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辽园读书会:第28期活动 [打印本页]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8 22:51     标题: 辽园读书会:第28期活动

时间:  2013.12.8 上午 (周日)
    地点:  辽大蕙星楼820
    会长及主持人: 姜雪
    参与者:于雁天 、仇萌 、卫泽 、胡安亮
      潘广芝 、王明月、杨欣欣、靳晓頔

本周读书形式:“头脑风暴”————多人多本、互相交流
  (按发言先后顺序) :
胡安亮:《中国士绅》【费孝通著】《中国绅士》【张仲礼著】
卫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著)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保罗·拉比诺著)
     《文化、权利与国家》(杜赞奇著)
潘广芝:《民俗解析》(论文集12篇)【阿兰·邓迪斯】
姜雪: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施爱东著】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岳永逸】
    另外对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民俗主义
    等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及推荐相关经典书目

大家会尽快把各自的发言报告汇总贴出来,敬请关注!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8 23:10     标题: 会议特别报道:

我们很荣幸,本次活动是辽园读书会自成立以来,参与成员最多的一届,
人数达九人,会上交流的书目超8本,集结了研一、研二、研三“老中青”
三届爱好读书的童鞋 (特别感谢读书会骨灰级成员于雁天师兄百忙之中
抽出时间从大连赶来赴会)   并且有两条最振奋人心的消息:

1、热烈欢迎辽大民俗2013级研一的王明月、杨欣欣、靳晓頔
   三位同学入会,至此,读书会常规人数达9人

2、恭贺卫泽同学接替姜雪同学担任新一届辽园读书会会长及主持人

[ 本帖最后由 胡寄奴 于 2014-5-20 14:32 编辑 ]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3-12-8 23:55

仇萌和新同学没发言?恭喜读书会不断壮大!期待看到大家不断进步!
作者: 昱江    时间: 2013-12-9 08:34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又有新成员啊,人丁兴旺。
作者: 羲水羽衣    时间: 2013-12-9 10:51     标题: 有些书还得再读……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当时,翻开这书的时候,感觉这书像小说一般,可读性很强,本以为在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书之余调剂一下脑子,不想这本书很值得品味。
    这本书是美国人类学者拉比诺在1968-1969年在摩洛哥的田野调查纪实。其调查对象是摩洛哥的亲属制度,水利,土地所有制,社会结构,宗教等。拉比诺是格尔茨的学生,所以在本书里他也再次强调了“文化及阐释”的解释人类学观点。他提到,人类学家到田野中找到的资料,本身就是阐释,也就是当地人的文化。还提到了“资讯人”的角色扮演,并反思对于资讯人,人类学家或者访问者是否应该全部采信,言听计从,对于资讯人的一些要求和需要(往往和调查关系不大)是否应该全部予以满足,来换取调查的顺利进行?在田野过程中,拉比诺注意到一些简单的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也自问能否解释。当人类学者进入一种文化,他需要人们为他将自己的生活“对象化”,用另一种眼光来回看自己原来普通的生活。所有的文化本身也都存在着对象化和自我反省,但这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很少借助外部媒介来表达。通过把研究对象主体化,而把研究者自身客体化的办法来达到理解对方,反思自身的目的。田野工作,是一个交流的阈限模式的主体间建构的过程。
    这让我想到了麦克.布洛维在《公共社会学》里“拓展个案法”里提到的:以“我们的参与”为前提,反思性科学利用多重对话来慢慢实现对经验现象的解释。他提到了三种关系:参与者和观察者;地方过程和外部力量;理论和自身。而反思性科学将对话提升为它的界定原则,并将参与者和观察者之间的互为主体性作为它的前提假设。
    甚至可以扩散到表演理论,在鲍曼看来,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表演则是一种交流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表演者和观众都是主体性的参与者,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互动交流,从一种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

