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间文学420课堂刘红芳小组
[打印本页]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0 09:24
标题:
民间文学420课堂刘红芳小组
课题:高山流水与古琴台
调查古琴台关于高山流水的传说,已经符号化倾向
具体思路:
1,了解关于高山流水的所有故事与传说,包括各种版本。
2,古琴台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与高山流水的关系
3,古琴台的现状,其符号化的倾向
4,探究原因,并提出建议
任务:
1,知识储备:高山流水与古琴台的所有资料
2,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的设计,问题探讨
(2)实地研究录视频填问卷
(3)数据统计,探究缘由
(4)提出建议
[
本帖最后由 刘红芳 于 2014-10-16 00:06 编辑
]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4 23:16
天哪,我终于可以回复了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5 22:32
我也注册成功了 哈哈哈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5 23:44
请进来的同学开始讨论选题,收集有关传说还有论文贴上去。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5 23:51
标题:
历史记载的高山流水
《吕氏春秋·本味》版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①鼓②琴,钟子期③听之。方④鼓琴而志在太山⑤,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⑥若太山。“少选⑦之间,而志在流水⑧,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⑨(shāng)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⑩千里也。[3-4]
《列子·汤问》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⑴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⑴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⑵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⑶之操⑷,更(gèng)⑹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⑺穷其趣⑻。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⑼!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5 23:51
标题:
历史记载的高山流水
《吕氏春秋·本味》版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①鼓②琴,钟子期③听之。方④鼓琴而志在太山⑤,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⑥若太山。“少选⑦之间,而志在流水⑧,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⑨(shāng)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⑩千里也。[3-4]
《列子·汤问》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⑴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⑴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⑵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⑶之操⑷,更(gèng)⑹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⑺穷其趣⑻。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⑼!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5 23:53
标题:
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
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09:42
我再补充一个版本吧,高山流水的由来之3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 有高山流水之曲。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09:56
来 混一楼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09:57
标题:
高山流水 由来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后在《吕氏春秋》中出现),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足复为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0:00
难道每次发帖都要输一次验证码??哭瞎了我要。。。。。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0:00
标题:
文献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03
古琴台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位于武汉市汉阳月湖侧畔,琴台路边。因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千年传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明末话本选集《今古奇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氏,仕至晋国上大夫的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张一风帆,返乡省亲。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察看,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也。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重聚。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了人间。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祭奠,重弹“高山流水曲”以寄托哀思,琴声惊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闻琴韵铿锵,鼓掌大声而散。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由此,“高山流水遇知音”传为佳话,千古不衰。“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有道是:“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有情”。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6 10:06
