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三分会场—民俗博物馆与民俗史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1:13     标题: 第三分会场—民俗博物馆与民俗史

主持与评议人:梅联华

李彩萍      试析民俗文物与民俗博物馆的功能
杨书娟      浅析民俗类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
张素英      山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陈  卓      从民俗学角度看商代文明—青铜时代人们的生活印记
林晓平      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
刘百灵      清代洛阳的戏楼建筑与演出风俗

[attach]27199[/attach]
[attach]27200[/attach]

[ 本帖最后由 lishihu 于 2013-11-19 09:46 编辑 ]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17     标题: [李彩萍]试析民俗文物与民俗博物馆的功能

长期以来,在博物馆界内对于历史文物普遍比较重视,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保护法规,每年也有专款进行文物征集。但是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征集、研究却非常薄弱。曾经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刊登“再过十年,想看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民俗文物得到国外去看了”,这篇文章值得专业人士认真的思考。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一批民俗类的博物馆在全国各地也相应建立,在一些大的综合类的博物馆也设置了民俗陈列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门,民俗文物也相应得到重视。为此,对于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展览、宣传等一些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去认真的研究与思考,逐步建立民俗文物研究的学科体系。

李彩萍 : 北京民俗博物馆

[attach]27194[/attach]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20     标题: [杨书娟]浅析民俗类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

民俗类博物馆通常都是依傍于历史建筑而建,由于建筑的局限在展厅和文物库房方面都对民俗类博物馆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同时,民俗类博物馆是从历史类博物馆中分化出来的,在文物征集和民俗类博物馆本身认知方面也有一些问题。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从展厅、文物库房、文物征集和民俗类博物馆的认知等方面谈起,并对民俗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attach]27195[/attach]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1:20

为了更好地进行主题讨论,主持人要求大家尽量压缩论文发言时间,论文发言结束后,本场会进行民俗博物馆主题的现场相关讨论,欢迎大家围观。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25     标题: [张素英]山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在新时期社会需求多样化面前,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尤其在陈列展览及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博物馆,观众接待量逐年上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本文以该民俗博物馆进行原创性陈列实践活动为例,研究阐述了原创性展览是适应新时期民俗博物馆发展趋势的陈展模式,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博物馆工作中的贯彻体现,是新时期促进民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展览模式。

张素英  :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attach]27196[/attach]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26

张老师可是有十五六年的民俗博物馆工作时间呐!!!可敬!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32     标题: [陈卓]从民俗学角度看商代文明 ——青铜时代人们的生活印记

商代的青铜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勃发期和繁荣期,青铜器的工艺已臻完美,它所留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本文立足于青铜器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使用,从祭祀文化,青铜器饰纹在中国文化中的流传影响方面,来谈商代青铜时代的文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所带给人民生活的意义。

陈卓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attach]27197[/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7 11:37

大家赶快去围观第三会场啊
我在:第一会场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38     标题: [林晓平]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

以往治先秦儒家诸子著作者,多从政治、伦理、教育、法律、哲学乃至美学的角度研究之,而罕见对其民俗史资料进行研究的论著问世。我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事象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突出地表现出民俗之“传承性”的特点。因此,研究古代尤其是先秦民俗,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当今民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在先秦文献中,史书中记载先秦民俗的历史资料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当我们我们转换视角,将研究目光投向先秦诸子著作时,却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本文拟从古代礼俗、古代生产生活习俗、孔孟荀民俗思想三个方面探赜我国先秦儒家诸子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

林晓平,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民俗学“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及社会学“江西省高水平学科”负责人,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白鹭田野调查实践基地主任。


[attach]27198[/attach]
弟子替导师上阵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39

林老师木有来,他的学生雷天来代发言~~~~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17 11:42

围观一下博物馆团队。。。。。。。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43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呼唤大高学长~~~~~~你快肥来~~~~~~~~~~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44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心到身不到咋整?【抠鼻】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17 11:45

在一会场支持一下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46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赶紧来围观叶老师~~

[attach]27193[/attach]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1:48

评议人梅联华老师介绍~
梅联华,1958年生,江西南昌人,西汉南昌县尉梅福第63世后裔。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陈列宣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委员,1997年10月至今任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书记兼馆长。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1:49     标题: [刘百灵]清代洛阳的戏楼建筑与演出风俗