《文化、权力与国家》
    作者是美国汉学家杜赞奇。通过对1900年-1942年华北农村的乡村社会结构调研,阐述了国家政权现代化过程与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的互动关系。作者力图打通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间隔,提出了“国家政权建设”和“权力 的文化网络”两个中心概念来充分展示1900-1942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般状况。
    作者引入了“国家经纪”这一概念,国家经纪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型经纪,经纪人在交易中获得的主要是象征权威,在传统社会里,一般由宗族领袖、首领以及其他有威望的地方精英担任,而这些地方精英们也通过“文化”的形式来树立之间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这种经纪模式包容于文化网络之中。另一类是营利型经纪,也可以称之为“掠夺型经纪”,这类的经纪人主要是牟取私利的。保护型经纪是脆弱的,当国家财政出现困难,国家政权强化对乡村的控制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时,保护型经纪逐渐遭到破坏,而这时也是营利性经纪势力膨胀的时候。
    接着,作者又借用吉尔茨“内卷化”的概念,提出了“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华北地区国家政权现代化的正、负面效果。继而分别分析了宗族、乡村宗教、财富、声望等因素对乡村权力结构的影响。
    最后两章集中论述了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进程及后果。
    这本书对接下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很有启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他本身就出生于一个新教家庭,自己也是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
    在文中,韦伯从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开始谈起,逐步引申到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否定了资本主义对获利的追求、对金钱的渴望、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认为这都与资本主义并没有什么关系,要抛弃认为资本主义本性贪婪的幼稚想法,认为有悖于资本主义精神,这种非理性的欲求,资本主义甚至完全是一种抑制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力量。
    韦伯认为,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上的精确的核算,是作为资本主义所有行为的基础,也是理性的可持续的资本主义企业运作所必需的,这里韦伯提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和管理方式,比如簿记方式、体系。
    接下来,韦伯从宗教伦理角度出发,从欧洲宗教改革开始梳理宗教流派中关于传统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博弈,认为宗教教养最有可能破除传统主义, 关于天职观和预定论的不同解释和传承,把加尔文、加尔文宗以及其他清教派别作为起点,认为清教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对资本和劳动进行理性的组织,进而研究早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韦伯强调固定天职在宗教禁欲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为现代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提供了宗教意义上的伦理依据。同样地,对资本主义营利性活动的神意阐释也证明了资本主义商人追求金钱和利益的正当性,同时还对中产阶级的节制有度和自力更生给予了极高的伦理评价。他肯定了入世禁欲主义对财富的限制性消费,认可理性而实用主义地使用财富,将对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主义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呃,这本书读得好失败,对宗教太不感冒了。。。)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2-9 10:54

很好,很羡慕
作者: 羲水羽衣    时间: 2013-12-9 11:09     标题: 上图。。。

[attach]27984[/attach][attach]27985[/attach]
[attach]27986[/attach][attach]2798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羲水羽衣 于 2013-12-9 12:21 编辑 ]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9 11:10     标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 士 ”和“ 绅 ” ?

中国古代社会的“ 士 ”和“ 绅 ” ?

    这期的读书会我读的书是费孝通的《中国士绅》和张仲礼的《中国绅士》,一因都不是外文书写;二因没有拗口的术语词汇,所以读起来都很顺畅。我理解的是,两本书虽然研究的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绅缙这个特殊的阶层,但两位作者选择的角度却是完全不同的,更准确的说,两人研究的视角正好是相互补充的两方面。
    按着《中国士绅》里的解释,“ ‘士绅’这个词,指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一个阶层,可以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属、甚至可以是受过教育的地主,虽然没有左右政策的实际政治能力,可是他们常常很有势力。势力就是政治免疫性。”而《中国绅士》里的界定是, “绅士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而获得的,凡属上述身份者即自然成为绅士集团成员。功名、学品和学衔都用以表明持该身份者的受教育背景。”这里的士和绅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在一个普遍识字率不高的社会里,都有多多少少的受教育的背景。从大的方面讲,两书勾勒出的图景结合起来,反映的正好是一个常规文人知识分子完整的生命轨迹史。古代科举社会里,一个读书人,年少的时候,奋发图强、积极入世,然后幸运者会加官进爵、居庙堂之高,成为整个官僚体系里的一个螺钉,帮助君主治理国家;等到年老,一辈子兢兢业业换来了功成名就,他们会选择告老还乡,处江湖之远,因为曾拥有的身份地位,他们自然成了地方事务的领袖,参与到老百姓们的公益活动中。二者勾连,就是读书人人生的两个阶段,体现的是两种身份的认同。
  《中国士绅》里主要是从乡村的视角,讲文人知识分子回归到乡间,对中国乡村的基本权利结构所起到的影响。皇权对乡村社会的统治应该是有两条轨道的,一个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渠道(这里不细说);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使专制皇帝不至于过于暴虐,反映的是基层民主,而乡间的绅士阶层正好就起到了皇权和老百姓之间的斡旋的角色。并且他们还积极地传播地方文化、支持文化事业等,倡导一个地方良好风尚的形成。《中国绅士》从官僚阶层体制的视角,把19世纪的中国绅士阶层分为上、下两个集团,上层由学衔较高及拥有官职的绅士组成,下层则是由那些通过初级考试的生员、捐监生和一些地位较低的人组成。张仲礼认为:中国绅士是一个以科举制度为政治背景,以捐纳制度为辅助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其成员的资格由政府控制的铨选制度决定,这一制度有复杂的品级和学衔等级,这使得他们成为统治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他们的特权由法律授予并为社会承认。
    中国古代社会的“ 士 ”和“ 绅 ” ,让我理解就是,“士”主要是读书人在积极往仕途走的阶段;“ 绅 ”主要是读书人退出仕途的阶段,而地理的区位差异也为这种身份的过渡提供了可能。“ 士 ”和“ 绅 ”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上面只是个人的理解,我也有意回避了一些经济方面的论述,主要是从政治方面理解的,难免有失偏颇,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2-9 11:40

