该组建专家团队,在实地考察时进行搜集对比,建立民间故事集成;
2.对优秀的民间故事应该传播到中小学教育中去,中小学教师应适当的组织学生学习当地或本省的民间故事;
3.新媒体力量,可以借鉴动画片《阿凡提》成功的经验,对于合适的故事可将其拍成动画片,电视剧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影响力。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4.申遗中“贱三爷”的故事是想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所收获,但现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人民,这样的申遗项目的最后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只要申遗就完成了对民间 ...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22:26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5.关于“贱三爷”的剧本和动画片都筹划过,但都没有和大众见面,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有什么影响,筹划而没有推出又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利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
5、现代传媒手段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现代传媒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现代传媒推动了民间故事传说的发展、融合和演化;
负面影响:现代传媒对民间文学的保留大于传承;快餐式的文化传入与输出使得许多民间文学的内容不适合当下的时代背景,许多并不知名的民间故事传说史诗日渐消亡。
困难:可能不太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故事的内容主题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念,受众有限。
如何运用现代手段保护传承?a.运用现代手段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b.运用现代手段宣传非遗。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22:32 标题: 贱三爷故事的魅力
总述:贱三爷的故事是机智人物故事的代表,这一类的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它是渊源久远的机智人物故事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机智故事的魅力;历史文化价值;当代价值。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22:34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22:32 发表
总述:贱三爷的故事是机智人物故事的代表,这一类的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它是渊源久远的机智人物故事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机智故事的魅力;历 ...
1.机智故事的魅力:
一般机智人物故事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斗智为主题,通过主人公以“急智”或“机巧”来战胜对方,化解难题,向旧传统挑战,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二是围绕某一“箭垛式”人物来编织系列故事。
它的流行是世界性的,在西方故事学中将此类故事称为“恶作剧故事”,并认为它是从一种原始文化意象中生发出来的。那些以自己的智慧和巧妙的方式反抗天神统治,改善人类和动物处境的“文化英雄”就是它的早期主人公。“恶作剧者有时是愚蠢和狡猾者,同时他又兼具教给人类生产技术的文化英雄要素。他们的行动充满了反抗精神,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反传统道德。传讲这类故事的人往往把它用为吐露自身反抗意识的安全阀。”(见通口淳等《世界民话概说》一书,载日本讲谈社1989年版《世界民话》
从先秦至明清,在中国广大区域和众多民族口头叙事文学园地活动着的机智人物,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宫廷人物型。他们生活在帝王周围,常用自己的机巧和帝王周旋,保全自己,抑强扶弱。如晏子以及清代乾隆皇帝身边的刘罗锅(刘墉)等。二是乡村人物型。他们或是长工、佃户,或是巧女,或是乡村知识分子,但故事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主人公以机智手段战胜乡村豪强势力,维护农民尊严与生存权利。湖北的杜老么、徐苟三、张十份、陈细怪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它是我国流行最为普遍的一类故事。三是城镇人物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武汉的贱三爷的故事了。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22:34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22:32 发表
总述:贱三爷的故事是机智人物故事的代表,这一类的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它是渊源久远的机智人物故事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机智故事的魅力;历 ...
2.历史文化价值:
除具备上述机智人物的共同特征外,其独特之处在于他是活跃在城镇的民间机智人物,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典型代表,是“多才多艺、乐观豪爽、诙谐幽默的阿凡提式的城镇下层社会劳动者的典型”。从他身上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由乡村进入城市所经历的苦乐艰辛。这一历史过程今天仍在继续,由此生出的种种悲喜剧今天仍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贱三爷故事就是一面昨天的镜子。
贱三爷不只是为个人的生存而奋力挣扎,他的故事中有许多篇还叙述了他同情保护弱者,主持正义,同豪强势力抗争的事迹。为此,人们不仅赋予他以随机应变的机智,还赋予他以超群出众的武功,使他能赶走拦路抢劫财物的匪徒,打败在擂台上耀武扬威的拳师。甚至还借用古老而神奇的幻想情节,虚构了他制服阎王鬼怪的故事。他成为了体现城镇下层社会民众智慧与意愿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给人以鼓舞。
贱三爷就是一个在旧时代由乡村进入城市,在城乡之间的夹缝里求生存的人物,他终于以农民的顽强意志和丰富智慧战胜险恶,在城市里扎下根来。“汉阳来的贱三爷”这句口头禅从城里人嘴里道出,明显流露出对周边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的轻蔑。而已经在城里立定脚跟和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则津津乐道这位传奇人物的种种趣事,借以表达自己的乐观开朗情怀。
只有把贱三爷故事置于旧时代农民进城的特殊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独特风采与价值。由于贱三爷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了它的思想生活内容,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获得了相应的变化,较之一般机智人物故事似乎更为活泼多样。这些以贱三爷为主人公的系列故事,有的以咏诗联对显示才智高下,有的则以拳脚相对表现武功强弱;有的属于写实性的生活故事,也有的借鬼怪出场来驰骋浪漫主义幻想。它们似乎是将武汉地区城乡流行的各种叙事体裁都囊括在内。可它们并不是简单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不仅所有的故事都由同一主人公以自己的机智生出有趣的情节与诙谐的情趣,还在语言上表现出浓厚的武汉方言韵味,成为汉味文学的代表作。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22:34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22:32 发表
总述:贱三爷的故事是机智人物故事的代表,这一类的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它是渊源久远的机智人物故事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机智故事的魅力;历 ...
