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谷孙:我看现在权重调整可不是因为“崛起”什么的,中国之大,我不相信有人会自恋到认为可以不学外语了。一方面,现在干什么都要考英文,升学、升职、升官概莫能外,这个最易引发众怒。第二方面,认为——错误地认为——英语冲击了母语,夺取了母语应有的份额。可是不学英语真的行吗?昨晚我看到领导讲话:“中国没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从英语“middle income trap”照译过来的。近来网上、报上到处在报道“摩课”,又是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来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把名师名课放在网上晒,不都是“舶来品”?
现在大概有十亿人在使用英语。我以前写过文章,介绍美国印裔学者划分的英语使用者的三个同心圆。第一层内圈是英美、澳新等母语为英语的地区;第二层是英语国家以前的殖民地比如印度、新加坡;第三层是像我们这样在发展的国家地区,第三个圈被称之为继续扩散圈。内圈对外圈的容忍度相当高,我们经常会搞错一些英文用法,比如“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这里经常说成We'll discuss about this problem;实际上这里的“about”是因为名词discussion的传染,纯属多余。母语是英语的人对这些瑕疵都能容忍。我在想,你讲“Well well study, day day up”,估计他们也能听懂,反正知道是向上而不会是向下的意思。
陆谷孙:“文革”的时候复课以后也没断过。记得有次路过某小学,听到里面在大声读“We are loyal to Chairman Mao”,发音不太准,听上去像是“We are Laoya to Chairman Mao”,挺好玩的。我一直讲,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如果没有合格的英文,难称合格。作为一个国家,没有合格的英文,也难有大国之林中的立足之地。
再说中国人现在不是英文太好,而是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差得太远。这两天编词典我翻到国内某英文大报,说“黑车”叫“black taxi”,也许作为同心第三圈用法可以接受,但圈外人会想到英国伦敦的blacktop或贝尔法斯特的出租车,我们这里说的“黑车”都是私人的车,可不可以叫“unlicensed makeshift cab”,或者说“gipsy car used as a taxi”?还看到国内英文权威报纸上说到“代驾”时用“designated driver”,“designated”是说我们三个人出去开派对,一个人对另外两个人说,你们尽管喝,我今天滴酒不沾,晚上我会开车把你们俩先送回家。这个人才能叫“designated driver”,是指个体群里决定由某人来开车,不是从外面雇一个人来代驾。你说权威大报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提了。笑话太多,说了,灭自己威风。
陆谷孙:英文学好以后,进入了比较自由的王国,那真是其乐无穷。本“木头人”想做个语言玩家。最近读完Language Wars, Woe is I和Born Liars等书,一本讲语言的历史和现状, 一本讲习惯用法与文法的关系, 第三本讲为什么离开欺骗,人活不下去,结合科技讨论为什么说谎也有曲线,早上说谎最少,因为那是自我控制最强的时候,越到后面谎话越多。
最近我在编词典,看到的趣例真不少,比如我们的男厕所里经常有块牌子,写着“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英文也有,叫“We aim to please, you aim too please”,大意是:我们的宗旨是让您满意,您也请瞄准了再方便。还有翻译,要是找到正好对应的习语,那可真开心。比如“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的翻法是“It's a perfect storm”,大概没有一本汉英辞典会这样翻。“完美风暴”的意思就是独立发生时没有危险性但一并发生时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事件组合。再如普通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配上意象明显发生“基因突变”的“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不也是你刚才说的另一种思维吗?我们也要考虑让读者愉快,比如“不”字,英文很简单,就是no和not,但是我们还加了个例句,“Some people buy things they don't want, with the money they don't have, to impress the people they don't know.”三个“don't”用得多好,现在是有不少这样的人,买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名牌,用的是信用卡里的透支额度,目的是为了招摇过市。我们加这样的例句是为了让读者查阅至此可以把例句整个背下来。“一地鸡毛”要是找个没有英文头脑的人来翻,肯定就是“a floor littered with chicken feathers”,实际上英文里有相当接近的“a can of worms”,一罐虫子是钓鱼用的,要是在房间里打开了,虫会到处爬,一地蠕虫,很难收拾。这里的意象完全变了,从鸡毛变成了虫,但是意思却很贴切。■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3-12-28 00:21 标题: 神仙不老,教棒不倒
1963年,还是复旦大学外文系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的陆谷孙第一次执起了教棒,他是代替当时身体不适的系主任杨岂深,为本科五年级学生开设新课“英美报刊选读”。50年后的今天,被学生们昵称为“陆老神仙”的73岁的陆谷孙仍然站在教师讲台上,坚持为本科生开设“英美散文”。昨日,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陆谷孙从教五十周年座谈会”,陆谷孙曾经的同学、同事与学生纷纷表达了对陆谷孙毕生致力于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敬佩感激之情,而陆老自己则十分谦逊,他说,“这个会唯一的功能就是reminds me how old I am(提醒我多老了)。”
“这个会唯一的功能就是reminds me how old I am,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陆谷孙说,“大海里有一种浮游的低等动物,名叫海鞘(sea squirt)。它的任务就是在海里面浮游,找到一块合适的礁石以后依附上去,然后把自己脑子吃了,成为礁石的一部分,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sea squirt。院士终身制要被打破,我觉得很好,多留给年轻人一些空间,让他们腾飞。我们呢,这个会开完以后散了就行了。”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4-1-1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