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米桶中插梅花 过年了这些老长沙年俗你知道么?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1-27 11:48     标题: 米桶中插梅花 过年了这些老长沙年俗你知道么?

2014/1/26 8:49:09
[稿源:三湘都市报]

  应除未尽(二):花鼓戏。1928年11月18日《湖南国民日报》。

  1940年春节期间的街头。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迎接这个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在民国时的长沙,什么样的年货最受欢迎?为何老长沙人有除夕封财门,初一开财门的风俗?泡澡堂子、走亲戚家,为什么会成为长沙“杨白劳”的躲债招数?1月25日,长沙著名文史爱好者任大猛,穿越一曲曲欢快、搞笑的长沙竹枝词歌谣,找到或绵延至今或已消失的老长沙年俗。
  壹
  除夕压岁钱:
  让孩子的嘴,沾上甜的蜜
  除夕夜,就是团圆夜,一家人守岁围炉向火。过年了,除夕夜应该陪父母守岁,让孝敬的亲之礼,成为春节的首要义务。父母高兴,小孩更开心。长沙有句俗语:“大人子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春节恐怕最受家中小朋友的欢迎。过年小孩子有新衣新帽穿,更有压岁钱领。
  压岁钱,是对孩子们新春祝福和他们平平安安的奖赏,还要让孩子的嘴在除夕夜、大年初一也“沾上蜜”,让他们学会“大方而真诚”地说祝福的“甜言蜜语”。
  1924年,著名报人、民俗学家胡朴安收集到的《长沙新年纪俗诗》开篇第一首,即是写长沙团年饭后迎春盛景,该竹枝词说道:
  九方烧烛叩诸天,盘列三牲奉祀虔。
  拜罢祖宗拜家长,辞年还要压岁钱。
  胡朴安说:长沙人过除夕,烧九方烛,祀天神祖宗,祀毕,合家团拜,谓之辞年。为家长者以红线穿制钱百文,赐与儿童,名压岁钱。长沙人特别尊重过年旧俗,爱讨好口彩,想方设法要让小孩子的嘴上沾着蜜。
  对于除夕夜的旧俗,清光绪三年,长沙《善化县志》有记载:
  除夕,设肴馔腊祭祖先毕,合家宴乐,俗语“团年”。除日,更桃符、换春联,结彩,响爆竹,鸣金鼓,设斗斛,插冬青、梅花于其中。是夕,祀内外神,少长以次行辞年礼,或有宴乐达旦者,是为“守岁”。
  除夕夜,长沙的大人小孩一般都要守岁,其实守岁就是“守睡”。小孩子实在要睡了,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好像这样就能挖到一个金窖似的。
  
  除夕封财门,初一开财门:
  谁家最先迎来喜财神
  泡澡堂子关财门,长沙“杨白劳”躲债招数
  春节期间,普通人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是希望能够拥有浓浓的亲情,二是希望能够招财进宝,拥有丰厚物质生活的保障或享受。直到今天,长沙市井人家仍然有在除夕吃过团年饭后,封财门,让财宝蓄在家中,不许出进的习俗。而大年初一,则大开财门,希望财源能滚滚流进家里来。
  胡朴安在1923年《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道:(长沙)除夕辞年毕,用纸条书“衡门衍庆”四字,将大门闭固,无论何人不许出进,谓之封财门。穷人多有借此避债者。
