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15 22:46     标题: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洪山菜薹历史悠久又富有地域特色,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传说,又被古籍文献记载传颂。请大家广泛查阅资料,包括对已有研究现状的整理以及搜集各类有关洪山菜薹的口头或文字记录,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4-10-16 22:48

优秀团队的成功秘诀

由于学术发言讲究原创与个性,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的启迪,因此,对小组讨论有三个金苹果建议:一是原创。凡引用,必注明出处,否则视为抄袭;二是讨论。课题的原创性深入,必须是一个个小问题的发现,一次次争鸣式的对话,而不能各言其语。三是评奖。每周由组长推荐或大家投票选出最优发言人。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0-20 20:15

组长,我终于注册成功啊啊,
作者: 管金风    时间: 2014-10-21 08:16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要实地 调查一下啊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22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恭喜你啊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23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肯定啊,我们有实地调查小分队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27     标题: 红纱菜薹基本概况

洪山菜薹,又写作菜薹,或者红菜薹,古时又称为“芸菜薹”。长得像油菜,带花,只是颜色呈紫红色、紫黑色,汤汁呈紫黑色,如果是青白色的就是白菜薹,产出的季节比红菜薹晚,要到开春以后。和湖北同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产红菜薹,四川也产红菜薹,但是品种和味道都不同,比较矮一些,梗子很粗。洪山菜薹的茎干部分呈喇叭状,从下及上,逐渐收小,而其它地方出产的菜薹茎干则上下粗细一致。正宗的洪山菜薹除外形肥壮外,色泽也较浅红,口感较清。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28     标题: 洪山菜薹的食用历史

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东汉、三国时,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薹“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薹”就是紫菜薹。据史籍记载,红菜薹在唐代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在《齐民要术》、《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书中,都有关于紫菜薹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九月、十月下种,叶形似白菜,冬春采薹必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29     标题: 历史传说

关于洪山菜薹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相传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力,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渡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另一种说法与洪山宝塔有关。当年,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尉迟敬德从未见过次佳肴,不知其名。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与武昌鱼齐名;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的精光。临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框菜薹去,准备在路上享用。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心想,这郢州刺史为何如此不守信用?于是,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的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并对尉迟敬德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薹就不幸谢世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31     标题: 黎元洪与洪山菜薹也有故事,看来华师里面的黎元洪墓也可以调查下了哈哈

黎元洪曾任民国总统。当年袁世凯驾崩,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薹。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薹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薹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薹到北京。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1 08:36     标题: 关于洪山菜薹的记载和诗词

清末王景彝《琳斋诗稿》咏菜薹一首: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著名武汉籍当代作家池莉在小说《致无尽的岁月》中曾这样写到洪山菜薹的香:“广东的苦瓜味道太淡,海南的空心菜味道太淡,北方的萝卜味道太淡,湖南、四川的辣椒太辣,绍兴的臭豆腐太臭……只有洪山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叫做香!”
作者: 张萍    时间: 2014-10-21 08:43

洪山菜薹,俗称红菜薹,又名“芸苔菜”,色紫红,花金黄,是武汉地区的特产。据史籍记载,红菜苔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0-21 08:45     标题: 销售

如今的正品洪山菜薹,似乎应摆在专卖店里出售。按它的价格,已经不是菜,而是精美的奢侈品。临近雄楚大道的洪山村高家湾,竖着一个高高的牌坊,醒目写着“洪山御菜薹原产地”。武汉现存的80.13亩洪山菜薹原产地所在。钟声塔影下又辟10.8亩“宝地”,沿袭历史传说,武汉最正宗的洪山菜薹,必须出产在宝通禅寺钟声所及之处,而洪山宝塔塔影覆盖的“塔影田”,更是寸土寸金。这里的僧人介绍称,超过这一范围,菜薹的颜色会变浅,味道会变淡。价格方面,两边的定位相差无几,宝通禅寺的洪山菜薹更高一些。产自钟声地的礼盒,每份售价318元;产自塔影田的礼盒,每份售价488元;还有100份精选菜薹,卖到1999元一盒。
作者: 张萍    时间: 2014-10-21 08:48

当年李白游江夏时,在一家酒家,没有看菜谱就吟出了“龙井豆腐龙井酒,梁子菜薹梁子藕,南游最恋武昌鱼,献上仙桃爽夏口”。由此也可见洪山菜薹声誉甚广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0-21 08:50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曾吟诗赞曰: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先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清代陈广敷也有吟菜薹诗一首:
甘说周原芥,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0-21 08:51

相传苏东坡为能吃到洪山菜薹曾三赴武昌。名人所爱食物便往往得到众人之青睐。于是便出现关于洪山菜薹“刮地皮”的典故。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记载:“光绪初,合肥李勤恪瀚章督湖广,酷嗜此品(洪山菜薹),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土性有宜’。勤恪乃掘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曰:‘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民国初年,黎元洪赴京就任大总统后,他的如夫人黎本危爱吃洪山菜薹,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菜薹。1949年元月,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抵武汉为蒋介石说项,破坏和平运动,但毫无结果。临走前,他想到闻名已久的红菜薹,便让湖北省主席张笃伦买了300斤带回南京。后有人写诗讥之曰:“从此辞却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薹归。”
作者: 张萍    时间: 2014-10-21 08:51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能查到的资料真是很有限啊,只有两个传说显得没有什么研究深度啊
作者: 张萍    时间: 2014-10-21 08:56

传说是观音娘娘把一粒天堂的菜薹良种遗留在洪山宝通禅寺的宝塔之顶,不久塔顶长出一株又高又粗的菜薹。寺里和尚没法采摘,只好等到菜薹花落结籽后,请来神鸟采下种子在地里播种。洪山菜薹由此来到人间
作者: 管金风    时间: 2014-10-21 09:08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相传宋代诗人苏拭偕其妹游览黄鹤楼之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苔,因当时冰冻推迟抽苔,他们特地滞留武昌,直到吃上菜苔才惬意而去。清末被慈禧太后赐作贡品年年奉献进京,誉名为“金殿御菜”。
作者: 张丹-    时间: 2014-10-21 09:4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18世纪末的晚清时代,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生活极其奢靡,尤其是在饮食上,更是“食不厌精”。慈禧太后酷爱洪山菜薹,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以供烹饪。特别是上了年纪以后,讲究营养、美容、追求长生的她,冬日每天以各种方法“选上好之薹以备膳”,不可或缺。不产菜薹的日子里,则深以为憾。受她的影响,晚清时位列台阁的大员们,纷纷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一来为进献之宝,二来也为自己享用。著名洋务派重臣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12     标题: 洪山菜薹的营养价值

洪山菜薹从11月上旬到翌年3月上市,其食用部分主要是嫩薹秆,营养丰富,甜脆爽口,以长逾尺许一指粗细、颜色紫红、质地鲜嫩为上品,经霜冻后味道特佳。经研究分析,每百克洪山菜薹的可食部分,约含水分90克,蛋白质1.6毫克,维生素C 75毫克,胡萝卜素0.88毫克,核黄素0.1毫克,尼克酸0.8毫克,碳水化合物4.2毫克,钙135毫克,磷27毫克,铁1.3毫克。由于洪山菜薹色、香、味、形俱美,又应了‘紫气东来’之说,因而它是春节前后的席上珍馐、待客佳肴。(摘自武汉楚天)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18     标题: 洪山菜薹的商业价值

浏览中国知网关于洪山菜薹的资料从2001年至今一直都是在探讨洪山菜薹的商业价值,从其扩大市场、增加产量、塑造品牌,各种浪潮蜂拥而来,“天价”菜薹的出现已不足为奇。有的时候,制造舆论引发轰动效应的也许就是我们自己。但是确实不可否认洪山菜薹独特的营养价值。只是就那一片丘陵地而引发的市场轰动到底能持续多久?科技如何进步远不如原生态的来自纯正,克隆也给不了其本真的滋味,尽管无限接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洪山菜薹带来的商机背后还有不可取代的文化效应。

[ 本帖最后由 2012213377 于 2014-10-28 08:21 编辑 ]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25     标题: 洪山菜薹的商业开发

2010年6月23日一篇来自楚天都市报的《夏日说菜薹反季节的滋味》中详细指出了洪山菜薹的商业开发伊始:“为保护这一珍稀品种,1995年,武汉市政府专门划出来一块菜地,并为所产的洪山菜薹注册了“洪塔牌”商标。这片“城中菜园”位于洪山乡洪山村,总面积约115.55亩,是武汉市唯一正宗的洪山莱薹产地。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到2004年,洪山菜薹原产地种植面积仅剩30多亩,其中40多亩的面积荒芜,30多亩的面积被盖上了房屋。同年5月洪山区政府向社会征集洪山菜薹企业化经营的企业,当时是以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为前身参加了投标,八月入驻洪山菜薹原产地,九月成立独立经营的公司,后发展成为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开始洪山菜薹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之路。[2] 武汉正丰专业合作社经理张为民,自2007年开始,连续3年将洪山菜薹打入“中南海”。为了让洪山菜薹能提前上市,他还尝试了多种高山种植洪山菜薹的方法,其菜薹衍生的美容产品——紫菜薹中提取的原花青素已申请专利。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在“洪山御菜薹原产地”的育种栽培,在花山、左岭、九峰等土壤环境接近区域试种成功、高山种植成功,并创立了洪山菜薹“鄂·洪山菜薹”、“紫崧·洪山菜薹”、“芸苔·洪山菜薹”三大品牌。2007年,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荣获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鄂·洪山菜苔”证明商标被评为湖北省、武汉市著名商标”。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38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关于第一种传说,突然发现其与我家乡的“白竹园寺”的传说很像。传说白竹园寺山东坡住着一户姓白的人家,老两口有一个女儿单名一个“玫”字,年方二八,出落得亭亭玉立,貌美如花。这白玫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勤劳善良,自幼与山西坡的朱吉公子订下婚约,二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感情笃深,只待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就要成亲了,可是不巧南坡的姓袁的霸主看上了白玫,几经骚扰不得。一天,袁把白玫骗了出来,强行把她按进一顶小轿里抬起来就跑。白玫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哭声骂声回荡在山谷之中。最后白玫趁机下轿逃跑投井自杀。霎时天上雷电交加,瓢泼大雨顷刻而至,没一会儿就山洪暴发,直把恶少袁崴一伙冲下山崖,一个炸雷朝着袁崴直击而下,片刻间把他烧成灰烬。雨过天晴那口井长出了开着白话的白竹,后来白竹越来越茂盛,就成了今日的白竹园寺。而事实上没有白竹,还是青绿色的竹子哈~相比两个传说的相似处,真的发现中国的民间传说模式套路竟然如此相似。都在通过故事彰显人的某部分光鲜靓丽的精神。。。。。。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45     标题: 洪山菜薹与“美人店”