洛阳古代剧场发展演变历史悠久,而现存的戏楼多为清代建筑。这些戏楼有着不同的建筑样式、风格和规模,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又蕴涵着洛阳丰富的戏曲演出风俗。

刘百灵: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1:50

叶涛老师也悄悄潜进第三会场来了~~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17 11:52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姐姐走不开呀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2:03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梅联华老师点评:
我们的主题是民俗博物馆和民俗史,我们的刘篇论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林晓平的文章,从史学的高度找到依据,对我们博物馆的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能找到出处。我们民俗博物馆行业的同志都需要好好学习。
另一类的五篇文章是对民俗文物和博物馆的关系的一种讨论。
李彩萍馆长提出我们现在博物馆展出的大量文物没有界定是否为民俗文物,让博物馆工作者思考应该如何界定和展示。
杨书娟所提的民俗博物馆未来发展存在的陈列展览、库房等问题,对民俗博物馆如何做好陈列提的非常到位。
张素英提到民俗博物馆的个性化和原创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和原创性,讲的很到位。
程卓从民俗文物的角度谈到我们祖先的民俗礼仪的依据,把民俗文化研究做活了。
刘百灵是从民俗文物的角度来探戏楼。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2:11

叶涛老师发言:
民俗博物馆系统的队伍是民俗学会非常重要的队伍,20世纪90年以来的10多年曾团结了一批民俗博物馆人员组成了专业委员会。2008年以来,民俗博物馆系统都会参与到年会来。
考虑到民俗文物的特点,从民俗学角度对民俗文物研究会和文物系统的研究进行互补。
正如历史文物可以进行分级,重要的民俗文物是否可以进行分级。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成立中国民俗文物研究中心,承担相应工作。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11-17 12:14

叶老师发言!霸气V5!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3-11-17 12:16

李彩萍馆长回应:
我们也希望把民俗文物做起来,特别非遗提出来以后,现在不仅有民俗博物馆,还有各地的非遗博物馆等。
我们希望研究中心能慢慢成立,和各个馆加强联系,先启动起来,做一些互动的民俗展览,之后还可以开展学术会议。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1-17 12:59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国外都有国立的历史民俗博物馆,就是在亚洲,也有韩国和日本也都注重这方面的展示。
http://www.nfm.go.kr/language/chinese/main.jsp【韩国】
http://www.rekihaku.ac.jp/【日本】

非常赞成叶老师的提议。
但是我觉得民俗博物馆应该趋向于日本的那一种,就是既关注历史(民俗文物),也要展示当代(民俗生活),这才是民俗博物馆的定位。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3-11-17 15:33

热烈祝贺学会西安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感谢叶涛先生从学会学术分支的角度,对我国民俗博物馆界整整20年的关注和支持!
民俗文物与历史文物相比,在学术研究上有很大差距,由于民俗学术界(包括民族民俗博物馆界)对这一块儿关注时间很短,成果极为有限,(民俗文物)概念甚模糊,理论无体系,因此急需补课,急需恶补。
关于历史文物的概念,已有严格的科学论述和严谨的学术分界。而所谓民俗文物,由于和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关联性太强,时代性、地域性千差万别,故科学而清晰地区别那些物件属民俗文物,那些物件属非民俗文物,均较为困难。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论研究的缺失。今天,西安会议将此列为专题进行讨论,是在替天行道,真是可喜可贺,太有必要了。
非常遗憾的是身在国外,无法与会,跟各位老师学习。衷心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这个对民俗博物馆工作实践极具指导意义的研究科目,取得一批实质性成果,以利逐步建立起这一学科较为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
敬祝会议圆满成功!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3-11-17 15:50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组建民俗文物研究中心是个不错的思路,该中心成立后有好多事情可做:研究、鉴定、分级、科普、指导……。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可召开代表面略宽一些的专题会议,进行学术洽商和工作规划。对此,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不应坐视。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1-17 16:53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成立中国民俗文物研究中心,承担相应工作。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3-11-18 11:32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俺们林院长来了的,还在第四分会场担任主持了呢。可能学校有事儿先走了。
弟子替师傅上阵也是衣钵相传啊。这也是知识传承的具体表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