三秋桂子是谁啊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0:07
来一个现代白话文版的吧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0:08
这个回复是蛮麻烦的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0:08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你猜可能会是谁呢?哈哈哈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11
标题:
古琴台的文物
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6 10:11
汉阳有龟山,山不高而林木葱茂,楼台掩映。环山皆水,为长江,为汉水,为月湖。古琴台就在龟山之尾,月湖之滨,隔山与晴川阁相望,又与江东蛇山之黄鹤楼成鼎足之势。而其气势则不如黄鹤楼之雄,名声亦不如晴川阁之盛。然千百年来,屡废屡兴,游人不绝,只为它有那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遥想两千年前,有两位士人,不期而遇于此山水之间。他们地位悬殊,一位是打柴为生没有文化的穷小子钟子期,一位是琴棋书画皆精的晋国高官上大夫俞瑞字伯牙。俞大夫返乡省亲,乘兰舟画舫慕名来游于龟山脚下。正是仲秋之夜,雨后初晴,山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清风徐来,万籁俱寂。俞大夫有感于这山水的佳妙,景色的
清幽,不禁情动于中,要弹琴遣兴。俞大夫是当时琴中圣手,远近驰名,然他决不轻易操琴,尤不弹于俗人听。此时眼前惟有江月,身边只一琴童,正雅兴勃勃之时也。遂命童子焚香,自家沐浴更衣而坐,将随身所带传家宝雷威松雪琴摆上案头,对月琴。只听铮纵一声,音随江波而渺渺,乐乘月华而飞扬,鱼闻之而跃,鹤闻之而舞。大夫正弹得沉醉了自己,不提防忽拉吧地七弦断了一弦,便知有异,即命
童子上岸,于山石丛莽中搜得一人。那人便是樵夫钟子期。俞大夫神
情大不悦,审问年轻人在此何事?答日听琴。俞大夫一百个瞧不起打
柴汉,说你这样人,也配听琴?莫要袭读了我的琴!子期不卑不亢道:
在下也略知一二。俞大夫从来还没有碰到过这样狂妄的村夫,便说:
既如此,我弹一曲你说出个道道来。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0:13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版本蛮搞笑的,趣味性很强。应该很适合给小孩子当故事讲。哈哈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14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然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15
标题:
继续,古琴台的文物
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他七十八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18
标题:
知音旅游资源和古迹遗文化址
知音旅游资源和古迹遗文化址主要包括了古琴台、琴断口、琴断小河、马鞍山集贤村、知音湖、钟子期墓以及武汉琴台大剧院和琴台音乐厅等,数量少,比较分散。
古琴台古琴台又称为伯牙台,位于汉水之滨,龟山脚下,月湖侧畔,之所以得名为古琴台,源于战国时期两位音乐大师偶然相遇成为知音的一个传说。古琴台就是为了纪念知音相遇而修建的,是现在知音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
为了纪念伯牙、子期为知音,武汉地区很早就建有琴台,但何时始建,却难索其源。清代学者胡凤丹在《大别山志》中说:“琴台创建之初,年月均不可考。”距今1400多年前,南北朝梁简文帝萧纲写有一首《登琴台》诗。诗中如是说:"完阶残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在,高明千载留。”表明了琴台之所在,却并未指
出琴台在何处。古琴台的历史悠久,文化浑厚,明末之后,累毁累建,仅清代就重建两次,维修多次。清代的琴台,规模宏大。嘉庆年间由湖广总督毕沉选址修建的。清人熊宪成在《重修伯牙琴台赋》中如是描述:“其台之选材也,桐柱柏梁;其台之结构也,鸾翔凤舞;其台之壮丽,如华章之巧而精;其台之整饰,如测景之雄而古 ”这表明当时的琴台已经不只是一个用来纪念知音的琴台了,就如一个小型宫殿壮丽华美。新中国成立之初,古琴台前已成湖函,古琴台本身也是荒草蔓延,颓败不堪。1956年,武汉市政府维修、扩建了古琴台,使之再度成为武汉著名的风景名胜。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19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20
标题:
其他文化遗址
集贤村 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北的上集贤村是钟子期故里,亦是“高山流水”
-“知音文化”的发祥地。当年善辨音律、善体乐情的钟子期就隐居于此。因为人
们对知音故事的珍视和喜爱,对故事里展示的臻于极致的理想的钦羡,这里的地名
为集贤村,也包含了对钟子期的喜爱。
钟子期墓马鞍山南的凤凰嘴,有钟子期墓。凤凰嘴古称凤头渡。据《汉阳县志》
记载,明朝目前有古亭,内原有一块年代久远的青石墓碑,碑文己经漫患不识,只
可见"楚隐贤钟子期墓”七个字,说明钟子期之墓早已有之。1982年重修钟子期墓,
碑文依然为“楚隐贤钟子期之墓”。钟子期墓前,重建有知音亭。知音亭内,也立
有一块青石墓碣,刻有“汉阳县钟子期墓重修记”字样,碑文共计有630个字,由
著名史学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张舜徽撰文。全文文辞殷切,缜密严谨,由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遐举书写。碑文与书法相得益彰,堪称当代
知音文化一绝。
琴断口 位于汉阳汉水江畔,人们一般把琴断口当作是伯牙摔琴谢知音之地,其
实这里的琴断口是指伯牙第一次进入汉水,月下弹琴,当弹到激越的高潮之时,发
现有人偷听,琴弦就断了,原来听琴的是钟子期。所以在这里的琴断是指琴弦断了
的意思。后来这里形成了古镇,现发展为汉阳区琴断口街。
琴断小河琴断小河位于汉阳区永丰乡镇境内。北通汉水,西南至三眼桥,通龙
阳湖。这里曾是伯牙弹琴与知音钟子期相会的地方,也是伯牙再次拜访钟子期是摔
琴谢知音之地。其北端汉水岸,在明代是汉阳十景之一的平塘古渡。这里也可能是
