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特别策划:国际学术视野下的瑶学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8:58     标题: 特别策划:国际学术视野下的瑶学研究

特别策划:国际学术视野下的瑶学研究
2012年06月25日 1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25日第321期



  现有瑶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由于瑶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且不平衡,再加上没有反映、表达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同时汉文文献资料较为稀缺,所以目前研究成果未能令人满意,还需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瑶学研究。

60余年来中国瑶学回顾与展望

  瑶学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必须打破学科封闭,进行学科交叉,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查看更多内容

广东瑶族历史文化丰富瑶学研究

  广东瑶族历史文化研究起步比较早,大致可分成秦汉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查看更多内容

探索越南瑶族古籍保护之路

  把瑶族古籍保存下来,需要宣传古籍的价值,改变对瑶族宗教信仰、瑶族巫师艺人的认识,还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跟民间保存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培养青少年学习南瑶字的意识,让年轻人会写、会念南瑶字。当然,学习和保存南瑶字需要群众一起参加。这些都是越南老街省保存瑶族古籍的成功经验。……查看更多内容

越南瑶族的分布情况与地方支系

  历史上,瑶族从中国南部迁徙到越南,与其他民族杂居,多分布在越南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近几十年来,有的瑶族自发迁徙到西原地区和东南部各省。……查看更多内容


韩国瑶族文化研究期待关注

  较之纳西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研究,韩国学界至今对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关注,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多。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仍致力于瑶族文化宣介的先行者,当属韩国中央大学民族民俗学系博士金仁喜。……查看更多内容

瑶族道教:中国西南瑶族的宗教

  在汉以前,瑶族人信奉原始宗教。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沿南岭走廊传入瑶族,衍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道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瑶族受道教的影响最深。……查看更多内容


培养适应瑶族地区发展的人才

  多年来,国家在瑶族地区大力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帮助、扶持瑶族农村教育,提高瑶族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瑶族农村社会发展。虽然瑶族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查看更多内容


云南蓝靛瑶生计变迁 财富与危机并存

  出租土地致使大批年轻瑶民闲置。在云南边境蓝靛瑶村寨,整天可见十四五岁、刚离开学校的蓝靛瑶青年无所事事。蓝靛瑶生计方式的历变带来了财富,却也潜藏着新的社会危机。……查看更多内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8:59

60余年来中国瑶学回顾与展望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玉时阶




  【核心提示】瑶学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必须打破学科封闭,进行学科交叉,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早在隋唐之后,瑶族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但真正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访问团开始,经过几次对瑶族语言、社会历史与民间文学的大规模调查,出版和发表了一批瑶学研究成果,培养出了一批瑶学研究学者。改革开放后,我国瑶学研究更是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瑶学研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期。一批优秀的瑶学研究专家学者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大批产生。

  1瑶学研究成就卓著

  60余年来,我国瑶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瑶学研究机构和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建立与科研队伍的壮大,广西瑶学会、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代表。

  各界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调查,社会影响力较大。如1951年7月以费孝通为团长的中央访问团调查、1953年全国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1979年,国家民委以上述调查为基础出版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前的瑶族社会性质、制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注重多学科合作,科研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注重使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研究瑶学。比如,2007年,在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奉恒高主持下,来自广西、广东、湖南、云南、北京、上海等地的瑶学研究人员,采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艺术学、宗教学、遗传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合作攻关,历时8年撰写完成《瑶族通史》,结束了瑶学研究没有通史的历史,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自1986年起,国际瑶学会先后在中、泰、法、美、越等国家举办国际瑶学研讨会;广西瑶学会、西南民族研究会等机构也多次举办瑶学国际学术会议;各国瑶学研究者还多次组织到他国的瑶族地区交流考察。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瑶学研究的发展,扩大了瑶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2 瑶学研究热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瑶学研究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争鸣,推动了瑶学研究的思想解放,拓展了瑶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追溯瑶族族源。瑶族族源是学术界争论最多且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看法的问题。关于瑶族族源,过去有“长沙武陵蛮”说、“五溪蛮”说、“山越”说、“古瑶民”说。30余年来,我国学者采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遗传学等多学科合作攻关,认为瑶族族源应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九黎部落的蛮尤,以及后来的三苗、蛮、南蛮、长沙武陵蛮,其原始居住地应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中上游地区。

  瑶族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瑶族是否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过奴隶制社会?这曾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探讨,专家认为,瑶族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奴隶制社会,其社会历史发展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跨”入封建领主制社会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瑶族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原始社会”说、“封建社会”说、“封建领主社会”说等。通过研究,学术界认为,那段时期,各地瑶族社会发展并不一致,如湘桂边界一带的平地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盘瑶还处于封建社会;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瑶族则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更有甚者,像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

  探寻瑶族语言。关于瑶族语言文字问题,学者认为,各地瑶族的日常用语各异,大致可分为勉语瑶语支、布努语苗语支、拉珈语侗水语支和汉语西南方言等,但它们都属于汉藏语系。各地的瑶族若使用同一种语言,大体上都能通话沟通;反之,则需借助汉语和壮语。

  瑶族是否有过本民族文字。从历史上看,瑶族人民为了更好地贮存和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在学习、使用汉语的基础上,仿效汉字创造了土俗字,并使用于部分瑶族的经书、“祖图”、“家先单”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瑶族人民创造了拼音瑶文,并在部分瑶族聚居区试行使用。

