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秋的文化内涵正在减少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9-20 16:19     标题: 中秋的文化内涵正在减少

 2014-09-08 胡克非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中秋除了吃月饼,还应有“新鲜感”

  事件:

  中秋来临,不少人感慨,中秋的味道越来越淡,中秋成了“吃饭节”和“购物节”。中秋的文化内涵在减少、认同感在下降,中秋节的元素也从曾经的多样化演变成只剩下“吃月饼”。就此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学者,请他们谈谈应如何看待中秋节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以及应如何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各方观点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传统节日也可以有“新鲜感”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似乎都会面对一个同样的话题:我们的节日怎么变味儿了?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有了更强烈的市场思维,每逢节日这样的商业契机,商家若不利用,只能说明他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不善于经营。因此,节日期间各种应时食品变着法儿促销推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花些钱与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节日食品,这本身就是节日活动的一部分,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请客送礼,节日食品有了更大的销路。我觉得,问题并不在于节日食品的消费增加了,而是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丧失了。

  传统节日往往有深厚的渊源。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原有的观念改变了,对于天地人伦的关系认识和以前不同了,与此相关的信仰迅速丧失,对于节日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肤浅。

  如果想要改变“中秋只剩下吃月饼”的现象,也许要从我们自己做起,重新认识和发现这一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使得我们的节日更有来自传统的“新鲜感”,也就会使我们在繁忙和略嫌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期待。

  在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那些有差异性的节日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名食很值得大家在中秋小长假期间去寻觅探访。

  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公共服务体系应更好地为节日服务

  中秋节与传统农耕社会的丰收概念联系紧密,所以中秋节的元素很鲜明,团圆、月亮的神话,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重要的节日,如果希望大家重视中秋节如春节一般,这是不现实的。

  自古中秋节就有吃瓜果梨桃的风俗,那么“吃”作为节日的元素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是因为“吃”并不会被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所影响,所以吃月饼一直是中秋的重要风俗,且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留守的老人,家人各居一方,难以团聚,影响了传统元素在中秋节的运用。

  我认为,当下要过好中秋节,人们应该发现新的团圆形式、新的过节方式,而不是去看多少传统元素缺失了。另外,当下的节日文化很大程度上依靠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古时没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更好地为节日服务,也许是未来的重点。

  刘武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家人难团圆,致使部分风俗消失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农村地区,过节确实没有小时候热闹了。但是不管怎样的传统节日,团圆的概念都很重要。至于传统节日风俗,很多时候不是得不到认同,而是并没有太多的条件去做,很多仪式感很强的传统节日风俗并不适合当下人们的生活。

  为数众多的人不能回家团圆,造成了传统节日风俗的消失,外出打工、出国求学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农村的孩子在城市、城市的孩子在国外。当团圆的元素逐渐消失的时候,传统节日的一切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就随之解体,这也是现在的客观情况。

  不管人在何处,节日的时候和亲人团聚都是最幸福的,如果不能相见,那么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也算是在节日里的一种活动了。谁又能说,在节日里给爸妈打电话不算节日风俗呢?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