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15 05:56
标题:
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文/黄志强
民国时期,唐山警世戏社的创办,是“评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警世戏社曾有头班、二班、三班3个班社,其班主是唐山小山永盛茶园老板王凤亭。
警世戏社头班前身,是“唐山落子” 创始人成兆才、杜知义、任连会、张德礼、侯天泰、刘春生等莲花落艺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滦县东吴家坨村组建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1914年(民国三年)在唐山永盛茶园改称“永盛合班”,1918年(民国七年)在山海关改称“唐山警世戏社”。1919年(民国八年),警世戏社走出山海关,在营口、哈尔滨、奉天(沈阳)、长春、锦州等地演出,受到东北广大观众的欢迎。当时的东北军阀张作霖,曾专程邀请警世戏社到沈阳参加赈灾义演,该社主角月明珠(本名任善丰,评剧早期第一位男旦角演员)等评剧演员精彩的演出,使警世戏社声名远播,红遍了整个东三省。成兆才创作的评剧现代戏《杨三姐告状》,在哈尔滨庆丰茶园首演后,深得观众的喜爱,成为评剧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并流传至今。1928年(民国十七年),警世戏社头班因人员变故,在长春解散。
1923年(民国十二年),王凤亭委托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永盛茶园组建了警世戏社二班。第二年开始,二班沿铁路到东北哈尔滨等地演出。由于有大批河北梆子艺人加入二班,评剧演唱形式有了许多变化,并增加了武打戏,主角金灵芝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成兆才创作的评剧《美凤楼》,首开评剧武打戏的先河,曾轰动一时。
1924年(民国十三年),王凤亭又在天津法租界马鬼子楼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三班成立后,先在天津、唐山一带演出;后来到了哈尔滨。成兆才先生曾在在三班担任编剧,创作了《宝龙山》《枪毙驼龙》《枪毙驼虎》《双生贵子》《双吊孝》《雪玉冰霜》《对银杯》等新剧目。1931年,三班在奉天(沈阳)北市场共益舞台演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攻占沈阳,警世戏社三班在战火中垮散(解散)了。
笔者珍藏一张民国十六十二月九日(1927年12月9日)哈尔滨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 老戏报,长约56厘米,宽约31厘米,品相完好。老戏报上半部内容是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当天演出剧目和演员介绍,还有演出时间、戏票价格等内容;下半部则是一些有关医疗及药品的广告。老戏报有着浓厚的时代风格。
老戏报上二班演出的评剧剧目有:《东斗星》《辞活》《书囊计》《美凤楼》《还阳自说》《仁杰赴考》《夸北京》《大逛灯》,还有正在排练的二本《宦海潮》、文明评剧《生死板》。
老戏报上二班有38位演员:金芩芝(金灵芝,本名李桂芝,评剧早期著名女旦角演员)、金菊花(本名杜知义,评剧创始人之一,评剧早期著名男旦角演员)、葡萄红(本名张凤楼,评剧早期著名男旦角演员)、筱葡萄红(本名张蕊华,张凤楼的女儿,评剧早期女旦角演员)、陈玉芳、才贵芳、李义廷、韩玉文、王连会、王海亮、筱林英、玉香翠、田文广、侯凤柱、董德林、王胜金、胡小楼、郭有山、孙秀生、郑立福、粱玉昆、葛长山、王凤山、赵月樵、袁庆顺、张玉亭、李庆长、左凤鸣、何景山、小林生、王金辉、小宝萃、梁宝祥、金玉翠、小凤、韩文玉、小黑翠、王蓬春。
老戏报正中显著位置是当红评剧明星金芩芝(金灵芝)的宣传广告“本园烦友由津礼聘初次来哈,全球著名,唱作俱佳、台风活泼,扮相堪夸则如桃李娥媚姣娜,新旧各戏尽善尽美,此坤伶天下第一、盖世无双,古装、时装、青衣、花旦,真正金苓芝,早演美凤楼,晚演夸北京”
庆丰茶园是民国早期哈尔滨著名的茶园,以卖茶为主,演戏为辅,观众一边品茶,一边聆曲。为招揽茶客,园主不惜重金从外埠聘请名伶来茶园献艺,令观众大开眼界,使庆丰茶园“茶香、水开、角棒” 的美名流传于街头巷尾。1921年(民国十年)的盛京时报对庆丰茶园曾有这的描述:“哈尔滨道外庆丰茶园自开幕以来,生意颇为发达。名角技演颇佳,致该园十分拥挤,几无立锥之地”。 唐山警世戏社头班、二班都曾在庆丰茶园演出过评剧,头班的主角月明珠、二班的主角金苓芝都是当时哈尔滨观众热捧的评剧明星。
