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董作宾: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重要奠基人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7     标题: 董作宾: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重要奠基人

光明网 2012-08-20 15:49:00 来源:河南日报

董作宾



董作宾 甲骨文 节录武乙卜辞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号平庐、字彦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5年,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以后,游学于位于开封的河南育才馆。获悉甲骨文出现,他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开始学习甲骨文,1925年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1926年受聘于河南中州大学文学院,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次年入傅斯年创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9年后旅居台湾。
    董作宾对河南大学考古学和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河南中州大学文学院讲授语言学和史学两门课程。他不拘泥于书本,善于旁征博引,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取许多课本以外的新知识。1927年暑假,中州大学更名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董作宾先生辞职离校。1928年12月,董作宾率先到河南大学作专题报告,介绍殷墟甲骨文发掘的重要成就。1929年秋,在殷墟遗址第三次发掘结束之后,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在殷墟发掘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双方在傅斯年、董作宾等的协调下,解决了纠纷,并达成了让河南大学师生参加殷墟发掘的协议。其间,傅斯年也在河南大学演讲,引起师生强烈反响。1931年11月开始,河南大学教授马非百、张邃青、朱芳圃及史学系学生刘燿(尹达)、石璋如、许敬参等赴安阳加入了殷墟发掘队伍。刘燿和石璋如等参加了此后11次殷墟发掘工作,他们后来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
    在考古学方面,董作宾首次主持殷墟发掘,开启了中国现代田野考古的新时代,对我国近现古学的诞生有着重大的贡献。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受傅斯年的委托,董作宾到安阳首次策划和实施了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并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从此拉开了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的序幕,董作宾也被誉为“殷墟发掘第一人”。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九次发掘,先后8次主持或者参加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也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董作宾是我国现古学的主要奠基者。1933年,他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创立了后来被长期使用的甲骨文断代体系的“十项标准”和“五期”说,被公认是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提倡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结合,是殷商年代学研究的先驱。鉴于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学界把他与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郭沫若(字鼎堂)一起合称为“甲骨四堂”,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魏继印)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2-4 22:10

最早接触董先生,也是从甲骨学开始的,读的是他所撰之《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其中述及卜辞贞人身份的部分,颇中肯要。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