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张勃]元宵节:融汇多元文化的生命树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勃 时间: 2014-2-27 18:56 标题: [张勃]元宵节:融汇多元文化的生命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词如画。五光十色的灯彩缀满街巷,恰似春风在一夜之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流动的烟火则像星雨一样从空中飘落,宝马雕车挤挤挨挨,一个个雾鬓云鬟,头戴闹蛾儿、雪柳盛装出行的女子,说说笑笑,四处游玩。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上演了一夜,更有那婉转清丽的箫声不断传来……这就是元宵节,中国人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它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歌舞欢腾!
祈生日,狂欢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夕、正月十五,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年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过年是一场精彩不断、高潮迭起的大型歌舞演唱会,那么元宵节就是它的压轴节目,有着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闹社火、吃元宵、走百病、拜紫姑、碾蝗虫、祭蚕神、听香、送灯、偷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元宵节是祈生日。祈生,就是对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祈子盼的是人丁兴旺。元宵节期间,许多地方都有祈子的习俗,比如在四川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给女儿送去,叫做“送灯”,俗信这样可以多生孩子。正如一首童谣所唱:“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祈年盼的是庄稼丰收。元宵节广泛流行的舞龙活动就与祈年不无关系。庄稼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龙是司水之神,舞龙的目的正在于唤醒冬季沉潜的长龙,让它兴云布雨,济物利人。
元宵节是狂欢节。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恰当地点明了元宵节的狂欢性质。张灯赏灯是闹,燃放观看烟火也是闹,但最能表现元宵节“闹”的特点的,还是社火的盛大演出,有地方叫“闹红火”。在锣鼓铙钹的喧闹声中,龙灯耍了起来,狮子舞了起来,高跷踩了起来,旱船跑了起来,打花棍的,扭秧歌的,骑竹马的,赶黑驴的,无不用他们特有的形式表达着喜悦之情和祝福之意。打破日常作息时间,走出日常生活空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尽情地舞,尽情地唱,尽情地笑,尽情地闹,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的绵延、年岁的丰收和身体的康健!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说杭州 “少年游冶,翩翩征逐,随意所之,演习歌吹……无论昼夜,谓之放魂”;王世懋《闽部疏》说“闽俗尤重元宵……一郡之人皆若狂”。元宵节洋溢着激情、充满着活力,令人“放魂”“若狂”,是中国难得的狂欢节。
仁爱、智慧的折光:传说里的节日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有传说相伴生,这些传说从民间角度阐释着节日节俗的起源和来历,元宵节也不例外。
在为数众多的元宵节起源传说中,有一则与汉代名人东方朔有关。话说东方朔在宫中救下一位因不能与家人见面而想投井自尽的宫女元宵,为了帮助她和其他宫女实现与亲人团圆的梦想,想出让元宵妹妹装扮成“火神君”散布“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主意,引起了全城恐慌。在汉武帝的询问下,东方朔建议正月十五晚让全城臣民做火神君爱吃的汤圆并加以供奉;又建议长安城里燃放花炮,挂满花灯,并将城门打开,造成火球横飞、满城通红、到处乱哄哄的假相瞒住玉帝的眼睛。东方朔还说元宵姑娘汤圆做得好,十五晚上让她手提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在前面开路,自己则手端汤圆敬奉火神君。汉武帝一一听从,传令照办。到了正月十五晚,长安城里果然张灯结彩,烟火满天,乡下百姓纷纷前来观灯,元宵的父母、妹妹也进得城来,很快就找到了手提宫灯的元宵,日思夜想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了!闹了一夜灯火,长安城平安无事,汉武帝十分高兴,下令第二年仍然挂灯放焰火做汤圆。因为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将汤圆叫做元宵,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另一则起源传说的主角是一条小青龙。说的是玉帝醉酒不醒,天下大旱,小青龙不忍民不聊生,偷降一场大雨。玉帝醒来大怒,将小青龙贬下天宫,囚禁于黑水湖中。身陷囹國的小青龙看到人间大旱,再次冒犯天规,涌起湖水浇灌大地。玉帝被激怒了,让雷公劈死了小青龙。在一位长老的帮助下,小青龙转世,叫做龙生。龙生得知玉帝要在正月十五夜普降天火,烧毁人间,便告诉长老让各家门上挂灯笼、街上搭起灯盏棚。人们按照龙生所说的去做,果然避免了一场天灾。后来玉帝得知是龙生泄露天机,再次杀害了他。为了纪念龙生,人们每到正月十五便张灯结彩闹社火。
元宵节的起源传说还有很多,大多包括如下情节:某事惹怒玉帝,玉帝决定正月十五火烧人间;有神/仙同情人类,泄露天机;人们想出张灯放烟火的办法瞒过玉皇大帝,躲过一劫。为了庆祝胜利和纪念感恩,人们年年在那个时间张灯放烟花。
