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经验】萧放: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 [打印本页]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5 14:46     标题: 【中国经验】萧放: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

丙中兄的“民俗学与中国问题”的出发点,是将民俗学关注的重点转向当代社会。联系到前段时间有以前毕业的在民政部工作的同学说:民俗学在当代热点问题上很少有声音,是我们关注不够。我当时回复说:不是我们不发声,而是相关部门不重视民俗学者的意见。虽然有我们学术倾向的问题,但主要责任不在民俗学者。比如民政部门关于殡葬管理的问题,没有民俗学者的意见参与,是管理部门可能就没有邀请民俗学专家参与讨论,或者讨论了,根本不采用你的意见。我也参加一些管理部门关于节假日的讨论会,极力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在一些经济、旅游、社会学者那里提出,传统节日不都需要都放假,中秋、端午假日就可挪到其他地方。这还是很高层的学者,都是这种认识,何况一些官员。所幸我们的政府在传统节日假日化方面是听取了民俗学者与一些人文学者的意见。民俗学对中国问题是有发言权的,但相关管理部门是否认同接受,就难说。我们的责任是站在学者立场上,以超越性的眼光,审视中国问题,公开表达自己的理论主张。因此,我想以“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为题,讨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规范性问题。这是初步的想法,仅作本专题的呼应,请各位批评。──萧放
作者: 户晓辉    时间: 2014-3-5 15:25

欢迎放兄加入专题讨论。
窃以为,以“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为题,讨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规范性问题,非常必要和及时。尽管我们的观点不一定马上被采纳,但正如丙中兄曾说的那样,表述出来就是事实。学者首先是生产观念的,至于是否被采纳,是第二步的事情。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5 19:04

高丙中问:“有没有一个技术可以把三级题目放在二级题目之下,在目录里就一目了然?以便大家跟帖。”放歌的意思是他在丙中的分论题下设一个子题目,我不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在“新主题”栏里显示,哪位版主能帮忙?我原先把较长的帖子都单独发表为“新主题”,没有考虑主题、分论题、子题目之间的从属关系,现在“新主题”的排列,我不知如何改变。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5 19:09     标题: 放歌的哥德巴赫猜想

放歌的题目可是大大的难题!但我相信放歌余勇可贾,定有所成。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5 19:11     标题: 高丙中37#帖移到这里

高丙中37#帖写道:萧放兄果然有多年在心中酝酿的好题目,“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怎么琢磨怎么有内含。有没有一个技术可以把三级题目放在二级题目之下,在目录里就一目了然?以便大家跟帖。
民俗学是要思考普通人生活的意义结构。生活必然是有意义的生活,必然是在主体自身认同的意义里成为秩序。而恰恰是现代,普通人的生活意义是外界不欣赏、不认可的,而外界推荐的生活或生活意义又是普通人一时不能好好消化、全盘接受的,这就乱套了。重建秩序,重建内外关系(思想观念的关系、法权的关系等等)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目标。实际上还是会牵涉整个体制的观照。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4-3-5 21:07

就一些具体的问题向各位老师请教:
1、当代中国生活秩序之下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普通人原来的生活秩序框架是什么,现在的生活秩序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冲击之下人们又是怎样调适,调适的边界在哪?
2、当代中国生活秩序是否要思考城市与乡村、宗族与非宗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分;
3、同时,不同秩序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以及各自的反应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当下体制与原来的生活秩序的观照的调适点在哪?
作者: 于洋    时间: 2014-3-5 21:20

在社会学界,这几年有一派被称为“转型社会学”,在探讨转型期”制度失灵“的问题时,曾有学者提出”守卫底线“的观点,并且认为这个底线就是日常生活的基础秩序,它是制度得以发挥作用的保证,但没有继续沿着这个基础秩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在这里,我认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实则这个基础秩序就是民俗学的对象,亦即日常生活的结构。那么这样我们的“民俗”就和社会转型的问题产生了有效的关联。
      我想这应该是当代民俗学的一个议题。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4-3-5 23:15

引用:
原帖由 吕微 于 2014-3-5 19:04 发表
高丙中问:“有没有一个技术可以把三级题目放在二级题目之下,在目录里就一目了然?以便大家跟帖。”放歌的意思是他在丙中的分论题下设一个子题目,我不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在“新主题”栏里显示,哪位版主能帮忙?我原 ...
我们的论坛中,开设有很多栏目和讨论题目,现在本栏目已经讨论或还会出现的三级题目或二级题目,会与论坛已有栏目重合或相近,因此不妨就在已有栏目中展开讨论。这样,就不存在技术问题了,也可以节省网站资源。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4-3-6 07:05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特别策划】这个栏目中还可以开设下一级子栏目(也只能到此为止,下面不能再设下下级子栏目了,这是论坛系统本身的限制)。
但到底开设几个,具体栏目名称是什么,先后顺序是否有讲究,各栏目版主(可招募),等等?
请老大和晓辉先做出一个规划给我,同时请兼顾你们最早提出的《草案》结构(三个分论题是否单独列出子栏目?如是然,又如何体现“分论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叶涛所言,建议栏目名称最好不要与论坛现有的相关栏目发生重合。
作为示意,我暂且根据《草案》先开出几个,你们先看看是否可行?
此外,你们作为版主,也有权移动相关的主题帖到下一级栏目中。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6 10:44