洪山菜薹与“美人店”
   传说,清光绪年间,武昌洪山附近有家专卖面食的小铺子,招牌本来是“悦来店”,取“近者者悦,远者来”之意。然而,某些轻薄之徒看到当家的是一位漂亮姑娘,遂呼其为“美人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反而把“悦来店”的招牌淡忘了。这个店里出售的一种蝴蝶面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它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一年只做 5 个月的生意,红菜薹上市才开张,红菜薹罢园就歇业。在这段时间中,也只限清晨接待顾客,每人供应一碗,以一柱香为度,香点完了立即挂牌:“明日清早”。有一年,住在司门口听一个富家公子慕名前往,接连两次都是去晚了一点,虽经一再恳求,当家姑娘仍不肯破例,连冷板凳都坐不成。第三天,这位公子天不亮就去了,总算吃到一碗垂涎已久的蝴蝶面。从此每日必到,成为座上常客。两三个月后,公子想最好“美食美色”二者兼得,于是请人说合,情愿出重金娶当家的姑娘为妻,即使为此破产也在所不惜。姑娘看到他为了区区一碗面,不避风露,不怕路远,不辞劳顿,每天必到,的确是情真意挚,于是应允了这门亲事。腊月二十八结婚后,到了正月初四,不仅没有像往年那样循例做生意,还在门上贴出了“自即日起,永远歇业”的启事。过了几天,有人在启事旁边粘了一张花笺,上面是依照唐人崔扩“人面桃花”的诗意而写的一首打油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羹汤相映红。玉人不知何处去,空令食客怅春风”。这样一业,更加激起了顾客的公愤。经辗转打听,弄明原因后,纷纷责备这位公子,不该只图自己享艳福,而剥夺了大家的口福。公子为了息事宁人,和新婚妻子商量,办了几桌酒席,招待往日顾客,并当众公布蝴蝶面的制作方法,大家才怀着惋惜的心情散去。原来蝴蝶面的制法是:以鸡汗调精粉,擀成像纸一样的薄片,用铜制模型按压成栩栩如生的一个个蝴蝶,蝴蝶翅膀上缀上碾细的山楂片的星星点点,和细如发的青梅丝,红、绿、白拓色相映,成为一种精致悦目的工艺品。面汤也在讲究:选购宝通寺一带出产的红菜薹,掐去菜薹尖,用余下部分榨取汗液,配上火腿、银鱼、虾米及香菇等等,佐以清澈甘冽的白龙泉水,放在糠壳做燃料的文火上面煨,三沸以后滤去火腿等物,留汤备用。顾客登门时,先热汤,再下面条;起锅前投入少许菜薹尖。一经品尝,面片既爽口,菜薹尖又嫩又脆,汤汁鲜而不腻,不由你不为它的色、香、味叫绝。这些诀窍公布后,虽然有人如法炮制,并在原址整天营业,但生意总不及以前“美人店”那样好。据分析除了用料欠考究,火候未掌握好之外,还有三种原因: 1 、“美人店”只在清晨营业,顾客是饥者易为食; 2 、每人限购一碗,少吃多滋味; 3 、过了一炷香时间停止供应,物以稀为贵。看来“美人店”的那位姑娘对“顾客心理学”是颇有研究的。好事者还加上一条:后来执业是五短三粗的黑汉子,其形象不能给人以美感。这就是说顾客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洪山菜薹民间趣闻》,武汉农业信息网)这个传说,只部分涉及到了洪山菜薹,但是至少可以确定洪山菜薹独特的口味早就流传于世。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46     标题: 洪山菜薹还被称过“孝子菜”

“孝子菜”的故事
   公元 221 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行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话说一曰孙权偕母亲吴国太等一行人出城游玩,途经东山(洪山),当地官员盛情招待,席间杯盏交错,宾主尽兴,尤其吴国母对桌上一盘紫色菜肴赞不绝口,夸其甜脆清香,它处所不及。自此以后,每逢洪山菜薹上市季节,孙权必派人来索取,以供吴国之飨用。一年冬,吴国太病重,不思茶饭,唯想一尝洪山薹,但是在宫中久等不见当地官员送来,孙权大怒,亲至洪山询问缘由。原来当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菜薹根本没有抽苔。孙权大怒之年,将当地官员重打 80 大板,责其办事不力,同时在山脚下建筑一棚,将部分菜薹转移至棚中,每日亲自细心照料,不出半月,棚中菜薹终于抽苔,孙权大喜,立即派人快马送回宫中,吴国太食用之后病情日见好转。公元 229 年,迁都建业(今南京)。临离开武昌时,孙权特寺带了一些洪山菜薹的种子去建业,可是所种菜薹的味道总不如洪山产的好,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孙权于是派专人到洪山很多的土,用船运回去种菜薹,但效果亦不佳。孙权便命当地官员每年在洪山菜薹上市时候,用船将洪山菜薹运至建业,直至吴国太过世。孙权孝顺母亲一事使在洪山引为美谈,洪山菜薹因此又被世人称之为“孝子菜”。(摘自《洪山菜薹民间趣闻》武汉农业信息网)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8:51     标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

194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飞来武汉为蒋介石游说,未果。临走前,他担心今生吃不到味美的洪山菜薹了,便心生一计,责令湖北省主席张笃伦:“今晚准备300斤正宗洪山菜薹装机,明早我带回南京孝敬委员长。”时人写诗讽道:“从此辞去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薹归。”
解放后,湖北籍的中央领导人对洪山菜薹情有独钟。如董必武,李先念等,常托进京办事的湖北老乡顺便捎洪山菜薹进京,以慰思乡之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一年春节前,武汉有位个体户,运了一汽车洪山菜薹到广州试销。那边的湖北同乡看到多年未见的家乡土特产,都很高兴,便分运了一部分到香港。时值春节前夕,在港的鄂籍同胞看到洪山菜薹,倍感亲切,争相竞购,一时店前道塞,供不应求。经营者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家乡特产昧,就一把分成四把出售,有一位鄂籍老同胞购到一把菜薹,无限感慨地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洪山菜薹传乡情。”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对洪山菜薹情有独钟的日本农业专家也曾多次来汉,由最初的品尝,到每年春节临近大量购买,来来往往跑了多次后,他觉得不如干脆把菜薹引进日本。但在本国无论其怎么栽种,都没有正宗洪山菜薹的特殊口感,于是他又跑到菜薹原种地,取了菜园土运回日本研究。结果,在第一年栽种的菜薹,依稀可以品到正宗菜薹的味道。但到了第二年,菜薹就变得又苦又涩,完全失去了甜美的味道。(摘自寂林渔歌的博客《洪山菜薹》2012年9月12日)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0-28 09:02     标题: 洪山菜薹“开光菜”与佛教

偶然看到一则2013年来自荆楚网—楚天金报的新闻:“如今的正品洪山菜薹,似乎应摆在专卖店里出售。按它的价格,已经不是菜,而是精美的奢侈品。昨日,在宝通禅寺洪山菜薹禅耕园,记者看到,绿叶肥薹,紫茎黄花。即将以礼盒形式包装的“大股子”,每盒标价从318元到1999元,其中10份“开光菜”,起拍价竟高达9999元”。触动我的是“开光菜”几个字,处于宝通寺这个佛教寺院的洪山菜薹的出名,还与佛教开光有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洪山菜薹试探当今佛教或者宗教对市场的影响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0-28 09:08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知网上关于武汉洪山菜薹的期刊论文,不过很大部分都是关于品牌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民俗学研究的却不多。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4 08:24

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这便是田野调查。也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田野调查为对于描述原始资料搜集的概括术语,其所应用的领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地形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建筑学、及社会学等自然或社会科学领域。与其他在实验室准控制状态下环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于实地进行。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亡与否,以及它们的存在地点位于居住栖息地或埋于土下,田野工作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差别。化石与考古遗址的挖掘均包含田野工作,其他如访问或观察人们以学习他们的语言、民俗、和他们的社会结构等过程也都包含在内。某些状况,尤其是研究的主题为人类本身的时候,工作的拟定必须再经过设计,以避免观察者效应或是过度理论化或过于理想化该实质文化活动的风险。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4 08:26

洪山,处于丘陵地带,有九岭十八凹,土质为红壤和黄壤土,避风向阳,又有泉水浇灌,冬春之际,气候温和,最宜紫菜薹的生长。优质红菜薹只产在洪山,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
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公元17-20世纪初的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有洪山紫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而“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20世纪初(民国初年),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薹。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薹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薹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薹到北京。王徒心《续汉口丝谈》上亦有关于移植的记载:“光绪初,合肥李瀚章(李鸿章之兄)督湖广,酷嗜此品(按:指洪山菜薹),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立性有宜’。勤烙(李瀚章的溢号)乃抉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日:‘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据说苏东坡偕其妹游览武昌黄鹤楼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薹,可时值寒冬而推迟抽薹,苏氏兄妹特意滞留武昌,直到一饱口福才惬意而去。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4 08:27

为保护这一珍稀品种,1995年,武汉市政府专门划出来一块菜地,并为所产的洪山菜薹注册了“洪塔牌”商标。这片“城中菜园”位于洪山乡洪山村,总面积约115.55亩,是武汉市唯一正宗的洪山莱薹产地。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到2004年,洪山菜薹原产地种植面积仅剩30多亩,其中40多亩的面积荒芜,30多亩的面积被盖上了房屋。同年5月洪山区政府向社会征集洪山菜薹企业化经营的企业,当时是以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为前身参加了投标,八月入驻洪山菜薹原产地,九月成立独立经营的公司,后发展成为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开始洪山菜薹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之路。[2] 武汉正丰专业合作社经理张为民,自2007年开始,连续3年将洪山菜薹打入“中南海”。为了让洪山菜薹能提前上市,他还尝试了多种高山种植洪山菜薹的方法,其菜薹衍生的美容产品——紫菜薹中提取的原花青素已申请专利。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在“洪山御菜薹原产地”的育种栽培,在花山、左岭、九峰等土壤环境接近区域试种成功、高山种植成功,并创立了洪山菜薹“鄂·洪山菜薹”、“紫崧·洪山菜薹”、“芸苔·洪山菜薹”三大品牌。2007年,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荣获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鄂·洪山菜苔”证明商标被评为湖北省、武汉市著名商标。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4 08:30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我怎么觉得查到的资料很多。。。还有很多版本。。。有待考证。。。不过关于洪山菜薹的论文和期刊很少,大家可以查查有关其他的特产调研做借鉴。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4 08:37