3.当代价值:
古语虽云: “时过境迁”,但贱三爷故事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仍不可小觑。
文化传承。贱三爷故事中的“么事”“么唦”“是的唦”“几多”“搞么鬼”等方言俚语凸显了汉阳及周边地区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酣畅淋漓、汉味十足,在故事讲述中无形地起到了保护传承地方语言的作用;贱三爷故事中谈到了很多传统民俗节庆,促进了当代民俗节日的传承,为当代民俗研究和节日传承提供了史料和借鉴对象。年关清账、中秋团聚、吃腊八粥、小年大清扫、元宵节吃元宵等习俗仍在民众生活中流传。
精神传承。贱三爷是农村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形象,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外来者的身份使他遭遇了各种不平等待遇。雇主的剥削、客店老板的欺负、官府的压榨……但他始终未被压倒,而是对生活、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展示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保持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行侠仗义的品格。这些都是当下农民工学
习的榜样。
娱乐功能。弗洛伊德曾说: “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是令人满意的现实好转。”贱三爷故事正是这种幻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通过故事实现心头愿望,获得幸福感。贱三爷故事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欢笑: 为慰藉坟前痛哭的妇人,贱三爷便在离那妇人不远的坟头“演戏”: 先痛哭,后讲笑话,再翻跟头,逗得妇人破涕为笑; 财主问贱三爷怎样能使母鸡只下蛋不吃食,贱三爷道: “养一种长颈鸡,屁股留在自家下蛋,脖子伸到邻家吃食。”故事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综上所述,贱三爷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对侵略,反对压迫剥削,渴求伸张正义,摆脱不合理境遇的愿望。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揭示了人民群众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楚文化孕育出的文化品格典型,能为背井离乡的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 马文净 时间: 2014-12-10 22:37 标题: 贱三爷故事的文化内涵
1.反映了流民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诉求。
2.故事中鲜明地体现了汉味文化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1 21:33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0 发表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 ...
是的,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深思。现在大家都只知道“贱三爷”是武汉骂人的话,而武汉现在建设文明城市,认为“贱三爷”是骂人的脏话,大家都不再提了,现在贱三爷故事传承上面出现了危机。我在网上搜资料也很少有有关贱三爷的资料。只有讲到有了有关贱三爷的电视剧要拍了,动画片要拍了。但是已经过了很久,还是没有拍出来。百度里面搜贱三爷出来的资料很少,没有相关的故事在页面上出现。我们都是在“读秀网”才查到了贱三爷的故事,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所以想了解都没有渠道可以了解。从这可见,贱三爷故事的网络宣传和媒体宣传都不到位,政府也没有对贱三爷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所以贱三爷的故事的传承必须从这些方面下手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1 21:39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哇,原来贱三爷还有这样的来历,长见识了。所以贱三爷的故事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啦,后来的贱三爷的故事,只是借了贱三爷的名号而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反映当时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的了,所以现在贱三爷变成了骂人的话也是有道理的,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1 21:43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申遗主要是以知识分子或者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人为中心而平民老百姓大多不会主动的关注。而传自民间的文化必须得到民间大众的重视和认可,只有当平民大众关注多了民间的文化遗产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否则这些被保护的民间传统只能变成死的文化。所以如果只是申遗没有后续活动很容易造成申遗之后广大民众依然不了解的情况。所以,虽然沈老师想要为“贱三爷”正名,但是现在还没有重新传播开来,百姓都不了解这些故事,又怎么能够为他正名呢?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1 21:45 标题: 关于如和贯彻申遗目的