汉水古道之一,其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知音湖 知音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是由后官湖、三角湖、南湖、百镰湖
等湖泊构成的水系,水体面积30万平方公里,原名为“南湖”,又称“小南湖”,因
为这里是“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于2005年改名为“知音湖”。知音湖,
岸线曲折,水质清纯,景色如画。
琴台大剧院琴台大剧院由武汉市政府投资兴建,坐落于月湖畔,隔月湖南望古琴
台,是月湖文化艺术主题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规模大、功能全、档次高的
特大型文化表演场所。2013年10月12日,武汉琴台大剧院被评为“全国十大剧院”。
除了这些知音文化的旅游资源外,还有一些以知音文化为根本命名的一些地
名,如汉阳区的琴台大道、蔡甸区的知音大道,知音桥、琴台桥、知音社区和知音
文化走廊等等。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6 10:20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古琴台的现状指的是什么的现状,可以是旅游开发的现状吗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22
标题:
知音文化内涵
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管鲍之交,是为相知。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伯牙与子期正是知音。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在知音故事中,深植“知音难”的浩叹。知音情深,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一匹千里马如果没有驾驳,千里马自己无法肆意驰骋。世之贤者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识贤者,贤者也不会为世上所用。音乐和琴声是伯牙、子期二人结情的媒介和纽带。两人的友谊从音乐出发,达到知心的纯真境界。知音故事赋予了知音文化深刻的内涵,伯牙、子期相识相知,结成深厚情谊,体现了我国人民珍视友谊,至死不渝的传统美德。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知音故事不断丰富,知音文化也在不断提升和扩展。高山流水知音故事,既展示出中国音乐的一种特殊神韵和崇髙境界,也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对友谊、诚信和人格的崇高追求。知音故事赋予了知音文化深刻的内涵,是知音文化的精髓。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0:23
这个版本也很有意思。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还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24
标题:
知音文化内涵2
知音文化之重情
刘舰《文心雕龙》的《知音》篇,开篇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所谓“知音”千百年中不过一两个罢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弹一曲,志在高山。子期日:“善哉!魏魏兮若泰山!”伯牙再弹一曲,志在流水。子期叹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于是伯牙知道子期是其琴声的知音,明白其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般包容胸怀。琴声使得两人心意相通,情感互融。这种心灵的沟通和共鸣是知音精神上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等的理解和契合,让彼此在心灵上共同进步和深化。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就是一旦缺失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产生无人理解的孤寂心境。这也就是为什么钟子期死后,伯牙摔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的原因。伯牙和子期因琴相遇,进而互相理解互为知己,成为生死之交。知音文化内涵饱含着人们对于友情、支持和相知的情感诉求,是最质朴的感情追求。知音文化所蕴含的与友情有关的精神食粮不仅被古人所推崇,同时也对我们这样的现代人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交流条件的巨变,但只要有真实情感的交融,又何以“知音”难觅。
知音文化之诚信
高山流水,知音佳话,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韵事,它带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多方面的,除了对知音的心灵渴求,还有"来年邀约”,伯牙按时赴约的诚信精神。晋国大夫伯牙与楚国官宦之后的钟子期因是因高尚、优雅、动人的弦乐而结为知音,但是当时钟子期只是一个隐士,并没有一官半职,但是却并不能阻止两人成为朋友,他们一见如故,感慨相见恨晚,并约定第二年相见。伯牙如期赴约,却得到了钟子期已死的消息,伯牙悲痛不已,失去知音而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之举。伯牙和子期身上不仅表现出了友情的难能可贵,更让我们看到诚信的无价。这正是知音文化所蕴含的诚信、重情重义的精神。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要大力倡导的精神。讲诚信、重友情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论语》中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话,诚信互敬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与自我修养的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人文因素。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26
标题:
知音文化中的古琴元素
