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法定6年,端午节文化味未增,反沦为简单休闲日 [打印本页]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4-6-1 12:28     标题: 法定6年,端午节文化味未增,反沦为简单休闲日

2014年06月01日 09:19:3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据新华社天津5月31日专电(记者周润健、朱天骄)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古老文化传统回归现代生活。然而,多年过去了,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在广大农村还依稀可见,但在大城市却难得一见。很多城市人把端午节标签化为“放假三天”的休闲日。专家表示,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城市人应身体力行,有所担当。


端午节沦为纯粹的“假日”


  说起端午,人们会联想到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带香袋,吃“五黄”、熏“五毒”的传统,但记者在天津街头随机采访发现,所有受访者虽然能说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再能说出其他民俗传统或纪念形式。而对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几乎没有受访者能够清晰地进行表述。

  许多受访市民表示节日的“文化味”越来越淡,都市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的大多是吃什么口味的粽子和假期去哪玩儿。端午节变成了“旅游节”和“美食节”。

  但据许多老人讲,在以前,端午节要做的事情多得很。今年72岁的王彩福老人告诉记者,在农村,过端午要吃粽子、吃鸡蛋、插艾叶,还有一项活动是趁太阳还没出来“采露水”,“把露水抹在眼皮上,对眼睛好。”


端午节“去哪儿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传统节日的习俗是美好的,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祈丰。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所有的节日民俗已经七零八落。端午节是局部地区有,整体淡化了。

  在霓虹灯闪烁的大都市,端午节习俗为何难觅踪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端午节“去哪儿了”?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文明的转型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快频率的城市生活与传统文化的“温和”节奏不合拍,它强迫人们抛弃传统节日繁杂的“仪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具体的‘仪式’消失后,抽象的‘文化内涵’自然也会因为失去载体而渐渐消亡。”


挖掘端午节日内涵城市人不能“缺位”


  冯骥才认为,端午节不能只是专家过、农村人过,城市人不能“缺位”。而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城市人更应身体力行,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既然端午的习俗很多城市人不清楚或者已经忘记了,那么,就需要我们对端午节的习俗文化进行科学解读,补上‘缺失’的这一课。”冯骥才建议,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讲座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都市里的年轻人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在从事民俗研究的天津作家由国庆看来,城市人挖掘端午节日文化内涵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很多城市有民俗博物馆,完全可以把中小学的一些素质教育课程‘搬’进博物馆,借助博物馆里的展品优势和专家资源,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通过温习端午节的一些趣味习俗,达到传承的目的。再比如,一些工艺美术院校可以开发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纪念品,也可以制作一些有关的小物件,这些都是帮助城市人找回节日传统文化记忆的好办法。”

  民俗专家表示,文化的传承需要有载体,针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只发一个放假通知就完了,而应提倡人们积极参与各式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都可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将传统节日传承。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