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杨早: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了龙的传人?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9-20 17:04     标题: 杨早: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了龙的传人?

  腾讯文化·大家专栏 作者: 杨早 2014-09-13 09:27

  [摘要]官方借用、市场流行、受众认可、渐成传统,《龙的传人》的经典化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关于作者:杨早,知名文化学者,作品有《野史记》等。

  网上有篇文章叫《龙图腾是七零后》,有点儿标题党的意味,不过,如果我们大而化之一点,将抗日救亡时期闻一多等知识分子创造出来、但未能真正推行于民间的“龙图腾”,等同于“龙的传人”这个为全球大多数华人认同的身份符号,那么,确实可以说,“龙的传人”只是与我一样的七零后,比我还小五岁。
  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正好经历了“龙”在中国乃至华人社会的全面回潮与建构的过程。1978年美国与台湾“断交”,台湾一片悲情气氛,侯德健激于此,创作了《龙的传人》。不想这首歌很快传遍全球华人圈,引发强烈共鸣。只是,在传唱过程中,这首歌明显被过滤了原初的情绪,而被传唱者与受众注入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悲情”。

  (周星驰主演的《龙的传人》电影剧照)



  我是在成都的小学课堂上学会这首歌的。对于我们这班小学生来说,“龙的传人”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固有的知识。中国不就是一条巨龙吗?所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都是“龙的传人”?这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当然不知道“龙的传人”最早的政治挪用,是被当时台湾的“新闻局长”宋楚瑜用作向军训学生训话的题目,就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不知道罗大佑等献给世界和平年的《明天会更好》,曾被国民党挪用作为选举口号一样。
  1983年《龙的传人》作者侯德健回到大陆,这让大陆当局可以更方便地挪用这首歌,将之变成对全球华人的召唤,“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相辅相成,同样用一种神话的形式,遮蔽近代以来的整个民族的分歧与离散,整合全球华人的认同资源。1988年龙年春晚,之前在大陆经历亦有坎坷的侯德健现场演唱这首歌,是这种挪用与整合的巅峰。
  仅仅指出这种挪用并非目的,我们更应该思考何以一首歌,一个说法,会有偌大的魔力?能够激发全球华人对于“同祖同族”的认同感,以至于2000年王力宏翻唱此曲,以ABC(America Born Chinese)的身份又赋予了这首歌新的识别意义。与侯德健版相比,王力宏版已经删去了“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姑息的剑”是政治审查的产物)那段悲情歌词,但增加了“别人的土地上我成长,长大以后是龙的传人”的“ABC宣言”,不管它是唱者的真情表白或是市场策略,王力宏版的大行其道,证明它作为一种叙事,在22年之后仍然有效。2012年王力宏受邀在龙年春晚上演唱这首歌,更增大了它在80后、90后中的影响力。

  (201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王力宏、李云迪携手表演创意钢琴《金蛇狂舞》和歌曲《龙的传人》)



  官方借用、市场流行、受众认可、渐成传统,《龙的传人》的经典化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回头看,“日本侵华期间,出于爱国主义的时势需要,热心学术救亡的知识分子强行糅合‘龙’与‘图腾’二者,生产出一个唤做‘龙图腾’的想象共同体、一个有‘教育价值’的‘谎’”(《中国龙的发明》),卅年之后“中国龙”重登宝座,两者之间有无勾连?
  而相隔卅年的这两次“中国龙热”,其文化心理基础,源自整个近代,西方一直将“龙”作为中国的代表,他们丑化也好,攻击也好,在这种他者不断的指认与形象化之下,中国人自己也渐渐接受了“龙”作为民族的共同象征符号。施爱东在《中国龙的发明》里指出,在现代中国社会将“龙”视为封建帝王的标志,日益淡漠其符号意义的同时,欧美与日本的华侨仍在使用龙旗,并作为春节这一华人代表性节日的最佳符号。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西方指认”与“自我认同”在“龙”这个符号上已经合二为一。当政治力量需要整合全球的华人认同时,还能找到比“龙”更顺手、更有影响力的符号吗?
  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龙”没有反对者。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对“龙”的认识出现反转与颠覆,缘于1988年那部电视政论片,那里面找了好几个学者谈龙,对“龙”完全是否定性的描述:龙是凶恶的生物,我们民族居然用这么凶恶的生物当作图腾,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多么落后和野蛮!这种叙事当时也是哗一下就传播开了,大家觉得“龙”代表黄土文明,在与海洋文明的搏斗当中它必然会输。现在回头看来,如果把这些话画出来,就是西方近代漫画的中国版,就是一条老态龙钟、奄奄一息的龙,怎么样被西方远来的勇士,打倒、征服与改变的过程。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将整部电视片改名叫《龙殇》,黄河本身就是龙形象的一个源头。当时我年纪虽小,但是也感到很振奋,觉得是啊,我们应该拥抱蔚蓝色,我们应该抛弃封闭的、保守的黄土文明,去拥抱整个海洋。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整个华人圈对“龙”的认知与传播,都充满着纠结而艰难的心态。因为龙纹在皇家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龙”被西方人视为中国的象征符号,后来又由于近代的中西冲突,被描绘成一种丑陋凶恶的生物,正如《中国龙的发明》作者施爱东的概括:到了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19世纪,西方漫画里的中国龙往往是各种中国元素的滑稽组合,象征着中国形象在西方主流社会想象中的变迁。“中国龙”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将中国的丑陋形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中国人面对“龙”,情绪十分复杂,各种文化心态战作一团,既有传统社会对权力的崇拜(明清时平民禁止使用龙纹,但百姓们会在死后往丧服里塞一套龙袍),又有对西方丑化“龙”的悲情回应(清末的留学生大抵对龙纹或龙旗深恶痛绝,认为是清王朝的象征),还有寻找“龙的传人”之类民族共同象征符号的冲动。
  2000年之后,有学者陆续提出,不应该将“中国龙”与“Dragon”对应,而应该音译为“Long”,以区别于西方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凶恶残暴的喷火龙形象。只是,考察近代以来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中国龙”想象,就会发现,西方社会并非因为“龙”与“Dragon”的互译才对中国发生恶感,而是对中国“野蛮”、“落后”的定位,让原本在西方社会颇为时尚的“中国龙”,演变成了被王子、骑士与女神用剑砍、用锤打,或一堆代表性动物(鹰、牛、熊……)蚕食瓜分的大怪兽。
  这种种的细节与变化,在《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一书中,被梳理得近乎残忍的清晰。一位90后女孩问我:为什么要了解“中国龙”?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冷门的知识吗?我说不是,如果你不了解这条“中国龙”,是怎样从历史的深处游来,被斫杀至伤痕累累,鳞片间满是硝烟与血泪,蛰伏多年,突然又被人涂脂抹粉,奉上神坛,或是揭开疮疤,指为怪兽,你就无法了解中国。