人人都希冀有知音挚友,在良好的际遇中生活,追求人生价值。寻求知音是社会普遍情感,感叹知音难逢是常见的失意心态。这也从反面表现了宣扬知音文化,深挖知音文化的重要性。知音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也是楚文化的体现。知音文化成于汉阳,植根楚文化的基因,储存着楚文化的历史信息。“高山流水觅知音”,体现了楚文化中乐山乐水的自然情怀。楚人尚乐好舞,钟氏家族更是楚地音乐世家。知音故事是先秦古琴艺术交流的佳话,是楚地高雅琴艺的千古韵事。伯牙钟子期因弹琴和听琴而相知,钟子期从琴声中能把握高山流水的意境,都与琴相关,琴是知音最原始的载体。知音文化在千百年传承中,既继承发扬了楚地乐舞的文化元素,又走出了听琴的音乐圈,但是知音文化原本与古琴台珠联璧合,息息相关。若无古琴则世无“知音”,世无“知音”则没有古琴台的存在。古琴台应该古色古香,琴音缭绕,是一个彰显古琴文化的圣地。古琴台是古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且古琴艺术已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台作为中国古琴的标志之一,既是知音文化的载体,也应是展示古琴文化的舞台。将“古琴元素和知音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指导古琴台旅游景观设计,将名垂青史的知音文化与古琴艺术珠联璧合,才能使古琴台重新焕发耀眼的光彩。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6 10:27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o⊙)…是李治益吗?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0:29
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述,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6 10:29
标题:
回复 26# 的帖子
就是跟高山流水的关系程度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30
标题:
古琴台景观节点设计
古琴台是知音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文化内涵则需要通过古琴台旅游景观才能具体展现。俞伯牙与钟子期因琴相遇相知,而楚人尚乐好舞。钟子期从琴声中能把握高山流水的意境,都与琴相关,琴是知音最原始的载体。知音文化在千百年传承中,既继承发扬了楚地乐舞的文化元素,又走出了听琴的音乐圈,但是知音文化原本与古琴台珠联璧合,息息相关。古琴台的景观设计里理应加入古琴元素。“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古老的故事见证着我们人类最原始、最纯洁的情感,重情作为是知音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阐释着我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我们对重情这一美德的传承。知音文化核心内涵中还包括诚信与和谐。相约来年相聚却并不以朋友的去世而终结,表现着诚信的文化。乐山乐水而追求自由,享受自然因此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体现着和谐的精神。因此,我们要以此为依托对古琴台进行旅游景观设计。
(1)知音广场设计
古琴台现有广场属于琴台正门和城市道路之间的外庭。其不仅有停车和旅游者集散之用,也为近距离观赏古琴台提供了空间。在其右侧有一表现“高山流水”故事的景墙设计,用以烘托知音文化的主题,并有饰壁的功用。现有的设计在烘托景区知音文化的内核方面还有所欠缺,作为标志性建筑的“高山流水”故事景墙不够突出。因此,古琴台广场设计需将文化主题、标志性建筑、绿化等元素一同考虑在内,展示知音文化的个性魅力,使得知音广场成为古琴台景区的形象窗口。要运用艺术手法将知音文化核心内涵表现出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构,是旅游者再游览中就能感受到古琴台源远流长的知音文化。在标志性建筑上,原有的"高山流水”故事景墙予以保留,在另一侧再重新建筑一把七弦古琴雕塑,作为古琴台文化和精神的象征。绿化上,要注重周边环境和景区的生态环境的结合,多植当地树种,而非名贵树种,用以突出古琴台的古朴宁静。游客进入广场就能感受到知音文化的氛围。
(2)单体景观设计
单体旅游景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古琴台知音文化的核心内核,将知音文化和古琴文化结合在一起。
第一,将古琴台内的蜡像馆改建为知音情义展示馆。知音情义展示馆在原址基础上升高为三层,以木料为主,雕梁画栋,敞轩飞檐,色彩上要大气沉静,再现楚文化古香古色的风貌,使之成为古琴台的主体建筑。大厅内四壁,饰以“高山流水”的故事浮雕,以深度展示知音文化的重情主题。二楼为古琴馆,以陈列古琴为主,除了不同时代的古琴、古 等丝弦乐器外,也可以展示古琴衍化的历史脉络。三楼可以为历代重情重义人物的影视厅,播放包括知音传说在内的重情故事。
第二,变“髙山流水”大厅为情谊国乐艺术展示殿堂,为日渐式微的古琴艺术保留一席之地。将厅内现存的旅游工艺品撤除,将其改建为国乐艺术演奏厅。在大厅中央设一精巧典雅的舞台,可供古琴以及小型国乐团体演出。同时,可排演“高山流水”小型话剧,将知音文化以剧目方式展现。舞台的对面及两侧,以木质结构建起半环状的看台,以供游客进入龄听精彩国乐演奏,欣赏话剧表演。
第三,将伯牙亭改为诚信亭,不仅用来纪念伯牙和子期,也用以提醒人们像古人学习,传承铭记诚实守信的文化精髓。
第四,以古琴台”印心石屋“为中心,打造以知音文化与古琴文化为主旨的书法碑廊。碑廊应打破现有的格局,重新规划,力求格调高远,与普通碑廊示以区别。入选诗词文赋必须经过专家蹄选,大家落墨,与现存的碑帖一起展示。
第五,为了让知音文化中所蕴含内涵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在原来知音树的原址上扩建成一个和谐生态园,用以让游客亲自栽种知音树和其他苗木。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使广大游客亲身体会到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同时也寓教于乐。
(3)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和咨询,票务服务以及游客集散的场所,在布局和设计上可以广场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主体建筑以古琴为形象,以木质建筑为主题,将古琴台的文化和风格展示无虞。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0:30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31
古琴台是中国古琴艺术唯一的象征性建筑物,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古琴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世界古今乐坛上仅存的历史悠久且绵绵未断。至今仍然活跃的音乐珍品。但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又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境地。在联合国和中国业已启动的抢救保护古琴艺术的工作中,古琴台能为它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唤起人们对古琴文化的记忆。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0:32
标题:
回复 26# 的帖子
