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第二届浙江省民俗学研究生论坛
[打印本页]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6 09:24
标题:
第二届浙江省民俗学研究生论坛
浙江师范大学和温州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浙江省民俗学研究生论坛于2102年12月26号至27号于温州大学举行
[attach]28249[/attach]
首先黄涛老师发言:黄老师总结我们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有良好的基础,而我们研究生论坛前,因为没有老师在场,同学们可以更自由、更开放地进行学术讨论。而我们的研究生论坛更是两校民俗学研究生交朋友的好机会。希望同学们在进行学术讨论的同时好好交朋友。
[attach]28250[/attach]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6 09:26
同学们见谅,由于住的房间没有网络,暂时无法上传具体议程,见谅,我尽快补上。另外会议由于要讨论发言发言的,我速度就会有点慢。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2-26 10:01
小样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6 10:03
第一场
1、孟令法:国家与民俗的悖论-----以"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下的纸扎工艺为例"
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习俗规范,在现实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诸种矛盾,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作为国家政策的"殡葬改革"与"非遗保护"在民众传统的作用中不仅自身具有悖论的存在,而在实际的施行中却又与民众传统思维的存续和民众现代思维的形式存在矛盾。因此通过对民间丧葬纸扎工艺的现代生存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与民俗之间存在的悖论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从三方面展开:一、国家政策与传统思维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夹缝生存;二、国家政策与国家政策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非遗代言;三、国家政策与现代心理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前途何在。纸扎在“非遗保护”的宽松、“殡葬改革”的强制。以及民众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多重作用下,于丧葬传统和现代转型的夹缝中艰难前行。而更多的民间文化在国家政策与民众心理的矛盾中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这些是否得到民众的认可,似乎更加模糊。因此面对这种国家与民俗的双向悖论,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以事项的分立为准则,还是以民俗文化的整体为方向;是以脱离群众的精英知道为独揽,还是以民众的共相参与为核心,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
本帖最后由 唐小样 于 2013-12-28 15:13 编辑
]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12-26 11:57
期待小样更精彩的报道!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27 22:22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法哥还是打头一阵呀 散酒席都吃完了 该补后续报道了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2-28 09:50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你法哥可是温大的才子,当然头阵了,哈哈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2-28 09:51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黄涛老师的照片太暗了,木有拍出帅哥的效果,再来一张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14:35
2、张向军:浙、贵两省非遗保护条例比较分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07年6月公布实施,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则于2012年5月公布实施。浙江与贵州两省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很多共性和个性差异,对于两者进行比较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深入理解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另一方面对全国其他兄弟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之所以选择浙江和贵州两省作比较,是因为浙江是公布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较早省份之一,在非遗法公布之前公布,且非遗工作相对较好;而贵州拥有全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条例的公布在非遗法之后,但在非遗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很多工作,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两年对本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这一条,值得我们关注,对于其他省份的非遗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14:43
3、刘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虽然社会各界都采取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的现状仍未得到很好解决。本文通过对山东肥城桃木雕刻的个案研究分析,认为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挖掘其经济价值,使其充分与市场结合,走产业化道路。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化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方面入手,对山东肥城桃木雕刻的个案研究分析,了解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14:49