  (《The Economist》近期封面)

  近日《经济学人》有一期封面专题是“What China wants”(中国要什么),而配图正是一条中国龙,凝睇着前爪中抓着的地球。与近代西方漫画的中国龙相比,《经济学人》封面上这条龙不算丑陋凶恶,反而说得上威风凛凛,不过,中国龙锋芒毕露的眼睛、半张开的嘴、用力的爪,仍然表现出贪婪与兴奋。这条他者眼中的中国龙,正反映了当下西方对中国的重视、疑惧与不安。
  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蔚华问侯德健:“你说中国人为什么对龙这么情有独钟?”侯德健回答说:“十二生肖里,其他十一种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只有龙是中国人自己想象创造的,希望中国人在龙年里有更多新的创造。”侯德健说的,也对也不对。“中国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却在中西方大棋局的风云幻象里,不断地上演着“变形记”。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9-20 17:08     标题: [卫纯]“中国龙”如何“发明”?

作者:卫纯 | 北京青年报 2014-09-19 |

《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施爱东 著 三联书店 2014-8

  ◎卫纯

  最早接触施爱东,除了他那本在民俗学界造成不小反响的《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外,还有每年“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的《话题》系列,其质疑郭德纲、解构韩寒、批评公知,嬉笑怒骂,自成文章,真有些“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的意思。

  没想到他新近从日本回来后,不只是对“中国龙”发了论,而且还说这是西方人的“发明”!

  施爱东这本书名曰《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从近古到近代以“龙”为核心的中国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我们大家往往知道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标志性意象,但却不一定熟悉,它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形象。施爱东在日访学期间,恰好阅读到大量东京大学和东洋文库的一手资料,从中勾勒出一条以龙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文化与民族形象在海内外的变迁线索,兼及中国人“猪尾辫”(猪形象)和“睡狮”说(狮形象)的辨析与祛魅,将海外视野中的近代中国政治、民族形象,以及相应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做了比较系统的呈现。

  这本书最主要的方法,是借助了统计,对同质材料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设定了严格的样本边界,建立了多组有效的样本群,呈现出的是全书各章节既各自论题独立,又通过时间和“龙政治”、“中国形象”等线索串联,使得彼此联系。书中的这些论述植根于材料的挖掘,同时每一章都限定论题的边界,尽量将论述与结论都控制在自己能够把握的状态里。所以像西方近似于“龙”的dragon的讨论,就不用纳入到这个论题中来,也就保证了“中国龙”的纯粹性。

  而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有大量丰富的图片——主要是19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形象进行象征性夸张塑造的欧美政治漫画,以此揭示中国在近代世界格局中的文化困境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动力问题(如闻一多等人对“龙图腾”问题的研究)。在相对枯燥的材料爬梳中,作者有意识地以图证史,并且对图片所传达的政治想象、民族国家、欧洲中心主义等要素有敏感而又准确的解读,这在一本学术普及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读者愿意翻翻这本书,看到这些图片,就会理解施爱东在书中所说的“痛心”体验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龙的发明》既是一本解构之书,也是一本建构之书。它解构了龙在中国古代以来的神圣传统,伴随而来的又建构出一条西方通过龙想象中国的历史线索。因此,在解构与建构之间,中西方对于“中国龙”也都有各自的加载和消解。所以即便是从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来讲,阅读这本书也是很有裨益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9-20 17:09     标题: [文心]中国龙:传说之外的真相