庆丰茶园老戏报上的《东斗星》《书囊计》《美凤楼》《还阳自说》《生死板》等演出的评剧剧目,是成兆才先生创作或改编的。成兆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人,字捷三,艺名“东来顺”。 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一生创作了100多部评剧剧本,其中《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杜十娘》是他的代表作。警世戏社时期,成兆才创作、改编了22个剧本,其中评剧现代戏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四集,王立夫所著“警世戏社二班”一文中称:“二班就垮散(解散)在抚顺,此时正是1926年夏”。 可是笔者收藏的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老戏报是上的演出日期是“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九日”, 这也就是说在1927年12月9日,警世戏社二班仍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并且名角荟萃,演出剧目繁多。因此,警世戏社二班解散的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评剧” 名称的由来,有资料介绍说:“评剧”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35年上海报纸的戏剧广告上。也有资料介绍说:1923年警世戏社头班在天津演出时,经天津名流吕海寰建议,改“平腔梆子”为“评剧”,取“评古论今”之意,“评剧”之名由此而来。警世戏社最早使用“评剧”名称的说法,始终未见实物资料的证明。
这张1927年的庆丰茶园老戏报中有“本园由津礼聘“名师”专排文明“评剧”,新排新戏《生死板》,择日开演” 的介绍,内容里面已经出现“评剧”的名称,证明警世戏社使用“评剧”这个名称早于1935年上海报纸上的戏剧广告。《生死板》是当年成兆才根据同名京剧改编的评剧新戏,笔者认为老戏报上礼聘的“名师”就是成兆才先生。庆丰茶园老戏报见证了唐山警世戏社及成兆才先生,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创作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见证唐山警世戏社最早使用“评剧”名称的重要实物资料,补正了“评剧”名称出现的历史事实。
笔者珍藏的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唐山警世戏社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的老戏报,非常珍贵。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4-8-21 14:24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15 05:59
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黄志强藏品)
[attach]30335[/attach]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15 06:00
本園由津禮聘“名師”專排文明“評劇(评剧)”,新排新戲《生死板》,擇日開演。
[attach]30336[/attach]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15 09:38
8月15日《唐山晚报》头版头条
87年前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现身我市
[attach]30338[/attach]
[attach]30337[/attach]
图为部分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老戏报。 文进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 杨文进)日前,我市收藏爱好者黄志强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1张民国16年12月9日(1927年12月9日)哈尔滨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老戏报。