  盘瓠与盘古传说。从东汉至民国的一些历史文献及瑶族民间古籍、传说中,都有关于盘瓠与盘古的传说。过去不少学者与瑶族群众都把盘瓠与盘古混为一谈,现在学界达成共识,认为瑶族崇拜盘瓠与盘古,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盘瓠传说反映的是瑶族盘瓠龙犬图腾崇拜;而盘古,瑶族则将其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神进行崇拜。

  千家峒问题研究。千家峒是千百年来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美丽神话传说,也是广大瑶族群众心目中的圣地。千家峒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历史之谜。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认为,千家峒在湖南江永、道县与广西灌阳交界的都庞岭地带,中心位置是韭菜岭;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正如费孝通先生为此留言:“瑶胞寻根千家峒,史实有待百家争。”近些年,多数学者认为,千家峒是瑶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居住过的家园。因此,历史上的千家峒应不止一个,临湘市的龙窖山可能是早期的千家峒,时间大约在唐宋时期;江永、道县、灌阳交界的都庞岭则有可能是明代瑶族迁徙到此地后形成的一个千家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千家峒。

  “漂洋过海”说考证。“漂洋过海”一直是盘瑶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并在瑶族《过山榜》及部分经书中也有记载,但对故事的真实性及其发生的年代、地点等具体信息学界长期无法统一。经过多次学术研讨会的探讨,学术界已基本认可了瑶族及其先民在由北向南迁徙过程中确实发生过漂洋过海的史实。但是,这个“海”,可能是海洋,也可能是大江湖泊,因为在古人的眼中,大江、大湖也可以视作“海”。有学者指出,古代瑶族先民住在长江以北,他们在由北向南迁徙过程中,必须漂渡长江及洞庭湖,才能进入湖南、广西;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漂洋过海应指瑶族先民从闽浙淮一带渡东海到广东南海、乐昌,以及后来又从广东渡琼州海峡进入海南岛。此外,从时间上看,瑶族及其先民漂洋过海有早有晚,最早可能发生在晋代,因为南北朝时洞庭湖一带已有瑶族先民居住,而最晚可能发生在清代。

  瑶族迁徙。历史上,瑶族一直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耕农业生活。经过大量深入的田野调查及文献搜集,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瑶族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以及战争动乱、自然灾害与疾病爆发等因素是造成瑶族迁徙不定的重要原因。宋代以前,瑶族主要是由北向南迁徙。宋代之后,则是向南和西南方面迁徙,其迁徙路线主要有三条:从湖南、福建向广东、广西、越南迁徙;从湖南向广西、广东、云南、老挝、越南迁徙;由湘南沿湘黔桂边界入广西、贵州。

  3 瑶学研究继往开来

  现有瑶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由于瑶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且不平衡,再加上没有反映、表达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同时汉文文献资料较为稀缺,所以目前研究成果未能令人满意,还需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瑶学研究。

  首先,完善与发展瑶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国瑶学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学科建设步伐却比较缓慢,与国内的藏学、蒙学、满学等相比,瑶学的学科体系还未成熟,因此,必须加强瑶学学科建设,完善与发展瑶学学科体系,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

  其次,加强多学科、多民族合作研究,提高瑶学研究水平。瑶学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必须打破学科封闭,进行学科交叉,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再次,进行田野调查,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瑶族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积淀于瑶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中,要了解瑶族的各种文化现象,就必须进行田野调查。同时,现代化进程使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者必须进行相关应用研究,探讨瑶族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科学制定瑶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瑶族是一个国际性的跨境民族,其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分布。因此,应加强瑶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跨境瑶族文化的比较研究,扩大瑶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增进国内外瑶族的交往与合作,促进各国瑶族发展繁荣。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8:59

广东瑶族历史文化丰富瑶学研究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李筱文




  【核心提示】广东瑶族历史文化研究起步比较早,大致可分成秦汉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


  广东瑶族主要分“过山瑶”和“排瑶”两个支系,约为20余万人,主要分布于清远市的连南、连山、连县、阳山和韶关市的乳源、曲江、始兴、乐昌、翁源、英德、仁化以及肇庆市的怀集等12个山区县。

  广东瑶族历史文化研究起步比较早,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秦汉至民国时期

  从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见于史册至清末民初,有关广东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就已开始。瑶族民间的盘瓠龙犬图腾崇拜,早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就有记载,而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对长沙蛮、武陵蛮则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另外《梁书·张瓒传》则反映“莫瑶”的生活片段,瑶族到以“莫瑶”身份现世之时,便是瑶族作为单一民族文化史开创之时。

  在历代正史书籍中,由于作者出自官方文人,故其所写之作对瑶族先民的记述多为征剿和镇压,少有其他记载。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记载,都是研究瑶族文化发展的宝贵史料。还有不少文人学者从不同年代不同角度记述了瑶族先民的社会历史、政治制度、风情习俗等传统文化,如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对宋代岭南瑶族历史文化有一个详细的交代。而瑶族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献如《过山榜》、《盘王大歌》,以及用画卷表达历史和盘王出世的《过山图》,也都是研究瑶族文化的极好参考资料。此外,一些地区的瑶族利用氏族族谱、家山碑文以及道公、师公所用的经书以记载本民族的远古文化,用歌谣《盘王大歌》、小曲《瑶族八音》、故事《盘瓠的故事》等形式反映瑶族历史上的迁徙、民族来源、家庭婚姻、生活禁忌等。