大家积极发言啊。。。。很多同学都没有发过言
作者: 豆豆豆豆    时间: 2014-11-4 10:20

这种形式真心不错,赞一个
作者: 管金风    时间: 2014-11-4 13:31

洪山菜薹的名字自有史以来就一直沉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虽为历代文人雅士赞美称颂,被黄庭权贵欣赏追捧追捧,却一直以佛家淡定的姿态平静地注视着世事的变迁:
公元前3000年夏代历书<夏小正>,即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把芸薹菜列为古代二十一种重要蔬菜之一。东晋王嘉《拾遗记》也有记述:“芸有三种,色紫者为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菜薹已有相当的了解,并且细分其种,辨其色,品其味,更把它用做御膳佳肴与祭祀贡品,其被关注度及政治用途,是其它蔬菜无法企及的。
作者: 管金风    时间: 2014-11-4 13:37

洪山菜薹的照片: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5 23:2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我终于来了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1 22:41

洪山菜薹,又写作菜薹,或者红菜薹,古时又称为“芸菜薹”。长得像油菜,带花,只是颜色呈紫红色、紫黑色,汤汁呈紫黑色,如果是青白色的就是白菜薹,产出的季节比红菜薹晚,要到开春以后。和湖北同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产红菜薹,四川也产红菜薹,但是品种和味道都不同,比较矮一些,梗子很粗。洪山菜薹的茎干部分呈喇叭状,从下及上,逐渐收小,而其它地方出产的菜薹茎干则上下粗细一致。正宗的洪山菜薹除外形肥壮外,色泽也较浅红,口感较清。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1 22:44

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有洪山紫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而“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目前正宗洪山菜薹产量萎缩,且大半销往外地。武汉人平日吃到的菜薹,几乎没有“正品”洪山菜薹,洪山菜薹目前主要外销北京、广州等地,价格高达16元每公斤,而武汉人平日吃到的2元多每公斤的菜薹,多是东西湖等地出产的。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1 22:49

没有吃过洪山菜薹的人,可能会吃过紫菜薹,后者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一带比较常见的冬令蔬菜,有些地方也叫它红菜薹或者油菜薹。洪山菜薹其实就是紫菜薹的一种,特指原产于武汉洪山区的紫菜薹,它的身形、质地、口感却又和一般的紫菜薹大不相同,在尝过洪山菜薹以后你就会明白,以前你吃到的都是普通菜薹或者二逼菜薹、苦逼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是响当当的文艺菜薹:薹茎状伟、肥嫩脆爽自不必说,最难得的是它不但没有一般紫菜薹的苦味,反倒有一股难以捉摸的清甜,入口之后像文艺女青年一样回味无穷却又难以驾驭。性急的人,生吃洪山菜薹都会觉得比水果还可口。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1 22:52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但是,“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所以它是不是特指武汉洪山菜薹是不确定的。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45

http://wenku.baidu.com/view/7b276d5f804d2b160b4ec015.html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46

http://www.wasu.cn/Play/show/id/2171845关于洪山菜苔的视频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46

洪山菜薹,亮紫的薹茎呈大喇叭形,从肥壮的“喇叭口”到开着黄花的薹尖足有一臂之长,“喇叭口”水嫩的切面显示出,饶是它粗若壮士铁腕,但绝对是汁多肉爽的妙品,没有任何空心或者老硬的迹象。它还有个诨名叫“大股子”,虽然猥琐,倒也形象。

        说到武汉的特产,武汉以外的人都会想到武昌鱼、莲藕、热干面、鸭脖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洪山菜薹亦是响当当的made in Wuhan,而且是比热干面、鸭脖更能秒杀肠胃乡愁的神物。没有吃过洪山菜薹的人,可能会吃过紫菜薹,后者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一带比较常见的冬令蔬菜,有些地方也叫它红菜薹或者油菜薹。洪山菜薹其实就是紫菜薹的一种,特指原产于武汉洪山区的紫菜薹,它的身形、质地、口感却又和一般的紫菜薹大不相同,在尝过洪山菜薹以后你就会明白,以前你吃到的都是普通菜薹或者二逼菜薹、苦逼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是响当当的文艺菜薹:薹茎状伟、肥嫩脆爽自不必说,最难得的是它不但没有一般紫菜薹的苦味,反倒有一股难以捉摸的清甜,入口之后像文艺女青年一样回味无穷却又难以驾驭。性急的人,生吃洪山菜薹都会觉得比水果还可口。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这倒是不假,但它显然不是特指武汉出产的洪山菜薹。至于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渊源,我暂时能找到靠谱史料的,大概就只有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的故事。

        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不但业余植物学爱好者李翰章的移植计划未遂,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专业的农学家也发现洪山菜薹离开了洪山那小小一方神异的土地大多会变成普通紫菜薹。清代的方志里说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之中,还有个说法叫“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菜薹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尽管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了洪山菜薹对生存土壤的极度挑剔,并且已经成功地对它实施起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其保护区域,已不再是“塔影钟声”的老地盘,而是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因为作为洪山菜薹摇篮的“九岭十八凹”,现在基本都已成了武昌的闹市区。有意思的是,在“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依然在密密匝匝的建筑之间藏匿着最后一片洪山菜薹“圣地”,这片仅剩80亩的市中心菜地被当作洪山菜薹培育基地,以保证正宗洪山菜薹的香火可以绵延不绝地输往临近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乡镇。这里种出来的都是至尊级别的洪山菜薹,几年前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元一斤的天价。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47

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东汉、三国时,紫菜苔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苔“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苔”就是紫菜苔。
据史籍记载,红菜苔在唐代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在《齐民要术》、《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书中,都有关于紫菜苔的记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此菜易起苔,须采其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九月、十月下种,叶形似白菜,冬春采苔必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48

武汉每年冬天,打过霜的红菜薹新鲜上市,家里的腊味也已风干,这时吃上一道时令美味“菜薹炒腊肉”,真是自然馈赠,饕客福祉。“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据说只有在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50

关于洪山菜苔,清人曾在《汉口竹枝词》中唱道:“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友好,鳊鱼肥美菜苔香”。慈禧太后视之为“金殿玉菜”,常差人来楚索取。 洪山菜苔即产于武昌洪山一带的红菜苔,颜色紫红,脆嫩清香,营养丰富,常食不厌,是武汉人冬春两季的家常菜之一,同武昌鱼并称。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51

洪山菜薹质嫩味甘,风味独特,是蔬菜中的佼佼者,所以为达官贵人所喜爱。自唐时起,更是被封为“金殿玉菜”,列为贡品,成为历代向皇帝进贡的湖北特产。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53

据陈晓卿:洪山菜薹以能听见归元寺钟声的为最佳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12 08:55

“湖北人,尤其是武汉人对菜苔有着几近变态的苛刻,武汉作家方方曾告诉我,红菜苔一定要吃武昌洪山的,而洪山菜苔又以能听得到圆通寺钟声的最好。另外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洪山菜苔以能看得到圆通寺塔尖的,味道最为鲜美。这两种说法给我的感受是,红菜苔的视听觉系统仿佛都异常发达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1-14 19:17     标题: 行动四人组的调查问卷~谢谢提意见

洪山菜薹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份关于洪山菜薹的调查问卷以便了解洪山菜薹的发展历史、当前现状。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调查,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在以下(  )范围:
A、18~30岁      B、30~50      C、50~70
3、您吃过洪山菜薹么(  )?
A、吃过          B、没有
4、您知道洪山菜薹发源于哪么(  )?
A、洪山宝通寺     B、到处都有    C、不知道
5、您听说过“天价”菜薹么,知道大概在什么价位么(  )?
A、听过(5元一斤;十几块钱一斤;上千元一斤)(请选择并打√)
B、听过,但只知道很贵
C、不知道
6、您知道为什么洪山菜薹那么贵吗(  )?
A、最初是因为几千年前某皇帝在宝通寺吃过,赞不绝口而成为贡品,所以一直以来都很贵;
B、只有宝通寺的才是真正的菜薹,但是产量少,因而贵;
C、口感好,微甜,营养价值较高;
D、不太清楚
7、您了解的关于洪山菜薹的传说有哪一些呢(可多选)(  )?
A、某皇帝偶然吃到宝通寺的菜薹,而后每年进贡,成为贡品
B、慈禧太后很爱吃洪山菜薹,因为听说其可以延年益寿,由此还引发了李瀚章“刮地皮”的闹剧
C、相传一千七百多年前,有位善良的姑娘和其恋人力搏“恶太岁”,血染而成的
D、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准备的洪山菜薹颇受欢迎,今后年年进贡
E、不太了解
F、您还知道其他的:                              
8、您对于目前洪山菜薹的高价情况如何看待?(  )
A、吃不起,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的
B、恶性竞争,太不合理
C、应该研究相关种植方式,扩大再生产,控制物价
D、与我无关,顺其自然吧
E、其他建议                                            
9、 您觉得洪山菜薹的文化价值意义在哪?
A、丰富了饮食文化     
B、成为了武汉一大特色,构成了其文明的一部分
C、传说故事等,让我们了解可能的历史,丰富文化内涵
D、推进了菜薹的市场发展,出现了相关(如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企业,对于保存其文化和知名度提供了条件
E、不太清楚
F、其他看法:                                      
10、您觉得对洪山菜薹的保护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可多选)(   )?
A、政府的支持,不要形成恶性竞争,加强市场调控
B、企业的自觉,不要因为垄断就扰乱市场,制造价格过高的礼盒等
C、研究者多加研究其文化和生产,帮助其合理发展、持续发展
D、小商小贩不要以假乱真,欺骗民众            
E、不太清楚
F、其他建议:                                      
11、您还有其他方面的建议吗?麻烦简单写一下。
                                                                                   