据黄志强介绍,这张庆丰茶园老戏报,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唐山警世戏社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的老戏报,长约56厘米,宽约31厘米,品相完好。老戏报上半部内容是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当天演出剧目和演员介绍,还有演出时间、戏票价格等内容;下半部则是广告。老戏报时代风格浓厚。
据了解,民国时期,唐山警世戏社的创办是评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警世戏社曾有头班、二班、三班3个班社,其班主是唐山小山永盛茶园老板王凤亭。戏社头班前身是唐山落子创始人成兆才、杜知义、任连会、张德礼、侯天泰、刘春生等莲花落艺人,于1908年(清光绪34年)在滦县东吴家坨村组建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1914年(民国3年)在唐山永盛茶园改称永盛合班,1918年(民国7年)在山海关改称唐山警世戏社。
老戏报上二班演出的评剧剧目有《东斗星》《辞活》《书囊计》《美凤楼》《还阳自说》《仁杰赴考》《夸北京》《大逛灯》,还有正在排练的二本《宦海潮》等。老戏报正中显著位置是当红评剧明星金苓芝的宣传广告。
庆丰茶园是民国早期哈尔滨著名的茶园,以卖茶为主,演戏为辅,观众可一边品茶,一边聆曲。为招揽茶客,园主不惜重金从外埠聘请名伶来茶园献艺,令观众大开眼界,使庆丰茶园“茶香、水开、角棒”的美名流传于街头巷尾。庆丰茶园老戏报上的《东斗星》《书囊计》《美凤楼》《还阳自说》《生死板》等演出的评剧剧目,是成兆才先生创作或改编的。
这张老戏报中有“本园由津礼聘‘名师’专排文明‘评剧’,新排新戏《生死板》,择日开演”的字样,已经出现“评剧”的名称,证明警世戏社使用“评剧”这个名称早于1935年上海报纸上的戏剧广告。《生死板》是当年成兆才根据同名京剧改编的评剧新戏,黄志强认为老戏报上礼聘的“名师”就是成兆才先生。庆丰茶园老戏报见证了唐山警世戏社及成兆才先生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创作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见证唐山警世戏社最早使用“评剧”名称的重要实物资料。
稿源: 唐山晚报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4-8-15 10:20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19 14:51
评剧名旦金灵芝的戏曲人生
作者:崔春昌
[attach]30355[/attach]
金灵芝(1907-1941),原名李桂芝,河北献县人。少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辽宁开原。金灵芝12岁登台。是奉天落子(评剧)早期红极一时的女艺人,与碧莲花、李金顺、白玉霜并称为奉天落子早期“四大女旦”。
台上“抢亲”台下来了抢人的
上世纪20年代初是落子戏女艺人刚刚兴起的时期,在这以前落子戏班几乎全由男艺人组成。由于女艺人兴起后非常受观众欢迎,所以各戏班开始争相抢女角入班。可以说,当时戏班间的实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女主演间的竞争。金灵芝由于长得好,唱得好,戏演得好,出道不久就成为辽沈戏班争抢的对象。
1924年,沈阳富商高景山创办了一个很有影响的落子戏班——复盛戏社。他相中的第一个女艺人就是已红透半边天的金灵芝。
当时金灵芝正在安东(今丹东)的警世戏社挑大梁唱戏。高景山为了得到金灵芝,先派人把她的父母从开原 接到沈阳,好吃好穿供着,又给找了一处好房子。金灵芝父母到东北后,一直靠捡破烂为生,苦够了,也苦怕了,现在一见高景山如此仗义,便去安东硬把金灵芝带到沈阳。
高景山把金灵芝拉到他的戏班后,在沈阳南市场的商埠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门前搭起临时牌楼,上面镶着金色大字:“落子最红坤角金灵芝择吉日登台”。并用马车载着鼓乐,吹吹打打,满街散发金灵芝倾情出演《花为媒》的戏报。戏报上还特别注明了一个噱头,说戏中有本戏班独创的“武戏抢亲”。一番炒作,戏未开演,金灵芝就吊足了沈阳戏迷的胃口。只几天工夫,商埠大舞台就把一个月的戏票全部售光。
金灵芝首演那天,商埠大舞台人满为患。沈阳城的达官贵人、各界名流都来到了剧场,想看看这最红坤角到底有什么本事。高景山给金灵芝专门做了一身漂亮的行头,金灵芝穿着这身价值不菲的戏装,衣袂飘飘,顾盼生情,楚楚动人,宛如仙女下凡。登台一亮相,立时引来满场喝彩。待开口一唱,妈呀,台下人都醉了,心都酥了!
