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生源减少,韩国农村“空教室”何去何从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3-4 07:38     标题: 生源减少,韩国农村“空教室”何去何从

生源减少,韩国农村“空教室”何去何从

李水山 

刊发时间:2009-03-03 16:38:09 光明网-光明观察  作者:李水山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校舍闲置、荒废的问题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关注。同样,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上被称为“少子化”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偏僻地区兴建的一村一校因适龄儿童锐减而停办。据统计,韩国农村有“废校”3016所,其中1/6被闲置。如何将“废校”合理利用、变废为宝,也是日、韩农村教育曾经或正在面临的课题。本期我们特别推出一组稿件,希望透过日、韩的探索和经验,为我国农村的闲置教育资源利用提供一些借鉴。

  ——编者

  在历史上,韩国政府为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曾强力推进以扫盲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山区、渔岛等偏僻地区也纷纷建起中小学。然而,随着韩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村居民进城转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趋势,一些偏僻地区原有的学校因适龄儿童锐减而停办。“废校”成为目前韩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韩国政府及教育部门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调研,采取有效对策,力求变废为宝。

  10年内学龄儿童将减少40%

  2007年,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预测分析,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在今后10年内将减少40%。在郡(相当于我国的县、市行政区划)及郡以下的行政区划,这种生源减少现象更加突出,适龄儿童将减少50%。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公布的数据同时显示,目前韩国有这种“废校”3016所,其中2457所被租赁或拍卖使用,其余占“废校”总数18.8%的559所校舍还处于无人问津而被闲置的状态,这种状况在远离大中城市的全罗南道(道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忠清南道更为普遍。

  当初韩国农村的建校用地通常是村民捐赠的,但是在拍卖时却要优先考虑购买者的需求,很少考虑用地捐赠者的立场和感受,更谈不上将拍卖后的效益返还给这些村民。目前在韩国被租赁的850所“废校”占再利用学校总数的34.6%,尽管其中大部分用于教育、培训和食品工厂,但同被拍卖的“废校”一样,当地村民主动利用和受益的情况却不多。因此,当地村民和政府有关部门常常发生纠纷,拍卖、租赁后的校舍资源不得不返还给村民的情况时有发生。

  不少韩国人认为,如果政府对农村“废校”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将后患无穷。学校位于农村中心区域,是青少年常常聚集交流与活动的场所,具有农村文化、教育、历史、公益等综合功能,如果放任不管,容易成为青少年自我放任、发泄、颓废甚至犯罪的场所。农村“废校”还可能加大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最显著的地方体现在文化、教育、体育、娱乐资源方面。如果学校教育功能被荒废、丢弃,最受影响的还是村民,尤其是青少年,会加剧农村离弃、荒芜的消极现象,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学校这一文化、教育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对国家和农民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

  “废校”再利用已有成功实例

  在韩国,“废校”再利用的成功实例不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整理和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新闻媒体也多有报道。韩国闲置的校舍资源利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面向城市服务型。一些地处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合于城市居民举家来访和游览。这些地区的闲置校舍主要用于青少年或家庭活动、被疏远阶层的文化需求项目、市民文化体验项目。江原道江陵市王山分校利用“废校”办起了“王山雕塑公园”,展出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雕塑、书画作品。农村文化体验设施显然与城里不同,具有自然仿真效果,可以开展在城里因噪音和场地所限很难实现的自然体验项目。体验民俗、工艺、表演、休闲、讲座等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着城市居民踊跃来访并参与活动。有的村庄利用“废校”办起了“陶瓷文化中心”,通过传播传统工艺和文化,吸引韩国各地的游客来访,每年来访游客有6万人之多。

  文化福利型。不管是城郊还是偏远山区,有鲜明文化展览特色的“废校”再利用最有生命力。1996年,全罗南道谷城郡的一所村校利用闲置校舍办起了当地农机具和生活用品的历史文物展览馆,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庆尚南道密阳市月山村办起了“密阳戏剧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戏剧文化村。学校成为剧场,学生食堂变成游客餐厅,宿舍变成休息游玩场所。有的村庄办起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画家村”、“创作村”。2001年,京畿道平泽郡投资18.8亿韩元,利用“废校”办起了韩国首家幼儿专用的体验实习场所,京畿道教育厅计划进一步将之改造成面向全道的幼儿实践体验基地。全罗南道瑶安纳村利用“废校”办起了养老院,更多的村庄利用“废校”办起了文化、体育、娱乐、养老等福利设施。

