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武穴《山伯歌》中的信仰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柯小杰    时间: 2014-2-21 07:35     标题: 武穴《山伯歌》中的信仰习俗

武穴《山伯歌》中的信仰习俗   
                                                  
   《山伯歌》是一部在鄂东南(武穴、阳新、黄梅)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的五言、七言长篇叙事体民歌,是根据“粱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著名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其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曲折动人,音调和谐上口,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唱、修改、补充、整理,日臻完善,是极为少见的叙事民歌。
   阳新县流传的《全本山伯歌》整部民歌一共2980句20860字。《武穴新民歌选·1》中的《山伯歌》,系流传于武穴市民间的长篇叙事民歌,全歌600段,每段5句,共计3000行,2.1万字。
   武穴《山伯歌》采用五句子歌这一民歌样式来叙述“梁祝”故事,至目前为止,如此长的篇幅,是绝无仅有的。正如民俗专家韩致中所言“内容是熟知的,用‘五句子'表现是‘新’的方面,当地搜集、印出很有必要。”
   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山伯歌》应该起源并流传于宋元时期,但发生地好象在今天的越州一带。民歌中的语言均是鄂东南地区方言,其中的白话、民俗、民风诸方面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稀可见。其大都以手抄本形式曾经广泛流传于鄂东一带,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身受当地群众尤其是一些中年妇女的喜爱。
    民歌属于民俗范畴,对民歌所包含的民俗,从民俗学的角度予以研究,用民俗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既可以了解这些民俗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和实际意义,又能更好地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基于此,下面从民俗角度对武穴《山伯歌》中的信仰习俗作出探讨。
    《山伯歌》中的叙述反映了武穴市历代传承下来的信仰习俗。
    (1)、信风水。祝家庄的庄址及其安排,完全是依据形法风水理论而建的。山环水绕,注重于“喝形”。山环,其龙脉为昆仑,“昆仑发脉祝家庄”,即背靠昆仑,左右有山,“青龙”、“白虎竹(即左砂手、右砂手),其村庄所在地被喝形为“风凰地”,“青龙白虎引凤凰”(喝形,是指风水先生在寻找龙脉时,凭直观将山、地、水筹依据其形状比拟成某种物象,并寓吉凶观于其中);水绕,“门口长江水汪汪”,坐北朝南,二十四向面朝阳。”阳,指南向。推崇风水先生,“白鹤仙人来看地”,这里。“白鹤仙人”,系指风水先生。形法理论一般认为“凤凰地”发皇娘或才女,在这里是发才女,“越洲城内一南阳,好个大户祝家庄,不出朝官并宰相,单出才子女姣娘,聪明伶俐世无双”。以上指的是阳宅风水。《山伯歌》还反映了崇拜阴宅的风水习俗,山伯死后“亲朋戚友到坟台,先生定向把山开,安正坟台封了土,坟前立起一石碑,上写山伯英魂台”。这里“先生”就是风水先生。《山伯歌》还记载有民间破坏阴宅风水的方法:“只怕铜钉狗血淋。”故事叙述到祝英台出嫁花轿行至粟山伯坟前时,“忽然坟裂三尺口,英台钻入不现形,扯破裙角化尘埃,变双蝴蝶上天台”。马俊爹娘吩咐家丁挖开山伯坟时,“土地公婆骂一声,马俊奴才不是人,不怕千人把坟挖,只怕铜钉狗血淋,送他二人上天庭”。“铜钉钉,狗血淋”,是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破坏风水的方法,湖北民间有关破坏风水的传说大都有此类叙述。
    (2)、崇拜瑞兽狮子。狮子被公认为“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其故乡在非洲、亚洲西部、印度等地。古时我国所见的狮子是外国进贡的。自西汉张塞出使西域后,我国与西域诸国有了正式往来,接受他们进献的狮子,中国才有了狮子。而狮子的大量出现则在东汉以后,印度自古有敬畏狮子的风尚,佛台上常常刻有一对狮子,佛所坐之处为“狮子座”,又佛教比喻佛祖讲经,声震世界,为“狮子吼”。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高贵的“灵兽”,民间还以为狮子威猛足以避邪,是瑞兽之一,会带来祥瑞,因而,古代的官府衙门以及豪门府第均会在门外摆一雌一雄的一对石狮子。这一习俗,《山伯歌》亦有反映,其中有3次提到狮子,开篇第三段就提到狮子“苍松翠柏映两旁,中间有个石牌坊,门头一块金字匾,大字写的祝家庄,把门狮子笑洋洋,就是贤弟的小屋场”。这里“把门狮子”就是把狮子在武穴这一带房屋建筑中的作用反映出来了。