作者:文心 | 凤凰网-深圳特区报 2014年08月09日 |

书名: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作者:施爱东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龙始于上古传说之中,随着时代变迁,它不断被政治、文化左右,以致龙形百变,在不同的时代承载不同的意义。

  现代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情感,将之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在国人心里巨龙腾飞昭示着祖国繁荣富强,预示着文明古国伟大复兴。然而回望中国历史,龙是帝王御用之物,平常百姓只能望龙生畏,那么龙是何时由居庙堂之高飞落到寻常百姓家,何时由帝王象征转化为国家象征、民族象征,以至成为中国人的群体象征呢?这背后又深藏了多少历史、文化秘密?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施爱东所著的《中国龙的发明》,揭示了一段即将被岁月掩埋、被国人忘怀的记忆。作者在查阅大量珍贵史料、海外珍本善本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还原了中国“龙史”,指出“中国龙”是西方视角下产生的概念,它与中国的国运息息相关,自近现代以来承受了一个民族的屈辱后又担负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寄望。书中穿插的223幅稀见图片将再次触痛国人的神经,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将西方漫画中滑稽蠢笨的怪兽,与威风凛凛的中国五爪金龙联系在一起,但历史不会因我们的刻意屏蔽而改变,历史没有删除键。

  该书有三点可贵、三点可爱、三点可疑。可贵在于作者爬梳史料资料翔实,深入探究学术疑点视角独特,质疑学术权威逻辑清晰环环紧扣;可爱在于语言生动风趣、内容通俗易懂、思想自成一体独树一帜;而可疑在于其文化批评的尖刻、文化反省的深刻,以及对先辈学者学术挑战的几分狂狷态度。其可疑之处也正是其可贵之处,在时下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基于理性的学术反证以及质疑精神。

  在作者看来,龙这种被人们想象出来的生物集合体,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并不高,它不过是天上的马,帝王驾下的臣,甚至伴随着皇权衰落,又成为任西方戏谑的对象。

  龙是天上的马。传说中“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王母娘娘驾九色斑龙,龙侍奉仙人是如此忙碌,甚至传说中还出现了畜龙专业户、驯龙专业户。这也就难怪《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弼马温的职务颇为不满了,假若当初玉皇大帝分配给他的工作是管教龙族,不知还会否出现大闹天宫的戏分,但不论驯龙还是驯马,本质上是一个工种。

  龙是帝王的奴才。在历代皇家动物园里,龙也不过是皇上的近身奴才,它立在帝王居所的门口做侍卫,垫在皇上的屁股底下做龙椅、穿在皇上身上做龙袍,总之皇帝出现在哪它就出现在哪儿,除了扛鼎、抬柱、守门、避邪一类的活儿,龙甚至还化成了皇上的尿壶、下水道。作者归结的龙在皇家动物园中沟通天地、吓唬臣民、看门护卫、装饰点缀四项功能,确是将龙的一副奴才嘴脸描摹得入木三分,但这一切罪不在龙,而在于历代统治者君本民末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

  乱世里的图腾。及至鸦片战争以后,曾居于天上的“天朝上国”被西方的箭射落凡间,曾代表东方威仪的龙形象在西方也遭遇了命运大逆转。16世纪西方传教士踏入中国,在明清帝国的余晖晚照中,龙一度以高贵、神秘的姿态风靡欧洲,充当了一回联结中西方的文化信史,拥有了一段愉悦的海外经历。此时才出现了“中国龙”的称谓,中国人也才知道自己除了是时间维度上的“大明人”、“大清人”以外,还是地理维度上的东方人、中国人,自此也才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当清廷风光不再、灾难频至的时候,这条中国龙再不能翻云覆雨,立即由象征高贵的神兽变成了一条愚蠢怪兽。西方人用戴着一条辫子的滑稽龙形借以指代满大人,中国龙成了众矢之的,周遭围满了磨刀霍霍的刽子手。

  作者认为“龙图腾”是乱世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发明、是民族危难之际的学术救亡运动,此时人们在做的是一道文化证明题,证据不足便只能向已有的故事反向求解、反向延伸,创造出崭新的“古老传说”,以期为自己的文化立根、立魂。龙形百变皆因人的需求而异,在未来我们仍将不断赋予中国龙以新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它在世界的形象地位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努力。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4-9-20 17:15     标题: 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彩图版: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38557
文字版: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36829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9-20 21:43

引用:
原帖于 2014-9-20 17:04 发表
这种种的细节与变化,在《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一书中,被梳理得近乎残忍的清晰。一位90后女孩问我:为什么要了解“中国龙”?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冷门的知识吗?我说不是,如果你不了解这条“中国龙”,是怎样从历史的深处游来,被斫杀至伤痕累累,鳞片间满是硝烟与血泪,蛰伏多年,突然又被人涂脂抹粉,奉上神坛,或是揭开疮疤,指为怪兽,你就无法了解中国。
...
这个概括得灰常好。。。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