  清初至中叶,广东出现了一些专门论述瑶族历史文化的论著,如诸匡鼎的《徭壮传》、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姚柬之的《连山绥瑶厅志》和魏祖亭的《两粤徭俗记》等,这些书籍为研究瑶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史证。

  至民国,蔡元培先生倡导用民族学方法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组织民族学调查组,深入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1930年春和1931年3月至5月间,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庞新民、李方桂、姜哲夫等先后到广东北部曲江县荒洞、乳源县公坑、蓝坑和广西大瑶山的罗香、古陈等村采集标本时,对当地瑶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首次进行了文化比较研究,后由庞新民写成的《两广徭山调查》于1935年出版。1937年11月,国立中山大学学者和广州博物馆人员杨成志、江应梁、王兴瑞等10人组队再次来到广东曲江县荒洞瑶族村寨(现属乳源瑶族自治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于1938年编辑报告印成《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较全面地反映粤北瑶族的社会历史情况。

  从20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与瑶族有关的文章约70篇,其中85%为社会调查,其中关于广东瑶族研究的文章有《八排探瑶纪谈》、《广东瑶人历史的考察》、《瑶民妇女的社会地位》等。

  新中国成立前的瑶族文化研究涉及瑶族族源、历史、语言、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领域,特别是对广西大瑶山和粤北乳源、连南等地的多次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后来开展瑶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可供比较的材料,并奠定了瑶族文化研究的基础。此后关于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书籍不断面世,如曾昭璇的《粤北瑶山地理考》、唐昭民的《瑶山散记》等。

  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的瑶族文化研究,基本处于见闻记录阶段,还未进入理论研究层次,研究的观点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瑶族文化研究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主要与民族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弄清楚民族的特性、习俗和史源关系,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从云南到广东,从湖南到广西,近百人的队伍历时十年,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为后来出版《瑶族简志》、《瑶族语言简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瑶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文章有《粤北瑶族的姓氏与命名特点》、《关于瑶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讨论》等。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瑶族历史文化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瑶族文化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被收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等书籍和调研资料的出版,更是对前期瑶族文化研究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在费孝通先生的倡导下,20世纪80—90年代,瑶族研究学者再次深入瑶山调查,并以人类学、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去分析研究瑶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层出不穷。关于广东瑶族历史的论文有《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西江流域瑶族聚居地变迁原因的探讨》、《瑶族的分布与迁徙》等,关于民俗文化研究有《油岭瑶话概述》、《乳源必背瑶族文化变迁因素的研究》、《龙门蓝田瑶不落夫家婚俗述论》等。《广东民族研究论丛》是民族研究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一块阵地,其每一辑基本上都有瑶族文化研究的文章刊登。改革开放后,关于瑶族文化研究的书籍也陆续面世,如马建钊、练铭志、李筱文的《排瑶历史文化》,黄钰的《评皇券牒集编》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0

探索越南瑶族古籍保护之路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越]陈友山



    【核心提示】把瑶族古籍保存下来,需要宣传古籍的价值,改变对瑶族宗教信仰、瑶族巫师艺人的认识,还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跟民间保存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培养青少年学习南瑶字的意识,让年轻人会写、会念南瑶字。当然,学习和保存南瑶字需要群众一起参加。这些都是越南老街省保存瑶族古籍的成功经验。


  目前,越南瑶族人口大约有80万,包括红瑶、窄裤瑶、青畔瑶、钱瑶、白裤瑶、青衣瑶、长袍瑶等7个分系,分布在全国34个省市。瑶族有独特的文化,其中包括丰富的古籍遗产。

  瑶族古籍主要是指瑶族人于1945年以前写的全部书籍,被瑶族人称为“s?覾u”或“tsau”。上世纪60年代以前,越南瑶族古籍数量很丰富,每个瑶族村寨都有上百本,但如今,越南瑶族古籍宝库正迅速消失。

  瑶族古籍身兼多重价值

  在越南老街省,瑶族约有10万人,分别居住在102个乡的466个村寨。以前,每个瑶族村寨都有一个小型图书馆用于保存古籍。古籍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祭祀、指导道教宗教仪式、指导风俗习惯等几类。老年人借助古籍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传授给后辈,也正因此,越南瑶族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没有其他民族多。

  瑶族古籍有着很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老街省瑶族村寨有很多关于“盘王歌”的书。“盘王歌”有神话要素,既讲述盘王的故事,又讲述人类的起源,是研究瑶族早期发展过程的重要历史资料。在瑶族古籍宝库中还发现安沛省陆安县安乐乡冯氏的《过山榜》文——《评皇券牒》,反映了古时瑶族的起源和居住地盘。值得注意的是,瑶族古籍宝库中的家谱书籍,记录了瑶族先民迁移(移民期间、 移民路线)到越南的整个历史过程。同时,瑶族古籍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文学书籍中,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蓝靛瑶用诗歌形式来唱是“jung”,如“lo xay jung”(唱摇篮); 南瑶书中“co”是“歌”的意思, 如 “bon voong co”(盘王歌)。瑶族诗歌包括劳动歌、仪式歌或风俗歌、生活歌等种类。