我觉得要传承民间文化,我们首先是要报这些文化给整理出来,尽力保护。这是申遗的工作,所以申遗只能为传统的传承提供一些条件和增加一些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比较小。所以除了增加传统文化的拉力外,我们还需要做一些推送活动,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一些本来根本不知道的人也能了解这些文化。就像买东西一样,不仅要自己的东西好有知名度还要有各种推销的活动,像网络上时时刻刻出现的推送广告那样,有时没有想看但是广告出来了,空闲时也会看一下。具体加大传播的渠道需要各种新旧媒体的宣传,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可以在地方教材里面加入相关的篇目),需要社区的各种宣传活动。针对贱三爷的故事我觉得政府应该首先摆正态度,正确认识贱三爷文化。因为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人说现在建设文明城市,贱三爷是不文明的,都不让提。尤其是政府对于“贱三爷”这种文化没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也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1 21:47 标题: 回复 38# 的帖子
贱三爷的故事中贱三爷都是正面的形象,但是现在“贱三爷”在汉阳人那里却变成了骂人的脏话,这种反差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承过程中人们对于贱三爷相同行动的不同主观评价所致。贱三爷的故事中确实有讲贱三爷小时候不爱读书比较调皮捣蛋的这一方面,而现在用“贱三爷”说人不学无术,耍小聪明确实有相似之处,只是在故事中主要是这里的积极的一面来讲贱三爷而后代有可能把这种特点概括为了耍小聪明和不爱读书不学无术。所以我觉得这种反差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物对于贱三爷所做的故事的主观态度发生了改变。
2、不同地区的思想发展不同所致。我们知道贱三爷故事多是讲贱三爷从汉阳农村到汉口城镇务工的故事。所以我个人觉得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原因:明代因为皇权旁落思想比较解放的朝代,而且商业经济迅速的发展,(故事中也有反映商业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的)这些对于耕读传家这种传统有了一定的影响,而像贱三爷这种不爱读书,不务正业的,但是又聪明正义,所以符合了一部分人的期望,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向外流传,那么在一些还是比较保守的地区则可能会认为贱三爷放弃读书放弃种田是一种负面的形象,也是有可能导致“贱三爷”成为一个贬义语言的。做个设想,假如贱三爷的故事是在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外来打工者较多的地方产生的,那这里思想相对比较开放,而且哪里有更多的像贱三爷一样的外来务工者,那么他们对于贱三爷的态度会是好的,但是但是的汉阳像蔡甸地区还是农村比较保守就会贱三爷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贱三爷就成了骂人的话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故事中的贱三爷来自汉阳农村,而工作在商业发达的汉口工作。人们的观念不同,是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3、现在所查的资料对于贱三爷的故事的整理是不是有选择的整理?因为我们所差的资料有限,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贱三爷的故事其实原本是既有赞美贱三爷的也有批判贱三爷的但是在进行资料整理的时候,只选择了赞扬贱三爷的故事而舍弃了批判的部分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1 22:05 标题: 动画片和电视剧没有拍出
动画片2005年时前期策划已经完成,而电影而预告片在夏戛电影节上也反响不俗。但是成品却始终没有出来。各大视频网站都没有查找到。而电视剧的剧本早已出炉,电视剧也是没有制作出来。我觉得可能是经济上出了问题,之前也有将民间人物搬上银幕的,像《花木兰》、《神笔马良》效果不错,但是市场经济下,毕竟还是要有人投资,《小子贱三》应该是没有经济支持吧。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2-14 22:03 标题: 回复 16# 的帖子
这些都是社会历史的现状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2-14 22:08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1 发表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民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他流传于人们口耳之中,永远没有定稿,所以很容易发生变异。“贱三爷”这个故事产生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可能比较清楚的知道这不是骂人的话,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贱”字本身是骂人的话,所以不了解具体情况的话,很容易发生误传。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2-14 22:09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由于我们本身缺乏对民间故事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都不会去关注申遗。通过这次的民间文学的学习,也首先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要让民间文学的保护成了一群学者的事情。此外国家和地方也应该加强对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的传播和重视。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2-14 22:10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0 发表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 ...