感谢您的配合,占用您的时间很抱歉,祝您度过幸福的一天,谢谢!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6 15:35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不可信,就洪山菜薹来说,它十一月份下旬才会抽薹,而且叶子并非一般的绿色,而是带点红色的大叶子。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8:16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它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民歌种类繁多﹐因分类标准不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又有儿歌一类。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1-18 08:18

菜薹“祖先”是白菜

    红菜薹,又名芸菜薹、紫菜薹,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与白菜是近亲。是人们由易抽薹的白菜中,经长期自然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并让菜心颜色逐步显现为紫色。可以说,白菜是它的“祖先”。

    市农业局蔬菜技术服务总站总农艺师、武汉市洪山菜薹产业化工作专班负责人朱林耀介绍,洪山菜薹,是脱胎于红菜薹的一个独特地方种,主要产于武昌洪山一带,因而得名。它现已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它原有三个核心品种:大股子、胭脂红、一窝丝。后者现已失传,很可惜。胭脂红,也鲜为人知,只有当地农户有零星种植。目前,一般将“大股子”作为洪山菜薹的正源。

    目前,武汉种植的红菜薹品种,还有华红系列、鄂红系列、湘红系列。因此,请注意哦,不是所有红菜薹都能够叫洪山菜薹。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1-18 08:20

洪山菜薹的模样——

    看模样判断正宗菜薹

    大家可从这三个方面判断你吃的菜薹是否正宗:一,底部膨大,最粗的堪比莴苣,呈明显的喇叭状,5-10根就有一斤重。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洪山菜薹纵向生长缓慢,它所吸收的养分促使它横向生长较快。二,它的茎干紫红有光泽,表皮有一层蜡状物,手指划过,会有明显印迹。而且,它很脆,一掐就断,会在手上留下紫色汁液,但用水一冲就掉。三,就算生吃,也显得脆嫩,有清甜感觉,无菜腥味。炒熟后,反而没有紫色汤汁,入口甜香、滑爽。

    最好吃的是“第三掐”

    除了上述的寺内种植,在寺外听得到寺庙钟声的地块,号称“钟声地”,出产的菜薹被群众称为“贡品”和“金殿御菜”。目前,仅在洪山街洪山村的石牌岭一带,保留有80亩。再加上洪山街先建村,作为种源基地,以及钟声所及范围内一些农户的零星种植,共约500亩。以上,全部归于原产地。
作者: 王舲    时间: 2014-11-18 08:22

洪山菜薹为何好吃——

    好菜薹更挑灵气之地
农业专家研究发现,洪山宝通寺一带确实存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气候”:从洪山至卓刀泉,从南湖至洪山区的九峰、北港,这一片丘陵地带,号称九岭十八凹,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温暖潮湿,是洪山菜薹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一带的土壤是灰潮土,高钙、微量元素较多。再加上,过去的洪山一带,树木很多,泉眼众多,以泉水浇灌,更添菜薹的灵气。
  关于内在品质,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作过对比实验,证实:与九峰地区出产的大股子相比,洪山一带出产的菜薹脆性较大,维生素、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这使得它入口清脆、甘甜。
另外,大股子的红色,是由于含有大量的花青素所呈现的颜色。花青素含量较大,就具有一定保健功效。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8:23

首先,劳动歌就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礼仪歌则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的歌。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
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
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
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则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著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情歌则是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歌谣。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是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儿歌的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说话发音的习惯,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8:24

民间歌谣在用韵方面﹕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勒脚欢”﹐西北各族的“花儿”﹐有特殊的押韵法。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1-18 08:25     标题: 洪山菜薹为什么那么出名

以下是参考了他人的见解自己综合出来的,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传说是作为贡品的洪山菜薹,应是少有的用蔬菜做贡品的一种,仅仅是“贡品”二字就为它加分不少,古代那么多诗人譬如苏轼那么喜欢洪山菜薹,多多少少应当存在着某种寄托吧,或许可以认为对洪山菜薹的向往存在于渴望仕途不得志的人身上,也有一些企图以此贿赂当局者以谋私利的可能存在。饮食文学反映的社会政治面貌存在着多义性。大家可以参看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多义性》1996年第三期的杂志《民间文学论坛》,(中国知网)
二、洪山菜薹反映的关于中国社会与佛教信仰的关系。听着钟声映着塔影生长的洪山菜薹自然有佛教文化的环境为其成名加分,从这一点论述出发,试比较其他相似的情况,应该可以有一些不错的收获;
三、营养价值,富含的丰富的营养元素,使洪山菜薹具有着美容养颜抗衰老的功效,这样一种对“美”的追求的心理也可以反映出当下中国经济生活中满足人们对“美”(外表美)的现状:各类美容产品、养生馆俘获人心。这是销售者或生产者和消费者“互惠互利‘的新型产业。无形之中,洪山菜薹及其礼品的价格自然而然就很高了!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18 08:26

“武汉市洪山菜薹的传说”调查大纲
   实地调查小组成员:黄龙云(负责人)、王舲、王银、孟莹
   实地调查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宝通寺、宝塔;
                   湖北省武汉市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菜贸市场
   调查方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过程:地点一、调查小组成员乘坐地铁前往武汉市洪山区宝通寺宝塔展开调查。前往宝通寺调查是因为宝通寺与洪山菜薹有一段神秘的传说。
  相传当年,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只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 临行前,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
  本小组准备到达宝通寺实地调查关于“宝塔镇妖保菜薹”的传说是否有据可考,同时勘探附近是否有菜薹种植地,并调研当地菜薹种植水平和产量。我们将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该阶段的调查。访问宝通寺的当地导游或者寺庙主持以及附近的居民、菜农等等不同人群,来对有关洪山菜薹与宝通寺的传说进行还原,同时调查民间传说的普及型和知名度,以此判断民间文学对于菜薹产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于人们生活、饮食上的影响。
   访谈调查的相关问题主要设计为一下几个方面:
   1,请问您知道洪山菜薹吗?
   2. 请问您知道宝通寺与洪山菜薹的传说吗?
   3,请问您觉得这样的传说可信吗?
   4,请问您觉得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会影响种植或贩售吗?
   5,请问您还听说过有关洪山菜薹的其他传说或故事吗?
     

     地点二、湖北省武汉市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
   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是为了保护和开发“洪山菜薹”这一珍稀历史名品的民营现代公司制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立足产业化经营,以经营享有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保护的“洪山菜薹”为主打产品,发展壮大了由洪山菜薹原产基地、金口蔬菜科技试验基地、洪山菜薹产业化示范基地、绿色生态反季节蔬菜基地四大板块构成的基地体系,是湖北省及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初购并武汉蔬菜经营三强企业之一的“武汉恒缘商贸”,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企业集团。
  本小组将赴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公司了解洪山菜薹的种植、培育情况,并了解其有关洪山菜薹的文化产业发展,访谈公司负责人,听取介绍和讲解,询问其对洪山菜薹的传说对于公司产品推销的策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详细了解洪山菜薹为何在武汉出名、为何形成了天然的种植优势,全面了解洪山菜薹对于武汉的美食意义,详细记录下来以备整理。
      
     地点三、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菜贸市场
   本小组还将赴菜贸市场等地,实地考察洪山菜薹的贩售情况,同时采访当地的菜贩,询问菜薹的价格、销售量等实际销售问题,了解菜农对于洪山菜薹来历的了解以及对相关传说的了解;同时访问前来购买菜薹的市民,关于对洪山菜薹作为武汉特色菜品的喜爱和认识,以问卷的形式简单调查其对洪山菜薹传说的了解程度,考察关于洪山菜薹传说的民间普及型以及不同版本传说的可靠性。

洪山菜薹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份关于洪山菜薹的调查问卷以便了解洪山菜薹的发展历史、当前现状。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调查,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在以下(  )范围:
A、18~30岁      B、30~50      C、50~70
3、您吃过洪山菜薹么(  )?
A、吃过          B、没有
4、您知道洪山菜薹发源于哪么(  )?
A、洪山宝通寺     B、到处都有    C、不知道
5、您听说过“天价”菜薹么,知道大概在什么价位么(  )?
A、听过(5元一斤;十几块钱一斤;上千元一斤)(请选择并打√)
B、听过,但只知道很贵
C、不知道
6、您知道为什么洪山菜薹那么贵吗(  )?
A、最初是因为几千年前某皇帝在宝通寺吃过,赞不绝口而成为贡品,所以一直以来都很贵;
B、只有宝通寺的才是真正的菜薹,但是产量少,因而贵;
C、口感好,微甜,营养价值较高;
D、不太清楚
7、您了解的关于洪山菜薹的传说有哪一些呢(可多选)(  )?
A、某皇帝偶然吃到宝通寺的菜薹,而后每年进贡,成为贡品
B、慈禧太后很爱吃洪山菜薹,因为听说其可以延年益寿,由此还引发了李瀚章“刮地皮”的闹剧
C、相传一千七百多年前,有位善良的姑娘和其恋人力搏“恶太岁”,血染而成的
D、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准备的洪山菜薹颇受欢迎,今后年年进贡
E、不太了解
F、您还知道其他的:                              
8、您对于目前洪山菜薹的高价情况如何看待?(  )
A、吃不起,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的
B、恶性竞争,太不合理
C、应该研究相关种植方式,扩大再生产,控制物价
D、与我无关,顺其自然吧
E、其他建议                                            
9、 您觉得洪山菜薹的文化价值意义在哪?
A、丰富了饮食文化     
B、成为了武汉一大特色,构成了其文明的一部分
C、传说故事等,让我们了解可能的历史,丰富文化内涵
D、推进了菜薹的市场发展,出现了相关(如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企业,对于保存其文化和知名度提供了条件
E、不太清楚
F、其他看法:                                      
10、您觉得对洪山菜薹的保护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可多选)(   )?
A、政府的支持,不要形成恶性竞争,加强市场调控
B、企业的自觉,不要因为垄断就扰乱市场,制造价格过高的礼盒等
C、研究者多加研究其文化和生产,帮助其合理发展、持续发展
D、小商小贩不要以假乱真,欺骗民众            
E、不太清楚
F、其他建议:                                      
11、您还有其他方面的建议吗?麻烦简单写一下。
                                                                                   


感谢您的配合,占用您的时间很抱歉,祝您度过幸福的一天,谢谢!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1-18 08:33     标题: 洪山菜薹真的出名么

