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陕西韩城行鼓“穷则思变”: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2-4 16:52     标题: 陕西韩城行鼓“穷则思变”: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2014年02月04日 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陕西韩城2月4日电 题:陕西韩城行鼓“穷则思变”: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

  4日是中国农历马年正月初五,陕西省韩城市西塬村村民程勤祥着手准备第二天的行鼓演出。过年期间,他有4场演出邀约,而该村的锣鼓队一年中往往受邀演出200余次。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起源于元代,明清时才基本定型。相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成为一种军鼓乐。韩城民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发展至今已相对稳定,乐器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还有“马锣”等,带有古时军乐的特点。2008年,韩城行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韩城行鼓的特点是雄浑有力,豪迈奔放,击鼓时鼓手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狂敲狂拍,如醉如痴,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体现了关中人朴实豪放的性格。

  有专家指出,就算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官方目前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才是其未来之路。只有对韩城行鼓进行改造,使其走向市场,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在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孔正一看来,从民间来,到民间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好方式。

  历史上,韩城当地稍具规模的村庄都有锣鼓队,逢年过节或求神祈雨时,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至今,当地人娶妻嫁女、孩子满月、老人祝寿或重大节日等,都会请锣鼓队助兴。

  目前,活跃在韩城民间的行鼓队伍中,以西塬村锣鼓队最为典型。村里4000余人中,能上阵表演的近400人。演出队伍中,不乏青壮年,年龄最小的仅19岁。

  年近70岁的程勤祥是韩城行鼓省级非遗传人,他11岁便随家人学习行鼓,20余岁上阵表演。在他看来,行鼓的不断改进使其名声渐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韩城行鼓现在有了系统培训,引入花杆,丰富鼓调,改进表演形式,从场地表演拓展到舞台表演,种种措施带动了当地行鼓的发展。除此之外,村里统一置装、购买乐器并安排演出,使得演出邀约不断,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学习。”程勤祥认为自己“赶上了韩城行鼓的好时候”。

  虽年事渐高,但程勤祥仍“不想停下来”,除表演外,他把精力主要用于传授行鼓技艺,至今已教授近4000人。他告诉记者,只要对方愿意学,他会把拿手绝活倾囊相授,传承行鼓艺术是他的使命。

  在西塬村,行鼓已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四五岁的小孩也会跟着鼓点敲几下,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行鼓这门艺术。程勤祥的孙子程晓辉今年24岁,学习行鼓6年有余,平时在工厂上班,空闲时间也会上阵表演。

  近年来,韩城行鼓名气渐响,赴内地多个省份和港台地区以及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

  据韩城市文化馆副馆长徐伟介绍,行鼓已成为韩城市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了20个韩城行鼓文化生态保护村,编写中小学韩城行鼓音乐教材,建立行鼓职教班等,以保护行鼓艺术。(完)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