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②Harold Conklin, “Hanunóo Color Categories, ”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No. 11, 1955, pp. 339-344.
③黄锦章:《语言研究和认知人类学——世纪之交的认知科学(一)》,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④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⑤[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看·听·读》,顾嘉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83页。
⑥“竹根亲”是白马藏人社会关系网络盘根错节的“人人都是亲戚”的形象说明。爬梳白马藏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从“家”这一民间概念出发,循着血亲与姻亲纽带来观察白马藏人的“家庭”、“家户”与“家族”;循着地缘纽带来观察白马藏人的“村落”与“聚落”。实际上,在白马藏人的社会中,这两条纽带指引下的关系序列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并共同组成了当地人的“竹根亲”关系网络。“竹根亲”的基础是血亲及姻亲关系,由于白马藏人长期以来在村落内部实行族内婚,这一“竹根亲”网络又与地域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由血缘、亲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社会共同体。
⑦余永红:《白马藏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含义》,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⑧今日的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以摩天岭山脉南北两侧的涪江和白水江两岸而居,火溪河是涪江源头之水,白马河是白水江的源头之水,因此火溪河泛指川区白马藏人,白马河泛指甘肃白马藏人。四川省平武县的白马藏人,归属于白马藏族乡的自称“夺补”有“白马路十八寨”一说,归属于木座白马藏族乡的自称“拿佐”有“火溪沟五寨”一说,与平武县接壤的九寨沟县的勿角乡,该乡白马藏人自称“俄补”。与川属白马藏区一岭之隔的甘肃文县铁楼乡,该乡白马藏人自称“达嘎”。
⑨刘志扬:《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白马藏族房屋的变迁的个案分析》,载《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⑩薛富兴:《艾伦·卡尔松论日常生活建筑审美欣赏》,载《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
11唐孝祥:《传统民居建筑审美的三个维度》,载《南方建筑》2009年第6期。
12黄洁:《装饰在建筑审美信息传播中的功能价值》,载《中外建筑》2009年第2期。
13四川省民委民族识别调查组:《白马藏人调查资料辑录》,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文集(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年。
14唐光孝:《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北川羌族村寨布局与建筑形式演变研究》,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15季富政:《白马藏族聚落与民居》,载《白马藏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平武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印,2003年,第29~33页。
16杨冬燕:《(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17同注⑤,第65页。
18赵云川:《服色的意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文化寻绎》,载《艺术设计研究》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