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韩国的申遗与“被申遗”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6 10:50
标题:
韩国的申遗与“被申遗”
本报讯 韩国人要为“暖炕”申遗,并且要抢在中国人前面,不少中国人莫名其妙:“我们盘腿上了几千年的炕,怎么就又变成了韩国人的了?”实际上,韩国拟申遗的项目叫“温突”,与中国大炕有区别。个别韩国媒体的过度解读与炒作,又引发了一场申遗之争。
这几年来,韩国人确实在申遗的路上越走越起劲,这与他们重视保护传统文化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无关系。而与之相伴的,却更多的是经过包装引发误会和曲解的“被申遗”。文字:王璜
现象
报道可能“添油加醋”
日前,韩国国土海洋部表示,在听取专家和相关协会的意见后,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部分韩国媒体称,“中国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要抢在中国之前申遗”。
对此,中国网友们义愤填膺,有人吐槽道:“韩国人又开始抢我们的文化了,什么都是他们的!”;有人调侃道:“如果东北大炕都是韩国的,那乡村爱情故事不就成了韩剧?”;还有人“大度”地说:“跟韩国争申遗,不成了大人跟小孩子争风吃醋了吗?”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称,韩媒担心拥有火炕生产技术的中国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先机必须加快进程。因为没有确切的来源,所谓的“韩媒”有可能只是个别人的言论,并不代表官方与普通民众的声音。这样,就有“添油加醋”之嫌。
“暖炕”“东北大炕”其实不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让中国人神经紧张的新闻真面目是怎样的。
首先,韩国要为“暖炕”申遗,这是真的。2014年3月17日,《朝鲜日报》刊登消息称韩国政府有意计划申报朝鲜“暖炕”,但在此之前先要进行4个月的基础调查。
然而,韩国计划申报的取暖设施学名为“温突”,翻译成中文时被译为“暖炕”。正是这一译名让人产生联系和误解。温突其发音为Ondol,更为英语、日语等社会所广泛使用,专指朝鲜民居特色的地热取暖系统。公元7世纪开始在朝鲜半岛上广为流行的温突主要为整间房间全铺式地暖,是适应当地居民“坐式”文化而诞生的设置。至今保持低坐卧起居习惯的韩国人并不少。而我们的东北大炕,一般是指靠窗户一侧的边炕或半炕,因此它与韩国的温突并非完全重合的概念。
韩国“申遗”热是文化敏感
韩国人对申遗的热衷由来已久。继宗庙祭礼乐、板索里、江陵端午祭后,去年年底,韩国的“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韩国已拥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申遗热”丝毫未减。
韩国受到自身历史文物遗迹和文化资源所限,只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扬方面下功夫,形成“少历史,多文化”特点。有学者称,韩国申遗,意在“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除了贴上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标签,申遗成功也确实给韩国带来了经济利益,在“泡菜”的高端营销上、在提升旅游业上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国的申遗,处处体现了对文化传播的高度敏锐性、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国家认同感,以及对文化产业的独特开发和推介。
误解
中韩“端午”是两码事
除了“暖炕”是由于词意上的曲解和宣传误导外,泡菜和端午节也是如此。2013年11月,韩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不是泡菜这一食物,而是“制作越冬泡菜的文化”;彼“端午”非此“端午”,而是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活动。并非中国人理解的端午节,两者仅仅时间有重合而已,前者指在每年农历4月到5月初,韩国江陵地区举行的萨满祭祀、歌舞表演、民俗游戏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粽子节”。同时,事实上在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已经被联合国收录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韩国申请的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项传统活动。
“被申遗”多是网友杜撰
至于书法、汉字、活字印刷术、中医、孔子和风水之争,则完完全全是杜撰的。韩国文化遗产厅的世界文化遗产负责人赵孝裳(音译)曾接受采访,专门否认了这些申遗项目。她表示这些有可能个别学者和社会团体提出的主意,政府完全没有计划申请。
另外还有一些消息如“据韩国学者考证”,朱元璋是韩国人、西施是韩国人、豆浆是韩国发明等都被证实是谣言。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是:据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金秉德考证,李白是韩国人的后代。但是随后韩国的《东亚日报》及《中央日报》辟谣,说首尔大学并无历史系,也没有一个叫做金秉德的教授。
之后,韩国驻华使馆也发表声明,罗列出近年一系列虚假报道: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主张“曹操是韩国人”;“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朴正秀考证是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将中国的书法和日本书道合为一体称韩国‘书艺’,试图‘申遗’”;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主张“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等等。
申遗不是抢注商标