  韩国文化部计划在2010年启动利用“废校”作为小规模文化、艺术、教育、创作场馆的项目,投资360亿韩元,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承担50%。在目前有再利用价值和可能的310所“废校”中,选出60所,根据当地文化特色、生活特点和总体发展规划,选定文化设施项目。每所“废校”将获得6亿韩元的支持。

  农村旅游业型。仁川市江华郡的一个村利用“废校”办起了“草甸研究与培训中心”,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70家单位、4.3万人参观和利用。有的村庄办起了周末农场,让来访者亲自体验有机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品尝。有的村庄利用“废校”办起了有机农产品销售网站,实行会员账户制度,提供多项优惠服务,节假日还免费提供当年的新大米等。有些农产品加工公司租赁“废校”办起了葡萄、豆腐、米醋、泡菜等加工厂,原材料取自当地农产品,展现当地农业文化的魅力,综合效益也不错。

  经济发展型。更多的农村利用“废校”办起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设施。江原道华川郡土雇米村在道教育厅的支持下,以郡政府先购买再租赁的方式将校舍资源交付村里使用,解决了久拖不决的难题。2002年,庆尚北道义城郡郊村的56名村民投资1.8亿韩元收购该村的“废校”,办起了“农村体验学校”,该项目得到当地政府2亿韩元的支持,每年的收益根据村民的投资比例分红。同年,全罗北道能吉村成立“营农组合法人”,收购“废校”办起了“山区体验学校”。该村村长认为,“收购和租赁有天壤之别,租赁的束缚太多,而收购后对‘废校’翻修和改造都变得顺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十分有利”。

  重视社会公益和村民利益

  许多韩国人认为,“废校”是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分析、应对和解决,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加以改造和利用。对于目前各种“废校”再利用的方式,韩国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评价不一。

  正面评价指出,农村学校一般处于村街道中心区域,具有农村文化综合设施的功能和地位,是当地居民相互沟通、交流与生活的空间,具有文化示范、辐射与传播作用;学校还有历史印记,使人缅怀童年成长过程,体现地域文化、历史、心理特征。因此,将“废校”变为当地社区文化、终身教育等公共场所是可取的。

  与此同时,人们更关注目前“废校”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有分析认为,“废校”利用之所以没有引起当地居民足够的热情和参与,主要原因恰恰在于其利用方式没有很好地体现学校和教育的社会公益功能,也没有和村民的实际利益紧密结合。有些收购者或租赁者只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违背政府规定,超出使用范围,对校舍进行一番改造后竟然暗中开起了“桑拿浴”。此外,有的学校所处位置地价昂贵,学校建筑物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没有人愿意购买或租赁使用,而有些偏僻山区、渔岛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太差,闲置校舍也无人问津。还有人认为,即使可以举出很多“废校”再利用的成功实例,与“废校”总数比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当地政府教育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需要当地居民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

  对此,社会各界呼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废校”再利用工作。一是尽快研究制订《“废校”资产再利用促进特别法》,使这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二是以当地居民为再利用主体对象时,保障当地居民拥有收购和租赁校舍的优先权,且收购优于租赁。三是放宽对长期租赁、无偿租赁和降低租赁费用等管理的限制。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认为,在“废校” 再利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农林水产食品部等其他部门的关注与支持,积极鼓励和扶持村民参与“废校”再利用的工作,服务于农村旅游业、文化、福利、休养、养老等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要和发展。同时,农村教育积极参与和配合,如免费提供农村基础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服务等。

  各地村民的呼声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即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江原道土雇米村村长说:“比起其他因素,道教育厅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态度,支持农村利用‘废校’来搞活当地经济显得尤其重要。”专家、学者则呼吁“废校”再利用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公益功能,体现公共服务职能,又要获得比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本文原载《中国教育报》,2009,3,2 第3版)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