    (3)、信仰神灵。从《山伯歌》可以看出,武穴人信仰神灵,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神和鬼魏。歌中多次提到土地神:“东边有个土地庙,西边有个石牌坊,把门狮子笑洋洋,就是贤弟小屋场”。这里所述的土地庙大都是建在村口,并且是在东边,这与现在武穴一带农村各村庄的土地庙修建的位置相吻合。歌中还提到了观世音,弥佗佛等佛教神,尽管在歌中是以打比方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反映出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果报应,告“阴状”的习俗在歌中亦有描述。歌中唱到祝英台钻人粱山伯坟内,马俊“扯破裙角化尘埃,变双蝴蝶上天台”后,“挖坟不见祝英台,就忙写状把鬼告,鬼魂提去祝英台,告清神明作主张”,并用了较长的篇幅(135句)唱出了告“阴状”的过程。告“阴状”的习俗,过去鄂东、鄂东南地区农村比较普遍,在民众口头上流传着“府里不会庙里会”的语言,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在“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旧社会,许多含冤负屈的人,见官告不准,就纷纷上寺庙告“阴状”,寄希望于湛湛青天和冥冥诸神。人眼不见天眼见,人们普遍认为,敢于告“阴状”的,往往是有理被屈的一方,理亏的人,是不敢告“阴状”的。被告“阴状”的人,则不会有顺境,常有飞来横祸,有罪过要折阳寿的,如不禳解,死后不仅要下地狱受罪,还会连累子孙后代。《山伯歌》的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一习俗,使得自认为有理的马俊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梁山伯与祝英台俩人去张、李家投胎,后配成夫妻“张家一品宰相身,李家一品正夫人,后来生下麒麟子,五子登科伴朝廷,荣华富贵一满门”。在这里也反映出了人们信奉鬼魂的习俗。粱山伯死后,祝英台伴灵守夜,粱山伯的鬼魂与她相见也是鬼魂信仰的反映。
    伴随着神灵信仲习俗还产生了许愿、还愿的习俗,“许愿”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向鬼神求助,并作出报答的许诺。“还愿”,是指许愿后,实现诺言的活动,认为不如此则鬼神会降灾。这种习俗在民间过去非常普遍,正是有此俗因而当粱山伯问及祝英台“六月炎天不洗澡,睡眠怎不脱衣襟”时,祝英台解释说:“梁兄听我说言章,自幼有病在身上,许了三年着农愿,三年不许脱衣裳,神明保佑病安康”,这也就难怪同窗三年梁山伯竟不知她是女裙衩了,因梁山伯相信她说的是真话,如果民间不存在这一习俗,故事就很难发展下去了。《山伯歌》中还有一处也提到了许愿,那就是马俊父子告“阴状”时,在城隍庙内许的愿“阴司阳间事不明,要求神圣显威灵,英台若能还得转,重修庙宇换金身,佛前点起万年灯。”这里许的是大愿,因而有一定的仪式,在城煌庙内焚香、烧黄表纸、备三牲祭礼等。民间许愿者是小愿就直接向冲灵表明,一般是捐碗(求子)、送菩萨红(即红布、避邪、治病)等。这些习俗至今仍然存在。
    (4)、信占卜。武穴在古代属于楚国,楚人信占卜。这一习俗在《山伯歌》中亦有记载:当祝英台要去杭州读书时,“爹娘就把卦来祥,三个金钱定阴阳,此卦卜得逢大吉,六爻发动喜非常,两个贵人在中央。”见是吉卦,爹娘允许她女扮男妆去读书,其中“两个贵人”则暗示梁、祝俩人。歌中还有一处亦提到占卜,在梁祝结伴返乡途中,祝多次暗示梁,而梁又不懂,祝过河后给粱一字谜猜:“打个字谜你猜详,丁字咬口内面藏”,梁山伯猜不出,转回杭州问老师,老师解答后占了一卦:“先生就把卦来详,留住山伯在学堂,留他学中一个月,二人夫妻不成双,相思病儿见阎王”,铜钱卜卦现如今鄂东、鄂东南的乡村时有可见。
    《山伯歌》中所反映出的一些信仰习俗,尽管是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具有迷信因素,但是作为民歌,尤其是叙事民歌适当的吸收和运用信仰习俗,丰富了思想内容,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划。由此可见信仰习俗对民间文学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柯小杰 于 2014-2-24 07:25 编辑 ]
作者: 日剑    时间: 2014-2-21 15:17

介绍精彩,美不胜收!!
作者: 柯小杰    时间: 2014-2-24 07:23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关注!本文系选自我即将出版的《鄂东南民间图像》一书。
作者: 日剑    时间: 2014-2-24 10:51

好的,就等你的好书出版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