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individual cases in Chinese rural experiences and the objectivity of our own social studies, some methodological tactics such as typological comparison and the theory of extended individual case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questions remain as to how to overcome apathy for individual cases on the operative level and how to enhance sensitivity to our own social experiences. As opposed to such methods as comprehensive, thematic, deep-descriptive and multi-spot ethnology and regional comparison, the method of in-depth individual ca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ical comparison take the vision of typological comparison as the special view of “the other”, which helps to raise theoretical self-awareness in the studies of in-depth individual cases and local society. The depth, breadth and variety of Chinese experiences dictate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such representa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Sinology.
晚近,一些学者尝试着不是以费孝通式的反驳态度,而是以融入西方话语体系为基础,借鉴当代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发展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探讨个案研究的改进之法。其中,布若威(Burawoy)所推崇的扩展个案研究法(extended case method,又译“延伸个案法”)引起了较多研究者的重视{7}。例如,朱晓阳援引“延伸个案”方法,对作者在云南滇池边一个村庄所得田野资料进行了分析。作者将延伸性个案视作一种个人或集体行动的“条件信息”,这种条件信息以及其他历史时间下的结构性和或然性条件的交汇,影响特定行动者的行动,从而影响村落社区建设之“现实”{8}。与朱晓阳不同,卢晖临、李雪结合学术史分析对扩展个案法的衍生和方法论特点,从理论上进行了一次论证。作者比较了四种处理个案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的方法——超越个案的概括、个案中的概括、分析性概括以及扩展个案法,认为扩展个案法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立足于宏观分析微观,通过微观反观宏观,并在实践中凸现理论的功能,经由理论重构而产生一般性法则{9}。
将多点民族志运用于中国经验研究,杜磊(Dru C. Gladney)关于多种方式建构回族认同的研究可作为例子{30}。在考察四个不同社区的基础上,杜磊分析了四种构建回族认同的方式:在回族聚居的银川郊区纳家户村,村民以严格的伊斯兰教义、教规维持认同;在杂居特征十分明显的北京牛街,回族居民以清真饮食划分与其他民族的界限;在北京郊区的长营村,回族村民靠民族内通婚维持与周围村民的区别;在福建泉州陈埭村,村民依靠强调祖先为穆斯林而认定自己为回族,以和周围其他与之在文化习俗上十分相似的汉族相区分。杜磊据此认为,民族认同构建方式多样性,呈现了中国国家政策与族群认同的辩证关系。
【注释】
{1}这些民族志包括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许烺光的《祖荫下》、林耀华的《金翼》和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现均已有中译本。参见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 ~ 220页;许烺光:《祖荫下》,王芃、徐隆德译,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版;林耀华:《金翼》,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2卷,第46页。
{4}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5}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2卷,第47页。
{7}Burawoy Michael. 1991. The Extended Case Method, Ethnography Unbou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运用此种方法的具体研究,可参看布若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变迁的民族志(布若威:《制造同意》,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朱晓阳:《“延伸个案”与一个农民社区的变迁》,载张曙光、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0}事实上,既有理论也是前人对社会经验进行把握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也是以一定经验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既有理论与个案经验的对照,背后的实质归根结底都是经验的对照。它与本文所强调的类型比较视野所不同的是,既有理论所依赖的经验已经是限定了不可动的,可以说它才是比较分析的中心点、参照点,直接研究的个案经验反而不在中心位置上,是“被”阐释的经验。正是既有理论这种限定性的特性,使得着重强调既有理论与个案经验互动的扩展个案法具有了以上所说的不足。
{11}值得强调的是,毫无缺点的完美方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本文分析扩展个案法的不足后再提出的方法也定然避免不了这一点。之所以笔者认为还有尝试的意义,乃在于为多样化的研究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方法选择的可能,此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许烺光:《祖荫下》,第42页。
{13}Arthur W.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Arthur W. Religion and Ritural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pp131-182.另可参看Freedman M. 1966. Chinese Ling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undon: Athlone Press;Gon?觭alo D. Santos. 2006. “The Anthropology of Chinese Kin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5, No.2.pp275-333.
{14}Ahern Emily M. 1973.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5}李亦园:《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的检讨》,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6}同上。
{17}笔者曾提过“区域比较视野下的深度个案”(谭同学:《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但在其后的分析中因感其尚不够确切,尤其因感于其内核实为类型比较而非空间上的区域比较,故改为本文中的提法。
{18}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0}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 ~ 39页。
{21}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2}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第508页。
{23}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第508 ~ 520页。
{24}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5}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第27页。
{2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28}Marcus E. George. 1998. Ethnography Through Thick and Ti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31-249.
{29}Marcus E. George. 1998. Ethnography Through Thick and Tin. pp. 89-98. 由此方法延伸开来,产生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性办法。更详细的介绍可参看Margaret D. Lecompte, Jean J. Schensul. 1999. Designing & Conduct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Walnut Creek, Lanham, New York & Oxford: Altamira Press;Paul Atkinson, etc. 2001. Handbook of Ethnography. London,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Stephen L. Schensul, etc. 1999. Essential Ethnographic Methods. Walnut Creek, Lanham, New York & Oxford: Altamira Press.
{30}Dru C. Gladney. 1991.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and London: published by Coun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and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1}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9页。
{32}阿古什:《费孝通传》,董天民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33}贺雪峰:《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4}贺雪峰:《南方农村与北方农村差异简论》,载《学习论坛》2008年第3期。
{35}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3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37}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同注{8}。
{39}详细分析可参看吴毅与李德瑞的综述(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2期)。
{40}同注{27}。
{41}关于此背景更为详细的分析,可参看费孝通、赵旭东、萨义德、沃尔夫等人的论述。参见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13 ~ 49页;赵旭东:《马林诺斯基与费孝通:从异域迈向本土》,载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第24 ~ 25页。
{42}参见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张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8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 ~ 322页。
{44}当然,从逻辑上来看百分之百避免此点是不可能的。但是,别忘了即使研究异文化也并不能在逻辑上保证“他者”眼光能起到完美地克服偏见的作用。最终决定一项研究客观性的因素,决不仅仅是“他者”眼光这一样“武器”而已。
{45}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