这些起源传说无论是否与历史人物有关,都充满了臆造和想象,不能告诉我们关于元宵节的真实起源,然而它们却积淀着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在以东方朔为主角的传说里,东方朔充满仁爱之心,他同情元宵和其他宫女的遭遇,利用超人的智慧帮助他们实现了家庭团圆的梦想。传说里的小青龙更是一个关心民瘼、具有大仁大爱的感人角色。为了民生安康,他“粉身碎骨浑不怕”,一而再再而三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开始是地位和自由,后来是生命。对于这样的人物,人们则充满了感恩与敬重之情,张灯放烟火就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抛开对单个传说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元宵节起源传说讲述的是人类在天灾面前最终化险为夷的故事。在自然与与身处于其中的人类社会之间永远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人类社会总是面临着来自自然的威胁。玉帝是自然的隐喻,发怒的玉帝是天灾的缘起,天火是天灾的象征,如何摆脱即将发生的天火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难题。在传说中,是善良仁爱透露了天火即将发生的信息,是聪明智慧找到了躲避天火的办法,是家家挂灯户户燃火的集体行动最终发挥了实际的作用。正是凭借着仁爱、智慧和集体力量,人们得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元宵节起源传说集中反映了民众对集体力量的赞美,折射着仁爱与智慧的光芒。
一棵融汇多元文化的生命树
传说既然不能告诉我们元宵节真实的起源,那么它到底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不能不从元宵节在历法时间中的地位说起。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一直使用兼顾月相周期和太阳周年运动的阴阳合历,在这种历法安排的日常生活中,月朔月望日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采用夏历建寅的方式,将正月定为年中首月,元宵节所在的正月望日便成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也是“元宵”的本义。国人历来重首尚新,习惯择日做事,正月望的地位自然高出其他望日,也就更容易被选择,成为从事特殊活动的重要时日。事实上,在中国月望系列的传统节日中,正月望正是最早成为节日的那一个。
正月望成为节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的庆祝活动或者汉武帝祭祀太一的活动是它成为节日的先声。但汉代书籍中并没有关于正月望成为节日的确切记载,正月望正式成为节日当是在汉魏以后。起初南北方节俗有着较大差异。南方主要流行与祈求蚕业丰收、子嗣绵延有关的祭祀活动。人们做白粥,上加肉脂以供奉蚕神。又因老鼠是蚕的天敌,荆楚一带还有逐鼠的仪式。人们手捧盖有肉片的白粥,登上屋顶,口念咒语:“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这时期,南方还流行用豆糜祭祀门户、迎紫姑神、佩带宜男蝉等习俗。在北方,则有打粪堆、打簇的做法,还有在夜间举行角抵戏的群众活动,场面十分壮观:“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这是全民参与、炫奇斗艳、突破常规、规模盛大的化装晚会,元宵节的狂欢性格由此而生。
隋朝是中国经历了数百年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朝代,南北节俗交流频繁,并出现了气势恢宏的节日活动:“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人。”也是在这个时期,张灯习俗开始兴起,隋炀帝作有《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描写了张灯的盛景:“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华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而从诗里的“法轮”、“梵声”和“幡”、“钟”等宗教名词来看,这一做法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常以灯比喻佛法,认为佛法能照破迷界痴闇,就象灯火能够照亮黑夜一样。在佛教经籍中,灯常与法光、法炬同义。如果人们能够用灯供佛,就可以得到种种功德好处。据史书记载,西域佛教社会早就形成了燃灯礼佛的习俗,时间正是中国的正月十五。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日益扩大,由于时间相合,燃灯礼佛活动便被吸纳进中国原有的正月十五习俗之中,但在世俗狂欢的氛围中它的宗教色彩大大淡化,最终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工具。
繁荣富裕、自由开放的唐朝是元宵节获得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它不仅“盛饰灯火之会”,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平台,而且给了人们充分的时间自由和空间自由。这时期,国家一方面将正月十五定为法定假日,给予一天假期;另一方面在节日期间取消了正常的宵禁制度,夜里人们也可以在城里随便走动了。“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唯愁晓,周游不问家”,成为当时元宵节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宋代以后,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节更为兴盛,连假期也呈愈放愈长之势,宋神宗时放假七天,明成祖竟给了十天的假期。可以说在传统社会元宵节一直保持着民俗大节的地位。
纵观元宵节的发展史,它就好比一棵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生命树,在她萌芽生长的过程中,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不断交融。正是多元文化的融汇成就了元宵节的枝繁叶茂,异彩纷呈。今天,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我们需要用心呵护这棵古老的生命树,让它继续开放绚烂的花朵,装点我们的生活。
发表在2013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时因受篇幅所限做了较大改动。题目变为《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2/14/nw.D110000gmrb_20140214_1-04.htm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