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北师大辅仁校区:百年图景今犹在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2-22 21:40
标题:
北师大辅仁校区:百年图景今犹在
《中国文化报》2011-3-16
本报记者 乔 欣
北京什刹海地区纵横交错的胡同里,坐落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其中,原辅仁大学校址就在定阜街上,如今,它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辅仁”源自《论语》
据辅仁大学校友会宏民老先生介绍,定阜街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被封为定国王,他的府邸就建在这条街的北面,街名也由此而来,当时称作“定府街”,经过明清两代,逐渐演变为“定阜街”。
辅仁大学坐落于定阜街东面路北。其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13年由天主教名人英敛之先生创办,最初的地址在香山静宜园,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很多人认为“辅仁”一词含义与教会有关,其实不然,辅仁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17年冬天,辅仁社停办。
后来,英敛之与马相如给罗马教廷上书“请派才高德硕之士,来华增设公教大学,发扬中国文化,介绍世界知识”,但是当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议并未被及时采纳。直到1925年,在罗马教廷与美国公教本笃会的共同支持下,在北京设立公教大学的事宜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并着手实施,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聘请英敛之为社长,并邀请前教育部次长陈垣,地理学家张蔚西,前清进士、诗人郭琴石,史学家、北师大教授李泰芬、应千里等文化名人来社任教,同年首次招生23人。学校于1927年更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试办,1931年在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院系调整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建于贝勒府内的高校
辅仁大学创校伊始,就选址在晚清贝勒载涛府邸,这位涛贝勒是光绪皇帝的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在清朝时,他的府邸算不上很大,占地约60亩。辅仁大学建校时以16万美元的价钱永久租用了这座府邸。说是租用,其实就是买下,只是因为签订租借合同的时候,涛贝勒依然健在,他不忍看着家道就此败落在自己手中,于是选择了永久租用的形式。
学校同时招收女生并采用男女分校的教学方式,当时女子学院就设在恭王府内,以王府后排的瞻霁楼和宝约楼作为女生宿舍,在恭王府正厅多福轩设女院图书馆。整个女院由圣神女修会管理。恭王府环境优美之至,学校的女学生在此生活学习,为外人称羡,还被称为“格格”,能够进入这里读书的女生们也以此为荣。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辅仁的女生部从恭王府中退出。
涛贝勒府则用作男生部。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本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1929年学校开始在涛贝勒府花园南面兴建新的校舍,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教学楼主楼。这座楼由比利时设计师设计,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于1930年竣工。这是一座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砖混结构的楼身呈封闭式的口字形,东西南北4个角楼及南面中间大门为3层,其余部分是两层。楼顶铺有绿色琉璃瓦,每扇玻璃窗都是雕花木框,墙砖采用浅灰色水磨砖。在当时它与城东的协和医院、城西郊的燕京大学(今天的北京大学)共称为北平三大建筑。这三大建筑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都被列为上个世纪早期我国大型建筑中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如今,这座主楼依然临街而立,绿色琉璃瓦、汉白玉栏杆格外显眼。1984年,它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期间坚决不挂日伪国旗
从1925年创办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大学存在的历史虽短,却走出了不少名人,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画“老夫子”漫画的画家王家禧、国画大师娄师白、指挥家李德伦,都曾是辅仁的学生。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歌作者、著名学者刘半农,也曾在辅仁任教。书法家启功也曾应陈垣校长之聘,在辅仁大学文学系任过教。
辅仁大学在陈垣校长的主持下,是思想进步的青年接受新思想、从事爱国进步活动的场所。“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彭涛,当时就是以辅仁大学学生的身份为掩护,在北平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学校创办人之一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英若诚的父亲)当时在学校任秘书长兼外文系主任。1942年,英千里因与日本人对抗,掩护爱国青年潜赴后方,被日本宪兵队抓到拘留所关了3个月。
抗战期间,北平和沿海城市的国立和私立学校,纷纷向内地和西部转移。在沦陷区内,只有少数学校依然坚守,其中包括辅仁大学。当时,日伪政府强迫北京全市悬挂日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游行,以示庆祝。陈垣向全校师生宣布:“辅大照常上课,决不搞悬旗庆祝游行。”他义正辞严地斥责北平伪政府官员:“国土沦丧,同胞罹难,身为中国人,竟要为敌人庆祝胜利,良心安在!”陈垣坚定地表示,若要挂旗,自己宁肯舍生取义。就这样,辅仁大学成为整个抗战时期北平唯一没有悬挂日伪国旗、没有诵读日伪奴化教育课本的高校。
高校老建筑需要精心保护
到1943年,辅仁大学已经拥有了从研究所、大学到中学、小学、幼稚园的完整教学体系,校园规模也在不断扩建,1952年之后这些部门以及校区又陆续被分割出去。据如今负责校区日常维护和修缮工作的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老师张丕冀介绍,辅仁校区现在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定阜街路北的教学区、路南的操场、以及操场以南位于东福寿里1号的学生宿舍。
张丕冀1986年来到北师大辅仁校区,负责这里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已经20多年。他回忆,刚到这个校区的时候,这里的许多建筑看起来都已经比较破败,主教学楼当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由于当年在设计、施工条件、地质和建造方面的缺陷,地基出现的不均匀沉降现象十分明显。楼中间的图书馆和礼堂部位向西倾斜12度,裂缝达二三十毫米,从楼顶一直贯穿到基础底层。当时的全面勘查显示,整个建筑的基础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对楼的主体结构所作的鉴定也表明,整个建筑远不能达到当时的抗震要求。
资金匮乏一直制约着这些老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工作。北师大直到1998年才争取到教育部专项修缮资金,启动了对主教学楼的基础抢险加固工作,前后历时9年,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楼的基础下面,用混凝土预试桩对基础进行托换;对基础下面和周围松散的杂填土做混凝土灌注、填充空隙、加大岩土的承载力。张丕冀说,加固处理基础最大深度达11米。
穿过主楼,在楼的北面,有一座原来涛贝勒府的中式小花园,花园里有假山、游廊、花厅和参天古树。主楼建设时,这个小花园仍原样保存,与主楼紧紧相依。在经过长年风吹日晒的侵袭后,花园里的游廊多根梁柱已经腐朽,屋面破损,每逢下雨天还会漏雨。张丕冀介绍,学校按照文物保护“整旧如旧”的原则对花园进行了修缮,小花园的楼台亭廊在数度维修中始终保持着当年的景象。张丕冀说,北师大计划按照花园的历史图纸对花园进行原貌复原,未来这里将重现昔日涛贝勒府花园的美景。
http://epaper.ccdy.cn/html/2011-03/16/content_46567.htm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2-22 22:20
我本来想把照片发在你底下的,结果点错了,成了新主题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