戏演到“抢亲”那场,台上棍来棒往,正打得热闹时,忽听台下喊了一声:“抢人哪!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十多个壮小伙子冲上台,直奔金灵芝而来。台上拿着棍棒“抢亲”的演员愣了一霎,马上护在金灵芝前边,与那些来路不明的人厮打起来。一时里,台上拳打脚踢,棍棒横飞,砰砰有声,惨叫连连。台下的观众以为是复盛班的独特创意,不禁喝起彩来:“嗷——好啊,看人家‘抢亲’演得就是与众不同……”高景山见势不妙,赶忙让人拉上大幕。然后对来人说:“有事好商量,请后台说话。 ”来人见高景山说话客气,而且打下去也占不到便宜,便就坡下驴,随高景山去了后台。这边大幕拉开继续演下去,观众并不知台上发生的事情,仍是看得津津有味,掌声照样拍得山响。
原来那些壮小伙是安东警世戏社的人。由于金灵芝被高景山撬走,观众纷纷退票,戏演不下去了,班主便派他们从安东赶来准备把金灵芝抢回去。最后经协商,半个月后金灵芝回安东,将此前与戏班签订的一个季度的合同演满再回沈阳。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站台再演抢人戏火车误点
半个月后,警世戏社如期派人来沈阳接金灵芝。高景山把金灵芝送到车站,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三个月后一定返回。为了避免生变,高景山把金灵芝父亲留在他的戏班,明着是管伙食,实际是做人质。
金灵芝回到安东,警世戏社的演出又火起来。为了拢住金灵芝,班主让由梆子戏改唱落子的老艺人给她排新戏。老艺人们把梆子戏的精华表演毫无保留地教给她。金灵芝得此机缘,潜心学习,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金灵芝合作多年的成宗瑞老先生评价说:“金灵芝用细嗓唱落子,音不太高,但唱得婉转动听。 ”另一位与金灵芝合作过的老艺人马金环说:“金灵芝唱得活,有时真假嗓混合唱。她演戏表情好,演《杨三姐告状》,用大哭大嚎的唱法,真掉眼泪,做戏好,表演能让人看傻了。 ”
转眼三个月到了,可金灵芝正红得如日中天,警世戏社根本不肯放她回沈阳。为了让沈阳方面断了念想,班主与哈尔滨签订了新演出合同,准备把金灵芝带到哈尔滨。
1926年初,金灵芝随警世戏社乘火车去哈尔滨。高景山得知他们在沈阳换车,立刻带人去抢金灵芝。一方要抢,一方不给,双方在火车站大打出手。戏班里都有武功演员,个个身强力壮,身手不凡,几十个人在站台上、铁道上打成一团,竟使沈阳站的火车无法开出、无法进站,十几趟车都误了点。
最后还是高景山找到对方班主,恳求说:“我只要金灵芝在我的台上走个过场就行。 ”警世戏社的班主根本不信高景山的话,坚决不放金灵芝。高景山无奈,只好眼睁睁看着金灵芝去了哈尔滨。到哈尔滨后,为了让金灵芝安心,班主把金灵芝的包银又提高了一成,使她力压群芳,成为警世戏社挣钱最多的一个。
高景山没能抢到金灵芝,一直不死心。他又派人到哈尔滨找到金灵芝的母亲,应许每天给40元大洋的戏酬。金母动心了,劝金灵芝,出来唱戏就是挣钱的,谁给的价码大就随谁去。金灵芝本就觉得挺对不起高景山,很想回沈阳兑现与复盛戏社的约定。于是便要求班主再给涨钱,目的是难住班主,放她回沈阳。戏班的人一听说金灵芝还要涨钱,群情激奋。本来你挣的钱已经比我们多得多了,你再涨,我们还活不活了?便对金灵芝说:“你成角了,我们养不起你了,你走吧,以后我们有干的吃干的,没干的喝稀的。 ”
金灵芝就这样怀着对老伙伴们的愧疚回到了沈阳。
贪心的母亲诱使女儿抽上了大烟
金灵芝在沈阳唱了几年后,出落得越发漂亮。就在此时,她认识了北孙家班的文武小生小红升。北孙家班的班主孙洪魁是落子戏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他带着由清一色男艺人组成的戏班,从老家河北迁安来到东北。小红升是他的长子,人长得英俊,而且武戏、文戏都好。金灵芝与小红升一见钟情,很快就陷入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金灵芝与小红升结婚后,正式加入北孙家班。北孙家班在当时的东北属实力大班,班中有很多著名的演员。金灵芝加入戏班后,北孙家班以她为大牌,其他演员如众星捧月似的傍她演戏,为她施展才艺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使她的艺术境况进入了巅峰阶段。在这里,她认识了著名的落子戏创始人成兆才,成兆才很欣赏金灵芝的才气,专门给她排了《杨三姐告状》、《盗金砖》等有影响的剧目,使她在艺术上越发呈现出个性。她演出的《杨三姐告状》与以往任何艺人的扮相都不同。她采用丑扮,即红裤绿袄,头扎撅撅辫,很像个农村的傻丫头。而且不仅扮相特殊,表演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许多悲剧场面竟以喜剧手法去处理,使人物个性更加生动、鲜明,活灵活现,非常受观众欢迎。那时,她在沈阳城里大舞台演出《老妈开嗙》的情形一直成为老艺人们的美谈。孙洪魁次子孙连山曾回忆说:“她扮的老妈没出场,台下就鼓起掌来。出场后一句一个好。戏演完了观众不肯走,非要看看卸了妆的‘小老妈’,为满足观众要求,金灵芝只好着便装出台谢幕。金灵芝《老妈开嗙》演得好,被观众称之为‘活老妈’。 ”
