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大义与精解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4-10-6 13:45     标题: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大义与精解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上一回讲到证法身,这一回讲法身向上。前面曾经介绍过,凡夫俗子贪恋世界趣味之事,以为出了六道十法界,再也没有这样的乐趣了。其实,世间与出世间是对立的观念,在佛家称之为边见。真正修行圆满智慧之后,一切世间皆得自在,无有一法能出其外。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为什么能够如此?因为一切法皆因法身而得成就。证得法身之后,可以随众生心成就一切世间法。当然,现在人不容易理解清净法身,哲学上称之为宇宙本体,科学上称之为真理,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天。总而言之,法身即是不生不灭,究竟坚固的金刚般若。法身起作用,就是法界万象。作用可以分净和染:净作用,就是四圣法界;染作用,就是六道法界。净染都不执着,无住而能随众生心,称为一真法界。修行的终极智慧是将一真与净染打成一片,把一切对待而有的现象还归性德。圆满一切种智,灭度一切众生。如《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所开示的: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优伶、子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通过此经开示,可以看出,佛法修行是究竟圆满的,什么是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佛家称十八种圆满,当然这是方便说,何止十八?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等。就是这十八种圆满小说也没有办法一一描写清楚。可见,性德方显,比修德有功要难写得多。更是由于众生难以想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原本是说不出来的。但是,不说出,又如果能教化众生?因此从众生好理解的地方去描写,从众生障碍最大的地方去描写。众生的障碍在哪里?三种根本,见思、尘沙、无明。这三个根本也都是言语难以形容的,做些方便引导而已,有悟性的人听到之后,肯定会反省,这就是与佛法有缘的人。听到还不会反省的,虽然还会在六道里轮回,但是总有机缘成熟的时候。机缘成熟的,如这个《西游记》告诉你有八十一难,细数八十一难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绕得过去?比如,现在我们很多人不喜欢佛法,他觉得人身难得,这一生要享受。且不说他在享受中带来的问题,就说享受只是一种逃避。所有的问题,一个也不可能是因为在世间做了名利之事而化解掉的,将来还是要从头开始,这就是绕不过去。真正聪明的人会下决心,既然这个事绕不过去,早干一天,早一天得解脱。迟干一天,多一天折磨。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怎么干才能得到彻底解脱?明心见性,见性就能成佛。比如经中说:“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我们行于非道,不能通达佛道。比如,拿刀子割自己的身,我们受疼痛难忍,但是菩萨没有痛苦。像释迦牟尼佛说度憍陈如的因缘,释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萨,修忍辱的时候,憍陈如是国王,误以为修忍辱的仙人要调戏他的妃子,就将仙人用刀子一刀一刀割截而死。当然佛当年已经是菩萨果位了,没有凡夫的痛苦,因此也没有怨恨,并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憍陈如。比如,给净土宗最完善的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做注解的黄念祖大居士,他真正有功夫,开刀不用打麻药。他真正没有痛苦,因为他破了身见,断了见思惑。佛家讲断惑不是学校里讲的理解了新理论和新技术,是真正地做到了。佛法如甘露水,谁饮谁解渴。为什么要强调甘露水?因此饿鬼只能饮甘露水才能解渴。不仅如此,“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世间法里最苦莫过于无间地狱了,纵然在这样极苦之处,菩萨也能无恼无恚。换言之,我们这些凡夫为什么要搞事业?要名闻利养?正是因为我们有苦难。最明显的例子是富贵子弟求道难,他们没有大的苦难,因此往往没有解脱的追求。因此,人间所谓的理想越大的人往往是苦难越重的人。所以才有轮回之事,富贵人不积德,三代过后将成为贫穷下戝。贫穷的人努力积德进取,不过三代将成为富贵之人。凡夫追求非道,怎么可能成道?追求无常之事,怎么可能证得常理?惟有觉悟之后,无所谓非道与正道,远离二边,成就一真。怎么证明染净不二?当然必须要到染的境界里来。当然,这个来与不来,与凡夫的意味完全不同了。因为法身菩萨是随缘显现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比如,凡夫求佛菩萨,看到佛菩萨到家里来了。佛菩萨是不是像我们一样,有来去的想法?根本没有。不仅想法没有,根本也没有来去之事。既然没有,而与有的效果一样,这个境界就微妙了。佛菩萨在一切世界里度化有缘的众生,他根本没有起心动念。这就叫圆满功德,因为是应现的,才能应机,丝毫不差。这就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为则有所不为。《普门品》中开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看到的是自己。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众生看到,其实还是自己,是自己觉悟后应有的样子。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看到的都是阿弥陀佛?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什么才是最好的榜样?非佛菩萨莫属,因为这个榜样最真实,最契理契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里味道深长。等自己完全觉悟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本来圆满的,只是自己没有觉悟,没有发现这个真实永恒不变。在凡不增,在圣不减。真亦圆满,妄亦圆满。正如《心经》里开示的:“照见五蕴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我们凡夫只需要觉悟,不需要创造。《大涅槃经》开示:“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由此可知,性德方显,流露真常,实无三际,十方不动,无有去来。既然没有去来,如何取经返回东土?佛家所谓乘愿再来,倒驾慈航。如果真正是个大根器人,比如六祖等祖师大德,一登祖地,等同再来。因此从这个意义去看,中国的佛教成就远远超过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中国人真有福啊!了解了这个真实情况,再看本回故事,那才会感受到精彩纷呈,美妙绝伦。
此一回故事中重点讲述所谓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就是指的法身向上。这一关,长说三大阿僧衹劫,短说一念之间,皆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随缘自在境界。长说是指针对一切种智一一显发,短说是法无定法,顿悟为法,每一种智都是顿悟的过程。相比于证法身前的修行过程,即使是三大阿僧衹劫,与无量无边不可说劫进进退退的六道轮回相比,那也只能是九九之一了。因此这一回故事非常简捷,涉及的问题不多,总不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4-10-6 13:47

字体还是乱套的,其它的论坛没有这个问题。
http://blog.sina.com.cn/u/2239814834
非常抱歉,不习惯的,可以去我的博客看。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4-10-6 13:48

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后面的字体会乱。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4-10-6 13:49

请版主把另一个删除算了。这个大部分是正常的。

[ 本帖最后由 莲池溪音 于 2014-10-6 17:12 编辑 ]
作者: 日剑    时间: 2014-10-8 12:40

九九归一,九九归真!好!值得祝贺!!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4-10-8 16:51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谢谢,只有一回了。终于要写完了,非常累人的活。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