  旧时湖南,财务结算主要在端午、中秋和除夕三节,因此除夕也是一年之中催债、讨债的大日子。长沙城中还不起账的人,就像老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旧时长沙的“杨白劳”,常用三种方法暂时躲债。
  一是躲到亲戚家,拖过除夕。新年初一就是在街上与债主碰面,按风俗,新春只能互相道贺,绝口不能提讨债之事。
  二是躲进澡堂子中,泡一夜澡。在旧时除夕夜,长沙水风井星沙池等澡堂常常熙熙攘攘,里面尽是些躲债的人。
  第三种,就如胡朴安所记,提前“关财门”。关了财门,门外门内的人都不许出进。在旧时,债主再强大,也不能与强大的民间新春习俗去对抗,否则在背后就会招人讥议,有理因无礼而变成了没理。
  胡朴安在《长沙新年纪俗诗》第二首中特别写了提前封财门的事,可见当初躲债的很常见,诗曰:
  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行。
  恼煞商家收账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初一鸣鞭炮开财门,不速之客送财神敲竹杠
  大年初一到,家家户户开大门。大门开处,人们见到的正是,对面墙壁上昨夜封财门时所贴的“对我生财”、“出门大吉”等红纸条。此时,千门万户鞭炮鸣放,忽然有一些不速之客,口中道着恭喜发财,来到主人面前将一张印着财神菩萨的红纸送给主人。
  胡朴安《长沙新年纪俗诗》第八首记载了旧时新春长沙送财神菩萨的市景,其诗为:
  巧把财神红纸裁,乞儿持送进门来。
  十文竹杠敲虽小,未见招财先退财。
  胡朴安自注:新年初间,乞儿以红纸印财神像,沿门致送,索喜钱十文,名为送财神。民国时期的《晚晚报》和长沙《大公报》亦载有大量送财神的新年竹枝词。《晚晚报》载有的《新年送财神》竹枝词说:

  应除未尽(十三):打春。1928年11月29日《湖南国民日报》。

  裁就珠红纸一方,印成元帅貌堂堂。
  正月初一登门送,招财进宝柜中藏。
  长沙送财神菩萨,过去敲开门时,必向主家赞一番财喜。当年的歌谣,语言鄙俚,文人一般认为没有价值没记载。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发起一轮整理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运动,部分资料才得以保留。1986年原长沙郊区文化馆的邓正凯搜集了《赞财神》的歌词,这是长沙地区在旧时流行最广的送财神菩萨的人,在大年初一开财门送财神时所唱的歌谣,歌如下:
  财神菩萨进门来,一年四季广招财。堂屋四个角,金子银子用“皮撮”。堂屋四四方,金子银子用仓装。财神菩萨坐得高,金子银子做屋场,财神菩萨坐得低,金子银子修阶基。财神菩萨一根鞭,恭喜主家发财万万年。
  又有一首范齐昌口述、1986年在银盆岭文化站搜集到的歌谣:
  新春大发财,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到哒堂屋。堂屋四四方,金银用仓装。堂屋四只角,金银用“皮撮”。撮得金银无处放,多买田地予子孙。东买东福临潼江,西买西游苏建冲。南买南方银官宅,北买北桂陕云中。买得大路好跑马,买得大河好行船,行船跑马点状元。
  叁
  初一出天行赶庙会:
  庙会春暖花开,还是乌烟瘴气?