上周的洪山宝通寺的调查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实并不是有很多人了解洪山菜薹,去宝通寺的人没几个知道洪山菜薹的,除了那里的工作人员,但是外来的,貌似没有人对那片特殊的土地生长着的茂盛菜薹感兴趣的。因为产量有限宝通寺里的洪山菜薹大多以高价运出去了,市场上卖的也是洪山(的)菜薹,却明显存在着差别。它的名誉存在于少有的可以消费的人那里,大多数人不会看到或者品尝到它的真滋味。那把空间扩大,少有的人中又有几个真正了解洪山菜薹的。它的背景也许就仅仅被”洪山菜薹“几个字概括了,那它的文化意义似乎已经消解的毫无意义.......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8:35

洪山菜薹调查采访录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半
采访地点:洪山区宝通禅寺、洪山区洪山菜市场
采访人:孟莹、黄龙云、王舲、王银
被采访人:宝通寺收门票叔叔、菜薹施药工人、菜场阿姨
采访目的:了解洪山菜薹种植信息和特点、深入挖掘洪山菜薹民间传说民俗文化


采访过程:
(与收门票大叔的话)
学生:大叔你好。我是华师的学生,想问一下你那个洪山菜薹是在宝通寺里面吗?
叔叔:是啊。就往里面走,在洪山宝塔那边。
学生:那请问你知道关于洪山菜薹的一些传说吗?
叔叔:那我就不知道了。
学生:哦!那你知道洪山菜薹公司吗?
叔叔:好像就在那边吧!
学生:哦!好哒。谢谢叔叔啦!


(与菜薹施药工人的对话)
学生:叔叔,你好!请问你这施的是什么药啊?
工人:我打的是防腐剂。
学生:咦?人家一般都是用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啊,为什么你用的是防腐剂呢?
工人:我打得是防腐剂,防止这个叶子腐烂,我们这都是人工除草的。
学生:那你是天天都会来这里管理这块地吗?
工人:是的。我天天都来。
学生:那这个洪山菜薹是怎么种植的呢?
工人:它是在八月份的播种,九月份的时候长苗了栽种,一直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采摘。
学生:这里就这一块地啊?有多大啊?
工人:不止这一块地,这一块地有三亩,上面还有一块地,有两亩呢。
学生:那这里一年能产都少斤菜薹啊?
工人:有四千多斤。
学生:这些有的好像已经在抽薹了呢?
工人:嗯,有些开始抽薹了。不过这些菜薹的第一茬都会被掐掉不要。
学生:第一茬不要啊?为什么?
工人:这第一茬都是苦的啊。吧它掐掉以后,一茬会生出两茬,两茬摘收后生出四茬,就这样成对地长。
学生:那你自己吃过这里产的菜薹吗?
工人:吃过。吃过。
学生:那它与市面上的菜薹有什么差别吗?
工人:它的口感很好,很甜,外面的菜薹都带点苦味的。
学生: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菜薹那么有名吗?
工人: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长出来的菜薹不一样。听说下面的这块菜薹是听着洪山宝塔的钟声和旁边婆汤生长的,而上面那块菜薹呢则是有与有洪山宝塔的阴影覆盖庇佑 吧!
学生:这些菜都卖得很贵吧?他们都是怎么卖的?
工人:嗯,是很贵的,价格都是公司定的,我不知道啊。他们是根据菜薹的质量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礼品盒包装出售。
学生:那你知道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或者故事吗?
工人:听说这里的菜薹在几千年前曾是皇宫的贡品呢。听人说很多年以前洪山脚下的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亲漂亮,与隔壁村的田勇相爱。他们去洪山游玩,被恶人杨熊撞见叫手下她抢走。田勇就出玉叶,杨雄就将两人乱箭射死。那时,田勇和玉叶的血就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后来,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他们死的地方,坟堆周围就长满了紫红色的苗,村民就给它们浇水施肥。那年秋天发生虫灾,庄稼都没了,村民就摘了坟堆的紫菜薹秆来食用,就这样渡过了荒年。秋天他们就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有多的就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对这种蔬菜赞不绝口,就这样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学生:好精彩啊!还有没有啊?
工人:还有就是与洪山宝塔有关的故事。说是当年唐朝尉迟公,路过江夏,当地刺史就让家人准备了一桌酒菜替尉迟公接风。尉迟敬德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特别感兴趣,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光了。临走的时候,尉迟公要了一框菜薹去还请刺史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公都没有收到菜薹,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说,有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公不信,就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江夏,真的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公来了,对他说建一座塔就可以除掉这些妖怪了。尉迟公就急忙进京请皇帝建塔。李世民当即下诏让尉迟公建塔。后来宝塔建成了,妖怪也镇住了,但尉迟公却由于操劳太多,没吃上新长出来的菜薹就死了。
学生:还有没有啊,叔叔?你讲得真好。
工人:我也只是个工人啊。一直有人过来问,我也就只好到处问这里的人才打听到的。
学生:好吧!我们听说还有慈禧和黎元洪的故事,叔叔你有没有听过啊。
工人:这个倒是知道一点。听人说慈禧太后在饮食上特别奢侈,酷爱洪山菜薹,经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冬天的时候每天都要吃洪山菜薹不可。受她的影响,后来一些大官们,都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呢。至于黎元洪的那就简单了。听说他喜欢吃洪山菜薹,就专门弄了些泥土回去种植菜薹,结果不好吃,最后只好采用火车运输菜薹了。
学生:哇塞,好有趣啊!谢谢叔叔,我们今天收获很多。




(与菜场阿姨的对话)
学生:阿姨,你这红菜薹怎么卖啊?
阿姨:五元已经小姑娘。你要买吗?
学生:不是不是,我们是学生,到这里采访一下洪山菜薹的事
阿姨:哦。
学生:你这菜薹是在宝通寺进的货吗?
阿姨:那不是。我们哪能从那里进到货呢。
学生:那你这是?
阿姨:我这是洪山菜薹,但不是在宝通寺进的货,我们这是那里的种子种植的,是洪山周边的农场采摘的。
学生:这样啊。那你知道宝通寺的菜薹吗?
阿姨:知道啊。那个是天价菜啊,不止1600元一斤的,一般直接包装好就送到高级素菜馆或大型酒楼了。一般人都买不到的。
学生:这么贵啊!那谢谢你啦啊。谢谢阿姨。


采访总结: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市民口中的洪山菜薹并不都是指宝通寺里特产的菜薹,多数都是洪山这附近的菜薹;其次,宝通寺特产的菜薹并不只有一块,而是两块一共有五亩地的菜薹,一块是手钟声影响、一块受塔阴影的影响;再者,洪山菜薹的价格真的是天价菜,一斤超过1600元;最重要的是,关于这里菜薹的传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寺内的和尚、婆婆、守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对它的文化内涵的关注极少,洪山菜薹文化业只是菜薹公司为盈利而进行宣传的,更趋向利益化了,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18 08:35

调查小组的采访记录:
  洪山菜薹采访录
                         王银  2012213390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半
采访地点:洪山区宝通禅寺、洪山区洪山菜市场
采访人:孟莹、黄龙云、王舲、王银
被采访人:宝通寺收门票叔叔、菜薹施药工人、菜场阿姨
采访目的:了解洪山菜薹种植信息和特点、深入挖掘洪山菜薹民间传说民俗文化


采访过程:
(与收门票大叔的话)
学生:大叔你好。我是华师的学生,想问一下你那个洪山菜薹是在宝通寺里面吗?
叔叔:是啊。就往里面走,在洪山宝塔那边。
学生:那请问你知道关于洪山菜薹的一些传说吗?
叔叔:那我就不知道了。
学生:哦!那你知道洪山菜薹公司吗?
叔叔:好像就在那边吧!
学生:哦!好哒。谢谢叔叔啦!


(与菜薹施药工人的对话)
学生:叔叔,你好!请问你这施的是什么药啊?
工人:我打的是防腐剂。
学生:咦?人家一般都是用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啊,为什么你用的是防腐剂呢?
工人:我打得是防腐剂,防止这个叶子腐烂,我们这都是人工除草的。
学生:那你是天天都会来这里管理这块地吗?
工人:是的。我天天都来。
学生:那这个洪山菜薹是怎么种植的呢?
工人:它是在八月份的播种,九月份的时候长苗了栽种,一直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采摘。
学生:这里就这一块地啊?有多大啊?
工人:不止这一块地,这一块地有三亩,上面还有一块地,有两亩呢。
学生:那这里一年能产都少斤菜薹啊?
工人:有四千多斤。
学生:这些有的好像已经在抽薹了呢?
工人:嗯,有些开始抽薹了。不过这些菜薹的第一茬都会被掐掉不要。
学生:第一茬不要啊?为什么?
工人:这第一茬都是苦的啊。吧它掐掉以后,一茬会生出两茬,两茬摘收后生出四茬,就这样成对地长。
学生:那你自己吃过这里产的菜薹吗?
工人:吃过。吃过。
学生:那它与市面上的菜薹有什么差别吗?
工人:它的口感很好,很甜,外面的菜薹都带点苦味的。
学生: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菜薹那么有名吗?
工人: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长出来的菜薹不一样。听说下面的这块菜薹是听着洪山宝塔的钟声和旁边婆汤生长的,而上面那块菜薹呢则是有与有洪山宝塔的阴影覆盖庇佑 吧!
学生:这些菜都卖得很贵吧?他们都是怎么卖的?
工人:嗯,是很贵的,价格都是公司定的,我不知道啊。他们是根据菜薹的质量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礼品盒包装出售。
学生:那你知道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或者故事吗?
工人:听说这里的菜薹在几千年前曾是皇宫的贡品呢。听人说很多年以前洪山脚下的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亲漂亮,与隔壁村的田勇相爱。他们去洪山游玩,被恶人杨熊撞见叫手下她抢走。田勇就出玉叶,杨雄就将两人乱箭射死。那时,田勇和玉叶的血就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后来,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他们死的地方,坟堆周围就长满了紫红色的苗,村民就给它们浇水施肥。那年秋天发生虫灾,庄稼都没了,村民就摘了坟堆的紫菜薹秆来食用,就这样渡过了荒年。秋天他们就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有多的就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对这种蔬菜赞不绝口,就这样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学生:好精彩啊!还有没有啊?
工人:还有就是与洪山宝塔有关的故事。说是当年唐朝尉迟公,路过江夏,当地刺史就让家人准备了一桌酒菜替尉迟公接风。尉迟敬德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特别感兴趣,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光了。临走的时候,尉迟公要了一框菜薹去还请刺史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公都没有收到菜薹,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说,有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公不信,就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江夏,真的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公来了,对他说建一座塔就可以除掉这些妖怪了。尉迟公就急忙进京请皇帝建塔。李世民当即下诏让尉迟公建塔。后来宝塔建成了,妖怪也镇住了,但尉迟公却由于操劳太多,没吃上新长出来的菜薹就死了。
学生:还有没有啊,叔叔?你讲得真好。
工人:我也只是个工人啊。一直有人过来问,我也就只好到处问这里的人才打听到的。
学生:好吧!我们听说还有慈禧和黎元洪的故事,叔叔你有没有听过啊。
工人:这个倒是知道一点。听人说慈禧太后在饮食上特别奢侈,酷爱洪山菜薹,经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冬天的时候每天都要吃洪山菜薹不可。受她的影响,后来一些大官们,都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呢。至于黎元洪的那就简单了。听说他喜欢吃洪山菜薹,就专门弄了些泥土回去种植菜薹,结果不好吃,最后只好采用火车运输菜薹了。
学生:哇塞,好有趣啊!谢谢叔叔,我们今天收获很多。




