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第三会场】异域空间的文化研究——外人的生活与信仰(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8:07
标题:
【第三会场】异域空间的文化研究——外人的生活与信仰(二)
C会场:东亚的民俗、人、物、知识与文化的交流与变容 ( 三 )
東アジア における 民俗、人、物、知識及び文化の交流と変容 ( 三 )
会 場 : 教師之家賓館 多媒体(二)
主持人) (司会) : 陈华文 白川琢磨
[attach]30495[/attach]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8:15
周星:《“祖灵”与“英灵” :周期性唤起“记忆”的清明墓祭》
(《「祖霊」と「英霊」 :周期的に「記憶」を喚起する清明節の墓参り》)
[attach]30494[/attach]
本文拟集中关注与清明扫墓、 祭祖有关的 “亡灵” 问题, 在具体地探讨人死后其 “亡灵”的“祖灵化”和“英灵化”过程的基础上,试图更加深入地理解清明墓祭的深层文化依据。
墓祭的传统:从寒食到清明
从“新坟”到“老坟” :墓祭导致“祖灵化”
“记忆”与“忘却” :和亡灵交流的机制
清明的公祭:烈士亡魂“英灵化”
讨论:平坟运动、殡葬改革与墓祭的未来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8:16
会场一角
[attach]30496[/attach][attach]30498[/attach]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8:46
王晓葵:《从记忆中发现生活——对自明性世界的研究》
[attach]30499[/attach]
何为记忆?
记忆是人们过去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记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
传承
传承是指文化的时间性移动的概念。
传承的特点: 类型的、集团的、反复的、基层文化的
传承母体 的要素
认识论转换的必要:村落共同体的解体、重组和消亡已经都市化,传承已经无法解释。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当代的文化,跨时代传达的事项,集团事项,生活文化(
放弃传承之后我们能干嘛?)
社会史与民俗学
记忆之场与传承空间
新时代的民俗志的
记忆论视域下的民俗学
自明性世界形成
怎么研究理所当然的东西,知识到尝试、常识性的过程(以自己的全家福为例)
记忆框架
灾害记忆的政治框架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8:56
王霄冰:《作为“记忆之场”的族谱及其在东亚的传播》
(《“記憶の場” としての族譜及びそ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伝播》)
[attach]30497[/attach]
题外话: 记忆文化的跨学科性,使我来华师大读文字学的博士后。其实,我们研究记忆,要用民俗学立场来解释,而非成为多学科的专家,这是我走过的弯路。
“记忆之场”(日文翻译的借用需反思)
民俗学如何研究族谱?主要不是研究历史,而是关注区域民众集体心态与国民性。
族谱的记忆功能、身份认同、文化记忆(万姓同根、互文性)
韩国、日本的族谱。东亚族谱的记忆文化比较。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9:21
討論(翻译:胡艳红)
本会场王晓葵、王霄冰、小熊诚三位教授会中日双语,节省了一些时间。
主持人陈华文教授:生活、仪式层面与政治层面的矛盾,周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调查的支撑。记忆作为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民俗学与社会学研究越来越紧密,强调记忆是注重社会史价值。如何用民俗的眼光来观察重大事件?族谱在中国民间生活、村落的凝聚、历史的传承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09:41
小熊诚教授问周星教授:祖灵是什么?在日本,祖灵不是个人的祖先。中国人怎么看阴灵、祖灵?