  正月初一,长沙人家开财门后,往往按照老皇历上所记载的喜神方位出行,赶庙会,称为出天行。
  不少人家在除夕当夜,或大年初一一大早开始出行,出行目的地,大约有三个地方:远的去南岳,近些去韶山,更近一些就去长沙北门外的开福寺。但仅就春节庙会文化的文明程度而言,长沙做得最好的地方,仅为坡子街火宫殿。
  民国时期长沙庙会,除迷信敬神外,因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开放,女性借庙会之机在城市公共场所可以大胆抛头露面,但一些登徒浪子却借机揩油,实施性骚扰,因而当年庙会一派乌烟瘴气。
  1933年春节期间的《湖南国民日报》上详细介绍了长沙出天行赶庙会的情形:
  “说到‘元旦’(本处指大年初一)的情形,那真是热闹极了,除掉早间所谓的开财门、出天行的一些把戏外……长沙人出行的路程,以天符庙、城隍庙、玉泉山等处为目的地,盖寓有敬神求财的企图。是日,出行敬神者以女性为多,所以每逢元旦这一天,各庙中的善男信女,几如山阴道上,拥挤异常,奇装异服的摩登女郎,亦大出风头,同时一班无赖的登徒子弟,于花枝招展、肉感最浓中,大施其吊膀子的丑态,极尽其揩油之能事。因此各庙中的祷祝声、求签声、爆竹声、钟鼓声,几与妇女们的哎哟声、叫骂声,交相合奏,真是为本市特有而绝妙的一幕光怪陆离的喜剧。”
  1947年1月24日《长沙日报》一版记载了当年玉泉山在春节期间男女分开拜神情形:“玉泉山,这几日显得分外热闹起来了,善男信女,都长跪求福,女的跪里面,男的跪外面,中间一层木栏杆,作男女的分界岭。”庙方之所以施行这种措施,可见在新春期间登徒浪子揩油事件仍未得到根除,亦可见长沙庙会的拥挤和兴盛。玉泉山的原址就在今天五一广场文运街旁的玉泉街,即五一大道长沙口腔医院的后面。
  1917年、1919年春节期间的长沙《大公报》分别有两首《长沙新年竹枝词》记述了长沙人在大年初一“踩宝进庙”的情形:
  神庙人多挤不开,纷纷都为出行来。
  相逢尽道恭维话,这是今年第一回。
  家家户户出天行,踩宝当先入庙门。
  玉泉山里城隍殿,那个香烟熏死人。
  1929年初的长沙竹枝词却提到,长沙将废除定湘王城隍庙。该竹枝词曰:
  三个头儿一炷香,出行都是定湘王。
  城隍庙若明年废,又向何方祷吉祥。
  不过,细读民国长沙旧报纸,在上世纪30年代,每届春节定湘王庙仍是长沙人爱聚集的地方。定湘王庙原址在今天蔡锷南路县正街周记粉店斜对面的一家土菜馆。现在都正街正在进行文化街区改造,定湘王庙将会得到恢复和保留。
  肆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老长沙人的春节待客年货
  过新年,家家户户在花瓶内或米桶中插上梅花迎春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是长沙从古至今大多数人家依旧遵循的春节期间拜年的安排表。新春期间,长沙家家户户清洁干净,备有不少点缀装饰新春气氛的物品,等待客人的到来。
  1926年2月19日长沙《大公报》有一则记录长沙春节年货的新闻说:
  “(在长沙繁华街头)卖梅花、冬青、柏叶的,一捆一捆摆在街心,好像街上长出了梅树。傲骨仙姿的梅花,也请你作一会商品。买年花,买寿字花,拿了去敬财神老爷,保住你发大财。”
  新春期间,在家中的花瓶内或米桶中插上梅花迎春,是长沙地区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一项重要习俗。现在这项习俗,在长沙地区已经渐渐消失。但春天花会开,现如今长沙的人家过春节,一般会将发财树、摇钱树、金钱树、鸿运当头(凤梨)、富贵竹、年橘等选几样搬回家中。
  不过,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春节把发财树搬回家中仍然显得太直白、太露骨、太俗气,不如老风俗,将梅花树搬回家中,既寓迎春之意,又可增添春节家庭的香氛。同时,大人也可以就着梅花教小孩背几句古诗:“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新春的家居生活,有了红梅花儿开,好运自然来。还可告诉他们一些民俗学知识。梅,谐音人们的“眉”,所谓“喜上眉梢”,年俗画中所画的就是喜鹊站在梅枝上。这样,过新年还能让孩子认识传统的美。