类似像“贱三爷”这样的民间故事在传承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现在信息更新快,“贱三爷”这个发生在明朝的故事,很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被中断。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就是上面提到的信息的快速更新,很多久远的民间故事更容易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2)传承方式:民间文学在历史的传承中主要依靠的口耳相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而且,过去信息传播的方式少,人们获取外界资源的渠道少,所以年轻人、小孩更愿意听老人讲故事,这就促进了民间故事的传播。相反,现在网络,手机,电视等等,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多,人们便不愿意去听老一辈的讲故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文学的传播。
(3)我们的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逸事等等,缺乏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和传播。
(4)人们自身缺乏对民间故事的重视,所以不会有意识的传播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自身的魅力,民间故事种类很多,类似贱三爷这样机智人物的故事也很多,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此外,“贱三爷”的故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也不再具有典型性,魅力也减少,对人们的吸引力减少。
作者: 赵颖星 时间: 2014-12-14 22:11 标题: 问题:
你认为“贱三爷”的故事应该被弘扬吗?它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哪里?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4 22:56 标题: 回复 66# 的帖子
应该被弘扬啊,他的价值在于:
1、历史文化价值:
除具备上述机智人物的共同特征外,其独特之处在于他是活跃在城镇的民间机智人物,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典型代表,是“多才多艺、乐观豪爽、诙谐幽默的阿凡提式的城镇下层社会劳动者的典型”。从他身上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由乡村进入城市所经历的苦乐艰辛。这一历史过程今天仍在继续,由此生出的种种悲喜剧今天仍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贱三爷故事就是一面昨天的镜子。
贱三爷不只是为个人的生存而奋力挣扎,他的故事中有许多篇还叙述了他同情保护弱者,主持正义,同豪强势力抗争的事迹。为此,人们不仅赋予他以随机应变的机智,还赋予他以超群出众的武功,使他能赶走拦路抢劫财物的匪徒,打败在擂台上耀武扬威的拳师。甚至还借用古老而神奇的幻想情节,虚构了他制服阎王鬼怪的故事。他成为了体现城镇下层社会民众智慧与意愿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给人以鼓舞。
贱三爷就是一个在旧时代由乡村进入城市,在城乡之间的夹缝里求生存的人物,他终于以农民的顽强意志和丰富智慧战胜险恶,在城市里扎下根来。“汉阳来的贱三爷”这句口头禅从城里人嘴里道出,明显流露出对周边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的轻蔑。而已经在城里立定脚跟和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则津津乐道这位传奇人物的种种趣事,借以表达自己的乐观开朗情怀。
只有把贱三爷故事置于旧时代农民进城的特殊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独特风采与价值。由于贱三爷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了它的思想生活内容,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获得了相应的变化,较之一般机智人物故事似乎更为活泼多样。这些以贱三爷为主人公的系列故事,有的以咏诗联对显示才智高下,有的则以拳脚相对表现武功强弱;有的属于写实性的生活故事,也有的借鬼怪出场来驰骋浪漫主义幻想。它们似乎是将武汉地区城乡流行的各种叙事体裁都囊括在内。可它们并不是简单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不仅所有的故事都由同一主人公以自己的机智生出有趣的情节与诙谐的情趣,还在语言上表现出浓厚的武汉方言韵味,成为汉味文学的代表作。
2.当代价值:
古语虽云: “时过境迁”,但贱三爷故事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仍不可小觑。
文化传承。贱三爷故事中的“么事”“么唦”“是的唦”“几多”“搞么鬼”等方言俚语凸显了汉阳及周边地区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酣畅淋漓、汉味十足,在故事讲述中无形地起到了保护传承地方语言的作用;贱三爷故事中谈到了很多传统民俗节庆,促进了当代民俗节日的传承,为当代民俗研究和节日传承提供了史料和借鉴对象。年关清账、中秋团聚、吃腊八粥、小年大清扫、元宵节吃元宵等习俗仍在民众生活中流传。
精神传承。贱三爷是农村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形象,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外来者的身份使他遭遇了各种不平等待遇。雇主的剥削、客店老板的欺负、官府的压榨……但他始终未被压倒,而是对生活、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展示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保持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行侠仗义的品格。这些都是当下农民工学习的榜样。
