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三卷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21 21:01
标题: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三卷
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与研究
作者: 康保成 等著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1
页数: 297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6047564
[attach]29664[/attach]
内容简介 · · · · · ·
《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与研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的一种。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日韩两国的"非遗"保护机器对我国的启示;第二部分是中日韩"非遗"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是日韩两国相关法规的翻译介绍。全书对中日韩三国的非遗保护进行比较,并有选择地进行个案研究,去粗取精,阐述他国非遗申请和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中国的非遗保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避免中国非遗保护的雷同化、异质化,尤其是对非遗保护中的明保护、实破坏的粗暴行为作了透彻的比较和探讨。作为借鉴,试图合理规范非遗入册和保护中的非理性行为,这对每一个非遗工作者和热爱者来说都有参考意义。
目录 · · · · · ·
上编:日、韩两国的“非遗”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保护意识及文化遗产学学科化问题
日本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及其保护制度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演变及相关问题
日本农村歌舞伎的传承现状与启示
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的架构探讨
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申遗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下编:中日韩“非遗”比较研究
中日韩祭孔礼仪之比较
昆曲与“能”——试论中日传统戏曲的舞台结构与表演形态
中日传统剧场转台研究
日本冲绳南方岛屿(八重山地区·西表岛)的种稻仪式与赛龙舟——冲绳·中国的比较民俗
中国讲唱与韩国板索利的比较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徐福传说——以传说之传承主体的多重性为中心
从中国的世界遗产政策看“和谐”在其文化外交中的影响
村田乌江与《支那剧和梅兰芳》
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学术研讨会总结讨论实录
附: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附录:日、韩两国相关法规译介
日本《文化财保护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略)
第三章 有形文化财
第四章 无形文化财
第五章 民俗文化财
第六章 埋藏文化财
第七章 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
第八章 重要文化景观
第九章 传统的建筑物群保存地区
第十章 文化财的保存技术的保护
第十一章 向文化审议会所作的咨询
第十二章 补充规则
第十三章 罚则
韩国《文化财保护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文化财保护政策的制定及推进
第三章 文化财保护的基础
第四章 国家指定文化财
第五章 登录文化财
第六章 一般动产文化财
第七章 有关国有文化财的特例
第八章 国外所在的文化财
第九章 市、道指定的文化财
第十章 文化财买卖业等
第十一章 补则
第十二章 犯规
附则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21 21:02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作者: 宋俊华 / 王开桃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1
页数: 319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6047809
[attach]29668[/attach]
内容简介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一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著,系统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类型、价值、学科性、生态性等理论问题以及调查与研究、管理与展示、学校教育、生产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实践问题。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结项成果,是作者多年在前人已有基础上独立研究的成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系统性,书中多个章节的内容已经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获得发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学者以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
目录 · · · · · ·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前人研究综述
三、研究趋势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与流变
第二节 概念的缺陷与修正
第三节 概念的重新界定与诠释
第四节 概念提出的意义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第一节 传承性
第二节 实践性
第三节 无形性
第四节 多元性
第五节 活态性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第一节 类型分析概述
第二节 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身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节 心授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节 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记忆价值
第三节 传承价值
第四节 审美价值
第五节 基因价值
第六节 学术价值
第七节 经济价值
第八节 小结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节 保护的概念与历史
第二节 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节 保护的原则
第四节 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背景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学科化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原则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态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第一节 传承概念概述
第二节 传承人及其类型
第三节 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人类学田野调查概述
第二节 调研的内涵与特点
第三节 调研的必要性和原则
第四节 调研的操作方法
第五节 调研的环节与注意事项
第六节 小结
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第一节 生产性保护的提出
第二节 生产性保护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难题
第四节 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法则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区建设
第一节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21 21:03
标题:
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述论
作者: 钱永平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1
页数: 314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6047458
[attach]29667[/attach]
内容简介 · · · · · ·
《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述论》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2003年公约”)在UNESCO层面的发展脉络以及文本中出现的文化多样性、社区、再创造、可持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等关键概念展开探讨。《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述论》第一章从UNESCO层面,梳理了对制定2003年公约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以此了解影响2003年公约出台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努力和博弈过程。第二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及概念重新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名录机制的选择性特征、价值评估,也分析了名录申报过程中不同社会团体的博弈及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第五章针对2003年公约提倡的两个重要原则:文化多样性和社区参与,进行了分析,这样可以更为深刻地掌握2003年公约非遗保护的本质所在。附录部分为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部分文件的资料索引。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产生和影响
第一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产生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酝酿及相关争论
第三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草案的形成及出台
第四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和概念的再探讨
第一节 理解文化遗产的三个关键理念
第二节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和概念的不同视角和争议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和概念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多样性原则
第一节 UNESCO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背景
第二节 UNESCO关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第三节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多样性取向
小结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原则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和人权、知识产权
第二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社区参与”的界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原则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小结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构和社会互动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价值评定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构与国家、民族、族群认同
第三节 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各方博弈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本真性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形态传承
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部分文件信息出处
附录二:本书主要专用术语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记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4-21 21:07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图片反了。。你换下吧。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21 21:10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好的,已经换好~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