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七彩云南·魅力昆明] 独克宗——1300多年的古镇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1-16 09:43
标题:
独克宗——1300多年的古镇
早在旧石器时代,香格里拉一带就已经有人类活动,西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对稳定的民族部落,史称越羲羌牦牛地,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在创立藏文字的同时,征服了迪庆地区,建立了独克宗城堡,可以说,独克宗古城的历史与古老的藏文字一样的久远,它由于地处茶马古道的要塞枢扭,茶马古道又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走廊——政治的走廊——宗教的走廊,所以独克宗是公元7世纪至13世纪藏民族形成过程的见证者。
古城的主色调——恶浆白
藏民族崇尚白色,与他们的祖先古羌人的白石崇拜有关,与西周时期顿巴西罗创立的“苯教”对光明的崇拜有关,独克宗古城的主色调是墙体的白色,被称为月光城,松赞林寺主色调黄色,被称为日光城,原因一是对光明的崇拜;二是在香格里拉县城的中部有一条河——龙潭河(藏语池古),以南地下全是白土,古城地下就全是白土,以北地下全是黄沙,故两个方位上的建筑各显白色和黄色,古老的当地百姓经常唱的一首歌是“心中的日月”(藏语:“香格尼达”)就是对日月二城的赞颂,香格里拉一词就产生于当地“心中的日月”的美好传说。
八瓣莲花的建城理念
独克宗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中国最大的藏民居群落,占地1.6km2,民居1084幢,人口5000多人,古城的中心是龟山,建城当初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的,随着莲华生大师把佛法带进雪域高原,龟山逐渐城为宗教圣地,当地人认同了佛教,也认同了佛家建城以龟山为中心的思想做了一次大的搬迁,经过上千年的经营,形成了一个以龟山为中心,呈放射状展开的八瓣莲花似的城镇,由于长期以来古城先民建城始终遵崇佛家的风水理念,顺应自然,所以古城巧妙的抵御了高原的风寒,今天您到古城去,依然能够感觉到这种空间布局给人带来的温馨和亲切。
古城人与三次辉煌
古城人论人种属于镖悍的康巴人,仅管有与雅利安人混血的说法。但主流系古羌人的后代是无疑的,自从佛教思想在古城人心理的扎根,这个镖悍的民族的肌体里有了对待任何事物都秉持温顺与平和心态的基因。无论是昔日蒙古铁骑的进入,钠西木氏土司的占领,直至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古城人从来都选择了顺其自然,这种宽容和接纳,与佛家思想导致的基因有关,也与身处茶马古道的重镇不无联系,最终,致使独克宗一次次的发展。古城居民中,各种民族文化融合的佐证,从古城人的民俗民风中也不难找到。1499年,木氏土司占领迪庆,把汉区移民屯植的经营方式带到了迪庆,独克宗有了第一次的鼎盛。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镇,1688年应五世之请,清庭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重镇,给独克宗带来了第二次的繁荣,1942年,抗战期间,滇藏茶马古道运输线与“驼峰航线”共同肩负起抗战救援物资运输的使命,给独克宗带来了第三次的兴旺,其间,清末明初,手工作坊达69户,其中酿酒业,皮房业很出色,香格里拉的青稞酒在清朝中期已享誉汉区。今天古城人向来自海内外的与古城有缘份的朋友们就像以往一样敞开了胸怀。伸出了真诚、热情的手,期盼着又一次繁荣的到来。
(责任编辑:雷阳)
转载链接
http://pic.people.com.cn/GB/8229/54651/54654/3810431.html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4-1-16 09:58
标题: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白色石头城
【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白色石头城
在香格里拉,有一座被藏人称作“独克宗”的古城,藏语里的意思是“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古城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海拔3300米,四周雪山环绕,中间地势开阔,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是历史上的滇藏茶马古道及今天滇藏公路的必经重镇,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16.6平方公里,共700多户,农村人口约3000多人。独克宗古城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世居民族有九种(藏、苗、白、彝、纳、普米、傈僳、回、汉),曾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香格里拉县加强对独克宗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重现古城的历史风采。