娱乐功能。弗洛伊德曾说: “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是令人满意的现实好转。”贱三爷故事正是这种幻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通过故事实现心头愿望,获得幸福感。贱三爷故事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欢笑: 为慰藉坟前痛哭的妇人,贱三爷便在离那妇人不远的坟头“演戏”: 先痛哭,后讲笑话,再翻跟头,逗得妇人破涕为笑; 财主问贱三爷怎样能使母鸡只下蛋不吃食,贱三爷道: “养一种长颈鸡,屁股留在自家下蛋,脖子伸到邻家吃食。”故事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综上所述,贱三爷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对侵略,反对压迫剥削,渴求伸张正义,摆脱不合理境遇的愿望。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揭示了人民群众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楚文化孕育出的文化品格典型,能为背井离乡的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外,贱三爷的故事也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我们可以将他搬到现代社会中来,反映现代社会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5 21:16
觉得民间故事不仅能传播某种机智人物的事迹,而且还能够保护这些方言土语。引用:
原帖由 李婷婷2014 于 2014-11-7 09:10 发表
有——没有之意,音冒
蛮——狠,厉害
嚇——害怕
么,么样,么事,么唦——什么,怎么之意
龌龊——脏
巴巴——大便
醒惶——明白,醒悟
铆——使劲
一点嘎,一丁嘎——形容小,少
造孽——可怜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5 21:18
这一点我觉得也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引用:
原帖由 李婷婷2014 于 2014-12-5 21:55 发表
久传不衰的原因:贱三爷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是由众多的短小故事群来构成的。一方面人们喜欢这个人物,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短小易记。这是民间口头文学之所以久传不衰的原因之一,人们在口头传说中,不断丰富,补充,象 ...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5 21:20 标题: 回复 41# 的帖子
1、借助印刷媒介而实现的由口头文学到书面形式的转换,即将民间故事整理成册,印刷出版
2、借助网络电视媒体实现由口头传授到网络观看,现代信息环境下,应借助新的传播形式,大型MOOC网络课堂得到推广并获得成功,民间文学是否能借鉴这种形式,请民间传承人录制视频,放在网上呢?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5 21:26 标题: 回复 66# 的帖子
我觉得民间故事应该被弘扬。民间故事传达出了一种文化价值,它是人民心理结构的一种具体表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期的生活面貌,像贱三爷的的故事就反映了汉阳地区的风貌。故事中的一些关于贱三爷的性格描写其实也是对武汉人的性格写照,它的方言土语也像我们展示了汉文化的色彩。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5 21:30
在收集和整理贱三爷的故事过程当中,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阿凡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被列为“世界民间艺术形象”之内,而和他相似的贱三爷却鲜少人知呢?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阿凡提拍成了动画片,而使他传播得更广吗?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5 21:34
关于这个贱三爷的故事,我觉得更多的是学者型的研究,比如说像沈远义先生,在民间它的传承并不广泛。我觉得这也表现出一个问题,就是学者研究和现实的民众相脱离的现象。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6 18:30 标题: 采访沈远义先生获得的一些新的想法
1、为什么故事中的贱三爷的良好形象在现实中人们使用时却是骂人的话?
首先,我们看到的故事多数是行侠仗义帮助他人的事情,但是实际上人们对认为他这是对管闲事,是犯贱的行为,用最通俗的话就是“吃饱了撑的”,所以大家对用这样的话来骂别人犯贱。
其次,根据我自己理解的沈远义老师的话因为新时期在对于贱三爷故事的重新中,有为贱三爷正名的目的,所以舍弃了一些有损贱三爷形象的故事。所以在从前,贱三爷不知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那人们用贱三爷来骂人也并不稀奇。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6 18:31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和利益挂钩,而像民间文学这种文化价值大但是经济价值不易获得的就比较难以发展。首先是剧本问题,为了经济利益,出资方想要在故事2一些东西来吸引眼球,比如贱三爷的故事因为贱三爷的故事主要讲的是武汉的,可能对于其他的地方的人没有吸引力。而出资方则想让剧本不止写贱三爷,甚至把其他的地方人物身上的故事也安放在贱三爷身上,这样受众就不仅仅限于武汉。但是这样可能会引起版权问题而且贱三爷也就不是贱三爷了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花了较长的时间。接着当剧本资金问题解决了之后还是有其他的利益问题。我觉得是他们目光太短浅了。只看到了当下的利益,利益不在眼前我就先不干。还有就是各方面没有协调好,也是中国的行政没有效率的体现就像沈老师讲的,所有的资金都到位了,需要蔡甸的人提前布置场地,但是他们却怕万一场地布置好了,却不拍摄了那就白忙了。所以蔡甸要等到人来了才准备,但是制片方因为每天投入很大,在这里不能耽误功夫。所以一直没有协调好也就不了了之了。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6 18:36
