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间文化保护者王凤刚获2013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4-1-4 17:47
标题:
民间文化保护者王凤刚获2013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http://www.enorth.com.cn
2014-01-02 15:22
内容提要:王凤刚是一位平凡而又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保护者,但是他的事迹却绝不平凡,三十多年间,他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2013年他所著的80余万字的《苗族贾理》入选国家级“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中。
王凤刚是一位平凡而又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保护者,但是他的事迹却绝不平凡,三十多年间,他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2013年他所著的80余万字的《苗族贾理》入选国家级“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中。因为王凤刚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近日获得“2013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用生命记录民族文化的“苗族霍金”
“贾理”是苗族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诗歌体文学,具有文学、历史、宗教祭祀、习惯法规等各方面功能,但由于仅存口头传承,其核心文化濒临消亡。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苗语言文学专业的王凤刚,自1971年起,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起这些苗族文化,至今从未停止过。
为了寻访苗族文化遗存,王凤刚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他曾走访了百余个寨子,一到寨子他就打听谁的歌多、谁的故事多。晚上径直找上门去,点上蜡烛,跟老歌师们摆谈,蜡烛完了就打手电筒记。他总是想尽办法地寻找到老歌师们求教,边谈边听边记录。
不幸的是,在1982年王凤刚被发现患上了不治之症——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得了这种病的人,身体会逐渐瘫痪,双手无力,运动神经逐渐坏死,肌肉日益萎缩直至死亡。当年医生曾断定他少则活3到5年,多则活25年,可如今他却活了近30年。
在这30年中的每日每夜、每天每月,王凤刚从未放弃过对于“苗族贾理”的收集和整理,在治疗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每天早上接受医治,下午就用录音机记录整理和翻译苗歌,仅在贵州省医院治疗期间,他就整理和翻译了苗歌1000余行。
他凭借着对苗族文化的热爱,靠着唯一能活动的右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意志与病魔抗争,搜集整理出两万余行堪称苗族百科全书并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苗族贾理》和三万余行苗歌,手稿长达五万多行。
一部书丈量人生的厚重
王凤刚生活不能自理、已几近瘫痪,他即使被扶上轮椅,也最多坚持两个小时就瘫成一团。在他没有什么家具的清贫之家中,最最醒目的却是一套厚厚的著作《苗族贾理》。他说,“这是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毕生心血之作,出本书不是目的,关键是把这种文化继承下去,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王凤刚患病多年,常常伴有并发症出现,他的爱人没有工作,在三个孩子未成年之前,治病和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的工资在维持。即便如此,他却舍得在保护文化遗产上花钱,仍然挤出钱去购买用于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的资料。为了采集民间的文化遗存,他挤出每一分钱先后买了三个录音机、一支录音笔和数不清的磁带;为便于掌握国家民族文化工作方面的动态信息,他每年还咬紧牙关挤出钱订阅报刊杂志。
不治之症让王凤刚身体瘫痪,却没能瓦解他的意志,他争分夺秒地对苗族非物质文化搜集改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突破了生命极限,不仅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迹,还创造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史上的奇迹。
2008年,国家批准“苗族贾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80余万字的《苗族贾理》著作出版,书中详尽地展现了苗族农耕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生态面貌,集中探究了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所记内容涉及11项国家级“非遗”和4项省级“非遗”信息。2013年,《苗族贾理》更是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当中。
在社会越来越进步、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许多古老、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已陷入濒临失传,后继无人之境。王凤刚,一位身患重疾三十多年的人,矢志不渝地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古代经典,不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文献上做出巨大贡献,更是用他的挚爱深情守护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传承了民族的文化精神。他说:“人的生命有尽头,但文化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是永恒的。”
“中华文化人物”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人物评选活动,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今年已是第五次举办。“2013中华文化人物”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颁授典礼定于2014年1月8日在澳门举行。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