(与菜场阿姨的对话)
学生:阿姨,你这红菜薹怎么卖啊?
阿姨:五元已经小姑娘。你要买吗?
学生:不是不是,我们是学生,到这里采访一下洪山菜薹的事
阿姨:哦。
学生:你这菜薹是在宝通寺进的货吗?
阿姨:那不是。我们哪能从那里进到货呢。
学生:那你这是?
阿姨:我这是洪山菜薹,但不是在宝通寺进的货,我们这是那里的种子种植的,是洪山周边的农场采摘的。
学生:这样啊。那你知道宝通寺的菜薹吗?
阿姨:知道啊。那个是天价菜啊,不止1600元一斤的,一般直接包装好就送到高级素菜馆或大型酒楼了。一般人都买不到的。
学生:这么贵啊!那谢谢你啦啊。谢谢阿姨。


采访总结: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市民口中的洪山菜薹并不都是指宝通寺里特产的菜薹,多数都是洪山这附近的菜薹;其次,宝通寺特产的菜薹并不只有一块,而是两块一共有五亩地的菜薹,一块是手钟声影响、一块受塔阴影的影响;再者,洪山菜薹的价格真的是天价菜,一斤超过1600元;最重要的是,关于这里菜薹的传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寺内的和尚、婆婆、守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对它的文化内涵的关注极少,洪山菜薹文化业只是菜薹公司为盈利而进行宣传的,更趋向利益化了,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1-18 08:36     标题: 洪山菜薹为什么那么出名

《食品商务网》:《诱人的洪山菜薹》2009年12月14日,这个文章可以参考以下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8:43

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洪山菜薹很有名,是的,关于它的传说都是高官显贵,但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它这种出名的方法就是一种爬树干儿,树有多高,它就能爬多高。而我们普通民众呢,则只能在平平的地上,目视前方,更本就不知道上空还有个高高在上的它,我们也许知道它在上空,但我们不会去关注,因为我们根本触碰不到它,它爬得太高,已经不接地气。在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就连寺院的有年资的和尚都不知道洪山菜薹的有关事情,就是说,即使是和它整日相处得那么近的人,也将它忽略,它还算是正真的有名吗?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1-18 08:45     标题: 回复 51# 的帖子

不敢苟同方方的看法,不过又看到关于思乡情结的说法,武汉人在外地说到吃就有人会说最有名的,就是热干面、武昌鱼啊,很少有人知道洪山菜薹的,不过不排除方方有着恋乡的自豪感
作者: 2012213377    时间: 2014-11-18 08:48     标题: 在豆瓣网读到一篇《洪山菜薹》的文章,他讲述了自己对洪山菜薹起源的考究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这倒是不假,但它显然不是特指武汉出产的洪山菜薹。至于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渊源,我暂时能找到靠谱史料的,大概就只有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的故事。

        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不但业余植物学爱好者李翰章的移植计划未遂,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专业的农学家也发现洪山菜薹离开了洪山那小小一方神异的土地大多会变成普通紫菜薹。清代的方志里说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之中,还有个说法叫“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菜薹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尽管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了洪山菜薹对生存土壤的极度挑剔,并且已经成功地对它实施起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其保护区域,已不再是“塔影钟声”的老地盘,而是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因为作为洪山菜薹摇篮的“九岭十八凹”,现在基本都已成了武昌的闹市区。有意思的是,在“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依然在密密匝匝的建筑之间藏匿着最后一片洪山菜薹“圣地”,这片仅剩80亩的市中心菜地被当作洪山菜薹培育基地,以保证正宗洪山菜薹的香火可以绵延不绝地输往临近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乡镇。这里种出来的都是至尊级别的洪山菜薹,几年前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元一斤的天价。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8:56

[url= www.1688.com] www.1688.com[/url]
   
看上面的连接可以发现,可以看出在网上也有洪山菜薹卖,但那些价格都不太一样,而且并不是我们所采访到的1600多一千克的那种菜苔,也就是说不是宝通寺特产的菜薹。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04

民间谚语
简练通俗富于经验或哲理的语句。《汉书·五行志》:“谚,俗所传言也。”《国语·越语》韦昭注:“谚,俗之善谣也。”《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诸说从不同方面概括了谚语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它是一种民间传世常言,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表现上采取直接陈述的方式。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05

中国民间谚语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春雨贵如油”,“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如先秦古谚:“兽恶其网,民恶其上。”汉谚:“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又如“一正压百邪”,“有钱能使鬼推磨”,“挂羊头,卖狗肉”等。
③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如“七十二行,种田为王”,“人穷志不穷”,“自称好,烂稻草”,“若要精,人前听”,以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现代流传的谚语多数是从旧社会来的,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谚语。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汗水浇,官气消”,“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等等。旧谚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误观念。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命定八尺,难求一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
民间谚语形式短小,有的还押韵,讲究对称,具有诗的外形。研究谚语的专著有郭绍虞的《谚语的研究》(1948)等。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06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柯尔克孜族谚语

  汉族
  结伴好,起身早;行李少,川资饱
  进哪里乡,喝哪里汤
  破柴破大头,问路问老头
  莫用棍子搅牛屎,莫与蛮汉论道理
  席不正不坐,门不正不入

  白族
  出门莫问人,问人去不成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一坡草一样色,一方人一方俗

  瑶族
  在家不看公鸡卦,出门不听老婆话
  基诺族
  大水淹不死游鱼,山高挡不住鸟飞

  彝族
  飞出大山的是鹰,冲出山谷的是水
  进山听鸟音,进寨看习俗
  入乡问俗,出门问路
  山中的豹子可以打,路边的东西不能拣
  坐在灶前不言情,对着火塘不撒尿

  傣族
  勇敢的人是纹身的人,勇敢的牛是缺鼻的牛
  入何方,以该地的竹做绳;离何乡,以该乡的粮包饭
  人家帮助,要记着报答;人家伸手,要及时去拉;人家撑船,要帮着划浆
  出门遵祖训,在家循家规
  串寨子要守规矩,串地方要遵勐规
  剑在上,脖在下
  今日欲怒,忍到明日再怒
  莫挡主人道,担心头起泡
  不要在白天睡懒觉,不要在晚上吹口哨
  没有源头的死水不能洗澡

  僳僳族
  火镰碰石头不会起火花,男人不敢冒险不是汉子
  獐子不走回头路,水獭不在旧水湾
  火塘边不能吐唾沫,女人在不能说粗话

  哈尼族
  没有公牛走不到的山岭箐沟,没有汉子走    不到的地角天涯
  猴子没有不上的树,男人没有不走的路
  鸟宿枝头,人于法下

  苗族
  隔条江,不同俗;隔座山,不同腔
  走入他人萝卜地,不要弯腰系鞋带

  回族
  守国法,如遵天命

  布朗族
  进寨居住要先问寨主,登楼借宿要先问主人
  娃娃的头摸得,和尚的头摸不得
  锅碗动得,铁三脚动不得

  拉祜族
  过寨无规,人要遭难

  佤族
  牙硬会落,舌软常在
  角断于斗,财损于色

  纳西族
  云中大雁射得,路上的东西拣不得
  舅舅面前走得,火塘上面跨不得
  女人不能在火塘边梳头,男人不能在母房里剃头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10

人要有志气,树要有硬皮。
 聪明人办事爱与人商量,愚昧人一切自作主张。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这些都是押韵的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12

《民间俗语》内容分成七个大类五十多个中、小类。类与类之间的词目有一些交叉,《民间俗语》内容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将有助于读者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人生志趣、人生追求、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也将有助于文艺工作者对歌谣、曲艺、快板、评弹、电视剧、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人物塑造,提高艺术魅力。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12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谚语第四缉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谚语第五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18 09:13

我要疯了,突破不了第三面
作者: 王银    时间: 2014-11-22 12:31

孟姜女 歌谣歌词


正月里个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喜盈盈,
人家夫妻团圆去,
孟姜女丈夫去造长城,
夏夜里银河飞流星,
那是牛郎会织女,
点燃的红灯笼,
孟姜女望长空,
泪眼雾蒙蒙,
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
哦..哦..
九月里来九重阳,
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
落叶飘 秋风凉,
窗前旰露霜,
我给亲人做衣裳,
线是相思 针是情啊
针针线线密密缝 密密缝,
再把心口一丝热
絮进寒衣伴君行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22 17:59     标题: 回复 76# 的帖子

终于突破第四面了。。。。。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22 18:03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硕士研究生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政府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政府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政府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政府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政府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县政府办公室和乡政府。每到一地,总是先找县政府办公室,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他丈夫在外包二奶、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22 18:05

特产文化简介

“名牌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这也就是说,当今的特产市场不仅仅是特产本身的竞争,还包括文化因素的较量。
其实,特产市场发展到今天,文化因素已经开始逐渐发挥其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特产销售注入高质量的文化含义,以文化提升特产的“附加值”,让它带着文化的色彩去参与竞争,这一方面不仅能引起消费者的联想,使其产生美好的想象,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消费者心底的情感,震撼其心灵,从而使特产消费平添几分文化魅力。