  瑶族书籍也有保存和传承瑶族文化的作用。在传承下来的瑶族古籍中,最为突出的是蓝靛瑶指导宗教信仰仪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书。度戒仪式用书也比较丰富,仅老街省保胜县春光乡眉村,有关蓝靛瑶度戒仪式和斋仪式的书就有121卷,其中有28卷经诗、17卷神秘法和76卷玄科。在沙巴县左平乡的红瑶还有教使用乐器、乌龟舞蹈及巫术仪式中的舞蹈等书籍。此外瑶族古籍还有传授瑶族处理社会关系、看天气、用瑶药治病、选耕地等内容的书。上世纪70年代,瑶族村寨中掀起了一股学南瑶字的潮流,并出现了用南瑶字编撰的教学书籍。在老街省共收集到1119本不同程度的南瑶字教程,其中红瑶编撰成三级教程,蓝靛瑶编撰成五级教程。南瑶字教程在保存瑶族文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瑶族古籍还有助于研究瑶文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活中,汉字不能完全满足瑶族人的需要,同时他们也有用新文字来表达瑶族语言的意愿,因此瑶族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南瑶字,音义完全发生了改变。新文字的出现表明瑶文得到了充分发展,并与汉文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线。瑶族古籍还反映了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步接受周边民族语言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瑶文的过程。在瑶文中也融入了不少被瑶化的南傣字及南越字。瑶文正按以下模式发展着:第一阶段是使用汉字,音义皆汉;第二阶段是使用汉文,但音义开始发生改变;第三阶段是使用自己新创的文字,音义完全发生改变。

  瑶族古籍数量锐减探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老街瑶族村寨都保存有古籍。但经考察,目前老街省466个瑶族村寨中只有274个村寨存有古籍(参见表一)。其中,蓝靛瑶支系保存的古籍数量最多。保安县77个蓝靛瑶村寨中有48个村寨存有古籍,但数量比上世纪70年代少了近50%。

  瑶族古籍急剧减少有着多种原因, 其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瑶族居住区生活条件艰苦。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瑶族还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所以古籍很难保管,在迁移过程中也极易失落。北河县是瑶族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古籍失落量也是最多的。

  其次,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街省瑶族区开展排除迷信活动,一些乡政府盲目禁止一切巫师活动并焚烧古籍,致使巫师不敢把古籍扩大传播,而一些古籍则被烧毁。

  再次,近15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每年约有10万外国人到老街旅游,很多游客的目的是寻买民族古物,古籍便是其中之一,仅河内就有10个书店在暗中进行古籍买卖,甚至跟外国人组织起专业队伍对古籍进行统一收购。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乡镇,如沙巴、北河及国路沿线的瑶族村寨中被卖给游客的古籍数量是最多的。2000年对老街旅游胜地沙巴左平乡考察时发现有古籍450本,而今却只剩233本。

  此外,随着都市化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瑶族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过去,巫师是瑶族村寨的知识分子,巫师职业是瑶族青年最为理想和喜欢的工作,但现今年轻人的理想是当干部或作经营,使用南瑶字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瑶族学生都学普通话,学习时间延长12年,这使得学习和使用南瑶字的环境逐渐消失,认识南瑶字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基本都不再看古籍,更不提学南瑶字了。

  瑶族古籍需扎根瑶族文化土壤

  每个传统的瑶族村寨都有教习古瑶字的老师,以前的村规也规定要学古瑶字。因此,瑶族古籍应该存在于有使用古籍需要的特定环境中。

  每个瑶族村寨都有巫师兼书主,他们是瑶族的知识分子,也是使用古瑶字和保存瑶族文化的核心力量。当今,瑶人的传统信仰还存在。因此,想要保护瑶族文化本色,保存瑶族古籍,就必须从意识上尊重巫师队伍,在越南法律允许范围内为他们在瑶族群众中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瑶族是一个有很多支系的民族。199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瑶族有4种方言,越南瑶族虽然只有2种方言,但有多种不同的地方分支,语言的多样性更突出。现在,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针对两个方言分支编撰出两部不同的教程,初步得到老街瑶族接受并在保胜县开设试点班讲授。此外,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跟出版社配合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瑶族古籍,这些古籍用越、瑶双语印刷,还附加南瑶字,也都提供给瑶族村寨。通过以上措施,保存南瑶字和瑶族古籍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总之,把瑶族古籍保存下来,需要宣传古籍的价值,改变对瑶族宗教信仰、瑶族巫师艺人的认识,还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跟民间保存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培养青少年学习南瑶字的意识,让年轻人会写、会念南瑶字。当然,学习和保存南瑶字需要群众一起参加。这些都是越南老街省保存瑶族古籍的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越南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1

越南瑶族的分布情况与地方支系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越]林柏南/文 滕成达/译


    【核心提示】历史上,瑶族从中国南部迁徙到越南,与其他民族杂居,多分布在越南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近几十年来,有的瑶族自发迁徙到西原地区和东南部各省。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越南学术界已经取得很多有关瑶族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中国、越南的文献古迹和民间文化相关材料,越南学术界基本形成一致的看法,认为瑶族的祖先生活在中国扬子江中游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一部分居民逐渐向南迁徙,在8世纪以后,瑶族逐渐形成,继续向南迁徙并广泛分布在云贵、两广地区。

  对于瑶族迁徙到越南的时间,学者一直持有不同观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民族学界认为,瑶族自13世纪就已经在越南出现。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张有隽认为,宋末元初瑶族还没进入两广地区,史料中也没有相应记载,瑶族迁徙到越南的时间最早可能在14世纪初。越南学者范光欢等认为,根据《评皇券牒》显示,到洪武年间(1368—1398)瑶族在中国才被授予《过山榜》以谋生。