3、传承
沈远义先生现在除了申遗之外,做的主要的宣传工作:1现在做的就是办工作室扩大规模,2、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吸引力。写小剧本,小歌舞这类比较容易进行演出的又有创新性贴合时代要求的新作品出来。3、进行进行政区进社区的演出等。
我觉得这些做法确实是非常有用,而与此同时我觉得他们还需要用一些新的传播方式。比如像微博之类的,但是限于现在的传承人都是老一代的,可能并不了解这一类的宣传方式。而至于电视新闻方式的传播,肯定会影响大一点,只是实行起来会比较的不容易。就像现在许多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是因为这些明星可以带来经济的利益,有商家的赞助,而文化的传承性质的,可能就不容易办起来。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6 18:37 标题: 申遗的价值
申遗的价值
反正我觉得现在的申遗还是有价值的,本来觉得这样的申遗没有价值,但是听了沈远义的话还是有的只是这是第一步,它能为后面的活动铺路。有了申遗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有人重视,支持,政府财政也会在这方面稍微有些倾斜,可以为以后的传承提供方便。
作者: 习棠棠 时间: 2014-12-16 18:40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贱三爷传承的危机:
现在虽然有许多人都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但是大多数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在现实中也很少有关注的。而政府机关也没有非常重视这些,这些不像城市建设那样能清清楚楚的让人们看到政绩,看到效果,所以政府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给予最大的支持。
作者: 卞仕傲 时间: 2014-12-16 21:54 标题: 回复 74# 的帖子
这可能也反映了研究的一种局限性,从教化层面上将总是倾向于讲好的,从而舍弃一些不好的,以求在教化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统的形象。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09:43 标题: PPT 小组成员及分工 大家看下
前期资料:赵颖星 黄文君 卞世傲 张璐娟
习棠棠 马文净 李婷婷
中期调研:习棠棠 马文净 李婷婷 张燕娇 袁昌敏
后期汇总:修婷婷 张燕娇 习棠棠
视频剪辑:黄文君
PPT: 袁昌敏
讲解: 张燕娇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09:49
引用:
原帖由 习棠棠 于 2014-12-16 18:40 发表
贱三爷传承的危机:
现在虽然有许多人都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但是大多数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在现实中也很少有关注的。而政府机关也没有非常重视这些,这些不像城市建设那样能清清楚楚的让人们看到 ...
我觉得这不是没有意识到保护重要性的问题,而是大家,尤其是我们的普通民众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或者不认为这是所谓的文化遗产。就像是热干面,在武汉人眼里,这简直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常见得不能再常见,而在大家眼里,要说得上文化就得要有真正的作品才叫文化。所以,根本不会像到“哦,入非遗了”然后特别特别地关注。有些爷爷奶奶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非遗。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09:55 标题: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中青报对于非遗的评价 引起很多思考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成为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与“非遗”数量“大跃进式”的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大量“非遗”正从我们的生活里悄然消失。”(《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13日)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09:57 标题: 绝非一个尴尬所能概括得了的“消失的非遗”
“非遗”保护热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遗”消失最快的20年。用官方的解释则是:“非遗”的传承链条正在中断:60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类遗产超过20多年前统计总量的三成。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08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2-4 21:57 发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贱三爷》这本书和相对应的动画片啊,求共享啊
没有。网络上都没有。因为根本就还没有制作出来,种种原因,沈远义老师采访视频有具体讲到这个问题哦~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17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09:57 发表
“非遗”保护热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遗”消失最快的20年。用官方的解释则是:“非遗”的传承链条正在中断:60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类遗产超过20多年前统计总量的三成。