问王晓葵教授:都市研究,传承研究,一般生活研究是研究人,这是最先进的看法。族谱的话,里面有他们的历史与记忆。研究人才是民俗学的。
周星:我无法回答小熊老师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不求甚解,回避烈士陵园背后的深层含义之类的问题。中国的死者一部分成为神,如毛泽东。
陈华文:中国没有祖灵概念。
王晓葵:研究人是没问题,但怎么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概念体系。人与人的区别用什么概念去把握,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我们考虑用民俗学的独特方法。
[attach]30505[/attach]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10:19
胡艳红:《太湖渔民集体烧香习俗的变化与延续》
(《太湖における漁民の「焼香」習俗の持続と変貌》)
[attach]30506[/attach]
问题的出发点: 大林正良指出,对于中国内陆渔民的研究内部文献纪录少,在日本的中国民族学研究中受到忽视;他们与其他生活方式的人们的交流值得关注;与日本内陆水上渔民进行比较研究。
关注太湖渔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特别是信仰习俗。
集体烧香的习俗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以后,并且在太湖渔民的生活空间也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现在太湖渔民所恢复的集体烧香习俗与解放前相较究竟有何异同之处,为何会存在这些异同。笔者主要基于以上问题意识对太湖渔民的集体烧香习俗进行考察分析。 考察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即按民国时期、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后的时间顺序来考察这三个时间段的烧香活动的不同情形,最后考察其集体烧香习俗之所以变化以及得以延续的原因。本文选取3个稍有代表性的香会来加以考察。
调查对象:大船渔民,小船渔民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10:41
彭牧:《记忆与想象:神堂上的家与世界》
(《記憶と想像,神堂における家と世界:》)
[attach]30513[/attach]
神堂内左与右的视点是从祭坛向外看。位置是家庭的核心。
神堂不仅面对神灵,也面对世俗世界。在这个空间中,家庭是充满未来希冀的地方。
民间对国家的想象的变化,村落生活对世界的包容。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10:59
高海珑:《河南东部、北部火神神话的重构机制》
(《中国河南省東部・北部の火神神話の再創造メカニズムについて》)
[attach]30517[/attach]
在社会记忆理论的视角下,豫东、北火神神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我们可以称之为“神话记忆” , 这种记忆从人类对火的祭祀和崇拜开始, 以特定的形式在世代的传承中被延续,穿越时光的隧道呈现在当下的生活中。其与人类的生活相依相存,是社会群体延续自我的必须手段,因而属于“日常生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在生活世界中,火神神话展现为三种不可分割的对象化形式:神庙、祭祀仪式和口头神话叙事,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个统一的手段体系,行使着统一的社会功能。
按照媒介的不同,可以将神话记忆模式分为三类:物象记忆(神庙) ,行为记忆(火神祭祀仪式) ,语言记忆(口头叙事) 。每类模式之中又包含次一级的模式: 物象记忆包括神像和庙宇建筑、 文字和图画; 行为记忆包括祭祀时间、 祭祀程序、祭祀组织、祭祀形式;语言记忆包括火神神格叙事和火神灵验传说。
几个结论:
一、神话重构是在神话记忆模式的基础上,依照其记忆特征进行的。
二、 神话重构是在一些典型个体的主导下完成的。
三、神话的重构是在特定的动力促使下进行的。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11:09
程鵬:《传说、 记忆与民间信仰的复兴——以鲁中安仙村安期
生信仰为例》
(《伝説・記憶と民間信仰の復興―山東中部安仙村の安期生信仰を事例として》)
[attach]30518[/attach]
相传因安期生在此居住修炼成仙而得名的安仙村,对安期生有着广泛的信仰,村内有关安期生的传说和遗迹众多,并且村民的习俗生活也深受其影响。村中原本供奉安期生的两座寺庙都遭到拆迁,但是随着民间信仰的复兴,新建的碑亭成为新的信仰空间。在安期生碑亭的兴建中,民众对其的信仰是碑亭兴建的基础,传说与民众的记忆不仅对安期生的信仰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而且在碑亭兴建中还直接被选择并加以利用。 反过来, 碑亭的兴建,又促进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民众记忆的重构。当代民间信仰的复兴充斥着文化的再造,并且呈现出由信仰向文化偏重的倾向。在这一趋势下,传说与记忆往往被加以选择并应用于民间信仰的复兴,而民间信仰的复兴又促成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记忆的重构。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11:30
総合討論(翻译:胡艳红)
周星请教彭牧: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在神堂吗?
彭:神堂不是绝对的神圣或世俗空间。典型体现了民间信仰圣与俗的融合。祖先也是很亲近的关系。
陈华文问彭牧:调查的图示顺序的资料支撑
[attach]30519[/attach]
彭:在湖南茶陵的田调中基本是这样的。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8-31 11:45
松尾教授问胡艳红:日本渔民信仰发生了很大变化。香头是业余的吗?渔民信仰处于什么目的?
胡:香头是业余性质的,渔民的信仰功利性较强。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