祝贺祝贺。做精做强。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9 12:28     标题: 《民俗解析》论文集 (潘广芝同学供稿)

阿兰•邓迪斯,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当代国际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界最著名的核心人物之一,以理论和方法论建树见长,有民俗学诺贝尔奖最佳人选之誉。
    户晓辉,,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民俗学者组织通讯会员。
    在当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界,邓迪斯大概是对理论和方法论述最多也颇有创新的一位学者。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把描述民俗学推向了解释民俗学的新阶须,使传统的对民俗材料的确认和描述走向了深度分析和阐释。
    邓迪斯对户晓辉博士编选的这本论著有着较高的肯定,在《译者序》中户博士说 : “ 邓迪斯教授在得知我的编选计划之后 , 对我选的篇目表示满意 ,认为这是‘我的论文的一个颇有分量的抽样 , 它们肯定涵盖了我对民俗的研究 。’”显然 , 邓迪斯很满意户晓辉博士在这本书中收录的12篇文章,因而这本《民俗解析》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邓迪斯民俗研究的关键性著作。
    邓迪斯对民俗研究中精神分析法的重视在这本书中被很好的体现,《论收集民俗的心理学》一文中,他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讨民俗收集者搜集、整理和出版行为,以弗洛伊德派的琼斯“肛门性格学四重类型”为理论依据,将收集者分为肛门滞留性格的民俗收集者和肛门喷射性格的民俗学家,前者收集民俗但不愿出版,后者则相反,常常感到不得不将收集来的民俗出版,这种精神分析不失为一种研究民俗的方法,但对于如何解释一个人前后期对收集材料的处理发生变化的现象来说,是否应该考虑多种的原因。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9 12:32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仇萌看的是“影视人类学”方面的书,但她早上状态不太好,就没上去说 。。
因为新同学是前天刚联系我们说申请加入的   所以也没来得及看书  但她们在会上
有和大家争论交流的。。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9 12:42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主要是你们打下的基业牢固!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9 12:43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9 12:45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哈哈  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3-12-9 22:39

加油啦,这个传统挺好的,一个不错沟通交流的机会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2-9 23:31

我好奇的是,大家读的书都不一样,如何保证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呢?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10 09:18     标题: 回复 16# 的帖子

@池歌    我们读书会大多数时候都是共读一本书或多本书的,主要是这学期课堂上专业课设置也都一直是导师指导下大家一节课共读一本书的节奏,所以大家在课下自己读书时想尝试换个新的形式,其实说的是“头脑风暴”不设限,但大家还是有所考虑的,主要选我们之前导师推荐书单上的经典书,这样能保证有些也是别人看过的  只是看的时间久了  现在正好晾出来温故知新,  或是即使没看过,先记下同学观点,欠了账、就必须得去读那本书了      感觉这样收获也挺大的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10 09:20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嗨  你是不是经常和多哥在一起同室修炼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2-10 11:46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曾经同室过。现在隔着50公里,16块钱的距离。
作者: 于洋    时间: 2013-12-10 13:00

学习到很多,我现在正在读冯特,主要是基于同一本书阅读。另外建议读格尔兹的《论著与生活》和《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对比着读。
作者: 于洋    时间: 2013-12-10 13:06

另外,卫泽同学所提到的扩展个案法,以及“反思社会学”等方法论是我们吉老师一直比较强调的,在我看来,这些洞见的确可以另民俗学摆脱“材料主义”,回到社会科学更根本问题上,从而具有社会科学的味道。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2-10 13:56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了解了。挺好滴~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10 21:34

[quote]原帖由 于洋 于 2013-12-10 13:06 发表
另外,卫泽同学所提到的扩展个案法,以及“反思社会学”等方法论是我们吉老师一直比较强调的


对的 上周的吉老师课堂上  我们大家一起读的就是《公共社会学》里的“拓展个案法”一章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10 21:36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我们新校区和老校区隔着30块钱的车费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12-10 21:38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作者: brook王    时间: 2014-1-13 12:28     标题: 师兄我们来晚了!

大汗,竟然才看到,感觉晓頔的表情呆萌了!新学期开始的读书会我们一定踊跃发言!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4-1-16 21:48

看好你们啦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