我觉得可以啊,除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有古琴台对当今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古琴台的看法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0:32
《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6 10:33
武汉琴台大剧院,是目前国内大型剧院中,唯一由中国人原创设计(广东珠江设计院在大剧院方案国际招标中胜出),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作者善于用夸张的造型和材质的的强烈对比,使建筑表现得质朴而粗犷,具有阳刚之气,既表现了古典文化之美,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琴键飞奔,水袖飞舞"的神韵和现代“高山流水觅知音” 的意境。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33
古琴台是楚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储存着楚文化的历史信息。汉阳是钟子期的故乡。钟子期为楚人钟仪之族,楚国见于经传的两位司乐官和一位知音之士都以“钟”为姓,足见楚人尚乐尚“钟”的文化风俗。据汉代学者高诱考注,俞伯牙也是楚人。俞伯牙的古琴演奏艺术和钟子期的欣赏境界,与楚地音乐文化的兴盛,无疑有着深厚的关系。如果没有楚文化崇尚音乐的土壤,也就不可能有千余年来屡毁屡建的古琴台兴废历程。热爱音乐、热爱古琴台的楚地人民,终于执着而顽强地在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会之地,在《高山流水》古琴曲的诞生地,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知音”故事的纪念堂。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34
古琴台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纯粹的以音乐为主题的文物古迹,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礼义之邦的中国人历来最重情谊,追求的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恩德相结,谓之知已;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同气相求,谓之知音——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相知的三种境界。一曲《高山流水》成了歌颂友谊、期盼相知相得最高境界的千古绝唱。这就是千百年来古琴台屡毁屡建、凭吊者络绎不断、《高山流水》之音不绝于世的真实原因。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35
古琴台,不仅在华人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全球范围也可算是声名显赫。据说在日本大分市、德国杜伊斯堡、韩国等地也仿建有古琴台,供本国人民观赏敬仰;而法国波尔多的“中国园”,“知音亭”周围象征友谊的知音树已蔚然成林。一个国家的一处古迹被其他多个国家仿制,这也是世界少见的现象,可见 “古琴台”魅力无穷,为世人所称颂。与寺庙、陵墓及外国的教堂、修道院或其他遗迹相比,古琴台直接体现了一种音乐艺术的文化价值,是我国音乐史上的胜迹。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0:36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为主,层次分明。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借助龟山、月湖山水,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天成艺境。进古琴台大门, 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道光年间的翰林诗兴大发时用竹叶蘸墨题的“ 竹叶书”;有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36
标题:
知音文化的内涵拓展
“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知音” 一词不断得到延伸和
扩张,其内存非常宽泛,已泛化为友情、亲情、爱情。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
是情感文化,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
知音文化,关键在一个“知”字,知音、知己、知心。有了知音的深情,就会
产生了人和人之间重情、互敬、互信的和谐人际关系。因此,弘扬知音文化,对构
建当代和谐社会注入了历史文化因子,这种因子本身也从历史走向现代,带着时代
烙印,走进了社会生活中。
第一,友情。俞伯牙和钟子期因琴结识,彼此知音,约定再会。伯牙和钟子期
离别后,常相挂怀。过了一年,伯牙如约来访子期,但子期已谢世。据说钟子期临
终前嘱附将坟圭建在汉水边马鞍山头,以与伯牙相守望,从而完成自己对伯牙的承
诺,从而使纯真的友谊与诚信相融为一体。在如今诚信和信任危机的年代,知音文
化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亲情。亲情永远是我们生活中的最重,带给我们温暖和欢愉。父母的关
爱、兄弟姐妹的陪伴都以亲情为基础。亲情让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维系着家庭的安
定,保证了社会和谐。推而广之,邻里情、鱼水情、乡里情都含有特殊的亲情因素,
以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完美的爱人都是知心的,与高尚的情操、
充分的责任感以及相互的包容为线索紧紧相连。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结合、
神奇的梁祝姻缘,到现今以真情缔结良缘,无不以知音文化因子相系。年轻人中,
寻求知音也更多是指爱情。以爱情为主题,知音文化也可以分化为时尚化的婚姻文
化。
第四,识人。《吕氏春秋》在叙述知音故事时,认为不仅弹琴需要知音,要有
听得懂琴声寓意的人,就是其他方面的人才的识别,也需要有高人的慧眼。即使社
会上有贤人、能人、但是没有人能去理解,去识别,不能以礼相待、贤人和高人又
怎能与你相知呢? “知音”就是知人、识人。知人才能善用。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16 10:36
古琴台是“知音”文化的象征,也是江城武汉亮丽的人文名片。本次“古琴台”邮票的发行,对于宣传武汉形象、提高武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古琴和钢琴》邮票在中国和奥地利同时发行,也使“古琴台”成为继“黄鹤楼”之后,第二个登上外国邮票的江城景观。武汉市邮政局于1992年9月6日启用“琴台”钢质风景日戳一枚,可更换字钉,至今仍在使用。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0:36
