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课程系列 [打印本页]

作者: lishihu    时间: 2014-7-21 09:21     标题: “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课程系列

田兆元: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社会应用
课程摘要:
1、中国民俗学学科的三个来源:
中国传统风俗观,西方日本民俗观,现代中国民俗观;
以上来源构成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基础,参照与借鉴。

2、当代社会对于民俗学的倒逼:
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
现实需求社会服务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3、理论变革,面向现实的基础建构:
   A,民俗学的文化精华与文化精英的立场,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提升日常生活境界,民间精英与民众共同的创造。民俗的超越属性,非日常生活属性。
   B,三重结构:语言、仪式与物象的复合构成,理论与研究实践。
   C,叙事性,观赏性与建构性。他者与自我的双重建构。神话学等于民俗学:谢六逸的命题。
   D,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信仰民俗学,文艺民俗学,生命民俗学,以及比较民俗学的体系构想。

4,、走向社会中心的民俗学使命:
民族国家建构,社会风习建设与心灵建设,经济创意发展,智慧、幸福理念的传承与创获。

[attach]30243[/attach]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7-21 11:43

搬凳子

“文化自觉”很重要。。。美国是“文化他觉”,和当下中国的“文化自觉”形成可资对比的文化现象。民俗学身处其中,必定会在“自觉”与“他觉”之间辩难博弈,最终形成当代学人对学科的“自觉”与“他觉”。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7-21 11:53

生命民俗学何解?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4-7-21 12:48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生老病死,临终关怀,养老文化。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4-7-21 22:22

生命民俗学,这名称也够大了吧。
生命民俗,是关于人生周期的民俗,应属于民俗学的一个研究范畴,是否有必要提升到“学”的高度?不然,生活民俗学、生理民俗学、生产民俗学等诸如此类的“学”也会源源不断地生出来,貌似壮大了民俗学,实则把民俗学泡沫化了。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4-7-21 22:28

叫“生死学”会不会更为合适呢?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2 00:27

陈建宪教授主题演讲:民间文学与创意产业

在当代,传统民间文学赖以存在的农耕生态环境已彻底改变,大多数民间文学形式会因为没有生活土壤而趋于消亡。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民族符号,民间文学可以在创意产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因而会浴火重生。这一讲介绍当代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梳理民间文学与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并就民间文学转化为创意产业的主要方式——基因重组与价值重构进行了探讨。

[attach]30244[/attach]
陈建宪教授主题发言

[attach]30245[/attach]
田兆元教授点评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2 00:40

陈建宪教授与田兆元教授围绕应用民俗学的研究内容、路径等进行对谈,并对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答,对谈由程鹏博士主持。

[attach]30246[/attach]

[attach]30247[/attach]
作者: lishihu    时间: 2014-7-24 13:03     标题: 陈建宪:邓迪斯故事形态学论析

邓迪斯教授一生对民间文学十分钟爱,编过许多著名民间故事的研究论文集,也提出过一些自己的理论见解。
在他的博士论文《北美印第安人故事形态学》一书中,集中展示了他的研究方法。本讲演从邓迪斯的“母题素”概念出发,探讨这个概念在母题研究方法上的意义,同时介绍讲演者本人有关母题研究法的主要概念体系,如母题链、母题群、主要母题与次要母题、不变母题与可变母题、在位母题与非位母题、母题置换与母题选择等,展示一种故事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以及这种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attach]30260[/attach]
作者: lishihu    时间: 2014-7-24 13:05     标题: 陈建宪:一个维吾尔萨满的传奇人生

中国境内的萨满教遗存和萨满教研究,过去人们知道较多的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地区。
讲演者得到一个偶然机会,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现了一个老萨满,他拥有不少原始萨满的特殊能力,并且至今非常活跃,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他解决种种实际生活问题。讲演者对他进行了全面的采访与记录,并由此发现这个地区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萨满群,这个萨满群有自己的经典、知识体系和传承方式。对他们的研究,将为中国境内原始信仰与原始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源和视角。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14-7-29 10:00 编辑 ]
作者: lishihu    时间: 2014-7-24 13:08     标题: 彭牧:民间信仰的物质性