  阮志煊等学者则参考以上观点,根据瑶族在两广的分布过程,同时查证《评皇券牒》和民间盘王大会诗集中提到黎朝(1428—1789)和大明国(1368—1644)的相关资料,认为瑶族在越南出现最早是在黎朝,瑶族向越南的迁徙一直延续到20世纪。因此,瑶族最早出现在越南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此后几个世纪陆续完成迁徙过程。

  据2009年越南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瑶族人口是751067人,在越南各民族人口中排第九位。历史上,瑶族从中国南部迁徙到越南,与其他民族杂居,多分布在越南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近几十年来,有的瑶族自发迁徙到西原地区和东南部各省。

  越南瑶族地方支系众多,在过去几十年中,越南瑶族地方支系分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要与瑶族迁徙过程复杂及分类标准不一致有关。

  瑶族迁徙过程复杂,地方支系特点多样。越南学者闭曰等认为,瑶族各支系迁徙到越南的过程如下:

  白裤瑶从福建到广宁,然后迁徙分布到谅山、高平、太原,然后到宣光。部分瑶族从宣光迁徙到安沛、老街,被称为贺瑶。

  窄裤瑶和钱瑶从广东迁徙到广安,然后迁到富寿、永福、老街、安沛、宣光和河西(现已并入河内)。

  青衣瑶在17世纪迁徙到越南,从广东到芒街、陆岸、宣光;其中一部分迁徙到安沛、老街,被称为选瑶。

  高平、太原、北件的红瑶和钱瑶在明代从广东、广西迁徙到越南;老街的红瑶在18世纪从云南迁徙到越南。

  芦岗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迁徙到越南,现主要分布在宣光。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瑶族地方支系的相关统计材料显示,越南瑶族地方支系分类存在差异。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越南北部各省瑶族地方支系的分布情况如下:

  河江:大板瑶、长衣瑶、小板瑶

  宣光:大板瑶、小板瑶、长衣瑶、白裤瑶、青衣瑶、窄裤瑶、芦岗瑶

  安沛:长衣瑶、贺瑶、红瑶、选瑶

  太原:大板瑶、小板瑶、芦岗瑶

  老街:红瑶、选瑶

  高平:红瑶、钱瑶

  莱州:红瑶、平头瑶、蓝靛瑶

  富寿:俄皇瑶、窄裤瑶

  广宁:青板瑶、青衣瑶

  和平:三岛瑶、挂钱瑶

  根据语言特点,盘氏思认为,瑶族只有两大类:

  第一类包括以下支系:大板瑶、小板瑶、窄裤瑶。

  第二类包括以下支系:青衣瑶、白裤瑶、长衣瑶。

  对于上述两种分类方法,越南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观点,因此很多学者以方言作为标准,对瑶族地方支系进行重新分类。

  越南瑶族方言可以分为两类:勉语与金门方言。据此,越南北部山区瑶族的分类和分布如下:

  使用勉语的瑶族支系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大板瑶,包括红瑶(红头瑶、桂林瑶),主要分布在安沛、老街、莱州、宣光、河江、高平、北件、谅山、太原等省;窄裤瑶(漆头瑶、三岛瑶、俄皇瑶),主要分布在和平、河内、富寿、永福、山萝、安沛等省;青板瑶,主要分布在宣光、北件、太原、山萝、谅山、北江等省。第二组是小板瑶,只包括钱瑶(挂钱瑶),主要分布在和平、富寿、山萝、宣光、河江、高平、北件等省。

  使用金门方言的瑶族支系有两组:白裤瑶和蓝靛瑶。白裤瑶主要分布在宣光、河江,也包括老街、安沛的贺瑶。蓝靛瑶包括青衣瑶和长衣瑶,青衣瑶主要分布在宣光、广宁、北江等省;长衣瑶(选瑶、山子瑶)主要分布在安沛、老街、宣光、河江、北件等省。

  (作者单位: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译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2

韩国瑶族文化研究期待关注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韩]安东濬/文 崔元萍/译

    【核心提示】较之纳西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研究,韩国学界至今对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多。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仍致力于瑶族文化宣介的先行者,当属韩国中央大学民族民俗学系博士金仁喜。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西南地区被新定位为神话和语言的宝库,韩国学界掀起一股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潮。然而由于瑶族聚居区多为交通不便的山区,难以获取相关文献和口头传承资料以及缺少与当地学者间的交流,较之纳西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研究,韩国学界至今对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关注,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多。

  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仍致力于瑶族文化宣介的先行者,当属韩国中央大学民族民俗学系博士金仁喜。金仁喜早在1988年留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期间,就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艾的论文《隆回虎形山花瑶的信仰文化特征》译成韩文,发表在韩国《国际亚细亚民俗学报》,首次将属于古代梅山地区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文化介绍到了韩国。此后,她又奔赴广西省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于2004年完成专著《白裤瑶族的社会与信仰》。此次实地考察是作为《韩国民俗与中国西南民族民俗比较》一书的后续作业,于1998年完成。在《韩国民俗与中国西南民族民俗比较》中,金仁喜主要对傣族、彝族、苗族与韩国的民俗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在叙述苗族文化时,多次将其与广西省南丹县白裤瑶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说明,开创了韩国学者向韩国学界介绍瑶族文化的局面。