这段日子,是金灵芝生活和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戏班子大红大火,她与小红升也如漆似胶,恩恩爱爱,幸福的甜笑整天挂在她的脸上。
然而,她的这种状况却引起了母亲的不满,总觉得金灵芝和小红升结婚,等于白白地把一棵摇钱树送给了北孙家班,让孙家捡了个大便宜。金母有一个干儿子,叫金贵荣,是个倒卖鸦片的。金贵荣就给金母出了个主意,引诱金灵芝吸鸦片,让她染上嗜好,离不开咱们。这一招儿真狠毒,金灵芝果然吸出了烟瘾,一天往金母处跑好几趟。吸起鸦片来,天大的事都不想了,经常误戏。一次唱《老妈开嗙》,前边“倒二”都唱完了,她还没有来。戏班派出两个人去请她,可她却捧着烟枪正在云里雾里。没办法,孙洪魁只好先派别人到台上和傻柱子东拉西扯磨蹭时间,等着金灵芝过完瘾。但观众对剧情很熟悉,见突然间“狗扯羊皮”,当即喝起倒彩。长此以往,戏班的艺人受不了,对孙洪魁说:“如果金灵芝再留在戏班里,我们就不干了。 ”孙洪魁被逼无奈,只好找金灵芝母女,说:“再这样下去,戏班没法留她了。 ”金母正等着这句话,当即提出:“大伙有意见,那好啊,我们走,让小红升和灵芝一起走。 ”孙洪魁见劝止不住,同意了金灵芝离班,但却留下了小红升。他心里有数,只要儿子在,金灵芝早晚还得回来。
孙洪魁的想法没有错,但有一点他却没有想到,此时的金灵芝已经完全脱离不了鸦片。为了鸦片,她只能离开北孙家班,离开她心爱的小红升。
金灵芝离开北孙家班后,在沈阳大观茶园(新中国成立后为青年剧场)搭班演出,虽然仍很受欢迎,但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夜深人静时,她总是想念着北孙家班的那些待她如亲人的兄弟姐妹,特别是心爱的小红升,让她想起来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有多少次,她都想再回到北孙家班去,但母亲一句话却让她不得不打消念头:“你走啊,走了看谁给你烟抽! ”
她恨母亲,恨金贵荣,也恨自己。但又离不开母亲,离不开金贵荣,只好把眼泪含在肚子里,每天强打精神,好在她仍然唱得好,各大戏班照样争抢着接她演唱。
营口的张海山戏班曾以一天60元大洋的酬金邀金灵芝加入了他的戏班。但金灵芝唱了几天后,贪心的金母竟又向张海山提出加薪。这让张海山很为难,因为给金灵芝的报酬已经很高了。金母见戏班不答应要求,就挑唆金灵芝“找茬”罢演。
第二天,白场演《三节烈》,金灵芝演大旦张春莲,“借当”一场演完,她到后台就把大头“挺了”(即把水纱、勒头布、网子全都解下来),然后说:“我头疼,什么也不唱了,得去医院!”张海山只好派由别的艺人替她演大旦。可金灵芝离开剧场后,并未去医院,而是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张海山知道后,大怒,说:“让她给我滚!我永远不想再见到她!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19 14:53
被汤玉麟的大儿子玩够了抛弃
1933年除夕,金灵芝家正在吃年夜饭时,室内的顶棚突然塌下来,把饭桌扣在下面。金灵芝母亲见状大惊,破声喊道:“有灾啦!”全家人都觉得挺晦气,年夜饭也没法吃了。说也巧,晦气的事真的发生了。那是在出了正月后,家中几年来由金灵芝唱戏赚下来的数万元现金和价值昂贵的金首饰全部被“跟包”的拿跑了。这对金灵芝又是个不小的打击,竟令她连戏也不想唱了,整天躺在家里吸大烟。不管谁来请,不管给多少钱,她都不去。金母原以为用鸦片把女儿掌控住,为自己挣钱。可却没想到,女儿被鸦片毒得已经不能正常登台了。金母后悔莫及,抱着金灵芝号啕大哭。
这时,金贵荣又出了个主意,说他在热河省承德地面熟,而且那里评剧很有市场,金灵芝到了那里肯定还会红起来。金灵芝母女信了金贵荣,随他去了承德。开始时,金灵芝搭了个小落子班,零零碎碎地唱些段子,赚些糊口的钱。一天,金贵荣来找金灵芝,说是去一个当官的家里唱堂会。金灵芝去后才知道,那个当官的是汤玉麟的大儿子汤佐荣。金灵芝听人说过,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奉系集团的干将,1926年被张作霖委任为热河省主席、防务司令。汤佐荣凭着他老子的权势当上了省禁烟局局长,他这个局长名为禁烟,实则在贩毒走私谋大利。
