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幅清代人物的群相图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小宝    时间: 2014-5-24 19:23     标题: 一幅清代人物的群相图

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近来将数十年来所撰论述清代人物文章,加以修订、补充,结集为《清代人物三十题》,由岳麓书社付梓问世。全书共37万字,并配以插图53幅,图文并茂,书中论述清代人物分为皇帝、名臣、文人和女性四类。这些文章既有研究性文章,又有普及读物的随笔。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始终秉承着一个思想,即历史研究主要落实在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基础上。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指出:“历史学家通过研究人物,认识历史,描述历史,介绍历史,反映历史,使人读史明世,知人论世,予人智慧的启迪。”
  众所周知,雍正帝是个复杂的政治人物,正如一个多角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往往显示出不同的形象,作者以一部《雍正传》饮誉学界,本书也收录了多篇有关雍正帝的文章:《康雍两朝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清史疑案再断——雍正继位问题考实》《 释雍正帝的“为君难”印章》《雍正帝自称“汉子”——解读一条史料》《从历史长河看雍正帝地位》《雍正帝的〈悦心集〉与曹雪芹的〈好了歌〉》,分别阐释了雍正帝的继位经过、政治思想、历史地位等等问题,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雍正帝其人。如在《清史疑案再断——雍正继位问题考实》一文中,作者梳理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史,认为雍正继位疑案除篡夺说与合法说,还有一个自立说,即雍正在康熙驾崩之际自立称帝,认为“继位疑案的研究意义,不囿于合法与否的传统道德法统,着眼于对社会的影响”。并根据自己对史料的掌握和分析 ,认为雍正帝系合法继位。又如《雍正帝自称“汉子”》一文,从雍正帝喜欢自称“汉子”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分析了雍正帝自称“汉子”的原因:“表示自家是好汉,重信誉,不会亏待臣下,定会做到赏罚分明,而臣工就应该尽心尽职,君臣同心同德,为政务实,不尚虚名,治理好天下,稳定、巩固他的得之不易的皇位。”从中反映出雍正帝复杂的性格:“其性格具有多面性,皇帝贵胄的雅气和民间的俗气融合为一体,表明他不是一般的帝王。”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剖析人物心理的深厚功力。另外,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使用史料很有特点,多处引用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等第一手的档案史料,而不仅仅引用《实录》等官书。
  作者擅长从史料中发掘历史人物的思想、心理、行为,并从历史人物看时代、看社会,书中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如书中对于康雍乾诸帝的论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与历史走向,也再现了这些皇帝的性格为人,形象鲜明。如《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和性格——以召见张集馨、段光清为例》一文,作者从皇帝召见臣工这一独特的视角,以皇帝为主要关注对象,运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两人记述皇帝召见情形的史料,通过道光帝、咸丰帝向臣工的提问、指令、表情等方面,从中窥视他们的施政手段、性格、才能等诸多方面,作者认为道光帝是有见识但缺乏刚毅性格的君主;咸丰帝好学但不成熟,记忆力可能不太好,并分析了制约他们施政的社会客观条件,这都是从史料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又如《傅山〈霜红龛集〉中的史论和政论》一文,以《霜红龛集》为基础,以傅山的史论为切入点,结合明清鼎革之际的社会状况与历史事件,对傅山的政治思想作了详细的解读。此外,作者对于前人较少关注但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如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观念、吴汝纶的西医观、章太炎的清史研究等,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自己不凡的见解。
  作者在书中在多篇文章中运用了历史比较法,如《康熙帝与路易十四的帝王共性》一文中作者就两位著名封建君主所处的背景、时代、思想、经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总结出国家发展形态的差别与原因。认为他们相似之处明显:“冲年继位,传位遇到难题,都集大权于一身,屡次进行大的战争,稳定与扩展疆土,营建宫室,留下珍贵文化遗产,都受虚荣心支配,为后人嘲笑。”这是 “君主专制制度下形成的帝王个性”。两位君主虽然各有优缺点,但在社会形态的发展方面,“一个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一个踟蹰不前”。又如《雍正帝的〈悦心集〉与曹雪芹的〈好了歌〉》一文,将雍正帝《悦心集》与曹雪芹《好了歌》进行了比较研究,因为它们之间确有共同点。雍正帝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行动往往是为其政治活动而展示出来,常常带有表演性,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究竟为何,外人很难猜测。作者独辟蹊径,以其继位之前时常阅读之书而编成的《悦心集》为线索,通过对这本书相关内容的细致解读,指出从《悦心集》所收诗文所宣传的思想与《红楼梦》的《好了歌》所反映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但从当时的政治情况考察,其恐怕未必是雍正的真正思想,其中隐含了韬光养晦以及自我解嘲的意味。作者在文末得出结论,认为雍正帝的《悦心集》与曹雪芹的《好了歌》乃至《红楼梦》,虽然看起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宣传佛老思想,但它们的编著者在心理、目的上却并不相同:“一个用以进行政治斗争和维护君主,一个是在作新的人生的探讨,而无结果时,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个是儒佛合流的说教,一个是无可奈何的哀音。”
  红学作为20世纪的兴起的显学之一,研究者众多,作者对此也有研究。书中《曹雪芹与〈红楼梦〉》一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20世纪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的整体情况,以充足的史料考证了曹雪芹的生平,并讲述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各种版本、故事情节、反映思想、艺术水平等。在文章结尾,作者就阅读《红楼梦》及一些评论文章的体会,谈了两点自己的看法:其一,认真阅读原著,回归文本,作出自己的理解,“第一位是体味《红楼梦》的艺术性,作美学的享受;第二位才是认识它的社会性,它的历史价值”。其二,不猎奇,“对《红楼梦》评论中的离奇之论,不必追逐。因为猎奇无益,反而浪费精力,影响对原著的正确理解”。这反映了作者对《红楼梦》的深刻认识与务实精神。该文既适合作为研究红学的入门读物,也适合对于《红楼梦》和曹雪芹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该书的人物研究涉及人物的文献学成就,如对黄卬《锡金识小录》、许思湄《秋水轩尺牍》、朱次琦所修谱的探讨,论述了族谱、年谱、方志等诸种文献,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作者对清代文献学涉猎的广泛性,也反映了作者对各种文献研究的深入程度。在尺牍文学中,许思湄的《秋水轩尺牍》有相当的知名度,但许思湄因其社会身份卑微,没有传记流传,作者根据许氏所著《秋水轩尺牍》《续秋水轩尺牍》《燕游草》三书中记载的许氏自身行迹,抽丝剥茧,钩稽出了许氏的生平概况,并以年谱的形式来表达出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史料驾驭能力,同时也为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制作年谱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作者在社会史方面很有造诣,几篇关于女性的文章表现出了这一点,《清代节烈女子的精神世界》一文中,作者根据正史、文集、方志里有关节烈女子的记载,对清代节烈女子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了详述,认为人们批评殉夫、守贞之类的事情,不要着眼于受害者个人,归根结底是不良的社会制度造成了节烈女子的不幸,“她们是受害人,应该诅咒的是害了她们的社会制度”。
  十余年前,冯尔康先生出版了《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一书,详细地总结、分析了记述清代人物的各种史料;而此次出版的《清代人物三十题》,则可以看作冯先生利用这些史料对人物进行研究的一个系统成果,为读者展示了历史学家如何运用史料研究人物;两书各有侧重,又互有联系,共同为清代人物传记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胡宝亮,岳麓书社)
  (本文发表于《博览群书》2013年第2期)

[ 本帖最后由 朱振华艺苑 于 2014-5-24 19:27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