这其实也是我们这次“贱三爷”实地调研的最大感悟。“贱三爷”故事传说据说只有60,70岁的老人才知道,但我们去调查采访的时候,发现几乎都没有有一个老人可以复述一个故事,甚至知道原来他还有故事。我们采访到的年龄最高的奶奶,在汉阳生活了70几年,都不知道原来贱三爷有故事。而小孩,年轻人或30几岁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贱三爷”这三个字。在我们调研之前所搜集到的资料里面,我们知道,沈远义老师当时为“贱三爷”申遗的原因除了重视其自身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问“贱三爷”正名,希望通过非遗,可以让广大民众了解到贱三爷的闪光点,让大家可以看到贱三爷好的一面,而不仅仅只是作为“汉阳来的贱三爷”骂人。但是,现实是。。。。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19 标题: 国际民俗学家乌丙安说非遗
国际民俗学家乌丙安说:“当我们对‘非遗’的保护尚未做到家时,就将其推向市场开发利用,实际等于把原生态的‘非遗’撕成碎片,各取所需。”------“各取所需”而不是注重保护造成了“非遗”的过度功利化和病态。
[ 本帖最后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10:21 编辑 ]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价值是精神性,它是地方记忆,是民族之根。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正视“非遗”的道路,正视“非遗热”背后的价值迷失和保护迷途。这对于理科生来说,似乎是几乎不可能接触到的话题。但作为文科生的我们,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虽然我们也无法为其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了,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把它当作要完成的课程作业匆匆结束就OK了,而是真正地站在一个中国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35
引用:
原帖由 习棠棠 于 2014-12-11 21:43 发表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申遗主要是以知识分子或者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人为中心而平民老百姓大多不会主动的关注。而传自民间的文化必须得到民间大众的重视和认可,只有当平民大众关注多了民间的文化遗产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否 ...
对,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其实也是非遗传承链条断裂的问题,“非遗”本应是长远的保护工作,但却因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大量短视行为和政绩陷阱、实用主义思维等而异化成了“短期工程”甚至是“利益工程”,最终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边缘化、濒危化,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品质和本真性价值。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44
引用:
原帖由 习棠棠 于 2014-12-11 21:33 发表
是的,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深思。现在大家都只知道“贱三爷”是武汉骂人的话,而武汉现在建设文明城市,认为“贱三爷”是骂人的脏话,大家都不再提了,现在贱三爷故事传承上面出现了危机。我在网上搜资料也很少有有关 ...
对。其实网络电视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就像这次我们实地调研,就有几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之前对于“贱三爷”其实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这是骂人的话,但是又一次在武汉每天18:00的方言节目《阿星说笑》中看到主持人在谈论“贱三爷”,才知道原来“贱三爷”也是“好”的,不仅仅是骂人的。所以,电视节目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平台,但可惜涉及地太少。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47
引用:
原帖由 习棠棠 于 2014-12-11 21:39 发表
哇,原来贱三爷还有这样的来历,长见识了。所以贱三爷的故事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啦,后来的贱三爷的故事,只是借了贱三爷的名号而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反映当时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的了,所以现在贱三爷变成了骂 ...
但是,从一个人物故事演变为民众口中的“武汉口语”(骂人的词)。故事变为词语,我在想这是不是我们之前所学的民间文学传承变异性啊?这变得未免也太。。。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54
会不会是因为现今社会发展的原因啊。。社会发展要求人们追求实用性。所以对比热干面-----每天都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非遗”,几乎每一个武汉人都知道,是物质性的,继承断裂几乎不可能,而像汉剧,汉绣,贱三爷人物故事传说等等这些文化层面的精神性的相对来说就很困难啊?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56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10:54 发表
会不会是因为现今社会发展的原因啊。。社会发展要求人们追求实用性。所以对比热干面-----每天都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非遗”,几乎每一个武汉人都知道,是物质性的,继承断裂几乎不可能,而像汉剧,汉绣,贱三爷人物故 ...
