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俗专家解释古代为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打印本页]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22 23:07     标题: 民俗专家解释古代为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网  
   作者:魏运亨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人们只知冬至是北半球夜长昼短的极限,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步入严寒季节。但民俗专家说,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三千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源于祭礼。古人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庆贺仪式。古时候,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说,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源于祭礼。殷商时代的宾日、饯日仪礼是每日都举行的。到了周代,祭日仪礼有了变革,被安排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样的季节转换时节举行。

  古人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庆贺仪式。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晋书》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官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唐宋时冬至更为热闹,据南宋周密写的《武林旧事》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谓之像过年”;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一天去天坛内的“圜丘坛”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

   乌丙安解释说,古代民间非常重视冬至,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与历法传承有关。周历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不矛盾。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与冬至分开。但民间老百姓还是传承着周历历法,所以相当长时间内人们还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各种隆重而有趣的习俗还在延续,节日气氛很浓。乌丙安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冬至的许多民俗今已不存。比如过去老百姓要在墙上贴“九九消寒图”,上面画着白梅花一枝,有梅花81朵。从冬至起,由孩子们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九九寒天已尽。或是用笔描写九个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81天写完81笔,称为“九九消寒句”。只有冬至的食俗还没被当代人遗忘:冬至这一天,北方人习惯吃饺子、吃馄饨,南方人喝红豆粥、吃汤圆,还有人则喜欢在这一天吃火锅。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