  金仁喜的初期研究以将白裤瑶归类为苗族支派为出发点,将白裤瑶的发式、婿屋和桴京与高句丽文化进行对比,力求对两者之间的类似性作出合理解释。此后,她又相继发表《白裤瑶族的性祭仪》和《白裤瑶族服装所体现的鸡崇拜》等论文,并结集成专著《白裤瑶族的社会与信仰》,在韩国被誉为正式对以白裤瑶为中心的瑶族文化进行考察的里程碑。《白裤瑶族的社会与信仰》主要研究了白裤瑶的历史、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等,是金仁喜数年间对白裤瑶的民间信仰、祭仪程序、外部世界以及开放后的瑶族社会问题等进行深层实地考察的成果,在韩国被公认是了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指南。

  此外,韩国学界在对中国服饰和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研究中偶尔也会涉及瑶族文化,但多数较为零散。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向韩国读者介绍瑶族文化的学者有韩国暻园大学教授徐裕源和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善子。徐裕源2002年10月出版的专著《中国民族创世神故事》,简要介绍了瑶族创世神故事“伏羲兄妹的故事”、“密洛陀”、“达努节”和瑶族开天辟地始祖故事“造世纪”、“造日月”,但无论是质还是量,与书中其他少数民族创世神故事相比,都显得缺乏力度。金善子于2009年6月出版力作《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纪行》,该书以纪行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贵州、云南、西藏、新疆、东北三省和广西一带18个少数民族村落的神话。此外,2008年3月韩国民族研究院刊行的《民族研究》第33号上登载了韩国民俗研究院研究员金希善的论文《黑色的长发,高山峻岭的守护神》,该论文是对广西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后形成的调查报告,从多个角度对瑶族的风俗、民间信仰及传统生活方式展开了论述。

  (作者单位:韩国庆尚大学国语教育系;译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2     标题: 瑶族道教:中国西南瑶族的宗教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张泽洪




    【核心提示】在汉以前,瑶族人信奉原始宗教。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沿南岭走廊传入瑶族,衍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道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瑶族受道教的影响最深。

  在汉以前,瑶族人信奉原始宗教。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沿南岭走廊传入瑶族,衍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道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瑶族受道教的影响最深。

  道公、师公:瑶族宗教的两个系统

  广西瑶族文书《圣经喃词》中列举了一百多位神明。受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影响,瑶族的宗教分为道公和师公两个系统,道公、师公尊奉的道教神祇有所不同。道公尊奉“三清”为最高神。在瑶族道公经典《度戒科》中记载了道教诸神,有三清、玉皇上帝、三元真君、四帅、城隍、土地、诸天星君几十位,囊括天界、地界、水府各路神仙。师公则尊奉“三元”为最高神。在瑶族师公经书《鬼脚科》中,记载了山子瑶崇奉百余位神灵,其中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本民族的土俗神。

  瑶族度戒仪式的坛场要供奉唐、葛、周三将军神像,要悬挂太上老君、三清大道、灵宝、张天师、李天师、左玉皇、右大帝、巡司大将、十殿冥王、海幡、马元帅、邓元帅、赵元帅、康元帅、天府功曹、地府功曹、水府功曹和家先等神像。祭祀的神灵则按“旗头”划分,三元教主旗头排列在三王五帝旗头之后,这说明了三元是瑶族崇奉的重要旗头。三元教主旗头的主神是唐、葛、周三将军。

  瑶族师公举行法事活动,首先要设道坛请道教的三清及众神仙。在师公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及其助手、度戒弟子、领路童子戴三元面具,他们自称为“三元门下弟子”。瑶族师公举行挂灯、度戒、打斋、做盘王等大型仪式时,会在坛场布置十八神像,供请神、谢神、还愿、祭神使用。瑶族师公面具用于做洪门、度戒、续魂、打醮、还花等仪式。瑶族做三天三夜的洪门祭典,供奉的神祇多达500多位。

  瑶族师公尊梅山法祖大圣九郎为教主,瑶族道经说梅山法祖大圣九郎曾赴庐山向张天师学法,故瑶族称其教为梅山教。梅山在瑶族道教中有重要地位,瑶人自认为其宗教的全部教义来源于梅山,在瑶族道教的仪式中,梅山是死者灵魂四处飘游的最后归宿。广西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红光村道士刘献才家,有一枚祖传“盘王梅山敕”方形木印,资兴茶坪瑶山的梅山会也有一枚“盘王大帝敕令”印。

  瑶经:汉文书写 瑶语诵念

  历史上,瑶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定县瑶族“有书名榜簿,皆圆印篆文,其义不解,珍为秘藏”。瑶族的师公、道公都有一套瑶经。瑶经用汉文记载,但也夹杂一些土俗字,这是道经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瑶族超度亡魂的经书,内容与汉区道士的道经大致相同,道公解释称经书是从汉人中学来。

  民国时期学者赵元任、江应梁、徐益棠等在广西瑶山先后搜集到了一些瑶族经书和歌本。法国学者雅克·勒穆瓦纳(Jacques Lemoine),致力于搜集整理瑶经,曾收集整理瑶族道经《开坛书》全集。民族学学者胡起望在广西等地也搜集到了《踏阳歌曲》、《踏接客大讨路歌》等。

  张有隽于1981—1983年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十万大山作抽样调查,大致三四个村寨约60户300人中间,就有一位能做较大法事的道公并拥有一套道公经书,三位师公有三套师公经书。