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即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6 10:37
古琴台现状:古琴台景区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4 年的相关数
据显示,古琴台的年接待游客量约在 ’5万人次左右,仅为黄
鹤楼的游客接待量的十六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古琴台的
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与黄鹤楼"归元寺这些旅游景点相
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景区内存在大量损坏现象
也是古琴台发展缓慢的一大症结)古琴台蜡像馆内的伯
牙"子期残败破损,瓦屋面浮着物堆积,石刻品"护栏等多
处出现损毁,周围环境比较嘈杂,商业氛围较为浓厚,与这
一蕴含着音乐艺术"传承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是极不
和谐的
作者:
yangyue
时间:
2014-10-16 10:37
标题:
知音文化中的古琴元素
人人都希冀有知音挚友,在良好的际遇中生活,追求人生价值。寻求知音是社
会普遍情感,感叹知音难逢是常见的失意心态。这也从反面表现了宣扬知音文化,
深挖知音文化的重要性。
知音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也是楚文化的体现。知音文化成于汉阳,植根楚文化
的基因,储存着楚文化的历史信息。
“高山流水觅知音”,体现了楚文化中乐山乐水的自然情怀。楚人尚乐好舞,
钟氏家族更是楚地音乐世家。知音故事是先秦古琴艺术交流的佳话,是楚地高雅琴
艺的千古韵事。伯牙钟子期因弹琴和听琴而相知,钟子期从琴声中能把握高山流水。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6 10:38
问卷调查我们每个人想些问题吧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0:44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高山流水》另有筝曲,虽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但与琴曲风络迥异。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作者:
山间野人
时间:
2014-10-16 10:45
标题:
标题
某天晚上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有讲到琴台传说。刘老师和陈老师有出镜滴。。。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0:46
刚刚看了一篇论文,叫《琴台与知音》,大家可以看看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6 10:47
标题:
回复 49# 的帖子
组长,我还没抓住古琴台符号化的倾向所带来的问题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0:53
在《淮南子.修务训》里,伯牙的古琴技艺依旧受到送样,但是“绝弦”之举则表示惋惜—“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也就是说,伯牙的这一作为等于埋没了新的“知音者”,也使后来的鼓琴者失去了“规矩”和“准则”,不利于琴艺的传承。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0:53
标题:
古琴台
古琴台(GuQintai),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之一,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规模须然不大,但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16 10:55
标题:
回复 53# 的帖子
文化淡化被利用,赋予商业价值,文化的淡化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0:56
标题:
古琴台
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然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有吟咏古琴台的诗云:
凤沼余灰此处埋,空留雅韵筑琴台。胸无锦绣何当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发无端输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篱风榭年年事,偶尔鸬鹚绕几回。[4]
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他七十八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5]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0:58
古琴台的开发与利用,正好说明了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但把文化与经济效益挂钩似乎不妥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1:01
这就没人了么?怎么没回复了?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16 11:02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我看了一下古琴台的相关现状,这个景点经营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呢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1:04
标题:
回复 60# 的帖子
而且感觉好些景观确实有点不合理呢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1:04
标题:
回复 49# 的帖子
恩。重点是老师说还要针对非本地人呢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1:05
上次老师在课堂里面提及了古琴台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1:06
标题:
回复 60# 的帖子
我觉得 可能知名度不高是原因之一吧。很多人知道高山流水,但是不知道高山流水在武汉。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16 11:08
标题:
回复 63# 的帖子
佛教?我咋不记得?看来上课没好好听呀。。。为什么、能解释一下么?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1:08