申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又可细分为“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韩国与东北亚各国产生申遗争议的,基本上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所指的亦是。联合国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2002年才开始接受申请的, 两年审核一次,一个国家一次只能申请一项。
而且联合国明确表示接受申请的是各种非物质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且不具独占性,只要有足够深刻的内涵,多个国家可以重复申请同类型的文化遗产。
然而,就因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的概念搞混,产生了很多误会。例如,以为韩国人抢先申请了端午节,以后中国人就不能过端午节了,或是过端午节就要付权利金给韩国什么的。这些都是子虚乌有、杞人忧天的事。申遗不等于商标注册,并非某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传承的特点,人类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多个国家或地域流传。对于此类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缔约国有权利对各自境内的遗产项目单独申报。
申遗的本质是——保护或开发。申遗,不是证明这种文明就归这个国家了,而是这个国家确实想保护,甚至于开发。韩国申遗与我国申遗,并不冲突,也不矛盾,可以共存,可以共同享有。
(来源:广州日报)
下载地址:
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4/0323/c25408-24709959.html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6 16:31
时至今日仍然有大批的网友在那里痛斥韩国“抢占”中国的端午节,不少媒体还在那里炒作韩国申遗的各种“古老传说”。可事实上,咱们国内的民俗学者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又有多少人曾真心去求证、去阅读,然后再理性讨论呢?这才是网络论战最令人诧异的地方。
另外,大家可以读读施爱东老师的一篇文章,《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1&NewsID=3465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4-4-6 19:17
PX事件 修改百度百科词条一样一样的。
弱国心态!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4-6 21:09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关于修改百度百科条目,我倒不觉得是“弱国心态”。因为维基百科曾经遭遇过类似的事件,修改的是某邪教(你懂的)的介绍,当时主持该条目撰写的是维基邀请的民间宗教专家王大为,双方也是数十次交锋。据说他后来被对方以诽谤罪控告,愤怒之下维基关掉了该条目。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4-8 09:23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我理解土家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被邻国接受并发扬,应该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事,反而应该支持他们申遗。
修改词条,已经变成一种舆论手段,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舆论控制方式变革。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4-4-8 17:43
弱国心态表达有误。这个是施老师引用外交官吴建民的话。弱国心态肯定要涉及国家间问题才可能出现。px项目是一个科学表达与政府公关的社会事件。是我表达错误。
当然PX事件完全可以与转基因争论相提并论。事关中国人未来健康发展的大事。
目前各方立场十分坚定:科学家(专家)会从专业角度客观分析看待,且坚决维护科学立场;
民众:对许多新兴专业(行业)不知情或不可能完全知情,主要受到媒体影响(也包括民间自我制造谣言)
政府:对产业引进和地方GDP发展坚决拥护(国家层面亦是,只不过有产业调整、转移);
某些媒体(自媒体):唯恐天下不乱。当然原因是某些官方媒体长期以来的遮遮掩掩,民众没有知情权可言。
人文学者:对此类问题基本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大多只能通过对舆情的掌握做出必要的历史推测,主要是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呼吁政府放低姿态与民众沟通,呼吁对科技和产业跟进保持审慎态度。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4-4-8 17:51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让我想起了印刷资本主义兴起带来的民族主义浪潮,而近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谁掌握这种控制技术,就能推动民族主义态势。
按许多网友的理解:棒子惹是生非当然由来已久,不过中国既然是大国,应该也有点大国心态。
其实是舆论的二重性在作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似是文化自信,但肯定有人说国人没心没肺,要是激发民意,又会有人说国人不大气。其实记者的笔是很会拐弯的。
说到文化被抢注,这让我想起国内申遗,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往往会出现抢注现象,这和背后的行政利益挂钩。
如果只是把民族国家看做行政单位,而非文化单位,事情便好理解了。
可是问题是,人类本性是追逐利益,非遗虽然高举文化多样和文化分享的旗帜,但是难免在具体运作中,你恨我我恨你。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