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民间”一词与余英时的引用直接接榫,而且在1987年,其《士与中国文化》中的《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便已经介绍了“大小传统”理论,而陈思和所引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实际上是《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的第一节。但余英时未必是“大小传统说”进入大陆的主力传播者,因为余英时除了在1978年曾经参加美国“汉学研究考察团”访问北京之外,从未履足大陆。一般认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源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他于1956年出版的《乡民社会与文化》(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中,首次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这对概念,“文化中存在着小众、精英化的大传统和大众、世俗化的小传统。大传统薪火相传地承传于经院之中;小传统则自在自为地存在于非书写文化的村社生活之中。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的传统被有意识地精致化而传承下来,而细民百姓的传统则在无意识中被视为自然而然,无须进一步精细化和提高。”(3)而这一观点由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首先传播至大陆。李慎之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序》中提到“十来年前,我初闻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于台湾李亦园院士”(4),该序言作于1998年,而台湾在1989年才放松禁令,允许大学教授访问大陆,而李亦园亦是在1989年首次访问北京(此前曾访问泉州)。两相对照不难看出,以汉语方式,大陆学界取得“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的直接经验,并产生较大反响,应该是得自于李亦园的推介。
同时,王元化的回忆亦能提供佐证,“我认为人类学者所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理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说法是五十年代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芮斐德(Robert Redfield)首先提出来的。台湾李亦园教授是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对此曾有专文介绍,据他说所谓大传统是指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相当“五四”时期所说的贵族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或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refined culture)。与此相对应所谓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相当“五四”时期所说的平民文化)。精英文化与生活文化也可称作高文化与低文化(high and low culture)。芮氏所用的后一称谓和我们过去所说的雅文化与俗文化,以及今天所说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是比较接近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