伯牙子期所创造出的“知音”这一友谊的典故,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地跃动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作为文化心理沉积于炎黄子孙的心中。在古代孔子就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在情感、思想、心理等方面成为“知己”,能互相理解、互相关照,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伯牙子期传说为载体的知音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部分,储存着楚文化的历史信息,这可以团结楚文化圈内的人们。汉阳是钟子期的故乡,钟子期为楚人钟仪之族,楚国见于经传的两位是司乐官和一位知音之士都以“锺”为民,足见楚人尚尚“钟”的文化风格。
其次,知音文化运用到出版物和艺术节上,这对于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985年1月“知音”一词还被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杂志名称使用。将武汉的地方掌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为杂志名称无疑具有多重优势。第一,由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该杂志可以吸引大批武汉本地读者群;第二,它再次向全国推出了武汉的地方掌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对于武汉的旅游业来讲,无疑是做了一次永久的免费广告;第三,“知音”一词本身就与书籍报刊杂志要表达那种类似人的伴侣的含义非常贴切;最后,它体现了《知音》杂志“人情美、人性美、深入生活、深入心灵”的办刊理念。而为进一步展现知音文化魅力,“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举办,是我省在中部崛起关键期迎来的一次宝贵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一国家级大型文化节平台,充分展示湖北文化精华,推出汉阳古琴台文化品牌。”这都反映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名人效应和知音文化的深厚影响力。
最后,知音文化具有全人类和谐的意义。伯牙与钟子期用心灵交流创作出的《高山流水》这一古琴音乐于公元1977年8月20日由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选用并录制成铂金唱片,带入浩瀚幽远的太空、以寻求地球人类的“知音”,保存期十亿年。在《高山流水》被携带到太空之前,国际天文学会已于1967年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伯牙山,水星上有15座环形山。用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命名,按时间顺序,《高山流水》琴曲的原创者伯牙排在第一位。这说明古琴台所蕴涵的“知音文化”哲理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的感悟力、影响力,也使我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到“知音文化”的价值。此外,古琴台还深受国际游客的喜爱,许多日本和韩国等游客慕名而来。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1:10
标题:
回复 65# 的帖子
这个我也不理解,只是记得老师讲那个调查报告怎么写的时候提到了佛家色彩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1:14
佛家? 从哪个方面解读呢?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16 11:16
标题:
回复 65# 的帖子
好像“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就是佛教思想呀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1:17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这是道家思想吧?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1:18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与自然合为一体这应该是道家的思想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1:19
我觉得 高山流水遇知音 更多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16 11:21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非语言能够传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佐证了道家“言意矛盾”的观念。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1:24
旅游的“符号化” 是旅游者被动接受旅游地文化符号的过程, 而不是通过这种􀀁 符号化􀀁 活动来创造文化。旅游者仅仅满足于旅游地社区的文化符号的表象的表达或􀀁 舞台化􀀁表达, 对社区文化浅尝辄止。旅游的􀀁 符号化􀀁就是旅游符号的表象化, 它将旅游的行为与过程简单看作一种形式,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动场景被简单看作一个表演舞台,旅游的一切内涵, 特别是文化内涵被简单化、表象化, 文化的内在精神被忽略。旅游符号表象化的过程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复制, 如民族歌舞只停留在表演上, 民族服饰只停留在敷衍旅游者观赏的穿戴上,民族餐饮只出售给旅游者而自己却很少享用, 民居建筑只停留在外观的风貌整治上。旅游者享用的只是文化的“符号化”大餐。这代表了 当代的消费者呈现出一种共性: 强烈的符号消费欲望。人们对事物关注带有越来越明显的符号迷恋的色彩。旅游者在这里只是作为旁观者, 是一个观赏者, 没有参与到社区与居民一同去创造文化。因此, 社区居民也不知道游客的真正需求, 使旅游地社区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停留在表面上, 最终会导致社区文化的衰落,旅游地社区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吸引力。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1:25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对对,是道家思想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1:35