  一套道公经书34本约40万字,一套师公经书14本约20万字。师公经书《集书》、《师公普》、《喃鬼庙》等,是师公做法事的科本,记载了神鬼名称、所在庙宇以及法事过程。教义类经书有《遵典经》、《玉皇经》、《玉枢经》、《诸品经》、《度人经》、《消灾经》等。广西瑶族道公的经书有30余种,部分瑶经与《道藏》所收道经大致相同。

  瑶族道经已有三洞经书之说,其类别也较为完整。广西瑶族三洞经书的品目有:《玉清圣境洞真经》12部,《上清真境洞玄经》12部,《太清仙境洞神经》12部。此洞真、洞玄、洞神各12部的分类,完全是依据了《道藏》三洞经书的分类方法。瑶族科仪文书的文体有疏、奏、表、引、牒、据、榜、具职位书、杂书等。

  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版的《八排瑶古籍汇编》、《乳源瑶族古籍汇编》、《瑶人经书》,分别是广东连南、乳源、湖南瑶族的经书。师公经书多是七言韵文,文理浅显,通俗易懂,而道公经书则较为深奥。道公、师公经书虽用汉文书写,但诵经时却使用瑶语诵念,师公诵经,腔调轻松、飘逸、柔和;道公诵经,腔调凝重、缓慢,注重抑扬顿挫。

  度戒:全民性的宗教活动

  瑶族宗教的度戒,又称为度身、度法、过法、斋刀、打道箓。瑶族男子人生有三大事:度戒、婚姻、烧灵,其中以度戒尤为重要。度戒是瑶族全民性的宗教活动,瑶族各族系的男子在十五六岁时,都要举行度戒仪式。从世俗方面的意义讲,度戒的师男经历此人生关口,其社会角色和地位都会发生转化,从此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也获得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另外,度戒还具有意蕴深沉的宗教意义,即师男死后将名列仙籍,灵魂可以进入神仙世界,象征着超凡脱俗之宗教境界的升华;受戒又是道位晋升的阶梯,只有受戒者才能学习道公、师公的法术,取得传道度人的法师资格。

  瑶族戒道与戒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法印和法名的不同。道法传授最重要的是法印,师、道两派传授的法印名称不同,道公传授给弟子的是玉皇印,师公传授给弟子的是上元印。道公授予弟子的法名取“经”、“寅”、“道”、“妙”、“玄”五字,按辈份轮换,此为“道运”法名。师公授予弟子的法名取“胜”、“显”、“应”、“法”、“院”五字,按辈份轮换,此为“师运”法名。两派法名都取之于道教教义,法名显示道公、师公的传承辈分。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云山法,是具有瑶族宗教特色的法术,师公以此来考验度戒师男。云山法就是设立3米的高台作为云台,师男穿红袍登上云台顶端,由道公或师公施法,使师男从云台上翻滚落入台下藤网中。通过从云台上坠落这种象征性的仪式,表示师男已脱离凡胎成为仙童,从天而降。云山法犹如瑶族青年人生境界的一道“阀限”,瑶族青年要迈入人生的新里程,就要通过度戒达到新的境界。师男受云山法考验的宗教意义是师男翻下云台,灵魂死而复生,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人了。

  另外,度戒仪式还有提升社会地位、传承宗教文化的功能,瑶族青年经过度戒仪式之后,可以成为师公、道公。这种以师带徒传道授法的方法,不但将瑶族宗教代代相传,同时形成师公、道公特殊的社会地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创新研究基地)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3     标题: 培养适应瑶族地区发展的人才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胡牧君




    【核心提示】多年来,国家在瑶族地区大力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帮助、扶持瑶族农村教育,提高瑶族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瑶族农村社会发展。虽然瑶族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贵州等省的山区。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瑶族农村教育仍处于滞后状态,各瑶族地区间的教育发展也不平衡。

  瑶族农村教育面临多方困境

  多年来,国家在瑶族地区大力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帮助、扶持瑶族农村教育,提高瑶族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瑶族农村社会发展。在国家的大力帮扶下,瑶族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重视民族教育,投入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育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其他各类教育同步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有所提高,瑶族教师所占比例增加;健全资助体系,建立寄宿制学校,提高瑶族农村基础教育入学率。

  然而,虽然瑶族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经费投入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办学需求。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许多瑶族农村学校仍没有图书馆、实验室、电教设备、体育场地等教学设施。另外,由于缺乏经费等原因,许多农村教师长期得不到专业培训和进修,这导致了他们的教育观念落后,专业素质无法与当地教育发展相适应。

  家庭困难成为辍学的主要原因。瑶族人大部分散居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许多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使得当地瑶族家庭经济困难,这也成了瑶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在瑶族农村地区,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不仅没有专门讲授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知识的教师,甚至不少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一名教师身兼数门课程的“包班”现象。这样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无暇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课程设置忽视地方特色,难以学以致用。当前瑶族农村教育教材主要使用的是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统一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上都是以城市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严重忽视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这种缺乏地方特色的课程,使瑶族学生在离开学校回到当地后生存能力降低,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这就使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下降,影响了义务教育在瑶族地区的普及。

  瑶族农村教育发展五对策

  针对上述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提升瑶族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加大对瑶族农村学生的资助力度,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是实现瑶族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另外,政府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用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并给予适当的交通补助,确保不让任何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二,培养优秀师资,保证教育质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的引进、留用政策,来确保瑶族农村学校能够拥有优秀师资力量。另外,注重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的培育,采取倾斜政策培养本民族教师,增加瑶族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也将有利于瑶族教育的发展。

