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德】赫尔曼•鲍辛格:《日常生活的启蒙者》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5-14 23:32     标题: 【德】赫尔曼•鲍辛格:《日常生活的启蒙者》

作者: [德] 赫尔曼·鲍辛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吴秀杰
出版年: 2014-5
页数: 277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9553105

[attach]29803[/attach]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最具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

作者简介  · · · · · ·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民间诗歌”的形式》、《民俗学:从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书。其中最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多种文字。鲍辛格对民俗学的传统领域即民间叙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担任《童话全书》的主编。1993年获得马堡大学的“格林兄弟奖”,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腾堡州杰出贡献勋章”。

目录  · · · · · ·
总 序
译者序 “有一件东西,我看到了你却看不到……”/1
访谈参与者及作者/17
以近求远,探幽日常:文化研究者赫尔曼鲍辛格/21
路径/31
传统/58
不引人注意之事/87
转折/114
乡土/145
跨境/173
定位/198
回忆/221
文献目录/232
鲍辛格论著目录/246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5-15 17:44

貌似亚马逊、京东还没上线啊。。。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5-15 20:57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现在只是先提前贴出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尚未上架吧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6-28 19:57

现在已经上架,可以网购了
一般书店里会上货更早


作者像:



(本网资料图片,提供:吴秀杰)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7-28 00:16     标题: 这是一幅民俗学术风景画 以“回忆”为主线拼缀而成

2014-06-29 来源:深圳晚报

  在德国,有一个小游戏很受欢迎。游戏是这样的:一个孩子选定一件大家都能看到的物品记在心里,之后他(她)先对大家说这样的一句套语:“有一件东西,我看到了你却看不到……”接下来他(她)就逐一描述这件物品的形状、颜色、特征等,游戏的参加者就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所指的是哪件物品,直到有人猜中。

  听起来很简单?但就是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孩子们总会发现一些习以为常但平时并没引起他们注意的内容,在惯常中得到惊喜——这也是德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长期关注日常生活研究的原因之一。而鲍辛格个人在战俘营的经历让他明白,在困境下,人们更愿意讲述的不是传说中的拯救英雄,而是那些片段的、日常的、个人化的经验。

  基于这样的发现,鲍辛格后来致力于德国民俗学(经验人类学)研究,并最终成为该研究的领军人物、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掌门人。他所擅长的日常生活研究,与“年鉴学派”、“新史学”鼎足而三的学术思潮,从细微之处挖掘生活的秩序,启蒙循环往复却又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形成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自觉。

  近日出版的《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一书,堪称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当下在民俗学界活跃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反思性回顾和关照。在形式上,本书避开了长篇大论,使用谈话体——所以不用担心这本书太难读。

  在结构上,该书共有七场对话。各自围绕着一个关键词来进行,它们分别是“路径”、“传统”、“不引人注意之事”、“转折”、“乡土”、“跨境”和“定位”,每个主题各自成为独立篇章。

  鲍辛格是一个诚实有趣的老头。他在对话篇结束之后的“回忆”后记里,借文章提醒读者,在他的回忆叙述里,不经意之中总会露出为自己辩护、将自己美化的痕迹。毕竟这不是一部“客观的”学术史,是一幅以“回忆”为主线拼缀而成的学术风景画。

  还有一点要强调,编者编辑该书的落脚点,并非引进某种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或者普遍性的民俗现象。而是想要看到,德语国家民俗学者面对社会转型的介入方式和思考方式——这也许能为国内的民俗学者带来一些思考。(崔华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