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间的冥界想象如何形成?
本讲以湖南茶陵的田野个案为基础,指出丧礼中的纸扎冥器深刻地影响了民众关于阴间的想象,支撑着冥界知识在民间的传承、生产与再生产。精美的纸冥器虽然消失于转瞬即逝的火焰中,但给予了民众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出发点去想象虚无缥缈的阴间。阴间由此而基于阳间持续不断提供的物质基础之上。反过来,关于阴间的想象与知识又使纸扎传统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

[attach]30255[/attach]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4 22:55     标题: 彭牧:美国民俗学史

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本讲将简略探讨美国民俗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轨迹。
和德国和英国的民俗学发展不同,美国的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和关注点基于美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和国内种族、族群关系的现实。

[attach]30259[/attach]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4 22:55     标题: 彭牧:身体民俗学

虽然人类学和和民俗学学科伊始就面对着异文化或本文化中的不同身体,但身体往往被遮蔽和掩盖。身体视角的引入,使我们重新思考民俗学实践中的身体。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身体,而且要反思民俗学田野实践中学者的身体。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4 22:59     标题: 张举文:移民与民俗之一——散居民群体与民俗认同

Migration and Folklore (1): Perspectives on Diasporic Group and Folkloric Identity
移民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原始人为了生存的迁徙,还是现代人为了追求生活方式或躲避天灾人祸的移民;无论是在家族层面的从妻居与从夫居习俗,还是民族国家层面的移民;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文化的诞生与壮大还是衰落与消亡,这些都是因为移民迁徙行为而产生了群体和其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不同族群或群体民俗与文化的多元性。新近的人种研究也表明了现代人类是在不断迁徙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一种新文化就是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产生的。散居民群体正是通过民俗认同来重构族群和文化认同,并从中创造新的文化。那么,如何看待产生这种新文化的群体呢?如何看待这种新文化与其他已存文化的关系呢?新文化的生命力何在?如何理解当今多元民族社会的群体互动与群体文化认同?本次讲座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思考,并建议以“民俗认同”来超越“族群认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散居民群体的民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机制。

[attach]30257[/attach]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4 23:00     标题: 张举文:移民与民俗之二——认同的仪式化进程—以美国华裔民俗为例

Migration and Folklore (2):Ritualizing Identity——Chinese folklore in the USA
在理解了族群或群体文化的形成以及群体认同的构建与重建的机制之后,有必要进一步去认识一个群体是如何运用民俗构建和重建其群体认同感的。如何认识仪式化进程中的民俗行为及其作用?如何理解仪式化进程在认同构建与重建中的作用?实践者是在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利用仪式化进程?通过观察一些华裔群体中的民俗实践,我们可以运用过渡礼仪等相关仪式理论来进一步解答这些问题。其中,有来自群体内部与外部的力量,有运用不同媒介来达到目的的行为,例如通过传统仪式,宗教行为,饮食,服饰,公众媒体形象,文学,流行音乐,电影等。

[attach]30258[/attach]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5 12:46     标题: 张举文:美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in USA:Ideas and Practices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自然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问题,不仅是文化和学术问题,也是经济和政治问题。因此,对非遗现象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理解,以及对某个国家或某种文化事象的具体分析之上。为什么会出现联合国的相关公约?为什么有些国家反应积极,有些消极?什么人或群体积极参与,什么人或群体质疑反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优先或取舍问题吗?如何理解文化的生态性与文化的持续性?非遗现象与民俗学研究的关系如何?

美国对类似(自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的学术关注可以从几个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文化保护(culture conservation)概念与行为的形成,主要基于产业革命对生存环境的影响结果;第二阶段是国家通过公众教育对人文与艺术的保护与扶持,主要是建立从联邦到地方的文化与传统保护体系(如NEH; NEA);第三阶段是对文化持续性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对多元社会的重新认识,形成了学术和政治经济话语机制,建立了学术领域(如 MA in Cultural ustainability)。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美国特有的历史和社会变化以及全球化问题与学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个特有国情也决定了美国在非遗方面的态度与行动。其中自然有值得去粗取精的地方。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7-25 22:37

大家辛苦了,一定收获很多吧,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7-27 00:57     标题: 田兆元:经济民俗学

1,经济民俗学建设之迫切需要:社会的需求,民俗学的生存需求
2,经济民俗学的探求,简要的发展轨迹
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市场与习俗
4,认同性经济:民俗经济的本质
5,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经济民俗学的视角。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