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易特商城、千腾网、58特产网 92zhen为代表的商家,更是看准这一商机,把特产文化和特产百科、特产资讯相结合,提高人们的消费档次,打造特产文化综合资讯平台。

特产历史文化

名人典故:

最近一段时间,名人故里之争在互联网上被炒得火热,如四省五地投资总额破百亿争夺“炎帝故里”;四川大邑将斥资千万重建赵子龙祠墓;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以及曹操、刘备、李白等人的故里之争等等。这些现象,凸显了名人对于地区建设开发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当前社会对于名人的高度关注。基于此,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也应该注意多多借力与该特产有关联名人。通过名人、通过名人文化,来营销特产。这样的努力,一方面可以提高特产在搜索引擎中的捕捉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名人造就一条可持续的特产网络售卖之路。如东坡肉、樊哙狗肉、杜康酒等等。
经典诗词:

虽然诗词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顾影自怜的工具,但是一些经典的诗词经过传唱,也在民间确立起了她的重要地位。这些经典的诗词就像一个巨大广告资源宝库,不以时空的转移而转换。所以,全力挖掘附着于特产中的经典诗词资源,不仅能使们在网购特产的过程中重温经典,还会为特产的网络营销打造一个持之有效的广告宣传途径。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钢花高脚玻璃杯);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举杯邀明月,共饮广寒宫(广寒宫酒);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沱牌曲酒)等等。
特产风土民俗

节日风俗: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日渐衰微的趋势。但是保护、传承、创新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现实存在。取消五一长假,增加清明假期等,便说明了上述的问题。也伴随着这种“现实存在”,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认知逐渐开始回归,传统节日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同时催生出了巨大的节日文化商机。因此,公司的特产网络营销,还有肩负传播节日文化的责任感。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体会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如张一元茶叶公司的“清明民俗文化节”;华天饮食集团的“思乡菜”和“踏青宴”;北京稻香村的“花韵四品”和“青团”等等。
民族特色:

每一种特产背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则是成就这些“故事”的关键之一。首先,民族特产充满了天然的神秘色彩,激荡着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其次,民族特产大多集宗教与文化于一身,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文化新奇感;再者,民族特色体现出独特的形态声色美感,符合现代人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的审美取向。所以,以民族特色作为特产的独到卖点,也会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如回族的龙眼包子手抓肉、满族的大清花饺子、大理白族手工扎染、云南民族特产--牛角梳、畲族传统服饰等等,目前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处理民族特产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该民族的特色。
仪礼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人类最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也是沟通人们心灵世界,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充分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仪礼文化,不仅能提升自己在交际圈中的人气,还能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把爱、怀旧、骄傲等这些人类感情融入其中,以情感人,用情动人,最终引发的消费行为。但是,公司应该着力挖掘传统仪礼文化的本质和深层次含义,而不是仅仅复古当年仪礼的符号标志。如清明祭祀祈福用品的网络营销,就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还有重阳糖糕、咸糕的网络营销等等。
特产传说故事

历史趣闻:

当前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了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坊间各式各样的历史趣闻及传说。最近几年火爆荧屏的《还珠格格》、《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等电视剧便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于历史猎奇的渴望与执着。虽然这些历史趣闻中充满着幻想与虚构,有很多不实的成分,但她却可以帮助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恣意驰骋。所以,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如果加入一些历史趣闻故事,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人们的猎奇心理,还可以放开人们被日常生活禁锢的心灵,寓乐于购,实现一种快乐网购的理念。这类的特产包括太白酒(太白金星)、嫂子面、冻米糖的传说、清水炖白鹅红嘴绿鹦哥等等。
民间故事:

任何事物都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逐渐淡忘,但是文化却能逃离此范畴,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这其中,民间故事又因为其独特的民间传播特征,更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很多民间故事也是穿古至今,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思路来源。如民间故事中卖食材的梁锦实,曾经根据他的经验写了一本《良食记》,后人以此为名,开创了现在“良食记”的辉煌发展。因此,在特产的网络营销中,如果能适当地加入民间故事的内容,不仅可以体验先辈们调剂艰难枯燥生活的精神食粮,更能愉悦慰藉自己枯燥无味的网购过程。如刘伶醉、牛王漆、驴板肠等特产的网络营销,就可以充分借力民间故事。
特产品鉴

毫无疑问,“特产”是以“特”来修饰“产”的,其中“特”就是特别之意,即“特产”是一定区域内的特别产出。通俗的说,“特产”可以这么定义:属于一个地方特有的或从此地发源或兴起的,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通常能反映出民俗民风的产品,就是特产。
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特产必须满足的三个属性:一是地缘性特征,即特产是一个地区的独特产出,这是形成特产的一个先决条件;其次是包蕴特征,也就是说,特产能够集中体现生产地区的特色,是该地区标志性产品;最后,作为特产,品质优良是必须具备的。
作者: 杨洁    时间: 2014-11-22 18:06

春节从父母家取道武汉返回北京的时候,武汉的友人送了我几大包光鲜水灵的洪山菜薹。我一时间激动万分,友人一走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把玩了起来。果然是地地道道的洪山菜薹,亮紫的薹茎呈大喇叭形,从肥壮的“喇叭口”到开着黄花的薹尖足有一臂之长,“喇叭口”水嫩的切面显示出,饶是它粗若壮士铁腕,但绝对是汁多肉爽的妙品,没有任何空心或者老硬的迹象。它还有个诨名叫“大股子”,虽然猥琐,倒也形象。

说到武汉的特产,武汉以外的人都会想到武昌鱼、莲藕、热干面、鸭脖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洪山菜薹亦是响当当的made in Wuhan,而且是比热干面、鸭脖更能秒杀肠胃乡愁的神物。没有吃过洪山菜薹的人,可能会吃过紫菜薹,后者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一带比较常见的冬令蔬菜,有些地方也叫它红菜薹或者油菜薹。洪山菜薹其实就是紫菜薹的一种,特指原产于武汉洪山区的紫菜薹,它的身形、质地、口感却又和一般的紫菜薹大不相同,在尝过洪山菜薹以后你就会明白,以前你吃到的都是普通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是响当当的文艺菜薹:薹茎壮伟、肥嫩脆爽自不必说,最难得的是它不但没有一般紫菜薹的苦味,反倒有一股难以捉摸的清甜,入口之后像文艺女青年一样回味无穷却又难以驾驭。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这倒是不假,但它显然不是特指武汉出产的洪山菜薹。至于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渊源,我暂时能找到靠谱史料的,大概就只有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的故事。

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不但业余植物学爱好者李翰章的移植计划未遂,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专业的农学家也发现洪山菜薹离开了洪山那小小一方神异的土地大多会变成普通紫菜薹。清代的方志里说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之中,还有个说法叫“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菜薹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尽管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了洪山菜薹对生存土壤的极度挑剔,并且已经成功地对它实施起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其保护区域,已不再是“塔影钟声”的老地盘,而是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因为作为洪山菜薹摇篮的“九岭十八凹”,现在基本都已成了武昌的闹市区。有意思的是,在“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依然在密密匝匝的建筑之间藏匿着最后一片洪山菜薹“圣地”,这片仅剩80亩的市中心菜地被当作洪山菜薹培育基地,以保证正宗洪山菜薹的香火可以绵延不绝地输往临近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乡镇。这里种出来的都是至尊级别的洪山菜薹,几年前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元一斤的天价。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23 15:26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因为在塔影下还有一片菜薹
作者: 黄龙云    时间: 2014-11-23 15:29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实地调查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其他小组加油啊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09:41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暮鼓晨钟响宝通,洪山菜薹天下名。
傲立寺园披霜雪,一茎一叶净土情。
吟洪山菜薹  
洪山禅院种紫崧,叶嫩茎肥无蛀虫。
不施农药与化肥,入口香甜胭脂红。
品洪山菜薹
宝通访友聚斋堂, 素品洪山菜薹香。
笑谈今日鲁智深, 塔下守园度佛光。
*武汉洪山菜薹三绝:一是种植于洪山宝通禅寺塔影钟声范围内;二是不施农药与化肥,叶嫩茎肥无虫蛀;三是入口香甜,其品种为“洪山胭脂红”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09:43     标题: 回复 83# 的帖子

资料搜集小组已经把我们论坛的帖子整理啦 大家加油哦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09:46     标题: 关于洪山菜薹的评价

人间珍馐,洪山菜薹,从唐代至今,都被人歌颂着。翻开史卷,描写洪山菜薹的诗句也比比皆是:
  “米酒汤元霄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清·徐鹄庭《汉口竹枝词》)是写它的质脆味醇。
清末王景彝《琳斋诗稿》咏菜薹一首: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著名武汉籍当代作家池莉在小说《致无尽的岁月》中曾这样写到洪山菜薹的香:“广东的苦瓜味道太淡,海南的空心菜味道太淡,北方的萝卜味道太淡,湖南、四川的辣椒太辣,绍兴的臭豆腐太臭……只有洪山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叫做香!”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09:52     标题: “洪山菜薹炒腊肉”

红菜薹炒腊肉是湖北地区的一道具有独特风味的佳肴,关于这道菜,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孤身妇人因家境贫穷,四处逃荒要饭,勉强度日。一天,她来到武昌洪山区的一个破庙前,遇见一个名叫薹子的孤儿躺在地上可怜地哭叫,那妇人很怜惜这个孤儿,便将他带在身边一起要饭度日。二人相依为命地走了一会儿,来到一间破草房的门前,他们看见屋内有位老奶奶上气不接下气地咳个不停,便进屋去问那老奶奶有何不舒服,老人说:“我快不行了,门后边有块腊肉,你们拿去吃了吧!”那妇人不忍心将老奶奶的腊肉白白拿走。于是她爬到洪山上去采摘野菜,她发现有一种野菜长着长长的嫩薹,紫红的颜色,开着黄花。她将这种野菜摘回,与腊肉同炒,谁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那老奶奶吃了这腊肉炒菜薹后精神也好多了。打这以后,那妇人每天都到山上去采这种野菜,除了她们三人同食充饥外,还拿到街上去卖,久而久之,她们就以那孤儿的名字给这种菜取了个名字——红菜薹子。红菜薹炒腊肉这道菜也渐渐传开了。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09:55     标题: 关于洪山菜薹与名人的渊源