  1920年《长沙新年竹枝词》中有一首写到了梅花:
  蓝呢镜轿两肩抬,阿伯家归笑靥开。
  诉说中途曾放轿,倩人折得一枝梅。
  春节中,让梅花进入我们的生活,生活显得更雅致了。
  甜酒桂圆红枣蛋、柿饼红枣鸡蛋汤,老长沙最好的待客年货
  旧时长沙年节零食以地方特产和含糖较高的零食为主,红薯片即为地方特产,今天在长沙春节零食谱中已不见此物。此外焦切片、笔杆子糖、香元条等均已消失不变。
  清代民国时期,槟榔是湖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深受欢迎的年货。1923年胡朴安搜集到的《长沙新年纪俗诗》十首中就有两首写到长沙人新年吃槟榔的年俗。该《长沙新年纪俗诗》第三首诗说:
  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
  路上逢人施一揖,口中犹自吃槟榔。
  胡朴安自注说:(长沙城内)一般市侩,在前清捐授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高视阔步,行路赴各处拜年。槟榔一物,商人嗜好尤深,口中时时不断也。
  第四首则直说,长沙人在新年的待客之道,就是槟榔,并且非槟榔不为礼也,诗如下:
  爆竹声中贵客来,香茶奉罢果盘开。
  槟榔元宝双双赠,恭喜今年大发财。
  胡朴安自注说:新年客来,须放爆竹迎接。入座时送上槟榔两枚,谓之元宝,取发财之意。
  1992年,当时家住东庆街80余岁的傅娭毑长年生活在长沙市井之中,她向我介绍长沙民国时期春节过年旧俗时说:长沙旧历新年一般人家待客必有槟榔。新春待客用的元宝槟榔,个头小于今天的袋装槟榔,槟榔中放入桂子(一种中药材)、点上桂子油,并用红纸包裹,放于果盘内,称“桂子槟榔”。客人来时,双手奉上,称赠“元宝”。傅娭毑的口述,佐证了胡朴安收集的《长沙新年纪俗诗》确为写实之作。
  旧时长沙在初一开始的拜年活动中,走进亲戚朋友家,常常会被招待吃些零食,更客气的会被奉上一碗甜酒桂圆红枣蛋或柿饼红枣鸡蛋,这份元宝汤让主客尽显尊贵。今天,元宝汤已在长沙消失。在民国报纸记载的《长沙竹枝词》中,出现了不少拜年时待客的食物,如写到“元宝汤”的就有:
  普通待客有茶盒,七星盘子摆一桌。
  外加青果与槟榔,元宝更有蛋波波(读入声)。
  所谓七星盘子,指的是有七格的果盘果盒。在长沙,未熟的鸡蛋,称为蛋个个,而已经煮熟的鸡蛋,长沙人则称为“蛋波波”。所谓元宝更有“蛋波波”指的就是老长沙家庭,在春节期间为客人盛上一碗甜酒桂圆煮圆蛋的汤。这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文/任大猛
  相关链接
  老长沙的槟榔
  民国时期,长沙槟榔店所做槟榔,共计四种:即桂子槟榔、石灰槟榔、芦子槟榔、糖壳槟榔。
  桂子槟榔当年在长沙销行最多,尤其是普通人家逢了庆贺的事,或过春节时,即用桂子槟榔待客。这种槟榔裹上红纸,称元宝。这种槟榔如今已经消失。
  石灰槟榔,是用槟榔壳子经红糖和石灰煮制而成。民国时期,湘潭人最喜欢吃,所以又叫湘潭槟榔。这种槟榔在民国初年,长沙人并不喜欢吃,不过现在长沙的槟榔市场反倒全部被湘潭槟榔所占据。
  第三种为芦子槟榔,销行省城各商家。外县和乡间的人多不喜欢吃。
  第四种糖壳槟榔是长沙女人和小孩最爱吃的,所以过年时,也放到果盘中待客。糖壳槟榔不用心,壳子用红糖煮制,再配香圆条(用柚子皮做的蜜饯)少许即可。
  什么是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巴蜀及湘西北民歌演变而来。唐代刘禹锡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竹枝词诗体,后在文人中广泛流传。晚清民国时期,竹枝词因“志土风而详习尚”,多以吟咏独具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活的地域文化色彩。如今,竹枝词受到世人关注,分地域编纂的竹枝词陆续出版,如《上海竹枝词》、《广州竹枝词》等。但迄今为止,长沙从未出版过本地竹枝词专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