汤佐荣本是个风流场中的浪荡公子,见金灵芝年轻美貌,唱得又好,不禁动了心思,心痒难耐。唱完堂会后,汤佐荣赏给金灵芝100块大洋,又为金灵芝专门设了一桌酒筵。推杯换盏间,汤佐荣先是很斯文地向金灵芝表达爱慕之意,见金灵芝没有反感,便直接提出要金灵芝嫁给他,并以终生的荣华富贵相许诺。这不禁使处于穷困潦倒之中的金灵芝有些心动,于是在醉意中,半推半就地应许下来,当天便留在了汤佐荣的官邸过夜。
第二天,汤佐荣备上厚礼,派人去见金母,告知金母欲娶金灵芝作姨太太。金母见女儿攀上了汤家大少爷的高枝,今后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乐得喜泪横流。金灵芝也是满心欢喜,虽说是姨太太,但毕竟也是明谋正娶,嫁的又是这样的显赫人家。
然而,就在金灵芝坐等花轿上门时,事情又出了变故。汤佐荣的大太太听说丈夫要娶个戏子,说什么也不同意,说戏子进门会给汤家带来晦气,并到汤佐荣母亲面前大哭大闹。汤母本也对金灵芝的戏子身份犯嘀咕,借着儿媳妇一闹,便对汤佐荣下了禁令。
媳妇娶不成,汤佐荣又不肯轻易放弃这个刚刚得到的“猎物”。于是,派人秘密地置办了一处住宅,来了个“金屋藏娇”。最初,汤佐荣几乎天天来金灵芝的住所,妹长妹短地叫得亲亲热热。金母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担心热乎劲一过,汤大少爷变卦,便一再催促汤佐荣尽快把婚事办了。可汤佐荣却推说局势紧张,办喜事不是时机。
汤佐荣把金灵芝霸占了大约一个月后,又有了新欢,对金灵芝便腻烦起来,渐渐与她疏远。从三五天来一次,到十天半月来一回,最长时竟一个月连面都没露。金灵芝不知道汤佐荣已变心,只以为他公事忙,还在做着汤家新娘的美梦。
1933年3月,日军进犯热河,承德的官宦和富商纷纷向外逃离。汤佐荣与他老子也惊慌失措地调用了二百余辆军车,满载在热河搜刮的私产向天津租界输送。然后,又随老子逃到天津躲了起来。局势刚紧张时,汤佐荣欺骗金灵芝说,过两天就派人来接她。可是,直到承德被日军占领,金灵芝也没见到汤大公子的面。
尽管汤佐荣对金灵芝如此无情无义,痴心的金灵芝却还是忘不了汤佐荣。听说汤佐荣在天津后,金灵芝辗转来到天津,找到了汤家的公馆。可汤佐荣见到金灵芝后,却说:“你是谁?咱们认识吗? ”金灵芝如闻炸雷,顿时跌坐在地上。金母气得上前要去厮打汤佐荣,被一个卫兵一脚踢出好远,好半天才哭出声来。
金母搀扶着女儿回到了沈阳,遭受了这个巨大的打击,金灵芝精神趋于分裂,病势日笃,再也不能登台演戏了。
1941年,金灵芝在贫困潦倒中悲惨地死去。此时,家中已连个棺材都买不起,当年那些求她捧她的班主们都躲得远远的,最后还是安东警世戏社的老伙伴们凑钱给她买了一口薄棺材,吹吹打打地把这个红极一时的大明星草草埋葬。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21 05:02
87年前老戏报现身唐山
见证唐山戏社最早使用评剧名称
8月21日 燕赵晚报
[attach]30357[/attach]
■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本报讯(记者 红珊)近日,一张民国时期哈尔滨庆丰茶园登载着“唐山警世戏社”演出信息的老戏报现身唐山。戏报的日期为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九日(1927年12月9日),距今已有87年之久。其文字中使用的“评剧”名称,将此前有资料记载的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8年。
这张老戏报为竖开一版,竖长约56厘米,宽约31厘米,品相完好。戏报的上半部内容是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当天的演出剧目、演员介绍、演出时间、戏票价格等内容;戏报正中显著位置是当红评剧明星金苓芝的宣传广告;下半部分则是一些有关医疗及药品的广告,富有明显的时代感。
据了解,民国时期,唐山警世戏社的创办是评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警世戏社曾有头班、二班、三班3个班社,其班主是唐山小山永盛茶园老板王凤亭。戏社头班前身是唐山落子创始人成兆才、任连会等艺人于1908年组建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后改称“唐山警世戏社”,并迅速红遍了东三省。1928年,警世戏社头班因人员变故在长春解散。庆丰茶园是民国早期哈尔滨著名的茶园,为招揽茶客,园主不惜重金从外埠聘请名伶来茶园献艺,名角荟萃,剧目繁多。
这张老戏报的收藏者黄志强经过研究认为,戏报中有“本园由津礼聘‘名师’专排文明‘评剧’”的字样,这说明“评剧”这一名称在当时就已出现,早于有些资料中所说的始现于1935年上海报纸的戏剧广告。并且戏报上《东斗星》、《书囊计》、《生死板》等多出剧目,都是成兆才先生创作或改编的,因此他认为,“礼聘的名师”就是成兆才先生。