引用:
原帖由 zjhong1978 于 2014-3-5 21:07 发表
就一些具体的问题向各位老师请教:
1、当代中国生活秩序之下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普通人原来的生活秩序框架是什么,现在的生活秩序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冲击之下人们又是怎样调适,调适的边界在哪?
2、当代中国生活秩序 ...
zjhong1978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待我想一想,再与你讨论。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4-3-6 13:35

引用:
原帖由 吕微 于 2014-3-6 10:44 发表


zjhong1978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待我想一想,再与你讨论。
咱老大真是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不愧为咱这一辈民俗学者的精神领袖!
点32个赞!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7 22:59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的老师都是好老师: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理念的倡导者
施爱东:实验民俗学的代表性学者
户晓辉:理论民俗学的少数派学者
邹明华:传说专名说的理论发明者
希望报考民间室,跟着诸位老师的读研
作者: 张勃    时间: 2014-3-8 08:06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看到萧老师的题目想到的问题如下:
1、        什么是生活秩序?
2、        一个社会的生活秩序是怎样形成的?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建设的结果,抑或兼而有之?
3、        什么因素导致一个社会的生活秩序之失?
4、        当代中国生活秩序真的需要重建吗?真的能够重建吗?
5、        当代中国的生活秩序发生了什么问题而需要重建?如果用失序(破损)来概括当前生活秩序存在问题的话,那么这种失序(破损)的表现是什么?
6、        失序(破损)前的中国生活秩序是怎样的?这一秩序是如何形成的?
7、        原有生活秩序为什么失去(破损)了?又是怎样失去(破损)的?
8、        原有生活秩序是理想的生活秩序吗?
9、        重建后的中国生活秩序理应是什么样子的?与原有生活秩序有什么不同?
10、        提出理想生活秩序的前提是什么?
11、        我(们)的理想是他(们)的理想吗?能够形成我们和他们的共同的理想吗?怎样形成?
12、        如果需要重建,如果认定能够重建,那么重建的主体是谁?路径是什么?
13、        民俗学参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的理由何在?
14、        民俗学怎样参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的重建?
15、        还有什么主体也应该参与到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的任务之中?民俗学者与他们的关系如何?如何疏通建立民俗学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

[ 本帖最后由 张勃 于 2014-3-8 09:04 编辑 ]
作者: 户晓辉    时间: 2014-3-8 09:19

俺早就不招学生了,所以连“老师”都不算,“好”就更谈不上了哈!把俺除去再补一个——民间室还有一位好老师:乌日古木勒,研究蒙古史诗和柳田国男的好老师。
张勃提出的这15个问题非常棒,把问题分解和细化了,便于大家深入思考和讨论,赞一个
作者: 吕微    时间: 2014-3-8 17:33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问题周密,极好。
作者: 户晓辉    时间: 2014-3-16 18:13

这放哥丢下一个题目就不见了踪影,倒是让俺满腹狐疑:放哥去哪儿了?
作者: 户晓辉    时间: 2014-3-16 18:15

这放哥丢下一个题目就不见了踪影,倒是让俺满腹狐疑:放哥去哪儿了?
赶快喊一声:放哥,老大喊你回来讨论问题
作者: 林中路    时间: 2014-6-17 16:23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据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张勃师姐提的这15个(组)问题,可真够得上爱因斯坦的名言。反正这里面没一个问题我敢说出点什么,更不要说回答了。如果谁能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差不多能和孔孟康德海德格并肩了。所以,张勃师姐给中国民俗学界发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提问。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日用而不知”的问题有一番澄清,中国当代的民俗学就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成绩。当然,这些问题的难以回答,并不意味着没法回答。易经里说的“各正性命”、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解说的就是秩序的意义及构成秩序的原则;礼记里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论语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思考的正是秩序构成的各种途径及其限度。诚如吕微老师所说,别太相信学术的”进步“,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民俗学这样的人文学科几千年来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能产出的也是同样的智慧。当代的民俗学如果能对时代问题作出合格的回应,必须敢于面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放下现代科学诱发的傲慢——向”哲学“靠拢。
作者: 户晓辉    时间: 2014-6-18 19:07

林中路所言有理,只是我比较悲观。因为哪怕只是愿意思考学科基本问题的人,在每一个学科都是少数,而且口头上认为哲学重要的人可能不少,真正舍得投入的人也是少数。
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之外,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年轻人和学生身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