这让我想到以前高中些作文最经常用到的词“畸形发展”只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
作者: 千城‘无音 时间: 2014-12-17 10:57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回到故事的发源地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
首先,贱三爷的故事是有其固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据相关资料,贱三爷这一人物应是诞生于明中叶,这一点从其故事里面经常出现的商人及财主形象上也不难判断出。贱三爷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其作为“进城务工”的代表,拥有着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反抗精神,也表现出吸引人的机智、幽默的一面。当时的城镇中有少部分流民没有留在乡下沦为地主的雇工、佃户和奴婢,而是进入城市成为雇工。于这些人而言,贱三爷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自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流传甚广。而现今,当时的民间故事的社会环境基础早已消失不见,没有了商人也没有了财主,更没有受到商人和财主压迫的人,因此对贱三爷故事的关注程度低下是自然的。
其次就是人们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事物也在不断地更替,然而我认为人们对于消逝于或即将消逝于历史当中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保存意识。贱三爷的故事同样,如果当初沈远义先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系列故事,那说不定今天我们对于这个故事真的就无从查起了,至少要比现在困难得多。因此,从这个事实也可以提醒我们,不但是对贱三爷的故事,对以后其他的有价值的事物都应该更加留意。否则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其他国家申请世界遗产这样的事还是会不断地继续发生,甚至说不定真的有些东西会就这样不留痕迹的消失在历史中。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0:59
我们实地调研的时候,问到“现在还会经常提到贱三爷吗?” 大家的反映一致都是否定,而且原因惊奇相同------现在社会文明了,进步了,就很少讲了。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1:01
引用:
原帖由 袁昌敏 于 2014-12-17 10:59 发表
我们实地调研的时候,问到“现在还会经常提到贱三爷吗?” 大家的反映一致都是否定,而且原因惊奇相同------现在社会文明了,进步了,就很少讲了。
可是,像所谓的国骂,在全国,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哪个民族,好像生命力都很旺盛,一直都有活力啊 。。。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1:12
引用:
原帖由 千城‘无音 于 2014-12-17 10:57 发表
回到故事的发源地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
首先,贱三爷的故事是有其固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据相关资料,贱三爷这一人物应是诞生于明中叶,这一点从其故 ...
关键是,我们大多数对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没有清楚的认知。就像我之前学习文化概论之前,我对“什么是文化”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认为只有像书本记录的才叫文化。而且在社会中,不是有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吗?大家心中的文化都是很“狭隘”的,所以也就不觉得像“贱三爷”这样的人物故事传说是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反而认为不再讲到贱三爷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文明。
作者: 袁昌敏 时间: 2014-12-17 11:15
引用:
原帖由 千城‘无音 于 2014-12-17 10:57 发表
回到故事的发源地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
首先,贱三爷的故事是有其固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据相关资料,贱三爷这一人物应是诞生于明中叶,这一点从其故 ...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而现今,当时的民间故事的社会环境基础早已消失不见,没有了商人也没有了财主,更没有受到商人和财主压迫的人,因此对贱三爷故事的关注程度低下是自然的。”
作者: 千城‘无音 时间: 2014-12-17 11:31 标题: 回复 38# 的帖子
民间文学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变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变异性本身就是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贱三爷的形象由褒义变为贬义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仅供大家参考,有异议的还请尽管提出:
1.还是要归结于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流传性。民间文学之所以为民间文学就是因为它是在民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口耳相传的,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是有图书记载的,既有的记载大都是后人为了保存这些故事而专门整理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在过去,说从来没有两个人讲出的故事是一模一样的也不为过。贱三爷的故事也是这样,在人们代代的口耳相传过程当中,贱三爷的故事渐渐缺失,可能有的人听故事只听了一半,又讲给另外的人。这就导致知道贱三爷故事本来面目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贱三爷的故事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只知道一个名字。
2.贱三爷名字的特殊性。贱三爷的名字当中有个“贱”字,而这个字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是一个贬义字。加上上面所说人们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知道贱三爷故事的原貌,因此不免的对此故事进行传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理解即再创造,而其名字中的“贱”字又会使人在再创造时不可避免的想到贬义的意义上。因此其到后来才渐渐成为贬义的土话。
说到底,贱三爷的故事之变异,或者说所有民间文学的变异,其传承的不稳定性占了原因的一大部分。
作者: 千城‘无音 时间: 2014-12-17 11:32 标题: 回复 94# 的帖子
社会文明了就很少讲了?果然还是把贱三爷看作贬义的人占了大多数么
作者: 千城‘无音 时间: 2014-12-17 12:48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一般申遗应该都是抱着两个目的:第一个就是让这种文化遗产能够被世界重视、承认,并且保存下来,得到广泛传播;第二个就是申请这个文化遗产的所有权,这个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了。总之人们对文化遗产申遗,都是抱着想让这个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的想法。但是由贱三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目的并没有顺利的实现。
就我自身的感受而言,真正主动去关注文化遗产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自己本地的文化遗产现状,更不用说现状了。而被人们主动了解的途径不大通,那么是人们被动了解的途径又怎么样呢?如果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间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就必须让文化遗产得到大力的宣传,就像一个广告在电视上播得多了人们都可以背出它的广告词一样,文化遗产也需要有同样力度的宣传才会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无奈目前做到这一点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现实的问题。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