黄志强说,这张老戏报见证了唐山警世戏社及成兆才先生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创作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见证唐山警世戏社最早使用“评剧”名称的重要实物资料。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4-8-21 05:04 编辑
]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22 04:59
老戏报力证“评剧”名称最迟在1927年已出现
2014-08-22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闫漪
[attach]30358[/attach]
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将于今年9月6日至9月15日在评剧故里唐山隆重举行。在这个戏友满怀期待的日子里,唐山收藏爱好者黄志强喜获一张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九日(1927年12月9日)哈尔滨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老戏报。泛黄的老戏报展现着浓厚的时代风格。也因此让人们追忆评剧曾经的辉煌。在唐剧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韩溪老师看来,这张老戏报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力证“评剧”一名早在1927年就已经出现,而这张老戏报文字中使用的“评剧”名称将此前有资料记载的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8年。
评剧老戏报现身本届评剧艺术节开幕前夕
记者看到,这张老戏报虽被黄志强细心的塑封起来,但仍难掩时间流逝增添给它的泛黄历史底色。老戏报长约56厘米,宽约31厘米,品相完好。老戏报上半部内容是唐山警世戏社乙班(二班)当天演出剧目和演员介绍,以及演出时间、戏票价格等内容;下半部则是一些有关医疗及药品的广告
在这张泛黄的老戏报上,唐山警世戏社二班演出的评剧剧目有:《东斗星》《辞活》《书囊计》《美凤楼》《还阳自说》《仁杰赴考》《夸北京》《大逛灯》,还有正在排练的二本《宦海潮》、文明评剧《生死板》。老戏报正中显著位置是当红评剧明星金灵芝的宣传广告。
老戏报上登有金灵芝(本名李桂芝,评剧早期著名女旦角演员)、金菊花(本名杜知义,评剧创始人之一,评剧早期著名男旦角演员)、葡萄红(本名张凤楼,评剧早期著名男旦角演员)、筱葡萄红(本名张蕊华,张凤楼的女儿,评剧早期女旦角演员)、陈玉芳等警世戏社二班的38位演员名字。
据历史记载,庆丰茶园是民国早期哈尔滨著名的茶园,以卖茶为主,演戏为辅,观众一边品茶,一边聆曲。为招揽茶客,园主不惜重金从外埠聘请名伶来茶园献艺,令观众大开眼界,使庆丰茶园“茶香、水开、角棒”的美名流传于街头巷尾。
而这张民国时期的庆丰茶园老戏报上的《东斗星》《书囊计》《美凤楼》《还阳自说》《生死板》等演出的评剧剧目,都出自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之手。
老戏报见证唐山警世戏社及成兆才在哈尔滨演出、创作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民国时期,唐山警世戏社的创办是“评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警世戏社曾有头班、二班、三班3个班社,其班主是唐山小山永盛茶园老板王凤亭。
警世戏社头班前身是成兆才、杜知义、任连会、张德礼、侯天泰、刘春生等莲花落艺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滦县东吴家坨村组建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1917年(民国六年)在唐山永盛茶园改称“永盛合班”,1918年(民国七年)在山海关改称“唐山警世戏社”。1919年(民国八年),警世戏社走出山海关,在营口、哈尔滨、奉天(沈阳)、长春、锦州等地演出,受到东北广大观众的欢迎。