4、王文辉:你就是你:从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看当下民间艺术传承的困境
由新生代导演张唯执导的《一个人的皮影戏》是一部以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为题材的电影。电影通过三个部分,即主角皮影戏艺人马千里的皮影戏无人问津、皮影戏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申报失败后马千里的困惑展示了再当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困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点的思考: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生存发展。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15:05
5、潘阳力:城市化背景下以信仰为依托飞温州城郊农村社区的文化续存与乡土认同——以鹿城区南塘三村为例
在城市化正如火如荼开展着的温州市区,一大批城郊农村社区被吞并成为现代化都是的一份子,其农村社区的实体已经支离破碎甚至瓦解。然而,同为现代化影响下的鹿城区南塘三村,却在其农村社区实体瓦解后,依然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村落社区文化,而这一系列村落文化,也以信仰为依托,促成了村民的重新聚合,在村落实体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延续了其村落文化,保持了其乡土认同感。
文章从作为农村社区形式存在的南塘街与南塘三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南塘三村现状、已小时的南塘三村村民乡土认同的主要方式——民间信仰 三部分,对南塘三村因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实体瓦解后,但代表着村落文化和村民间乡土认同的民间信仰,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南塘三村依然以一个“幽灵”形态存在在村民间。
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即在城市化越演越烈的今天,如何使在城市化进程中,代表农村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并延续下来。研究南塘三村的例子,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的缓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22:10
第二场的讨论,主要以民间文学和调查报告为主。
姜启梅的《秃尾巴老李传说研究综述》、赵艳丽的《民间故事中女性经典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分析》,两篇文章均存在切入点太大,且具体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如第二篇中,对民间故事中的存在的七类女性角色的分析非常详细,但是对于这些女性觉得如何反应刻板印象的分析却不够。
郭重孟:《红高粱》中“红色”的民俗符号解读
文章利用民俗符号学原理,以口承的语言民俗为参照,从“红色”在《红高粱》影片中“婚庆颠轿”、“高粱酒消疫”及“抗日报仇”等场景的具体应用入手,进行全面分析,力图解读以红色为载体的民俗实物作为表现体,在非言语民俗符号系统结构中体现的多重文化因子,进而挖掘其中所蕴含“反叛命运”、“重获新生”及“民俗意识觉醒”的价值观念。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22:45
接下来是四篇调查报告:
李凤勤的《浅谈传统婚姻习俗的传承——以浙江松阳县为例》,乔钦的《山东省冠县北陶镇乔庄春节传承现状调查报告》,陈秀云的《“孔雀东南飞”传说田野调查报告》以及杨丹的《萧山观潮调查报告》。在这四篇调查报告中,前两篇的调查报告,虽然关于婚姻习俗的程序和春节的传承现状都写得很详细,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却不是特别了解,比如松阳县的婚姻习俗中,关于当地哭嫁的来源、青年人闹新房等具体细节都不甚了解。而在后一篇北陶镇乔庄春节习俗的闹元宵中,有一“烤百病”作为当地一种独特的习俗,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
而后两篇的调查报告则相对在各个细节方面都做的很好。“孔雀东南飞”传说的调查报告,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小吏港(小市镇)为故事发生地而流传的“孔雀东南飞”传说,被安徽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遗。作为民间传说,家喻户晓,尤其是诗中所反映的乡情乡规、社会风貌、婚姻习俗,至今仍具有较高的风俗价值和史料价值。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较为完整地掌握了该传说的多种现存版本、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且通过该调查,对推广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孔雀”精神、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该调查报告中,提出传说研究资料较少,研究存在一定难度;现存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缺少听众;遗址保护力度不足,当地政府太过注重眼前利益;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宣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萧山观潮调查报告》中,在详细介绍了钱塘潮的特色时,对当地的潮神信仰圈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人们去边崇奉伍子胥为潮神,但是在萧山地区人们把地方神祗“张老相公”尊为潮神,且详细分析了不同潮神信仰产生的原因。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23:01
吴婷:民间的历史创造与现代性的本土化适应——以浙江兰溪排岭吴氏宗谱续修调查为例
文章以浙江兰溪排岭吴氏宗谱续修为例,阐述修宗谱这一民间的历史创造所作出的现代性的本土化适应,对排岭吴氏宗谱续修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从续修缘由、续修依据、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到内容结构以及相关仪式,为我们展现了续修宗谱的本土化适应。