自古芸薹御菜封,坡仙三觅武昌东。
闻名玉殿金堂上,避世钟声塔影中。
圃近清泉花自淡,根辞红壤味难同。
应夸风骨冰霜后,竹畔梅边小劲松。
.
相传尉迟敬德为答谢高僧赠洪山菜薹而建洪山宝通寺;
苏东坡为能吃上洪山菜薹而三至武昌;
黎元洪当大总统时,运土进京,要种地道的洪山菜薹吃;
据说,正宗的洪山菜薹产自洪山宝通寺钟声塔影以内。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09:58     标题: “鄂菜翘楚”

有人将武昌鱼和洪山菜苔并列为“鄂菜翘楚”,足见洪山菜苔在湖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菜苔本名芸台菜,俗称油菜,红色者称红油菜。洪山菜苔即属于红油菜。种植此菜需要肥沃的土壤,较低的气温,一般是秋植冬撷。其紫干亭亭,黄花灿灿,茎肥叶嫩,素炒登盘,清腴可口。据《江夏县志》记载:“菜苔与城东宝通寺相近者,其味尤佳,他处皆不及。”传说宝通寺钟声所及的范围内种的菜苔,紫红油润,因此有“塔影钟声映紫菘”之说。
它与武昌鱼被誉为楚天两大名产。清《汉江竹枝词》曾有“米酒汤元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菜苔色香味俱佳,脆嫩爽口常食不厌,“菜干经霜脆,黄英带雪娇,晚藩珍黑白,同是楚中翘”的诗句,道出了苔菜的风姿和品格。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00     标题: “刮地皮”的典故

人们相信名人,名人喜吃的食物也往往得到大众的青睐。于是,关于洪山菜苔便出现了“刮地皮”的典故。王葆心《续汉口丛谈》上记载:“光绪初,合肥李瀚章 ( 李鸿章之兄 ) 督湖广,酷嗜此品 ( 按:指洪山菜苔 ) ,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土性有宜'。勤恪 ( 李瀚章的谥号 ) 乃抉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日:‘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03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这首诗是说,说到甘甜,要数周原的荠菜,说到辛辣,要数蜀国的辣椒。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蔬菜。想不到长江边上的武昌,又有菜苔这样的好菜。紫色的菜茎经霜打后特别脆嫩,黄色莱花在雪地里显得特别娇艳。还有黑、白二色的白菜,与菜苔一起都是楚地的名产。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04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出名的时间和城市同龄。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科技手段也难解包裹它的神秘。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穿越时空令无数人如痴如醉。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以己之名弘扬了一座城。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06     标题: 关于洪山菜薹的精彩描述

立秋,一抹暖阳映照洪山塔外80.13亩的棕黄土上,圆边、紫茎的嫩叶倔强钻出,茎叶包裹两三朵嫩黄花蕊。这幼苗就是洪山菜薹。
  不出两个月,田地变成紫色的海洋。当头薹冒出,菜农掐下嫩得出水的头薹却要扔掉,因为带着夏天的热气,微苦。周边闻讯赶来的村民悄悄“抢空”扔掉的头薹,回家清炒一盘,汤汁深紫,梗茎多汁。咀嚼的满足感立刻显露在脸上,那种微笑的幸福亦如当年的苏东坡——三访武昌、等待一冬。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10     标题: 如何区分洪山菜薹和普通菜薹

 取洪山菜薹和普通菜薹各一把,区别立现。下粗上细、喇叭形,梗粗、叶圆,全身油亮,必是洪山菜薹无疑。相比,普通菜薹梗细,叶子呈绿色。田间的王师傅指点,洪山菜薹皮薄,冲水洗净,剥开皮像吃水果,汁多味甜。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11     标题: 辨识洪山菜薹

辨识洪山菜薹:一看大小,植株明显粗壮;二看色,从杆到茎偏深紫色,有打过蜡的光泽;三看花,普通菜薹开花,预示变老、有苦味,而洪山菜薹从抽薹起便带花生长。春节前,小黄花都能吃,不苦;四看水分,洪山菜薹越新鲜,水分越充足;五看皮,如蝉翼薄透;六看汤,清炒洪山菜薹,汤汁深紫,而普通菜薹炒出的汁泛青色。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17     标题: 生养洪山菜薹的神秘力量

孕育出洪山菜薹独特外观和口感的功臣叫“大股子”。春节前,菜田里植株健壮、长势旺盛且无病叶的菜薹旁插着竹竿,预示被“留种”。大田留种,一亩地被铲除的植株超过1/3。待三月春风暖,菜薹繁茂,采籽正当时。这种最大限度保留洪山菜薹性状——柱壮、薹粗、色紫、味甘、汁足、花艳的传统方法延续至今。无论洪山乡的示范种植区,还是恩施、巴东的高山种植区,用的都是来自洪山塔后80.13亩原产地培育的“大股子”。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18     标题: 回复 96# 的帖子

《江夏史志》记载:“洪山菜薹,尤以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出产的品质最佳。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洪山菜薹原产地的土是灰潮土红黄壤,粘性。中国地质大学土壤专家鉴定:灰潮土是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成土过程中,由于淋滤作用,碱性减弱,酸性和有机物质增加,土质松散,肥效稳定。特殊的土壤结构的确是成就洪山菜薹的要素。”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20     标题: 大股子、灰潮土、小气候

洪山菜薹是“懒庄稼”,施鸡肥、浇井水,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无需费神,它就会猛长。从12月到1月,几乎每天都能掐薹。事实上,“懒庄稼”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苛刻。当低温为七八度、高温二十四五度时,洪山菜薹生长的质和量都最好。温度太低,抽薹速度减慢,温度太高,菜薹疯长,口感变差。如果移栽后枯雨数日,气候干燥,菜苗也会损失大半。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叶晓佑揭晓了另一股力量:“地理位置形成的小气候。”
在城市化的高楼吞噬田地前,洪山菜薹生长的地方背靠洪山、面朝南湖。洪山海拔六、七十米,东西走向,为山脚下寒冬生长的洪山菜薹提供天然屏障,南面有湖泊,水汽充足,形成湿润、温暖的小气候。洪山菜薹扩种时,选择的基地都是北高南低的岗地,南面有水塘、水库或小湖更佳。
所以生育洪山菜薹的神秘力量分别是大股子、灰潮土、小气候

[ 本帖最后由 段家佳 于 2014-11-24 10:21 编辑 ]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23     标题: 洪山菜薹消失的威胁

消失的威胁
         沿石牌岭小学旁的窄巷深入,小路坑洼,两侧并立的农房挡住头顶的阳光。步行百米,豁然开朗,面前出现高台。拾级而上,穿过楼栋,竟是一片紫红发亮的菜薹田。这就是洪山菜薹的原产地。农民房层层包围,原产地仅剩80.13亩,却是洪山菜薹希望的全部。
        1976年,洪山菜薹产业协会的叶晓佑还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每次路过街道口,映入眼帘的是藕田,壕沟露出挑土垒起的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洪山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全市居民消费的蔬菜超过80%产自洪山区。70年代初,洪山区6乡2镇3街全是菜薹种植区,面积1万多亩。不过,大股子(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约3000亩。到了80年代,汉桥区与洪山区合并,市内两大蔬菜种植地跨越了江南、江北,菜薹种植面积一跃到了2万亩。与此同时,大股子的耕种面积却下降到2千亩。
  农户不愿种大股子,因为它是中熟品种,比早熟品种上市晚10到20天,而且容易受冻害,卖价与普通菜薹无异,所以,产值和产量都上不去。在市场上,大股子竞争不过东西湖产的“十月红”等普通菜薹。
  1984年,大股子的种植面积萎缩到不足
  “天晴一把刀,天潮一团糟”,红黄壤、灰潮土的特殊结构造就洪山菜薹色香味甘。科技工作人员通过GPS定位,寻找着与原产地小气候类似、土壤条件相仿的新种植区。洪山乡的村落优先进入考虑,和原产地成为洪山菜薹种植第一圈层;与洪山乡田接田、地挨地的九峰乡成为第二圈层;花山镇左岭镇则进入第三圈层。起初,花山乡东港村支部书记袁建设担心销售,种洪山菜薹的积极性不高。2005年,叶晓佑说服他在自家的两三亩地试种。结果,袁建设“餐餐吃洪山菜薹,还吃不厌”。
  2005年,大股子种植面积回升,达到1000亩。一年后翻番,到了2007年,种植面积3500亩,恢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去年增加到8000亩。九峰乡、花山和左岭相继托管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了稳定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青菱乡加入进来,使总体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至8000亩。普通菜薹一亩地产量1000斤,而洪山菜薹一亩出产达3000斤,有农户还种出过5000斤的高产。按6000亩计算,每年产值就有3600万。
  洪山菜薹是季节菜。只有碰见倒春寒,它的上市时间才可从11月延长至来年的3月。叶晓佑、冯军等业内人曾经考虑如何“全年种植、全年供应。”在青菱乡的夏季试种失败,于是向高山转移,宜昌、长阳、巴东、鹤峰一一尝试。海拔1200米高山试种效果不错,虽然梗茎比原产地略细,但口感接近,而且面市时间也提前了两三个月。
作者: 段家佳    时间: 2014-11-24 10:24     标题: 洪山菜薹延伸出的专利

2007年,正丰洪山菜薹专业合作社成立,因为4次把洪山菜薹卖进中南海,出了名。它也是“基地+农户”的模式,但在洪山菜薹深加工上动起脑筋。合作社负责人张为民的手上握有两项专利:红汤蝴蝶面和紫菜薹原花青素提取技术。
  相传,宝通寺附近有家面店名叫“红汤蝴蝶面”。每天以一柱香为限供应,香尽收摊。红汤蝴蝶面鲜美无比,食客云集。一位制台公子闻名前往,错过了营业时间,未能尝到美味,却与店家女儿一见钟情,结为伉俪。店主准备结束小店,搬入制台府。消息一出,食客哗然,满城动怒。制台公子为了平息百姓的怨气,邀请所有食客吃了一顿红汤蝴蝶面,并公开了面的做法,才平息风波。张为民复原古法,以大麦粉制面条,用洪山菜薹入汤,重现“红汤蝴蝶面”。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抗氧化。国际上多是通过紫葡萄提取。洪山菜薹的原花青素含量比紫葡萄更高,而且能大量种植,商用前途不可小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