香格里拉古城的初始叫法是“独克宗”,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隅。唐仪凤、调露年间(公元676-679年),土蕃在这里的大龟山顶设立寨堡,名“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后来的古城就是环绕山顶上的寨堡建成的。与此呼应的是在奶子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意为“日光城”,其寨堡已经没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
历史上,马帮一直是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当地及通往外界的运输主力,村村寨寨都有马帮。赶马的人被称为马脚子,马帮负责人被叫作马锅头。马帮规矩严格,有专人负责敲铜锣,以锣声长短缓急和声数为号令,以统一行动。领头的骡子叫头骡,脖子上挂有大铃,二骡挂有串铃。长途运输时,马帮常联合行动,三四百匹马队,穿行在山间蜿蜒曲折的驿道上,场面非常壮观。
据资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迪庆商业十分繁荣,每年进出货物不下6万公斤,仅进入香格里拉和康区的普洱茶就有3000引。马脚子进藏一趟,只要能安全回家的便可得到约8两银子的收入。清末到民国初年,中甸马帮已经发展成为云南最大的20家马帮之一,每年入藏货物有七八千驮。抗日战争时期,每年仅茶叶就有200吨运往西藏,需使用三四千匹骡马。噶丹松赞林寺驮马最多时有数千匹,大户人家多则二三百匹,少则30匹左右。
中甸马帮路线行程较远的有10条,分别到达普洱、昆明、巴塘、昌都、拉萨、印度、贡山、理塘、新德里等地。马帮将大量的茶、松松(银币)、火腿、红糖等物资销往西藏和印度,又由印度购回咔叽布、黄十字香烟、靛青颜料、盐井沙盐等在本地销售或运往丽江、大理、昆明,藏区及迪庆的土特山货、药材和矿产等也得以被运往思茅、孟海和昆明等地。
独克宗古城之所以被很多人向往,是因为他不仅有着历史的印迹、藏乡的风情,还因为他是一个可以被人梦想和追寻的地方。这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缘分。
无论什么时候走在独克宗的小路上,都能让我找到完全不同的感受。独克宗古城与其他地方的古城有着很明显的区别,这是藏式建筑本身的独特之处带来的,这也正是独克宗的魅力所在。今天的独克宗老街上,酒吧、客栈、饰品店分列两旁,旧屋变大宅。但我知道,这应该不是最让人兴奋的景象,最打动人的,依然是那些新房子背后的老屋故事和陈年的旧梦。
在20世纪末,独克宗还是一个荒草萋萋,瓦砾落寞的地方,残破的土墙,无人问津的小径,到了夜晚便一片漆黑。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城居民都陆续住进了新城里更方便的新家。2000年左右的时候,一些外面来的人,走进了这座寂寞老城,接着就有了乌鸦酒吧、牛棚酒吧,一些另类的人开始在这里建筑起他们孤独的梦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独克宗慢慢的被外面的世界所一点点关注、一点点认识,并吸引了更多的人开始前来探索和寻觅,甚至安家。
独克宗妇女手工艺品中心是组织了古城周边的藏族妇女,在一起制作围巾、牦牛玩偶、钱包、首饰、酒具、玛尼石等等旅游纪念品,一边做一边展示销售。还有一些地方,如阿布老屋、香谷咖啡、热西·藏乐酒吧、康定情歌吧、香格里拉柴虫饰品店、尼西土陶店、康帕斯西餐、巴斯卡厨房都很有情调,看到喜欢的就进去坐坐,聊聊天,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独克宗故事。
转载链接
http://qing.blog.sina.com.cn/tj/3e487fd933001d7c.html
作者:
苏丽珍
时间:
2014-1-16 11:43
真想去老镇去观光一下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1-16 16:57
毁啦毁啦!一把火,烧掉了多少人梦中的故乡。。。旅游开发,谁之果;无序开发,谁之过?
作者:
罗洁
时间:
2014-1-16 20:23
标题:
痛心
历史名城毁于此,实在痛心。幸存巨大转经筒。杨老师的诗:
独肯宗火灾伤怀
杨福泉
昔日高原月光城,灰飞烟灭转瞬间。
断壁残垣烟尘里,伤怀痛心忆当年。
华屋丽室今安在,北风无语暮色寒。
旧梦今情皆飘逝,雪冷风清雁声残。
世间繁华转头空,且留慧光看青山。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1-17 13:23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的问题,更是地方政府在处理文化遗产、历史遗产、民族文化与经济、城市建设、财政收入、旅游产业关系上的盲目的问题,总之负总责任的一定是独克宗旅游开发的实际控制者。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