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生形态是再生形态之根本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凤    时间: 2013-11-22 15:28     标题: 原生形态是再生形态之根本

乌丙安先生认为,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冲击下,民俗文化艺术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形态是原生形态,一种是再生形态,其中原生形态是“植根于多少世纪本民族或本土的传统民俗土壤中的,久经锤炼的最为质朴的原生民俗文化”,而再生形态是指“来源于上述原生形态的民俗艺术,但却是出于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多种需求而演示的民俗文化艺术”。我这里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原生形态文化艺术是再生形态文化艺术之根本,没有原生形态文化就没有再生形态的文化艺术”。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23 16:11

我的问题是,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究竟各是什么样子的?乌先生强调文化修复,是有理论来源的,这是很好的民俗学观念,可是还是不太明白今天到底谁在修复?修复出来的东西在哪里?

前些年魁立先生说文化基质,后来社会媒体大量使用文化DNA这些词汇,可是这个文化DNA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无法看到,也是螺旋体结构吗?  先生主编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提出的问题,倒是推荐大家读一读。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11-23 17:13

文化缺失,文化修复,原生文化,再生文化,这些概念和理论在推动着民俗学家正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手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23 20:06

民俗是活的,原生、次生与再生都是相对的概念。民俗的生命在于“变”,不变就进博物馆。我倒不太同意伪民俗的提法,因为真伪也是相对的。研究完先秦以降的中国民俗史,我们就会发现,民俗的生命力即脆弱也足够强大,就看你能不能因时而变,有没有人还愿意搭理你。我们今天谈保护“传统”和“遗产”,其中就包括很多本来就应该淘汰和自然消亡的事象,那为甚么还要保护呢?更多滴是出于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如乌爷爷所言,拥有的文化因子越多样,抵御灾难的能力就越强。因为每一种文化事象里都蕴含着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智慧。
作者: 徐凤    时间: 2013-11-23 22:30

非常高兴有大家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张多先生说得对,不管是“原生形态”、“再生形态”,还是“次生形态”,其实它们都有一定的相对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生形态”、“再生形态”都将成为“原生形态”,或成为“原生形态”的一部分,只是这个时间比较漫长。至于“文化修复”,我个人认为修复文化每个公民人人有责,其中政府起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作用,文化精英应该贡献自己的智慧,献计献策,其他广大民众至少应该起保护作用。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23 22:57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欣慰啊,您看出我是男性了。。。。以前论坛上不乏叫我学姐的。。。
作者: 徐凤    时间: 2013-11-24 10:14

“先生”是一种尊称,可以不分男女的。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24 10:19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