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鲁迅文学奖缘何成了一场轮流做东的饭局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小宝
时间:
2014-6-3 08:18
标题:
鲁迅文学奖缘何成了一场轮流做东的饭局
5月25日,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在新浪微博上撰文:“听同事说,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作协方面态度明朗。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评委多是高校教授。教授们重人情而轻文学。无奈。我相信此人现正在北京评委中四处活动。我们拭目以待。”
被方方质疑的这名诗人叫柳忠秧,代表作有《楚歌》、《岭南歌》、《国骚》、《楚颂》,同时是广东省和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此次“以全票通过”的诗歌是《楚歌》。《楚歌》得到过众多知名教授和评论家的认可。北大教授谢冕称柳诗“重现了屈原和李白的神韵,也无意间凸显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著名历史学家、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严昌洪教授誉柳诗为“需慢慢含英咀华,才能品尝到诗作的沉浸浓郁”的佳作。
受到众多吹捧的诗人柳忠秧在第六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初评中惨遭出局。为此,柳忠秧诗人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的文化公开信中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认为《岭南歌》评奖落选的原因很多,其中评奖办组织不力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评委素质不行。“二流或三流的评委评一流的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封信泥牛入海,诗人柳忠秧“地动山崩,春波浩荡裂高穹!敬邓公决断,一条血路开彩虹!有仲勋先行,南粤大地风雷动!”的“史诗”并没打动初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由于同时拥有广东省和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身份,柳忠秧辗转来到湖北。于是发生了这件令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义愤填膺的事。
在接受搜狐文化采访时,柳忠秧称:“我不认识方方,因为我一般不看小说,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代表创作的还是诗歌。所以我一般不看小说,更不看女性的小说。”在回答记者“会看哪些女作家的作品时”柳诗人说:“会看铁凝和王安忆的。也不是说女性的不好,我可能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偏见,但是不看并不代表不好。”据悉,铁凝和王安忆曾对柳诗称赞有加。
自称是体制外无业游民的柳忠秧,在他的百度百科上赫然写着:兼任云深书院院长;另兼岳阳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学顾问、中华经济发展交流协会高级文化顾问、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职。
柳忠秧表示不会在微博上正面回应方方,“因为我不碰微博,微博都是我的弟子在弄”。他还表示,会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名誉,觉得“恶狗打群架”的方式不可取。“我很少在网上论战,但也不排除会这么做”。
与此同时,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应松在微博上及时贴出了一组他的好友雷平阳的诗歌,并调侃道“看文坛混混与大诗人的区别在哪儿”。被陈应松称为大诗人的雷平阳在一首名叫《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中写道:“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省略大约三十个“又”), 最后这条一直向南流的河终于“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130公里的流淌”。
这首大诗人的诗作得到了网友的认可,其中@作家乔叶评价道:雷平阳的诗里有诗人的至高底线。赞,赞,赞!此举也受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认为“诗的下限又一次被刷新了”。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与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据悉,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获得者为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获奖诗作为《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我喜欢她演的青衣人……
这种直白得几近不像诗歌的诗体被网友称作“羊羔体”、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有网友称:“‘羊羔体’的出现,标志着鲁迅文学奖与文学绝无关联。”网友怒斥“鲁迅文学奖”是亵渎鲁迅之名的伪文学奖。并呼吁社会各界抵制该奖、政府部门取消该奖。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现象很正常。车延高获奖的是一个诗集,里面大部分作品都有很高水准,即使有几篇内容一般也很正常,不能要求篇篇佳作,他认为车延高的诗歌质量是非常不错的,车延高本人也说了被热议的诗是他的不同风格尝试。”
纵观历届“鲁奖”获奖作品,《老屋小记》(史铁生)、《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等获奖作品至今还为人称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已经成了大众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鸡肋。很多人为此断言,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终将会退出人们的视野。在此前提下,能为作品增色的各色文学奖项的作用也日渐式微。评选过程的不公正、不透明、不公开,也让文学奖项的权威大打折扣。现在文学奖项的作用更多不是发现佳作,而是成了一场熟人之间的游戏,成了一场轮流做东的饭局。(实习编辑/林为攀)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