在3000 余年的古琴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对古琴艺术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其中,道家“气”、“韵”、“象”等哲学思想,则是古琴音乐文化蕴含的各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16 11:37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4-10-16 22:43
优秀团队的成功秘诀
由于学术发言讲究原创与个性,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的启迪,因此,对小组讨论有三个金苹果建议:一是原创。凡引用,必注明出处,否则视为抄袭;二是讨论。课题的原创性深入,必须是一个个小问题的发现,一次次争鸣式的对话,而不能各言其语。三是评奖。每周由组长推荐或大家投票选出最优发言人。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4-10-16 22:44
如果有好的论文,建议直接作为附件分享给大家。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23 09:42
太阳鸟 是谁啊???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23 10:07
我们是要接着讨论吗,不重开话题是吧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23 10:26
看到一篇硕士论文《伯牙子期传说圈研究 ——以蔡甸、汉阳地区为中心》,评述当前传说圈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传说圈理论将伯牙子期传说置于微观空间内进行研究,分析了湖北蔡甸汉阳地区、浙江海盐县、湖北石首市、安徽固镇县、山东泰山五个传说圈的结构特点、讲述风格及其文化内涵。揭示出不同传说圈由于其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呈现出迥然相异的特色。讨论伯牙子期传说的流变与传说圈的形成。论文运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伯牙子期传说的不同文化形态。尤其是以蔡甸汉阳传说圈为核心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应该对我们的小组课题有点用吧……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23 10:36
今天讨论 问卷的问题吧??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23 10:39
《对知音故事的文化再阐释》从知音故事的早期面貌、知音故事的接受流变、知音故事的文化渊源、知音故事的普世价值四个方面重新解读了知音文化。其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俞钟的心琴合一与庄子的精神自由论在本质上是—致的。对于音乐, 俞伯牙与钟子期二人实在已超越了技巧的层面,,而进入了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艺术的“至高境界”往往与道家哲学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而且如果说老子庄子都是楚国人,,他们的思想应该首先对楚人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庄子的精神绝对自由论也应该首先对楚国的艺术产生影响。所谓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就是指人在精神上泯灭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人混同于自然、混同于客体,,即“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是也。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23 10:42
有人在吗?快来讨论呀
作者:
三秋桂子
时间:
2014-10-23 10:44
是要讨论问卷怎么做么?
作者:
穆艳芳
时间:
2014-10-23 10:53
现在才发现伯牙原来不姓”俞“,《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东汉高诱对之注解时明确提出:“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伯”在上古时期应该就是一个姓,比如“伯夷”。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另外,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由于《警世通言》流传广泛,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23 11:02
讨论问卷吗现在,亲们?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23 11:05
来了。大家先就问卷的 问题设置 讨论一下呗??大概多少个问题?要不要设置主观题什么的?
作者:
李文宇
时间:
2014-10-23 11:08
主观题大部分人都不写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23 11:09
现在是不是要讨论问卷啊?还是我们要从高山流水的一个小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啊?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23 11:09
我们本周讨论问卷题目,问卷组的同学提然后我们来讨论,也可以大家提问卷问题
作者:
党世英
时间:
2014-10-23 11:11
标题:
回复 90# 的帖子
我也觉得。还是不要好了。免得填问卷的人反感。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23 11:13
标题:
回复 89# 的帖子
我觉得尽量不要设置主观题,因为别人应该都不想填写吧。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23 11:14
还有我们的调查对象应该处于哪个范围啊?是调查游客、工作人员、老人还有当地的那些小商贩啊?
作者:
2012213354
时间:
2014-10-23 11:14
标题:
回复 92# 的帖子
恩,这样可行。他们来提,这样的话比较系统一点,要是每个人都提的话,可能会有些发散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23 11:15
老师说要确定是本地人,所以第一个问题最好是问是哪的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23 11:16
标题:
回复 95# 的帖子
所有公园的人吧,不过老师说最好是当地人
作者:
刘红芳
时间:
2014-10-23 11:17
党世英还有李治益你们的问题呢?
作者:
李丽厦
时间:
2014-10-23 11:18
天哪,要是问当地人的话,那么我们应该都不需要进古琴台了,因为里面当地人肯定很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