据韩溪介绍,清光绪年间(1975年左右),冀东莲花落盛行于唐山周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十四年(1908年)两度被禁演,莲花落艺人失去了生存的权利。滦南县以成兆才等为首的莲花落艺人于困境中崛起,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分场演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的“单口”、“对口”、“拆出”改编成分场的大戏或折子戏,丰富了文武场伴奏,以“平腔梆子”为名于1909年三月初三(公历4月22日),在新开业的唐山永盛茶园首次亮相,以成兆才为班主的庆春平腔梆子班从此驻足永盛茶园数年,而经成兆才改编的戏曲剧本《开店》、《花为媒》等经过不断改革,提高丰富发展,平腔梆子形成了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这被后人称为评剧的早期,唐山也因此成为评剧诞生地,而永盛茶园成为了评剧的摇篮,成兆才等成为了评剧的创始人。韩溪说,1919年,成兆才以家乡真人真事编创了《枪毙高占英》(《杨三姐告状》)开创了地方戏曲创演为民请愿现代戏的先河。
据了解,1923年(民国十二年),王凤亭委托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永盛茶园组建了警世戏社二班。第二年开始,二班沿铁路到东北哈尔滨等地演出。由于有大批河北梆子艺人加入二班,评剧演唱形式有了许多变化,并增加了武打戏,主角金灵芝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成兆才创作的评剧《美凤楼》,首开评剧武打戏的先河,曾轰动一时。
1924年(民国十三年),王凤亭又在天津法租界马鬼子楼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三班成立后,先在天津、唐山一带演出;后来到了哈尔滨。成兆才先生曾在在三班担任编剧,创作了《宝龙山》《枪毙驼龙》《枪毙驼虎》《双生贵子》《双吊孝》《雪玉冰霜》《对银杯》等新剧目。
老戏报力证“评剧”名称最迟在1927年已出现
记者看到,这张1927年的庆丰茶园老戏报中有“本园由津礼聘“名师”专排文明“评剧”,新排新戏《生死板》,择日开演”的介绍,内容里面已经出现“评剧”的名称。韩溪表示,这证明警世戏社使用“评剧”这个名称早于有文字记载的1936年1月份上海报纸上有关的记载,而这张戏报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此。
在收藏者黄志强看来,庆丰茶园老戏报见证了唐山警世戏社及成兆才先生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创作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成为了唐山警世戏社最早使用“评剧”名称的重要实物资料,补正了“评剧”名称出现的历史事实。
据了解,评剧鼎盛时期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到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评剧开始走下坡路。
在韩溪看来,目前,在唐山举行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中国评剧艺术节使评剧从低谷正在逐渐向上爬升,这无论是对于评剧界还是对唐山都是一件好事,评剧艺术节给唐山推出了两位梅花奖演员。”韩溪说,作为评剧诞生地的唐山除了为中国建立了一个剧种,也向全国输送了若干优秀演员。
韩溪说,中国评剧艺术节让评剧人看到了希望,同时也锻炼了新人,培育了新剧目,为评剧增添了活力,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好戏,出现了一批好演员,扩大了评剧在全国的影响。“这个平台也给全国各评剧剧团搭了一个平台,以及展示才华,交流经验的机会。”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4-8-30 08:56
一张老戏报背后的故事
开滦日报 2014年8月28日
[attach]30436[/attach]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6-3-28 11:05
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黄志强
《唐山文史》2015年第1期 2015年3月28日出刊
[attach]35779[/attach]
[attach]35780[/attach]
作者:
老陶成局
时间:
2016-3-28 11:05
一张庆丰茶园“唐山警世戏社”老戏报
黄志强
2016年3月28日 唐山劳动日报
[attach]35781[/attach]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