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宗谱本来就是属于当地家族的,那么“本土化”这个概念有该如何解释。
作者:
Trista
时间:
2013-12-28 23:17
辛苦小样啦!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23:40
第三场
唐月霞:从阜山夫人宫所处环境因素看陈靖姑信仰在阜山的发展情况
陈靖姑是浙南闽北最有影响力的地方神之一,起源于福建古田,经由温州、丽水等地,传入青田阜山乡。阜山夫人宫位于清真禅寺的西侧,归属清真禅寺。阜山较闭塞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且陈靖姑信仰本身在当下时代未能产生新的满足民众切身利益要求的功能,以至于该信仰在阜山地区相较于其他信仰又被冷落的趋势,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面临挑战。文章从大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当地夫人宫的小环境两方面,把当地白衣丞相信仰、观音信仰等主流信仰和陈靖姑信仰进行对比,得出当地该信仰存在的危机。
王亚芳:“开锁”礼调查与其文化意义——以河南濮阳市华龙区为例
文章介绍了濮阳市华龙区“开锁”礼的步骤,和文化内涵,但是缺乏深入展开。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8 23:40
郑旭:浅论民族志电影的“翻译”的真实性问题
民族志电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门类,其起源于19世纪的工业社会,几乎从民族志电影一开始就与真实性发生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章尝试从后现代思潮,以《写文化》为代表,从其“翻译”的角度,对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进行浅析,以其能够对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从当下的思潮中获得一定的反思与思考。文章中提出,民族志电影毕竟不能完全摆脱电影本身在选材、剪辑、传达等各个方面电影特有的特点带来的对于现实的部分扭曲和误读,认为民族志电影本身的真实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接着从民族志电影和翻译的真实性问题、民族志电影形成过程中的翻译真实性问题、民族志电影成品与受众之间的翻译的真实性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展开。
关于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这和我们民俗学专业同学如何从民俗学角度去拍好一个纪录片,如何对民俗的纪录片进行解读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9 00:04
代乐乐:月子习俗的仪式分析与禁忌解读
坐月子习俗在我国各地都普遍存在,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坐月子的文字记载。民间将坐月子视为女人的第二次重生,是改善体质的绝佳机会,与之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月子禁忌。在赣南客家地区,月子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行为和环境四个方面。本文从月子习俗的由来、仪式分析,月子禁忌的表现以原因等角度出发,阐述中国民间月子习俗的社会意义及存在状态。
王骄骄:节日饮食“日常化”的原因探析 文章认为传统节日食俗以逐步脱离原有的意味向“日常化”发展,通过商业化、媒体以及文化的祛魅等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文化祛魅的原因很好。但是整篇文章切入角度太大,同学们认为从更小的角度切入更好、
吕晨芳:晋西北庙会民俗文化的发展——以河曲树儿梁等四村为例
文章认为庙会是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俗民群体集会的民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可以构成一个民俗系统,从如何表现民俗上归纳为三个:口头语言系统,行为习惯系统,心理感受系统的民俗。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扩展了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乡村俗民民俗文化的发展。但是文章没有详细说明为何选择树儿梁等四村作为代表的依据,同时这四村的庙会是否具有典型性,可以代表晋西北庙会文化,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谭振华:自然、文化与长寿——广西昭平县“仙回人”族群长寿文化研究
区域性的族群长寿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蕴育了族群长寿文化。历来人们过度关注长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养生作用,忽略了长寿族群的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本文以自然生命观为重点,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切入,深入研究广西昭平长寿族群“仙回人”的形成和民俗文化。认为,族群性族群长寿现象是自然、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长寿文化的内核是自然生命观,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中间,这位师兄还为我们演唱了一段表现当地民族状况、生态观、信仰等方面的神话传说《瑶源山鬼》,个人感觉很好听。只是这位师兄很谦虚一直说自己唱的不好听来着。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9 00:11
最后放上一张本次论坛集体照作为结束。
[attach]28308[/attach]
终于都补上了。由于小样没带相机,照片就将就看吧••••••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2-29 09:58
挺好的,而且小样更漂漂了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2-29 11:49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潘阳力显得这么高啊。。。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12-29 16:31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他本来就挺高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