  第三,改善办学条件。瑶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均较为滞后,因此政府应建立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补偿机制,加大经费投入。这样可以改善瑶族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为瑶族农村教育提供一个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瑶族农村义务教育的需求。

  第四,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政府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发展学前教育,提高瑶族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度,保证瑶族农村留守儿童入园。二是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瑶族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三是加强面向瑶族地区农村的职业教育,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开展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为他们的再就业和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第五,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瑶族农村教育实际的评估标准。政府应从瑶族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和评估标准。同时,政府应鼓励瑶族农村学校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民族教育的教学内容,构建类型多样、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地方性课程。另外,在文盲、半文盲较多,文化基础较差的边远瑶族地区,政府应适当放宽“普九”标准,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当地瑶族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生产劳动技能上。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特别感谢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对本期策划的学术支持。

  本期特别策划小组:冯爱琴、翟江玲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9:03     标题: 云南蓝靛瑶生计变迁 财富与危机并存



2012年06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1期 作者:谷家荣


     【核心提示】出租土地致使大批年轻瑶民闲置。在云南边境蓝靛瑶村寨,整天可见十四五岁、刚离开学校的蓝靛瑶青年无所事事。蓝靛瑶生计方式的历变带来了财富,却也潜藏着新的社会危机。


  蓝靛瑶迁入云南时,平坝地已被壮、傣、彝、汉等其他民族占有,他们只能迁往滇东南地区的河口、富宁、马关、金平等深山区,在深山密林中生存。因受原生地民族排挤,蓝靛瑶只能居山游耕,在贫瘠的土地上套种农作物,“食尽一山移一山”,生活朝不保夕。许多瑶民把简易房屋搭建在田间地头,方便劳作。这种生活模式,使云南边境地区蓝靛瑶的居住格局呈现散分的、经常迁徙的状态。

  住平地 精耕作

  在中央派出访问团慰问云南蓝靛瑶后,瑶族地区分划了田地,瑶民得到了免费发放的铁制农具。自此,云南蓝靛瑶逐渐结束了千百年迁徙游耕的困苦生活,开始定居。

  蓝靛瑶的生计方式随着生活、居住模式的转变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蓝靛瑶大多居住在湿热的深山里,将简易房屋搭建在田边。定居后,田间地头虽仍建有简易田棚,但这些田棚仅用于农忙时歇脚纳凉,并非居住使用。现今,蓝靛瑶的住房都集中在相对平坦的地方,且规模、结构和建筑用材都与田棚有较大区别。目前,蓝靛瑶已改变了那种刀耕火种的劳作模式,他们在获得土地后,精耕细种,生活水平也开始呈阶梯式发展。

  荒坡升值 规模化种植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下放山地使用权,受平地橡胶农场模式的影响,高山地区的蓝靛瑶族也逐渐开始了规模化的橡胶和香蕉种植。

  早前,高山地区的蓝靛瑶仇视汉人,很少与平地农场区的汉族来往,他们遵循传统农耕方式,主要依靠在山地种植玉米来维持贫困的生活。后来,在外来汉族的带动下,生活水平提高了,云南蓝靛瑶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影响。以红河沿边农场区为例,该地区的生活环境对蓝靛瑶女孩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高山地区的瑶族女性下山外嫁农场里的汉族男性的现象逐年增多。通过婚姻关系,农场胶农和高山蓝靛瑶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山区的蓝靛瑶也开始在高山地区小范围种植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

  基于此,2002年云南省河口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香蕉下农田”的惠农政策,不仅对在山区种植香蕉的蓝靛瑶给予资金支持,而且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走乡下地,为他们培训相关的种植技术。在河口瑶区政府的导引下,蓝靛瑶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农耕种植模式,开始规模化种植香蕉等经济作物。在这种政策背景下,蓝靛瑶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变,他们开始在荒坡岭寻求新的经济财富,荒坡土地也随之升值了。

  生态破坏 传统涣散

  然而,在蓝靛瑶的生活模式改变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被物质性的思想占据了,逐渐失去了世代相生的乡土人情。因此,滇越边境瑶区也产生了新的忧虑。时下,河口蓝靛瑶区时常发生土地纠纷,这不仅发生在邻村隔寨的村民之间,甚至发生在同村寨的亲兄故友之间,有时甚至导致流血伤亡。

  因蓝靛瑶掌握的资金技术仍与外地汉族有一定差距,所以近年来许多瑶民都将土地租给了外地人员,用以基地化种植香蕉和橡胶。然而,外地商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润,每年都会加施高档化肥,这就大大加重了土地板结和酸化,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不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种植香蕉没有市场了,当地村民将会失去重回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机会,他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危机。

  另外,出租土地致使大批年轻瑶民闲置。在云南边境蓝靛瑶村寨,整天可见十四五岁、刚离开学校的蓝靛瑶青年无所事事。蓝靛瑶生计方式的历变带来了财富,却也潜藏着新的社会危机。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作者: 辛巴达    时间: 2014-2-8 22:52

瑶学、藏学、彝学、哈尼学、纳西学。。。一个民族一种学问。。。???
作者: 周公民    时间: 2014-2-13 18:21

一个民族一种学问,这很正常,亦是民族学繁荣昌盛的标志!
作者: 辛巴达    时间: 2014-2-14 12:01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那还有蜀学、滇学、黔学、闽学、北京学。。。一个省一种学?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